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的你》未能讲清的霸凌成因

日刻 日刻 2021-02-27



编译:XX 树神



《少年的你》无疑是近年较好的国产青春片,它题材稀有,对青春细节、霸凌的刻画有一定真实性,尤其是给予了两张极富感染力的面孔充足的发挥空间:周冬雨和易烊千玺的演技让你非常愿意投入进去,哪怕是伤痛文学色彩的台词,都给人一种少年独有的浪漫。


当然问题也比较明显。影片主线是霸凌,但却将大部分笔墨都让位给了两位少年的感情互动和后续的疑情节,然而我们看到的也是较为传统的内容:两个出身悲惨的人一见钟情、相依为命、愿意为对方奉献人生......悬疑手法也较为传统。

而细看片中的霸凌内容,有典型刻画,但探讨并不彻底。

霸凌者领袖魏莱,漂亮、聪明、家庭条件好,父母对她有极高的期待。当陈念抢到存有魏莱欺凌自己证据的手机时,魏莱瞬间示弱,哀求道“我不想再复读一年了”、“爸爸一年没跟我说话了”,可见她是家庭权力下的绝对弱者,这或许是造成其欺凌行为的原因之一。而她面对警察呵斥、胡小蝶死亡时的面无表情,也反映了其毫无共情力的性格。


她的跟班之一,因害怕被欺负而不得不跟随,是比较典型的共犯形象。其他同学同样被刻画为暴力的被动跟随者,包括最初的陈念,他们困于封闭的学校环境内,在高考、复读的重压下只能选择视而不见。

两位受害者则被刻画为社会底层。对胡小蝶的着笔不多,但从魏莱得意洋洋地称”她死了父母可以拿好多钱“的口吻来看,或许是社会阶层中的弱者。而陈念,一方面因为在胡小蝶死后接近她、并被警察传唤而成为新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因为母亲欠债逃走而被欺辱,同样是弱者身份。


包括让被欺凌者反思自己的问题的老师,也令很多人产生共鸣。

但我们没有霸凌过程的更多复杂细节:霸凌者如何开始霸凌,如何拉帮结派、成为权力中心,又如何营造他人难以反抗的氛围?也没有看到被欺凌者为何被挑选,仅仅因为是弱者身份或不敢反抗吗?

而陈念这一角色,在被欺凌后仍然保持强大的学习能力,并迅速受到小北保护的情节当然也不具有典型性,我虽然愿意相信这样的浪漫故事、美好结局,相信被欺凌者可以保持坚韧的性格,并在另一个人的爱中得到救赎,但我更想知道的是,当被欺凌者无人保护、又无法用考出去的信念抓住自己时到底该怎么办?

事实上,虽有过审压力,但对霸凌的刻画还有很多方向和细节可寻。因为大部分人对霸凌的认知仍然传统,比如认为霸凌者来源于控制欲强、有暴力环境的家庭,或ta曾经也是被霸凌者(这个比例只有2-3%)。二者也并不一定是社会身份意义上的强者或弱者,而是能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构建出可供霸凌长期存在的关系模式。如今,网络也为霸凌提供了新的方式。

所以真正的霸凌是什么样,又该如何预防呢?我们翻译了BBC的一篇研究报告,希望对电影产生共鸣的你能够借此思考更深入的问题。



一个孩子究竟为什么会成为霸凌者?

“很长时间以来,研究文献对于霸凌者只有一种定义:一个因为在家庭中被忽视或者受到暴力对待,从而自尊出现问题,具有高度攻击性的孩子,”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教育学教授Dorothy Espelage说。但这种定义显然已经有些过时了。
 
学术研究者采用的霸凌定义认为,这是在具有不同程度权力的个体或团体间的侵略行为。该定义可能无法捕捉到对受害者造成的惨痛损失或人们最初成为霸凌者的复杂原因,但呈现了一个关键因素:力量的差异
 
Espelage 说:“情况很可能是这样:你霸凌我,你很受欢迎,而我不受欢迎,这样的力量差异使得我很难保护自己。”她补充道,尽管家庭暴力和兄弟姐妹间的攻击仍然是催生儿童霸凌者的关键,但并不是唯一原因。当孩子在充满暴力氛围的家里长大、但进入了一座有反霸凌机制和充满支持氛围的学校,ta并不一定会成为霸凌者。
 
近年来,研究者对典型校园霸凌者的刻画更加细微。除了直截了当的攻击者外,人们还认识到了一种更加马基雅维利式的欺凌行为。此类孩子往往有好的社交技巧、超凡的人格魅力,并受到老师喜爱,与通常霸凌者粗鲁、愚蠢的刻板印象完全不符。重要的是,这些孩子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开启或结束自己的霸凌模式。
 
Espelage说:“这种具有社交优势的霸凌者希望成为人群中的领导者,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将其他孩子变成等级制度中的低等存在”。



也有其他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即在霸凌行为中霸凌者才是问题所在,而受害者可能是任何人。在一项对意大利和西班牙学生的调查中,学生们参加了一个从霸凌者角度思考霸凌处境的练习。研究人员还给孩子们发了一份有关同龄人的问卷,要他们将其他孩子归类为欺凌者、受害者或局外人。
 
被同龄人归类为霸凌者的孩子更可能用一种聚焦于事件如何影响霸凌者自己的陈述方式来进行回应指责,例如“如果我(通过霸凌)获得了其他人的关注我会很开心”;或者采用缺乏同情心的陈述,如“我不内疚是因为我没这么想过”,“我感到无动于衷,因为受害者也没有遭受痛苦”。
 
近年来,霸凌还发展出了新的形式。学术界先前定义霸凌行为的一个共同点是:对受害者的攻击会不断发生。但网络世界正在模糊这一现象,因为在网络霸凌中,仅仅一次行为就可以产生潜在影响。
 
Espelage说:“当一百万人都看到了你发的侮辱性照片,这样程度的事发生一次就能达到霸凌者想要的效果了。”



事实上,校园霸凌与赛博霸凌有如此多的共通点,随着现在孩子上在上学时都带着自己的手机,学者们认为两者甚至已经变成一回事了。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的调查心理学讲师Calli Tzani-Pepelasi说:“我在研究中发现,学校中的霸凌者很大程度上会在网上继续霸凌别人。现在的孩子们更喜欢通过社交软件霸凌就坐在自己旁边的同学,因为用这种方式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也能让霸凌者感受到一种出名的错觉。”
 
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正在霸凌其他人你该怎样做呢?
 
努力去了解他们行为的动机是绝佳的第一步。“如果有人打电话告诉你说你的孩子正在霸凌其他孩子,我会想问问当事人,‘你是从哪学到这些行为的?为什么要这么做?’,”Dorothy Espelage说。“很可能是因为你的孩子就处在一个霸凌行为被鼓励的学校里。”
 
父母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何种影响同样值得考虑。“对有些家长而言,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不恰当方式很可能给孩子起了示范作用。”
 
研究表明,种鼓励相互支持的伙伴系统可能在预防霸凌行为方面有积极的效果。在这个系统中,新生或转学生会被分配给一名更有经验的学生,让他们学习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并且防止他们感到孤立无援。伙伴系统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支持性强的学校环境,而做到这一件需要学校教职工共同不懈的努力。



Dorothy Espelage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较强的联结是对抗霸凌的关键,“在我们的研究里,师生联系更强,每个学生归属感更强的学校,发生的霸凌就越少。”
 
不过,现实是大部分学校并没有精力和意识去构建这种环境。2014年,Dorothy Espelage和她的同事发表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五年的调查报告,文章令人担忧地揭示了许多学校中霸凌常常和性骚扰一同发生。它指出很多霸凌行为和恐同情绪有关,在高年级学生里往往升级为性侵举动。
 
性侵事件的当事人,不管是受害者还是施行者,却往往并不明白这样的事件有多么严重,或许这是因为没有老师站出来阻止事件的发生。从霸凌到起侮辱性的外号,再到性暴力,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侵略性,而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
 
孩子离开学校后会停止霸凌吗,Dorothy Espelage说有的会,有的人会为侵略性寻找一个不同的出口,但有的人会保留原来的行为习惯。“我会争论说,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一些霸凌者会选择进入霸凌行为得到容忍甚至鼓励的行业,比如成为一个警察,一个教授,或者一个律师。”
 
最令人心痛的事实是,霸凌对于受害者的影响却可能持续数十年,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生理问题。
 
翻译原文:Why children become bullies at school. By Kelly Oakes.



我们建了【日刻】粉丝群

用于活动分享、知识交流等

也有许多小福利,比如送书

欢迎加助手微信(juicycry)

备注“微信群”申请入群



【日刻有料】其他文章:“不要写你已经知道的事情”|诺贝尔奖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十条写作建议 | 女性无法成就自我,因她们花在家务育儿的时间超过男性两倍 | 她是盖茨比中走出的美人,美国最后的golden girl | 优衣库KAWS联名|商业如何以艺术之名欺骗当代年轻人 | 斯坦福舞弊案中的大boss

ID:reknow24

日 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