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郁土 │ 悦色夫的书单

郁土 郁土 2024-02-05

(本文图片由悦色夫提供)


      悦色夫是我素未谋面的网友。前几日,他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四、五两月的购书清单,并加按语:

    “所有有关人类学、生物学方面的科普书,新的都应该买。中国到欧洲有遥远的距离,中间的广大地带,也是我历史知识的空白。数学、物理等科学,过去学了不少,但是只学到树叶(也忘了),如今了解森林。宏观论美食的书籍本不多,毕竟厨师基本不会写书。”

这些书被拍在九幅照片中,分别是:
《复杂生命的起源》
《基因之河》
《考古学与史前文明》
《史前人类简史》
《人为何物:进化的逻辑》
《人类六万年:基因中的人类历史》
《人类起源和迁徙之谜》
《从部落到国家:人类社会的崛起、繁荣与衰落》
《性的进化》
《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
《蚂蚁的社会》
《企鹅全球史》(四册)
《欧亚之门》
《亚洲高原之旅》
《中亚纪行》
《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
《伊朗简史》
《帖木儿之后》
《溯源莱茵河:从阿姆斯特丹到阿尔卑斯山》
《劫掠丝绸之路》
《代数的历史》
《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
《美食文明》
《舌尖上的历史》。

包括历史、考古、传记、遗传学、社会学、数学、美食等,共计二十五册,其数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颇令我吃惊。

我按图索骥,在网上书店选购了丘成桐的自传《我的几何人生》《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企鹅全球史》《考古学与史前文明》。
现已将丘成桐自传读毕,正在充满兴味地阅读《企鹅全球史》。果然都是好书!


悦色夫何许人也?从其微信头像看,中年男性,方脸盘,戴眼镜,似是一学者或大学教师。然我不能确定。

很快,他又分享了其大学辅导员因病去世的讣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李迎春教授。这下我确定了:他毕业于北大,且学的是理科。

那么,一名理科偏工科的学生,为何对文史哲有如此浓厚之兴趣?我实在忍不住,就冒昧地向他询问。没想到他不以为忤,慷然应答。

从他的回复中,我得知他是陕西人,出生在关中农村,中考入县中学,后考上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系(现电子工程学院)。毕业后去青岛一家民营电脑公司工作。1992年返京,去中关村创业,开贸易公司。2001年合伙做公司,并在青岛设立工厂。2014年再去青岛任工厂总经理至今。
以下是他的语音实录:

学习的先天因素之作用往往被家长低估,而后天的教育所起作用十分有限。我家虽在陕西农村,但家里有学习传统。家中重男轻女,奶奶没读过书,当老舅读书时,她就跟着老舅淘字,看书,问哪个字是什么意思。奶奶没上过一天学,却认识很多字,每天都读书看报。

父亲中专毕业,到东北工作,后调回西安一家国企工作。他也一直喜欢读书。在我上初中时,他经常从图书馆借书回来给我读。在初中时,我读了许多课外书,我读的第一个武侠小说是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另外,对我影响深刻的一本书是《光荣与梦想》,从大萧条到尼克松下台,美国的当代史。上了高中以后,每天坚持泡图书馆,阅览杂志,看课外书。语文、英语成绩一般,最好的是数、理、化。

上北大后,读的是无线电物理。其实我最想学的是天文,想当科学家。我在中学时看了很多课外书,对科普书比较感兴趣。上了大学后,对无线电不感兴趣。突然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列了几十本书、两千多万字的阅读计划。没读完。

好在北大图书馆的藏书量特别大。那时特别陶醉的是,你借出的书,有些是燕京大学的藏书,且解放后几十年再无人借阅过。那种感觉十分特别。因为这种感觉,你能够感觉到我们前代人读书的成绩,或者说你能看到过去的书,总体感觉有一种探秘的感觉。我在北大看了许多课外书。

也许是小时候喜欢读书,并无书可读。所以我大学毕业工作后坚持买书,当然,大部分书是不可能看的,所买图书能够通篇翻者占1/3。现在,买而能够读的只占全部藏书的1/30。相当于我在家中建了一座私人图书馆,我喜欢哪方面题材的书,我就会买许多。当看一本书时,索引中提到某本书,我就会找相关的书来看。所以我读书,会同时读五六本甚至七八本书。

我家中、公司办公室、茶室里都有许多书。即便如此,我每天每天上班,包里还会带五六本书,总觉得工作时有可能会读。下班时有时候事务繁杂,这些书一页也没翻,就原封不动背回家,放在床头柜上,半夜醒来时随时可读。我总是随身携带一些书。

我最有兴趣的,读大学时感兴趣的是文学书。35岁以后,阅读对象从文学转向历史。现在买的历史书比较多,传记类、生物类、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这方面所有能买到的国外的大学教材所有版本都买。2001年重回北大读EMBA,突然对经济学又有了兴趣,大学本科、外国的教材都去买,经济类的教材手中有几十本吧。

过去读书处于一种目的性,如管理、金融类书。现在读书完全是一种消遣。早些时候写些博客。

有一次,有个客户在英国,他就住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我与他讨论读书。他说他不读书,有阅读障碍。这促使我萌发录制“悦色夫讲堂”的念头,利用视频的方式讲读书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们在课本学的东西,和一些名家、大家写的科普类书读后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我们的课本往往是只见树叶,不见树木,更不见森林,而那些大家、名家所写有思想的书,使我们能深入森林,见到树木,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就想,能不能通过视频的方式,把一些名家书上的知识介绍给读者。所以我通过“悦色夫讲堂”,系列地办了一些科普类的视频。

大概每集20分钟,每次介绍一个主题。每做一期,都认真准备,买很多参考书。所以,买书一方面是兴趣,一方面也想把“悦色夫讲堂”持续地办下去。我讲的内容,主要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我讲过了酒、辣椒,最近准备讲盐。这些东西,大家都知道,但你问他,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大家缺乏基本的科普知识,或者说博物学知识。所以我介绍所有人都知道,又都不熟悉的一些历史知识。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但据我的观察,大学毕业生能够坚持阅读者,也就10%左右,包括北大、清华毕业的很多人也不再读书,也就是说不再读闲书。一个坚持读书的与不读书的,其言谈举止气质完全两样。所以我认为课本上的知识,对于考学是必要的,但对大多数人是无用的。但是学习的方法和阅读的习惯非常重要。
……
一名理科生而对文史哲感兴趣,一名企业高管而对企业管理以外的闲书如历史、考古、数学家传记、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感兴趣,并每日背着五六本书去上班,以便空闲时随时可以取阅。我也接触过一些理科生与企业管理人员,但嗜无用之闲书如悦色夫者,几乎一个也没有!

已故的散文家张中行先生言,以前,他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为他阅读中国古籍的指南,后来,他把知堂的文章当作阅读古今中外图书的指南。知堂也是我喜爱的作家。然时代进步神速,欲了解最新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书籍,必须另觅他途了。

在微信朋友圈里,除悦色夫外,我从凌宗伟老师、黄罕奭先生的分享里,结识了许多的好书。有道是“物以群分,人以类聚”,嗜跳舞者总能找到称心的舞伴,好搓麻将者总能找到自己的麻友,喜打乒乓者总能找到自己的球友。如今,我以悦色夫为我读书的书友,也没什么不可吧?
二零二一年五月十九日上午

附:文成,同事介绍,“豆瓣”上有“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阅读小组,其大书呆子有六人(组长),小书呆有五十余万人。看来,喜欢购买、阅读纸质图书之人还是很不少的呀。
二零二一年五月廿一日上午

郁土微信相关文章

————————

 “中国文艺复兴之父”

 胡适文章中的逻辑

郁土:读书如盗墓
 中国竟然也有武士道?
吕思勉“汉武帝并不是真有什么本领的人"
世上竟有个“说理女神”?
《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之三观
郁土:那响遍全球的乒乓声
读书,“只读死囚犯或拿生命冒险之人写的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郁土 │ 悦色夫的书单

郁土 郁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