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上 □ 带着太古宙的神性为万物谱曲#略论殷晓媛诗集《播云剂》#

海上 百科诗派 2020-01-27


简介

《播云剂》是“百科诗派”创始人、“泛性别主义”写作首倡者、中、日、英、法、德多语言写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翻译协会会员殷晓媛创作于2013-2015年百科类组诗精选。殷晓媛代表作有11000行长诗《前沿三部曲》(已出版)和六万行长诗《风能玫瑰》等,曾策划百科诗派“2018人工智能纸魔方”(六国语版)视觉设计+行为艺术项目。 本书是殷晓媛第四部个人诗集及第八部著作,分为物理学卷、化学卷、生物学卷、微表情卷、地质学卷、音乐卷、书法卷、投影几何卷、摄影卷和大气科学卷,涵盖多个前沿交叉学科,其中部分作品曾在《诗歌月刊》“首发”栏目及《延河》、《作品》“长诗”栏目等刊发。该诗集的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文、德文、法文和日文,发表在国外各大刊物杂志上。



带着太古宙的神性为万物谱曲

——略论殷晓媛诗集《播云剂》

海上


《播云剂》,能读通这部神奇的诗集,估计也是个能人,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接纳诗篇所散发出来的异彩及琦光。由此,常态中的思维空间像分娩的子宫被打开,妊娠时刻,你必须全身心地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惊愕与猜想,此时你已经被远古的、未来的、超越生命本身容积的思考所塞满……


你会不断地惊呼,在庸庸碌碌的当代诗坛,竟然有如此想像力和渗透力。


就在我阅读《播云剂》,准备记录一些什么评语的当口,“波粒二象性”就在思维中翻泛,它隶属物理范畴;当我仅仅用文学性来分析殷氏语言是难以涵盖的,因为她写作中的逻辑思维并没有破坏诗学基因(这不是指她以科学题材写作,而是她的语言表达运握也十分科学)。


我用了较长时间来阅读这部《播云剂》,仅凭我一己之力去解读殷氏诗歌和她为跨学科而纵横调遣的汉语言文字,很难做到全面地表述。《播云剂》共分十一卷十一门学科,若是全方位地剖析或全息地展现诗人的情智世界,得像诗人殷晓媛一般作一番批评设计,可是我还没有这种功力;既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评析这部《播云剂》,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方位切入诗作,均有挂一漏万的失策,所以我只能以初稿片段形式作一些远不够诗学意义的解读。



还是从书名说起吧。这源自于我的一位诗人朋友,他在我们这套丛书出版时提问说:“你们怎么都是些科技方面的书名?”其中一问就是:“为什么殷晓媛的诗集叫《播云剂》?”我当时没能细读殷晓媛的诗,但有些推论,我说,这肯定有诗人的思考,这个命名藉用了大气学科中的一种现象,为改变云雾的微结构和演变过程而向云雾中播撒的某类物质。显然这部诗集的整体上是许多读者眼中的“云雾”,而诗人创作的“诗性语言”就如播撒的“思维方式”(剂),使整部诗集的局部结构有着思维中融通的“微结构”。


殷晓媛是一位有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才女,她的鸿篇巨制已有不少文本可查阅;我个人认为她除了广度和深度之外,还要追加一个常人欠缺或不足的“度”:速度!在以往的人文经验中,我们称之为的“敏捷”还不足以比喻。她不仅是有想像力,而且她的思维灵敏性是需要从“此学科跃迁到彼学科”的,我把这种思维方式命名为“思维速递”。


可想而知,思维之间的信息量不仅相互印证,还须相互共享或传递;而且要有时速,这就是殷晓媛的天性秉赋加个人成长史的各类知识的集思训练。


这种思维是在长时间的强化之中练就的。


这也应验了我们民间常说的:“人家不仅仅是聪明,而且还勤奋。”


思维上的速度感,在没认识殷晓媛之前,我有那么一些了解,认识了她之后,又有了深刻印象,我认为她的思维能力已经跨越了界限,同时也打破了性别(她个人也提倡无性别写作)。这种超负荷的思维方式,没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心力支撑,许多个体的生命神经会受到摧残性的危害,而殷晓媛已将这种超负荷的思维作为常态化了,这也正是他人无可摹仿的功夫。



《播云剂》所呈现的十一门学科,稍加关注,你会发现诗人的思索足够前卫。这种诗集的选择也是一种暗示:所谓“百科”并不啻于围绕人们常识中的“数理化”或者量子、引力波(这些学科确实重要,但它们热闹刚过,热气还未散尽,可以暂且让思绪为之沉淀一下),诗人把比较不入趋势的学科呈现一场更能说明“百科诗派”所提倡的百科不分冷门热门,它们都是人类生活中供思考性的问题,它们隐没于人类现代生存场域里,有着它们独特的价值和类同“播云剂”的效果,使我们熟知的“微结构”改变认知的时序,以免人类对这些现象的“微表情”熟视无睹。


这篇拙评除了以上指出的焦点,并不想为诗人写什么题材作过多的庇褒,而是想通过阅读诗篇评析一下“百科”的诗写并不像旁人认为的那般枯燥无趣。


在此,我们可以逐卷选读一些诗作,再现诗人创作中的智性之光。



从《物理卷》中我挑出开篇的这首《喧哗或隐秘的交流电》为证:


你问沙滩上披灰蓝大衣的人:何谓意志?

他在沙上,用手指画下正弦波形,旋即用波浪

抹去一小瓶盖醋,和蔬果的若干卡路里

在你胸膛内吐出火舌,此时你转过身躯

正好看到蛇在逃遁。昨夜,在回家路上

 

那个女人仍然拒绝你,触碰她手中

滴着雨的小提琴。“别动,懂吗?只有一条

是零线,可惜你分辨不出的。”她诡异地笑着

跑上了楼。那条演出中断掉的弦

拖在身后很远,粗如纤绳。你困惑万分,站在楼下

将手中的那个铜币弹向半空,听到它

急速旋转的嗡嗡声,弱拍与强拍

彼此交替。下雨和涨潮,只是方向不同的泛滥

你们需要十四天翻晒帆布渔网,把水

归零。山形,气温,来自高处的光亮

 

和你男性的气质。到了地球另一头

你就把它们反过来穿。

 

这首诗中不仅以“交流电”为切入口,诗人用它们的能量转化作想像的拐点,在语言之间释放出大量的物理学科方面的信息。这些密匝的信息里都不是苍白的词语和叙说,诗人超越式的想像力相当不顾及一般性的思考能力;读者至所以读得云里雾里,不知语言的所踪,主要还是一开始就很难抓住诗歌的要领。于是阅读就失去了“懂”的基点……确实,诗人具有的百科只是并不是仅处在一条线一个点上,她丰富的想像力促使诗歌的转折和跌宕,从这个量子物理线索点又跨跃到粒子物理,从刚体运动越过热力学,甚至于她就“交流电”的运作事象,可以讲叙它们美妙的“波浪”;诗人在首句就提问:何谓意志?这种我们一直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正是可以解答的量子理论,只是我们不假思索地以纯粹唯物主义观念把它虚拟化了,似是而非地人格化了。其实“意志”,物质(万物)的意志是宇宙之间的正负极的一场交流,借电流完成;这个完成的过程既是喧哗的,也是隐秘的。


然而,从整首诗作来看,缺乏知识储备的读者肯定是会排斥它的。



诗人殷晓媛的《物理卷》中有不少值得一读,值得琢磨的诗篇;它们涉及到物理学科所包涵的方方面面与我们实际生存空间有关的事象,而我们却偏偏认为它们不是“民间”、“当下日常生活”,或者它们离我们的“民间现场”很远。


中国人变得如此实际势利而且狭小。


《物理卷》中所言说的都是与生命、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信不信也也活在其间……《超声波》、《动量守恒,均质化悲喜剧》、《向心力》、《生存之波粒二象性》、《上帝粒子,或一茶匙未知元素》……



现在从《物理卷》到《化学卷》吧,我说过诗人的知识面丰富而广,尽管我们许多读书学子和知识分子都有数理化的基础,但我们以诗化的语言来释放它们,那是一片更为宽敞的诗学领地……


诗人在一首《元素周期表:那些姓金与姓石的邻居》中写道:


要渡过这金属的地中海,需要有轻型身板

和风中滑行的双腿。需安抚那些放射性的

与易于自然的间隔足够缓冲层。然后便顺风十里,

叩开

 

铝和硅的门。多年来他们

鸡犬之声相闻,如同背向生长的日月

一个犀利清澈,一个古钝剔透。

沾满了这个宇宙的花粉。诞生伊始,他们曾如此相似

雌雄难辨。

 

稍有一点化学知识、懂得元素周期表的人都会读懂一些关于金属的、石质的、气态的元素分类规律;看看元素周期表,那种图式,酷似我们今天的楼盘图,楼上楼下、左右隔壁;邻居似的各属自己的姓氏……铝或者硅,他们经常相处在一起: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铝,含量83%,仅次于氧和硅,位列第三,主要以铝硅酸盐矿石存在,还有铝土矿和水晶石。


硅也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元素,它极少以单质的形式出现在自然界,而是以复杂的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岩石、砂砾、尘土之中。在地壳中它是仅次于总质量排位第一的氧,比铝质量略高。


诗人敏捷地抓住了这一要领,以一种描述大自然生态的方式,写他们“鸡犬相闻”的关系。鉴于他们在地壳上不可或缺的普泛而重要的存在,诗人倾注了最亲和的语言。尽管元素中还有很多姓金的或姓石的,但公序良俗认为:远亲不如近邻。


还有一首《钨》,写得相当诗意,绝非枯燥的名词解惑:“……钨有坐怀不乱之德,在他们/玉质的器皿里,它如温润的舍利子/俨然有莲花之色。时光二分。东半球浮在/铁红色的暮光中,西半球的海洋/从月牙形的地平线上东涌锁芯里……”


这首诗每一小节都是承前启后式的,断行不断句、有延绵思绪的创作,诗人是想通过这一手法暗喻“钨”的高熔点性能。钨的硬度也极强大,所以不可轻易“解构”它。


在多年前的“知识分子写作”之争中,我们也是明确了一点,就是把“知识性题材”进行一番诗意的解释,再加上一些书面上的匠心文字,但这还是一种“死知识”,不具备场景和生态(诗歌须面对活生生的事物事象)。


与“知识分子写作”对立的是“民间立场”;后者就只是占了这个活生生的当下意识的优势,而令人不齿的就是诗句的粗制滥造,知识分子的匠心意识还是有诗学意义的。


我想说的是,并非不能以“知识”作题材,而是把知识题材拉入生存境界,生活场景,让知识性与生命意义融合为一体,让生活的鲜活场景成为知识的背景。诗意仍需匠心,尽管匠心永远不占为创造的主角,但“独具匠心”的理念仍然是任何一门艺术的重要手段,通过个性化的“匠心”,我们才可以读到一个具体的诗人品质。


以任何知识性题材写作,我们或许不能以此来区别诗人之间的层面,因为任何知识都可以共享,问题是怎样写出具有个性的、远离同质化的、拉开趋势距离的作品。


殷晓媛的诗具有明显的区别性,我读过的诗作可以让我确信,她的想像力是超凡脱俗的,她对待每一段诗句都注入了思考及匠心。从不以所谓灵感掩饰语言的苍白,她的许多诗作还是极耐读的。


在《化学卷》也有不少佳作,比如《都是隐性的电解质》、《同素异形体》……

 

在《生物卷》中的最后一首诗为《物种起源》,这个标题是人们共享过的,我们也读过同题的生物学书籍,诗人不再去另行命名自有她的用意。我们还是耐心读一读吧——


物质汇编起来可重如河马,而被解散时又轻如角蝉。

一艘名叫“未来”的巨轮,浮出水面的比例不断变化

——只是永不沉没,但无从追溯胆固醇的增加

维他命C的萎缩,或脂类的不稳定。

 

船名由上千只吸盘鱼拼成,吸盘鱼由更细小的阿拉伯数字组成。

构成数字的是更小的二进制序列——至此终于不可再拆分!

从东南亚到墨西哥湾,航线是诡异的虚线。雷鸟羽毛五次换色,

初雪深处蜕下的昼夜堆积如山。

 

每到一个港口就开始换血,船舱里默不作声的数学家计算出:

待船靠岸时,船上已无一件出发日之吻

他站在栏杆边悲泣。左脸的哀痛奔波到右脸就成了微笑

到第二日,他完全忘却了前一个自己。

 

唯有经历过从冥古宙、太古宙、显生宙以至现代宇宙之悠远持久的思索,才可能言简意赅地写出:“每到一个港口就开始换血……待船靠岸时,船上已无一件出发日之吻。”


物种在分蘖的漫长光阴中,它们从来就是纵横捭阖的宙船,携带生机在茫茫时光之海远行。


诗人辽窎的思绪更能打开自己的人生,因为她的精神世界里同时放映着远古与未来……

 


在整部《播云剂》诗集中,最让我强化对诗人认识的是从《微表情卷》开始的,包括后几卷有关音乐、摄影、书法等等。诗人的百科知识里充满了生命的情调和生活的乐趣,诗人并不仅限于单一的理科思考。诗人的大脑相当活跃,仿佛也有许多港口、许多岛屿,她的思想之舟每到一个地方,总有她活着的生趣与智慧作为她大脑的前锋,为她开辟思路。


微表情是心理学范畴,其中也包括了身体(肢体)语言;微表情作为心理学科中较为重要的器质性观察手段,近些年也业有研讨。临床也好,日常社交也好,人们通过对“微表情”的观察,至少把猜测往前走了一步。更有专家攻“读心术”,而且如同掌握了魂灵似的,将人的内心活动一一读出。


诗人殷晓媛也有这一专长?或技艺?她的一首《词与身体的迷藏》可以供我们读者一窥端倪。这首诗四小节,每一个段节均是向第二人称提问式的语句,这种“词语”与“身体”之间的释疑能入诗,说明“艺高人胆大”的见识。诗人殷晓媛的许多诗都在叙事般的谜语中完成它从想像到隐喻的过程,而且这种隐约而引人思索的叙事谜语,犹如槟榔,仅供少数人(被为数不多的人品尝)咀嚼,其滋味的浓淡取决于品尝者的牙口力度(也就是对身体语言的觉悟程度)。


今日诗坛,写这类精致诗句的诗人是少数人,以“行情”来选读诗歌,它们属于罕见的一类。这也是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品质区别。殷晓媛的诗在任何世代也不会如口语诗那般喧哗,所以高品质的诗不是以多少读者来衡量的。



地质学和生物学及数学、物理、化学并列自然科学的五大基础学科,它们同时并存万事万物之间,探究的问题为人类起世至今的生存揭开了寰宇夜幕。科学成就了人类走进自然的钥匙,文明有了长足进取!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读过一本《人之上升》的书,作者是英国的雅克布·布洛诺夫斯基,该书运用综合性的学科,尤其以数学和生命科学为手法,讲叙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

布洛诺夫斯基早有预见:在人类文明的前方,最终将是艺术的表现和科学的解答为一体的文化现象。



殷晓媛的觉悟证明了她对人类及世界的敏锐性,她倡导的“百科诗派”于混乱的多元诗界,擎旗前往。


她的诗歌创作十分旺盛,她有多部长诗问世,需要有识之士慢慢解读……


在最新这部《播云剂》中的十一卷辑里所呈现的诗作并非她的全部学科,这只是她具有代表性的展现识别意义的作品;从版式、卷首目次的图案式到某些诗作的阵列式,殷晓媛都有她想表现出来而宣告式的姿态。只要你阅读到了,你多多少少就会有所感触。


在《地质卷》里,傀集了一批值得深读的诗:《冥古宙:黑布林》、《生命,从太古宙开始的序列》、《元古宙,埃迪卡拉种群的黎明》、《奥武本纪》……将宇宙的地质时代各时期的“宙”与“纪”以诗化的人文哲学重释一遍;在描写史前宇宙的《冥古宙:黑布林》中,诗人写道——


黑布林内含千钧,明暗界上风声大作。史前宇宙中/它在太阳周边发出震耳欲聋的嗡鸣,逼近而不奔突,疏离/而不挣脱,连接它们的不可见鱼线恒在。看似化石的果肉/不断坍塌、自塑。最初的代谢将日光咀嚼为影子,重复吐出。/在近日点,红色果浆从各毛孔里冒出,形成/密布空洞……


我想重申的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之间的关键重点在于“怎么写”,或许我们谁也明白一个道理,即是十位诗人有十种表达式;但就当下的诗界水准,很难指望写出殷晓媛这一类的诗,而且是想像力十足,诗性饱满的作品。


用隐喻这一类术语评价她的诗是辞不达意的,她的一些感悟是那么果断直截,而且语速的遣用也毫无半点迟缓。比如这个“黑布林”一词,她迎面给你一句“黑布林内含千钧,明暗界上风声大作。”至少诗人是确定这个词可以不带附加词,直奔主题而富有意象和感性。“黑布林”,一种紫黑色的水果,果肉呈橙红色,是一种有多种地方性名称的李子。作为读者,当这个词跳进思维时,我暗暗为诗人叫好;因为可能许多诗人会这样写:“宇宙的明暗界,地球(星球)像黑布林一样……”太多太多诗人停留在对喻用的意象比较之中,所以他们只能不假思索地写出“什么像什么”这种重复得无法摆脱的幼稚阶段;而殷晓媛的诗化语言中很少有这么没创意的比喻。


读者若对李子“黑布林”稍加了解,就更能深一步理解诗人用它作为意象词语的企图。诗人知道一首诗所承担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述,它在被扼要地叙述后,还有许多内容,若是一定要挤在表达空间,那就会使诗的本质发生结构松散的现象,创作过程也使诗人在多头绪的择拼中十分困顿,惟有意志力强大的人,在整个诗写过程不会顾此失彼。诗人用“黑布林”一词不仅是它的外观有象形意义,更主要的是它有内涵性。它所携带并能传种的生命信息是可以成为诗写史前宇宙应有的配方。


李子自古被列为“五果”之首,李子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钾、钠、镁以及多种氨基酸、糖等等养分。


生命起世的前夜,各种菌态生物……


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是这样写的:“碰撞,留下坑痕。此后若干纪元/它们面向地球,似宇宙的未完之作,留有/石膏与初步刻痕,最终落成危海/肥沃海与风暴海。”


这首诗写得相当成功,在《地质卷》里还有不少值得深究的作品,我只是选择性地作了一些略评。


——待续——


延伸阅读:

孙谦VS殷晓媛: 这是组装式文学的末年,智库型史诗的元年

百科万象赋:史上第一部横贯37门前沿学科领域的骈俪奇文

柯里克伯格如是说||如何不跌份地花式拒绝这本你看不懂的《播云剂》

《幻术人间》导读

《光涌高磁纬》导读



《隐秘图腾:琥珀星》

(Enigmatic Totem: Star of Amber)


作者: 海上

ISBN:9787537853682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定价:49.8元

开本:32开


图书简介:

简介:海上,男,1952年11月生于上海市,先锋诗人、诗评家、自由作家。诗歌意象前卫,诗作苍茫大气,出神灵性;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梳理、思考中国史前文化,被誉为“民间思想家”。上世纪80年代,组诗《岛,东方人的命运》在《世界日报》发表后引起关注,在海内外发表诗作及文稿500余行(组)。 已出版诗集、随笔、文论包括:《还魂鸟》、《死,遗弃以及空舟》、《人海》(短、长诗版)、《海上短诗选》、《影子奔向四面八方》、《自由手稿》(第一部)、《中国人的岁时文化》、《走过两界河》、《旷。草木原形》、《侘寂的魂影》……2011年完成五千行长诗《时间形而上》,表现出诗人愈加成熟的哲思与语言艺术水乳交融达到的新境界。此外,《自由手稿》(第二部)、《槲》(海上散文诗精选集)、《孕事》(插图手稿版长诗)等正在出版之中;《诞生记》(长诗)正在创作中。《隐秘图腾:琥珀星》是一部诗+散文诗综合文集,由:第一辑(《琥珀星》等)、第二辑(《思维是气态元素》等)、第三辑(《进入生命之源》等)三部分构成,是以长诗闻名的海上立足于百科立场、以全新视角纵观各领域的又一力作。


点击“阅读原文”试试身手:

史上最“变态”跨界试题:25题答对3个就是通才!百科诗派入派初试试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