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水如歌 □ 诗歌的“关系”视野 [诗歌札记]

山水如歌 百科诗派 2020-09-09



“太初有关系,所以数学凌驾驭于真实之上。” (Au commencement est la Relation, c'est pourquoi les mathématiques règnent sur le réel.),这句名言来自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法国哲学家,科学家,诗人)。

 

如果追根求源,其句型可能来自约翰福音第1章第1节: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Au commencement était la Parole, et la Parole était avec Dieu, et la Parole était Dieu.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巴什拉力图整和理性与经验,建立一种新的唯理论。认为科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关系的学说,认识论应建立在实践过程中的唯理论基础上,哲学的任务就是要阐明我们精神的认识过程。

 

无独有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奥地利-以色列-犹太人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被称为“关系” 哲学家, 他以关系为世界的本质,其奠基性著作《我与你》(德语原名为 «Ich Und Du», 法语名为 « Je et Tu » )论述了一种“关系本体论”(ontologie relationnelle)。

 

从某种意义上,布伯的关系论还包含了道家的“天人合一”,甚至儒家的“仁”。

 

在数学一个基本的分支学科——集合论中,对集合元素间的关系(二元、多元)有形式定义。

 

所有这些“关系”,与诗歌、诗意有关系吗?



《人与人之间》,布伯著

 

 

词汇场理论,法语la théorie du champ lexique,英语Lexical field theory,由德国学者特雷尔(J.Trier)1931年提出。

 

某一文本中的一个词汇场,由涉及同一个概念或主题的一系列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词组)组成。

(Un champ lexical est l'ensemble des mots (noms, adjectifs, verbes, expressions) qui, dans un texte, se rapportent à une même notion.)

 

在语言学领域,还有一个相近/相关的语义场理论(The Theory of Semantic fields)。

语义场是相对于某一个单独的词汇,它是该词汇所有意义(词义)构成的一个集合。

(Le champ sémantique d’un mot est l’ensemble des sens qu’il peut prendre.)

 

词汇场是解析文学文本的一个常用工具(至少在法语语境中是如此)。

 

从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文本中,我们可以辨识3个词汇场。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景语”词汇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处所”词汇场:天涯。

“情语”词汇场:断肠人。

 

景语

处所

情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天涯

断肠人

 

从阿波利奈尔《米拉波桥》文本中,我们可以辨识4个词汇场。

 

米拉波桥

 

米拉波桥下流淌着塞纳河

以及我们的爱情

应该唤起我记忆吗

(当初)欢乐总在痛苦后来临


让黑夜来吧 让钟声响

日子出走 我留守


手拉着手让我们脸对着脸

而从我们手臂搭成的桥下

波浪流过

它对永恒的目光如此厌倦 


让黑夜来吧 让钟声响

日子出走 我留守


爱情出走好似流水

爱情出走

生活多么缓慢

而希望多么强烈


让黑夜来吧 让钟声响

日子出走 我留守


日子一天天逝去 日子一周周逝去

无论逝去的时间 

还是爱情 都不再回来

米拉波桥下流淌着塞纳河


让黑夜来吧 让钟声响

日子出走 我留守



情感

身体

时间

运动

塞纳河, 米拉波桥,波浪,流水,缓慢,流淌

爱情,记忆,

欢乐,痛苦,

厌倦,永恒,

强烈,希望 

 

手,手臂,脸

时间,黑夜,钟声,日子,缓慢,一天,一周,

流淌,永恒

流淌,出走,来,来临,

逝去,回来

 


同一词汇,自然可能出现于多个词汇场中。多个词汇场组成词汇网络(réseaux lexicaux)。

 

词汇场的辨识,有助于推导出一个文本的主题(thème),比如阿波利奈尔《米拉波桥》的主题“爱情与时间的流逝”。



一个文学意象经常来自多个词汇场的相遇,诗意多栖遁于词汇场间的关系。


《天净沙·秋思》中,很明显“景语”词汇量处于绝对多数地位。如果没有最后一句中的“断肠人”,没有“情语”,整首小令就只有“景语”,意象单一,诗意会大打折扣。“情语”词汇场引入了一种异质性,从而催生了诗意。

 

创作时,自觉地从词汇场角度来构思修辞格,比如各种比喻象征(明喻、暗喻、隐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诗句摘自波德莱尔的《敌人》(L’Ennemi, de 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


我的青春曾只是一场如晦的风暴

东一处西一处为灿烂的阳光穿透;

(Ma jeunesse ne fut qu’un ténébreux orage,

Traversé çà et là par de brillants soleils.)


这首诗的主题是“青春”,但在这里作者引入“气候”词汇场以便应用修辞手法。

 

两个词汇场可以相似、相异,甚至可能看起来毫不相关。

 

意象的维度取决于涉及的词汇场的多少;意象的深度,取决于词汇场间的语义距离(distance sémantique)。


 

诗在想什么?(Que pense le poème ? )——这是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1937年出生于北非摩洛哥,法国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的一本书的名字(好像有人译为《什么是诗?》)。

巴迪欧在此书中探讨诗歌与哲学之间的旧争论。他认为“诗歌是一种在现实中的思想”(la poésie est une pensée en acte)。“在现实中” (en acte)与“潜在潜能的”(en puissance)对应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的两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潜能和现实(potentiality and actuality)。

 

这里以布伯在《我与你》书中阐述的“关系本体论”为棱镜,观看诗歌的形态轮廓。



古代哲学是本体论哲学,属于前主体性哲学。

近代哲学是认识论哲学,建立于主体——客体二分基础之上,属于主体性哲学。

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哲学,注重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

 

布伯是这种革命性的认识论的最早提倡者之一.。

他以原初词“我―你”(le mot fondamental Je-Tu)替换笛卡尔孤独的“我思故我在。”(Je pense donc je suis)。

 

在布伯那里只有两个原初词,另一个是“我―它”(Je-Cela)。

 

“我―它”的关系是一种经验和利用的关系。这个“我”是中心、主动者,“它”是被动的,“我”去感知/体验/表示/利用/“它”这个世界。

 

“原初词‘我―你’创造出关系世界” (Le mot fondamental Je-Tu fonde le monde de la relation)。

关系世界涉及三个领域: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他人的关系

人与神(les existences spirituelles)的关系

 

如果“我”与自然界的一棵树进入一种交融关系状态,它可能是一个“你”(这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相近),而一个被利用的人只是一个“它”。

布伯是有神论者。他认为:人应在平凡中寻求神圣,在“我―你”关系中去发现“永恒的你”(即上帝)。

   

布伯认为真正的“我—你”关系有几个特征:

1、直接性 :“与‘你’的关系是直接的。任何中介都是阻碍。”(La relation avec le Tu est immédiate. Tout moyen est obstacle.)。目的、胃口、观念、纲要……都在中介之列。

2、相互性:“任何关系都有相互性。我的‘你’作用于我内心就像我作用于他内心。”(Toute relation est réciprocité. Mon Tu agit en moi come j'agis en lui.)。

3、相遇:“凡真正的人生皆是相遇”(Toute vie véritable est rencontre)。

 

 “我―它”仅为用的关系,只有“我-你”才是体的关系。

人通过“你”而成为“我”(L'homme devient un Je au contact du Tu)。


瓦尔特·阿诺德·考夫曼(Walter Arnold Kaufmann, 1921年-1980年,美国哲学家,研究尼采的著名学者,尼采的著作大多为其由德文译为英文。),在为《我与你》英语版 « I AND YOU » 写的前言中,总结出五种人生态度导致没有“你”:

I-I(“我―我”,自我中心)

 I-It(“我―它”,主-客之辨)

It-It(“它―它”,物忘我)

 We-We(“我们―我们”,团体之上,个体消失)

 Us-Them(“我们―他们”,我们―他们之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论)



诗歌在写什么?在想什么?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下面是法国一诗歌网站的诗歌的统计情况。

在78863首诗歌中,排在前五名的主题:

26572

友情

3415

死亡

2685

爱-友情

2219

忧郁

2108

 

用布伯的原初词“我―你”与 “我―它” 来对这些诗歌主题进行分类,我们会看到:

 “我―你”:37978

 “我―它”:40885

 

即这两类诗歌大体相当。

 

不出意料,关于“爱”、“友情”的诗歌处于绝对多数。它们自然归于“我―你”类型。

 

 

不论是在中文语境,还是法语、英语语境 , “它―它”类型的诗歌少之又少。比如,上面提到的法国诗歌网站的78863首诗歌中,有大约346首勉强可归于“它―它”类。

 

“它―它”类型的诗歌,可以 是“它―它”间直接的关系,最好是通过传递(transition)而获得的间接关系:

“它―我”,“我―它” →  “它―它”



这篇札记提出了一个从“关系”视野来思考诗歌的观点,并阐述了两个层次上不同的“关系”角度。

文本层次上,以词汇场之间的关系作为解读与构思的工具。

主题层次上,布伯的“关系哲学”可以赋予诗歌一个新的视域。

 

一本书,多次阅读,一个句子,一次联想的相遇后,该观点成形。

它开始走自己的路,它会遇到“你”吗?


Résumé (法语简介)

 

Ces notes présentent une approche relationnelle de la poésie basée sur deux niveaux.

Au niveau des textes poétiques, l'utilité des champs lexicaux interconnectés, comme outil d'analyse et d'écriture, n'est pas à démontrer. 

Au niveau thématique, la philosophie de la relation bubérienne apporte aux textes poétiques un regard neuf .


ABSTRACT (英语简介)

 

These notes present 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poetry based on two levels.

At the level of poetic texts, the usefulness of interconnected lexical fields, as a tool of analysis and writing, is not to be demonstrated.

At the thematic level, the Buberian philosophy of the relation brings to poetic texts a new look.


参考文献 

 [1]  « Je et Tu » (《我与你》, 1923),  Martin BUBER,  Avant-propos de Gabriel Marcel, Préface de Gaston Bachelard, Aubier-Philosophie, ISBN 978-2-7007-0429-7

[2]  « Noumène et microphysique » (本体与微观物理), Gaston Bachelard(加斯东·巴什拉)

[3] (fr) «Champ lexical» (词汇场), Wikipedia

 


 

延伸阅读:

山水如歌 □ 卢浮宫罪案密档

山水如歌 □ 叙事医学(组诗)

山水如歌 □ 肥力之化学:爱与恨的剂量

山水如歌 □ 问题的P成分,NP成分论(组诗)

山水如歌 □ 爬行之物,它们在爬行吗?

山水如歌 □ 引力波,历史的涟漪

山水如歌 □ 浮游物

山水如歌 □ 古埃及呼吸之书(组诗)

山水如歌 □ 那些人工的:智能或情感(外四首)



作者:山水如歌

ISBN:9787537853750

出版: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百科诗派创派十周年年鉴”:

本系列是为纪念“百科诗派”创立十周年特别策划的里程碑式年鉴系列选集,各成员作品独立成书,集中呈现了流派发展至今百科类作品的巅峰时期创作,充分展示了流派成员在跨文体、跨领域、跨国界、跨年代写作上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的丰硕成果。该系列承载着诸多学科、领域知识与诗性内涵相结合的创造性方向,具有明显区别于当今诗坛的先锋性、实验性和品牌可识别性,是继2016年“百科诗派”的九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公众平台、文学论坛流派作品大展、限量版诗歌明信片、书签、文化衫、办公类礼品发行、在各国诗歌媒体发表多语种流派宣言等)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全方位联展,流派品牌的一次重磅出击,也是给广大读者群的一次文字盛宴式的献礼。


山水如歌:

法国某大学“系统控制与人工智能”博士,现供职于一跨国IT公司。 

对形而上下的事物都好奇,喜欢音乐,诗歌,哲学。 

视诗歌为语言的炼金术,生活的化学。习作见诸论坛及博客。



《潘洛斯阶梯上的蚂蚁》简介:

这是一部跨语种诗集,由:一、百科诗语;二、事物之理;三、Sous le ciel de France;四、时事采样;五、音乐之声;六、生活蒙太奇六部分组成,其中“百科诗语”涉及人工智能、考古学、微生物、化学、数学、符号学、天体物理等多个领域,展示了一种极简、精确、明澈和辩证的风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