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2019乡村文艺交流营在京举办
2019年12月5日——9日,爱故乡-乡村文艺交流营在北京平谷-同心公社营地举办。
2019年12月5日,来自北京、河南、安徽、内蒙、湖南、贵州、重庆、四川、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二十余名乡村文艺骨干及爱故乡同仁相聚同心公社。
爱故乡艺术团团长孙恒宣布:2019乡村文艺交流营开营。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化振兴如何具体落实在最基层的乡村社区?是这次“乡村文艺交流营”的主要讨论和交流议题。
特邀讲师:中共中央党校/刘忱教授为大家做专题讲座《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刘忱老师从国家战略的思想理论高度给我们做了讲解与梳理,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就必须推动乡村文化复兴。乡村振兴由谁来做?除了政府引导和社会大众广泛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应该是乡村在地的人。
来自安徽阜阳-南塘合作社文艺队代表:王振侠,和大家分享南塘村的社区文化活动。南塘大地民谣音乐节、南塘舞林大会、九九重阳敬老文化节、南塘好声音、南塘庆丰节、南塘大曲、南塘养猪大学、南塘艺术家部落、老年文艺队、南塘村歌、南塘村之声合唱团、、、从二十年前哭着维权,到如今笑着乡建,南塘合作社带领大家一步一步朝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断奋进。
来自湖南安化-大福爱乡会代表:罗曙锋,和大家分享他们的在地文化活动。通过“大福爱乡会”把外出奋斗的大福人和留守本地的大福人团结在一起,根据家乡的实际需求,在外的人负责筹集社会资源,留守当地的人负责具体项目活动实施。爱乡会组织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治理、烧宝塔民俗文化节、援建乡村校舍、乡村篮球赛、乡村马拉松、留守儿童夏令营、留守儿童艺术教育、乡村音乐培训班等社区文化活动。不做故乡陌生人,同心协力建家乡。
来自贵州“乡约乡见村寨联盟艺术团”代表:吴胜歌师,他不仅是侗寨歌师,还是寨老和乐师,现场给我们演唱侗歌并展示他自己制作的侗族乐器“牛腿琴、土琵琶”。
侗寨人从小学唱侗歌,人人都会唱侗歌,他们说“饭养身,歌养心”。2018年“大地民谣全国巡演”来到吴胜歌师的家乡:贵州从江高增侗寨,举办了“第一届乡约乡见-大地民谣音乐节”,上千人参与演出活动,成为当地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盛事。他们以此为契机,组建了自己的“乡约乡见村寨联盟艺术团”,不仅在当地开展文艺活动,而且还奔赴广州、深圳和外出的侗乡人一起联谊交流。近几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侗寨青年返乡,从事“侗寨生态深度体验游”、“侗歌影像记录与传承保护”等文化活动。
来自安徽阜阳大申庄农家女书社的代表:刘全影,从九年前的下岗女工,到如今的返乡创业带头人,从创办农家女书社,到大申庄合作社、大申庄农家女合唱团、腰鼓队、乡村幼儿教育、创作村歌等,历经艰辛,不断探索,正如大申庄村歌里歌唱的——“像一粒种子那样顽强,向往着雨露和阳光,没有金钱也无妨,只要扎根心的土壤。”
特邀讲师:邓小岚老师,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为我们分享《马兰的歌声》。
在中国河北省阜平县有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叫马兰村。 这里,有一群热爱音乐的孩子,他们有个小乐队,叫马兰小乐队。他们有位年近古稀的老师,叫邓小岚(邓拓之女)。她在这儿无偿地教孩子们音乐已有16年之久……
从乡村出发,从世界回来。
来自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代表:胡诗泽,从2002年推动海南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至今已有17年,最开始是“心返”理念返乡,逐渐到为村庄获取资源,推动村庄的产业以及综合发展,最终于2015年完成“身返”物理返乡,扎根自己村庄,并获得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
来自四川明月村-守望者乐队创始人:刘梓庆,出生在蒲江,在阔别家乡多年以后,因为一次偶然的返乡机会,让他决心留在乡村,并与伙伴们组建了【明月村守望者乐队】,梓庆说“就像森林需要护林人,守望者们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潮流变迁的时候,在人们转移目光、甚或迁离、逃避、逐新之时,坚守在那片精神家园,时刻关注着,思考着——这就是守望者。相比语言,守望者更善于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就是想把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对音乐的敬畏与信仰与大家一起分享,这群志同道合的返乡青年扎根在乡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很舒畅很美好,这就是我们理想生活的样子”。
来自福建厦门大嶝岛的返乡青年:洪毅锋,2010年与妻子和孩子返乡至今,一直在家乡做着“爱故乡”的事情,他是爱故乡最忠实的粉丝,也呼吁更多的人爱故乡。自九年前回到故乡那一刻起,他便四处收集老物件,在自家红砖古厝里开了间“嶝山记忆馆”,如今,他想把这份“情怀”做得更大、延续得更广。岛主并非意味着一岛之主,而是真正把这个海岛放在自己内心。他的微信朋友圈,永远都是大嶝的图、大嶝的字、大嶝的事……永远都洋溢对家乡的喜爱。让爱回到故乡,用文艺复兴乡村,让故乡更有力量。
林德政,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人才计划七期学员。被广泛传唱的人才计划歌曲《我们在前进》的词曲作者。2017年在湖北罗田苍葭冲,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爱故乡驿站”,目前在浙江德清三林-白鹭水乡,参与和负责乡村文旅研发项目。“我做乡村建设工作为探索找到两个理由:一是给走出去的年轻人一个回家的理由,二是给要走出去的年轻人留下来的理由。我们需要让农村的青年看到一种精彩的可能。”德政说。
施盈竹(艾玛/Emma),来自台湾,曾在东帝汶和埃及做志愿服务工作。2017年艾玛加入中国乡建院,目前是乡建院社区营造团队的负责人。社区营造(驻村社工)团队作为系统乡建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在乡村驻点提供陪伴式服务,以培养社区骨干、培育在地自组织为目标,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打造乡村软实力,营造有温度的乡村文化,改善乡村治理。
特邀讲师:吕途老师为大家分享《环境灾难与人类危机》。让我们人类面对现实:生态系统的崩溃主要发生在过去50年间。现在年过半百的人,当我们降生的时候,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大型的野生动物:狮子、老虎、长颈鹿、大象、北极熊,也有美丽的自然景色。而我们的孙辈,也许再也看不到这些,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他/她们也许也看不到蜜蜂、蝴蝶、青蛙和蜥蜴了。生物一旦灭绝,就一去不复返。我们正在毁灭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基础,这里说的不是我们生命的丰富性和生活质量,而是人类的基本生存受到威胁。
来自河南爱故乡工作站代表:潘晓龙,和大家分享了《河南中原优秀民间文艺系列》。以戏曲、民歌、演艺等为代表的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可是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下逐年衰败、甚至越来越恶俗,对乡村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产生了极大伤害。为此,河南爱故乡团队组织专门人才,通过走访艺人和团体、整理乐曲与影像、组织图片展与文艺演出、建立民间文艺网络等方式,协助推动河南优秀民间文艺的传承工作。
河南中原民艺-漯河唢呐协会代表:杨小浩,出身唢呐世家,从小跟随家人学习唢呐,后在家人创办的民间艺术培训学校任教,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唢呐人才。
来自河南爱故乡-中原民艺的郭淑菊老师,在传统河南坠子艺术的基础上,汲取民歌、民谣等民间元素,郭老师演唱的赵派坠子形成了典雅大气、玩转曲折的艺术特色。
郭淑菊老师坚持在河南平顶山的学校,义务教授学生们学习坠子,传承中原民间艺术。郭老师在交流营现场带领大家学唱河南坠子《悯农》。
来自重庆的刘刚,为大家分享巴渝农耕的故事。巴渝农耕陈列馆位于重庆北碚蔡家岗镇天印村,由刘刚的父亲刘映升先生创建,传承巴渝农耕文化,坚守二十余年。去年刘映升先生因病去世,但他的精神和信念仍在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刘刚继承父亲的事业,带领家人继续奋斗,让人感动。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农村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社会传统文化的衰落,大片良田被开发建设成一幢幢高楼,大批的农人也放下了手中的农具,开始了城市生活。有形的历史被人为销毁,无形的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在刘刚一家人三十多年的努力中,为我们保留住了一份历史记忆。
来自湖南爱故乡团队代表:刘明,与大家分享湖南爱故乡的活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故乡的理解,同时也有自己在爱故乡行动中的参与。
湖南爱故乡工作团队由湖南省内七名公益人士联合发起,已经在湖南开展工作三年,活动类型包括组织爱故乡沙龙、爱故乡人物走访等。
来自湖南爱故乡驿站-溪云耕读书院的代表:匡昆鹏,与大家分享。
湖南爱故乡工作站于2018年开始协助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古山村村民文三,在其家乡通过对老家的房子进行改造修缮,创办集书籍阅读、音乐文化、民宿驿站于一体的第一个湖南爱故乡驿站-溪云耕读书院,通过激活本村村民内生力量,营造村庄公益文化活动空间,助力本土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推动形成良好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
新工人乐团团长、大地民谣运营总监:许多,与大家分享“大地民谣与乡村文化”。近几年来,新工人乐团走出北京走向全国各地,通过举办“大地民谣全国巡演”,探索扎根中国大地的民众文化活动形式,用音乐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联结。
特邀讲师:黄志友,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与大家做专题分享《乡村振兴——爱故乡》。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成立于2016年4月,前身是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机构联合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倡导推行本土经验,保育乡土文化,改善生态环境,培养乡村和城市社区建设的多种人才,推动知识、文化、资源、人才重新扎根于本土社区,形成融文化、自然于一体的综合生态系统,让城乡社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19爱故乡-乡村文化交流营-结营晚会
载道传情聚人心,根植大地爱故乡。我们以文艺的方式——爱故乡!
本次乡村文艺交流营期间,我们还举办了“爱故乡之歌音乐工作坊”,集体创作了《爱故乡之歌》,详情稍后发布分享,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