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郁土:爱与恨

郁土 郁土 2024-02-05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分享 郁土


游在城市里的鱼  摄


 

爱是人的本性之一,正如“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语)一般。


然此本性亦需教育之、培养之、呵护之、锻炼之,所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也。正因如此,意大利的亚米契斯便著有《爱的教育》一书,生动阐释了师生之爱、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及对祖国的爱等。


然我们的爱之教育却出了大问题,一味追求分数,而独独缺乏了爱之教育。几年前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学案,西安大学生药家鑫杀害被撞路人案,便都是好例。在他们身上,又何尝能够看到半点爱之影子。非但此也,个别学生,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不甚爱惜,遇到挫折,往往自杀了事。一个连自己生命也不珍惜者,能去爱别人吗?


如果说上述均为极端例子的话,那么,近在身边的一个相当普遍之现象便是,北上广等大都市剩女之普遍存在。这些大龄未婚女性中,相当一部分各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有人说,正是因为太优秀了,才难以找到匹配之男性,所谓“优剩劣太”(优秀者剩下,劣点的嫁人去做太太)是也。


因优秀而难以嫁出固然是原因之一,然更大程度上,未尝不与我们的爱之教育之欠缺密切相关,中小学时期,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不鼓励学生去和异性交往,一旦发现,便忙如救火般地去扑灭之,惟恐恋情影响学习成绩。孰不知,爱的能力是要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也更需要引导、培养、锻炼的。结果,等孩子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看到他(她)在婚姻上不慌不忙,便又焦虑起来,到处托关系给孩子介绍朋友,或者干脆去人民广场相亲角出摊!


除此之外,因为生存之压力,都市女性在找男友时,情感之外,不得不更多考虑对方之经济实力,如收入、房产等。对物质条件之苛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削弱了本就微弱之爱之能力。


与都市剩女现象相对应者,便是广大农村地区之剩男现象。农村女青年对物质条件之渴求,一点也不亚于都市女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谈男朋友,首先便要求对方在县城或市里有房子、买车子,还要过一大笔彩礼。三者下来,非几十万元莫办。一般普通之农村青年,又如何能够承受得起。于是乎,优秀的农村女青年一个个嫁到市里或有钱的人,而经济能力差的男青年便被毫不留情地剩下了。


男欢女爱出乎本能,然因萌芽期之无情遏制,令其不能茁壮成长;后期又有物质欲求之严重干扰,致使都市剩女与农村剩男现象之出现。男女之爱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乎?


有人会说,西方人信奉基 督 教,讲求博 爱。而我们自西汉以来至清末,便受儒家学说之统治,讲求等差秩序之爱,以至于造成今日之状况。这是我所不能同意的。先秦时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姑且不去管它,北宋张载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全天下之人都是我的同胞,万物俱与我一样,这又是一种什么精神呢?只可惜如此宝贵之爱的种子,不能很好地在我们的土地上萌芽、开花与结果罢了。


并且进入二十世纪,尤其建 国之后,爱之教育即告缺位,而恨之教育却粉墨登场了。非黑即白之逻辑又深入人心,不是好人就是坏人,批判“胡风反口口集团”“反 口”“口口”“破四 旧”“文 攻武 卫”“臭 老 九”,于是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以口口斗 争为纲”“口口 斗 争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批、反、攻、破、斗,哪里又容得下爱之身影?《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妻子从未出现,夫妻之爱无从谈起;李铁梅也就享受不到母爱,唯有“我家的叔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而属于小事的爱,当然就被无情地给割舍了。


爱之教育即告欠缺,恨之教育却大行其道。如此以来,你就不难理解2001年9月11日,当美国遭受恐 怖袭击时,国内有些网民却在高声欢呼;2011年3月11日东京发生大地震时,同样的声音又再次响起。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18日,日本大阪府发生了6.1级地震,造成一人死亡,17人受伤。于是有人在环球网上留言:


○真希望是12级的超强地震就好了。

○唉,真的可惜,这么低的地震。

○太小了,12级才合适。

○震的小了点……


看了这样的留言,你会相信这是我们的同胞吗?但即便如此,我也毫不怀疑他们的本性中是有爱之因子的,只不过没有经过很好的爱之教育与引导,而让仇 恨占据了心灵。


当此之时,仇 恨膨胀,理 性消失,而人“只不过是个理性之动物”罢了,一旦失去理性,便只剩动物性了,与魔鬼无异!故而当一个人被仇恨蒙蔽双眼,他不但会反日反美,甚至会将矛头倒转指向自己的同胞。


2012年9月15日,在西安,蔡洋不就向驾驶丰田车的同胞李建利举起了U型锁么?此时此刻,他的眼中只有仇恨之怒火了!而6月5日晚发生在山东淄博的初三学生秦某某杀死自己同学马某某案件,凶手之作案动机居然是“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级第一了”,这哪里还有半点理性的影子!更耐人寻味的是,其父母居然都是教师。


仇 恨会消弭一个人之理 性,将其异化为非人;而爱则会令人理性充盈、发光,成为人格丰满之人。一个充满仇恨之人,不会是一个幸福的人;而一个充满仇恨之民族,恐怕也很难在地球之上长久立足吧。因为人类的发展史,便是一部用爱去化解恨的解冻史,正如但丁在《神曲》结尾所写:

要达到那崇高的幻想,我力不胜任;

但是我的欲望和意象已像

均匀地转动的轮子般被推动——

也推动那太阳和其他的星辰。

(据朱维基先生译本)。

二O一八年六月二十日晨

 

:文成,示丁但君,他提出无比宝贵之意见——

 

中、西方的“爱”不是一个含义

丁  但

 

中国人的“爱”和西方人讲的“爱”是两回事。“爱情”这个词在中国以前是不存在的;西方人的“爱情”最早也是不存在的。他们有爱情的观念最早其实是从对上帝的爱转移到人身上,在人身上发现神性,推而广之,我们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神性,用对上 帝的爱去爱别的人,包括陌生人。


我们中国,五伦之中缺了这一种。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爱,在中国古代多表现为比较实用的方面,比如孝、顺。孝者,如乌鸦反哺,父母老了,不能动了,当年他们养了你,现在你就得照顾他们。这从一个社会不发达的层面来说,无可厚非。顺则是有权者对无权人的一种绝对统治,那么他建立了伦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面是有问题的,假如父亲是个王八蛋,你也要去顺,这种伦理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们对父母往往也缺少爱;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也是比较自私的爱。所以,在中国古代文章中,最多是“彼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陶渊明对自己的儿子所讲的话,彼为仆人),你是人的孩子,他也是人的孩子,要善待他,这也是很罕见的美德。


要想向西方人那样对陌生人的爱,在我们五伦当年,几乎不存在的。中国人,可以给自己家的亲人让座位,给他吃好吃的东西,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对陌生人就坑害了,卖假货,甚至别的方面。


在我看来,中国的“爱”和西方的Love不是一个含义。现在引进西方的“爱”,往往局限于男女情爱,这个情爱带有很多性欲因素在内。所以也不是纯粹的像西方对神性的爱,对同情的一种表达。


西方人,比如犹太人,让孩子养小动物,因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爱,要慢慢地学着去爱,从照顾弱小动物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对弱势群体的爱。

二O一八年六月廿日晚

郁土微信相关文章

————————

神人相契

人性是根曲木

拳击手哈耶克

柏拉图原来长这样?

爱比克泰德的哲学学校

“捉住我,不要让我逃走!”

常见思维谬误举隅:戏 子误国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郁土:爱与恨

郁土 郁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