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甘肃):陇中文化的记录者|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编写按:本文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正在征集中,截止日期为9月30日,期待各位爱乡人士加入其中。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
人物简介:
王军,字务本,笔名伯武。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高峰乡红堡村岳家山社。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1981年9月参加工作,中学高级教师,曾担任高峰初级中学校长十余年,现供职于定西市安定区西寨初级中学。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定西市安定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政协定西市安定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政协定西市安定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特邀研究员。
人物事迹概述:
布置展出了“定西市首届农耕文化展”;协助制作了“定西市非物质文化展”;开设了“陇中民俗博物馆”;协助举办了“定西市首届剪纸展”,编辑出版了《定西市剪纸集成》一书。参与了安定区羊营业峡、李家峡旅游资源开发的设计与论证工作,并参与引进了天毓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开发管理,进行文本编写,方案设计等工作;著有《安定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手工制作技艺》(敦煌文艺出版社)、《民俗》(敦煌文艺出版社)。作为特邀编辑,编辑出版了《杨瀛文集》(上、下集),编辑整理了《安定政协文史资料》(第四、五、六、七集),担任《安定文化》《定西农业保险十年》责任编辑、《内官营志》副主编。近年来,相继有小说、散文、诗歌散见于报刊。
在农耕展上向领导介绍土法榨油模型
情系家乡,看得见的乡愁
面对渐行渐远的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留念传统文化的根脉,就是我们给后世的交代。
2015年秋季,受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杜建君主任之托,与陇中民俗馆馆长牟世民先生一起,布置并展出了定西市首次农相当规模文化展,从实物征集,到展室布置,展板制作,实物标签制作,以及专题片制作,都是我独自完成的,在布置展览的那两个月时间内,我每天下班后不是在家里电脑前忙碌,就是在民俗馆现场布置,原本健康的身体,由于久坐,引发了坐骨神经痛,到现在,病痛仍在折磨着我。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全市首届农耕文化展顺利展出,市委、市政府领导及市区两级的文化部门的领导、省文化厅分管领导出席了开展仪式,并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引起了当地群众的高度关注。
内官营业镇距定西城区25公里,是史上有名的陇上名镇,当地物宝天华,人流如云,早在明代就是甘肃第一大镇,周边与榆中、临洮、渭源三县相接,镇上常住居民近三万人,是安定区人口第二大镇。为了让当地的百姓了解陇中优秀传统文化,领略民俗传统精华,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2016年元旦刚过,我和建筑商杨树珍、安定区东方红中学教师刘阳河等几人商议,决定在内官办一所民俗博物馆,经过5个月的努力,于当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之际,举办了开馆仪式,邀请了定西市委、市政府和宣传、文化等部门的领导、安定区相关单位的领导及定西知名文化名人出席了开幕式。当地数家媒体对博物馆开馆仪式进行了报道。博物馆按功能分为七个展区,展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老物件400余件(套),收藏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秤砣近百件(基本收集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秤),同时,也汇集了民间手工艺如剪纸、刺绣品,设置了闺房、客房,以清康熙年间安定县令许铁堂为原型,布置了清代安定县衙。尤其是展出了文革期间的藏品达一千余件,实为陇上民俗第一馆。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周奉真在参观后说:(博物馆)是省内藏品最丰富的民办博物馆。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的领导在参观后赞不绝口。目前,陇中民俗博物馆已经成了安定区的一大亮点,来自兰州等地的慕名参观者络绎不绝。自开馆以来,博物馆每天免费接待参观者达百余人,有许多参观者曾数次进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6年,参与了定西市西岩山建设规划,编写了建设方案,目前已由兰州现代设计院完成设计方案,正在征求意见。
在陇中民俗博物馆向参观者介绍馆内藏品
同年6月,参与了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全市“非遗展览”,并为展览撰写了前言、后记,制作了一部非遗展览专题片。
2017年,参与了安定区羊营业峡、李家峡旅游资源开发的设计与论证工作,并参与引进了天毓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开发管理,进行文本编写,方案设计等工作。
2017年6月,作为主办单位聘请的工作人员,协助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布置了定西市首届民间剪纸展览,并参与编辑了《定西民间剪纸集成》一书,为该书了前言、序、后记。
三年来,先后参与了盘龙山民俗文化节、七台山民俗文化节的活动。
热爱故乡,留得住的记忆
在《民俗》一书的后记中我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常有这样的感慨,既然上苍赋予你生命,在这个纷纷繁繁的尘世上走了一遭,那么总应该留下点什么,加之已年过半百,所生活的年代又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也最波澜壮阔的变革,见证了许许多多的磨灭与诞生,我认为有必要把这些已经或是行将磨灭了的东西进行梳理,留给我们的子孙。为后世了解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留下一些资料,倘若能够真正流传或是保存下去,那将是大大的好事了。”在《手工制作技艺》一书的后记中写过“建设家乡,就要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话句,我认为热爱家乡是关键,只有热爱家乡,才能对家乡产生情感,才能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岗位不同,参与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只要尽力做好分内的工作,才能形成建设家乡的人和力。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有的带着浓厚的历史烙印的生产工艺和生活方式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文化正在消逝,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优秀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留住传统文化,就等于留住了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参观巧匠孙刚制作的镂空红木“花瓶”
作为曾经经历过、见证过人们生活转变的“过来人”,对于如何留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思考良多。从2013年开始,利用工作之余,每一个节假日都是我最忙碌的时刻,走乡窜村,从每一个角落,每一块遗散于民间的古砖旧瓦上寻找痕迹,走访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挖掘整理民间历史传说、民俗民风、经典掌故、奇闻异事,三年时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专著——《安定史话》,按照传统习俗、人物春秋、手工技艺等几个部分,系统地记录了安定区的历史文化。书出版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更增加了我从事这一事业的信心。同时,参加了《安定民间故事集》的编辑与校对工作。2014年、2015年两年时间内,我把采集到的材料再次进行梳理,又一次深入农家院舍,走访能工巧匠,博采各家之长,于2015年12月出版了《民俗》和《手工制作技艺》两部专著。对已经或即将失传的民间习俗、传统工艺作了详细的记载,书中图文并茂,每一种工艺详细地记录制作流程、使用方法,让这些已经或即将失传了的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文字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倾心传统,无终点的追求
我1981年参加工作,做了十年的民办教师,1992年录用为公办教师后工资一直很低,妻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双儿女又都上了大学,上有七十多岁的老娘要赡养,下有两个上大学的学生要供养,当人们看到我平时十分节俭,但在这些旧物件面前从来不惜花重金时,感到不解,甚至于有人认为我是不是受过刺激。但他们忽视了一点,人就是要有所追求,热爱家乡,就是要以各种方式留住家乡的文化,以文化教育人,让人们去感悟、去认知,这就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的人生追求。
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如今,当我看到人们走进博物馆,看着一件似曾熟悉的物件时,当我看到那些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走到传统工具前,用他们的目光透露着惊喜时,当我看到人们在我制作的专题片前流连忘返时,或者是看到一个陌生人捧着我的书时,我感到了满足,这是金钱所换不来的成就感。与此同时,我的《安定史话》获得了定西市第四届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这可是全市最高级别的奖项。2016年,我也当选为政协定西市安定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被聘为市、区两级政协文史资料特约研究员,加入了省作协、省民协,这既是荣誉,也是动力,是我继续从事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整理的动力。
寻访红军长征过境的足迹
爱故乡,是一个看似平常但却寓意深厚的词汇,故乡的山水养育了我们,故乡的人民哺育了我们,我们的祖先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本本分分,在黄土地上耕耘着希望,播撒着收获。也许,故乡的土地与江南的富庶相比,相差甚远,也许,故乡留给我们的记忆远没有繁华的城市生活的印象那么地深刻,也许,故乡的荒凉与干涸让我们沮丧、失落,但我们根已扎于斯,魂也源于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嫌弃那一方为我们的成长心甘情愿地付出却不图丝毫回报的故土。
爱故乡,蕴于心而贵于行。
推荐阅读
爱故乡
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推荐阅读
爱故乡
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联系人:口皓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邮箱:iguxiang2012@163.com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爱故乡网:http://www.iguxiang.org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