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郁土: 谈大学

郁土 郁土 2024-02-05


大学本是舶来品,其原型在欧洲。据哈佛大学教授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1870~1937)的研究,最早的大学是位于意大利的萨勒洛大学。但真正重要的是位于欧洲一南一北的两所大学,南方的是博洛尼亚大学。当时,学生阶层开始出现,“那时的博洛尼亚已经成为数以千计的学生的寄居地……他们在远离家园又没有防卫手段的情况下,为了相互保护和相互帮助而联合起来。这种由外来学生,或是来自阿尔卑斯山以外的学生所形成的组织就是大学的开始……事实上,一般说来,大学一词最初的含义就是这类组织或社团,只是在后来它才被限定为教师或学生的联合会”(《大学的兴起》第一章)。


而“在北欧,大学的起源要到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中寻找……从制度层面讲,大学是直接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派生出来的,校长拥有的权力就是颁发本教区内教学的许可证,并且借此控制大学的学位授予权——这点同博洛尼亚大学一样,巴黎大学的学位最初只是一张教师资格证书而已”(同前)。“没有人能够说出,巴黎大学从一所教堂学校成为一所大学的确切日期,但可以肯定是在12世纪末之前……巴黎大学将这个日子选在了1200年,也就是皇家颁布特许令的第一年”。“与博洛尼亚大学相比,巴黎大学是一个教师的联合体。那时,巴黎大学由四个学院组成,每个学院都有一位院长:文人学院、教会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人文学院的教师比其他学院的教师数量要多得多,他们被归入四个‘同乡会’……大学的首领——校长由这四个同乡会的教师选举产生,这基本上沿袭了大陆风格。然而校长的任期非常短,只有三个月”。“牛津大学在12世纪晚期从巴黎大学的母体中脱离出来,同样没有确切的建立日期;剑桥大学的出现要稍晚些。德国大学没有一所是早于14世纪的,它们也承认是效仿巴黎大学的。因此,帕拉丁选帝侯鲁普莱希特于1386年创立海德堡大学时——规定,它‘将按照在巴黎大学所看到的那种模式和方式来规范、布置和管理,作为巴黎大学的侍仆——我们期待它名副其实——它将尽可能在一切方面模仿巴黎大学的做法’”。


那么,这些最古老的大学所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什么呢?是大楼吗?非也,“因为早期的大学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建筑物,而是偶尔借用私人的会所和临近的教堂”。“只有在制*度方面,大学的传统才是最直接的。首先,大学的名称本身,即教师和过着共同求学生活的学生的联合体……其次,大学是一种学习课程的观念……它最主要的职责——培养学生、坚持学习和研究的传统是无可取代的。拉什达曾说过,中世纪大学值得荣耀之处在于‘学问的神圣化’,并且这种荣耀和幻想至今没有从地球上消亡。有人曾说:‘中世纪的大学是现代精神的摇篮。’”而学问的神圣化又具体体现在:


一、“中世纪是教师管理大学的伟大时代。当大学不再是一个学生团体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教师团体……明显缺乏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大学是自我尊重和自我约束的,从而避免了理事或校务委员会把教师当成他们的‘雇员’的那种体制下的弊端”。


二、“还有就是教师知识自口由权问题,即教师是否有权讲授他认为是真理的东西,我们现在称之为学术自口由问题”。“这令人想起学术自口由的现代定义:‘说自己想说的,而无须考虑说了些什么!’”


 世界上最早的两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成立时(1158年),正是我国的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巴黎大学建校则处于南宋宁宗庆元年间。牛津大学成立是在南宋末年与元朝初年间。海德堡大学的建立则处于明洪武年间。虽说此前我们已有书院制度,但无论组织形式,还是所讲授之内容,都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大不相同,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相去甚远。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的大学,便是西方大学的舶来品,是西方的大学制度与古老东方帝国碰撞之结果。


至1949年,我们有国立大学如北京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堂)、交通大学(前身为南洋公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等39所;私立大学如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光华大学、上海大学等75所;教会大学有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沪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等24所。国立、私立与教会大学三足鼎立,蔚然壮观,所以谢泳先生认为高等教育与新闻出版是民 国时期与世界对接最成功的两个方面。而这些大学也不负众望,培养出了一批大师级人物。它们基本上继承了英美大学的高度自治与学术自由之传统。


遗憾的是,建国之后,1952年进行院系大调整,改欧美大学的通才教育模式为苏 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取消、裁撤教会大学与私立大学,将其院系并入其他大学。经过院系调整,高校统一招生、统一分配,高校教学自主权彻底丧失。这次院系大调整,我们的高等教育,就由从前的英美血统,一下子强制转变为苏 联血统。大学高度自 治与学术自口由的因子也就荡然无存!大学变成了培养又红又专接班人的地方。此种影响至今犹存。


现而今,苏*联早已倒台,私立大学也已经出现,可隐藏在大学血液中的权力因子,比如教授们争当处长之类,早已成为我们高等教育之痼疾,又岂能一下子消失乎?于是就有了钱学森之问,要回答此一问题,还须回过头来从1952年院系大调整寻找线索啊。现而今,大学似乎变成了一大官场,教授们以争当处长、主任为荣,时不时爆出的多名教授争夺一个处长宝座的新闻就很能说明问题。至于教学水平如何?只要看看北大、清华,似乎就是专门在为哈佛、耶鲁培养攻读硕博的预科生,而我们这些一流高校招聘教师,自己毕业的博士一概不要,只要海外名校毕业的。


再来看看位于宝 岛上的T W大学。有T W 病理学之父之称的叶曙先生,在台 大服务41年,对台 大可谓知根知底。他在《闲话台 大四十年》一书中写道,钱思亮先生担任台大校长时,曾两次邀请他出来当官,一次是要他当医学院院长,“我自知当上了院长,就无法研究、著作了,所以只好婉辞”。又一次是请他当教务长,“我听了毫不迟疑地答道:‘钱先生你的知遇之情,我十分感激,但我正在埋头于乌脚病的研究,我若答应了教务长的职务,我的研究便只好中途而废了,因为病理科同人,各有各的研究、教学及服务三种工作,自己都忙不过来,没有人能替代我继续乌脚病的研究,又一次不能为你服务,实在抱歉之至,千祈原谅。’”(《我所认识的八位台 大校长》)这样不识抬举、有官不做的教授,在国内大学中能找到吗?我表示怀疑。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牛津大学。“十二年前,他(以赛亚·伯林)曾经拒绝担任牛津大学纳菲尔学院院长”(伊格纳季耶夫著《伯林传》)。当牛津大学决定创办伊夫利学院(后改名为沃尔夫森),“校方曾经向一位理论化学家提出让他担任院长,但是当校方声明无力为新学院的建设筹集资金的时候,这位化学家拒绝了这一提议”。当然,最后伯林还是接受这个任命,并成功筹措到款项建起了这所新学院,聘任到优秀的教师,招收到优秀的学生,这是后话。看来,真正优秀的大学,学问神圣化,其标志事件便是有教授一头扎进研究里而不屑于担任院长、教务长之类的职务。而一所教授们争当处长的大学,学问的诱惑力远不及处长权柄的荣耀与实惠,这不是教授们的错,错在制*度设计。


一所大学,校长至关重要,比如蔡元培之于北大,完全可以这么说,无蔡元培,便没有后来的北大。那么,校长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国T W 地区有《大学法》,其中第三章第九条规定:


新任公立大学校长之产生,应于现任校长任期届满十个月前,由学校组成校长遴选委员会,经公开征求程序遴选出校长后,由教育部或各该所属地方政府聘任之。

前项委员会各类成员之比例与产生方式如下:

一、    学校校务会议推选之学校代表占全体委员总额五分之二。

二、    学校推荐校友代表及社会公正人士占全体委员总额五分之二。

三、    其余委员由教育部或各该所属地方政府遴派之代表担任之。


关于“校务委员会”,其第十五条规定:

大学设校务会议,议决校务重大事项,以校长、副校长、教师代表、学术与行政主管、研究人员代表、职员代表、学生代表及其他有关人员代表组织之。教师代表应经选举产生,其人数不得少于全体会议人员之二分之一,教师代表中具备教授或副教授资格者,以不少于教师代表人数之三分之二为原则……


校长之产生郑重如此。T W 地区秉承英美办学传统,估计英美大学校长、院长之产生也与此差不多。


而欧美校长的职责,便是找钱(为学校募集资金)、找人(聘优秀教师)与任免院长,还有就是亲自给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记得杨福家先生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时,亲自给毕业生颁发学位证书,“他说:回想自己在复旦时(当校长),只是让一个学生代表来把学位证书成捆地领回去,‘我感到很惭愧,对不起学生。’卸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后,谈到这12年的收获,杨福家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最核心的是对人的尊重。’”(《杨福家  做一场博雅教育的实验》,刊《南方人物周刊》2014.2.25  李珊珊)时至今日,国内的本科毕业生,又有几人是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与学位证书的?


昨天,微信朋友圈有人分享了刘瑜的《看这些核心课程就知道哈佛大学为何这么牛》,文中说她去哈佛读博士后,想选修一些课程,去教学秘书处拿来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居然厚达1000多页,这些课程分成:异国文化、历史学习、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社会分析七个版块,其中“道德推理”中就有:1.M口Z与P口等。2.正口Y。3.国际关系与伦理。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5.儒家人文主义。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7.自我、自口Y与存在。8.西方政 治思想中的奴隶制。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10.共和政 府的理论与实践。11.比较宗教理论。12.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口治理论。13.古代与中世纪政口治哲学史。14.现代政口治哲学。


原文很长,感兴趣者自可上网搜读。她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


而哈佛大学第一任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2007年的就职演讲中说道:“大学是思*想交汇的场所,是培养人的地方。大学若是随波逐流,大学精神将会荡然无存,大学也将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大学的兴起〉译者序》 张堂会)


而我理解的是,假如把人类比做人之躯体,则社会是胃,政*府(含立法、司法与行政)是大脑,则大学为胰腺,别看其个头个甚小,却极为重要,它分泌胰酶与胰岛素,来帮助消化与抑制血糖。一旦其功能紊乱,轻者患糖尿病,重者不可言说矣。而只有当大学拥有相对独 立的地位,教师们拥有思 想与言 论自口Y,则其才能源源不断地分泌出对人体至关重要的胰酶与胰岛素——独立而自 Y的思想及不懈追求真理之精神,人体也才能正常运转。


我不禁要问:我们大学所存的起源于十二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与巴黎大学之大学精神还剩下多少呢?它还能分泌出人体必须的胰酶与胰岛素吗?

二O一七年六月一日上午



郁土微信相关文章

————————

 郁土: 刘文典因称蒋为“先生”被罢职入狱

 郁土:“中国文艺复兴之父”

 郁土: 中国版《最后一课》

 郁土:拳击手哈耶克

 郁土: 谈知识分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郁土: 谈大学

郁土 郁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