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科之友】古剑 ▍锅包肉:酸甜的调情 ▍“中华美食文化”【总第21期】

古剑 百科诗派 2020-09-09


1


对肉着迷的人,从来不会践踏佳肴的美味

嘴中酸甜的气息

翻新一种食欲的贪念

光绪年间的哈尔滨道台府

红头发的俄国人,配着烈酒,胡言乱语

感性的混沌,理性于一碗勾芡的肉


郑兴文望着窗外的大雪,放下手中的大勺

二万八千平米的府邸

成就了一道舌尖上的佳肴

历史传承到老厨家第四代传人

一百三十余年,口味不变,浓厚而精致

金黄的色调,让人忆起老哈尔滨故事



2


灶火沉浸的时光,始终以这种味觉调情

就像一首咏叹调

完美于瓷盘中的尖叫

让人酸出眼泪,甜在心头

模糊不清的感受,陷入停顿,陷入品味

故乡的情意,揭开额头的面纱


阳光普照的秋天,松花江水缓慢向东流淌

久远的故事被津津有味地讲述

道台府早已人去楼空

历史的青砖灰瓦成为旅游景点

人来人往的游人

好奇于道台的官阶,和三堂的院落



3


历史记忆,并不全在志书和民间野史里

舌尖上的味蕾

更加确定于一种真实与传统

薪火相传的火焰

从摇篮曲开始,深入我们的生活

谁也无法抹去那种滋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味道咀嚼性格与脾气

一道菜就会让同城老乡

敞开心扉

放下矜持和不屑,对上基因

大碗喝酒,大快朵颐

所有的苦涩和辛酸被抛下



4


不再想象,这纯粹食欲吞噬内心的爱恨

辽阔而孤傲的东北

大雪迷茫下的哈尔滨

冬季创造的寒冷

算不了什么,再难的生活

也绝不会放弃,一盘锅包肉的见证


干枯的白杨树,无需礼赞,挺拔的躯干

就像东北人的脊梁

从不会弯曲

重温许诺与梦境

在这白雪皑皑之地,复活每一天

激起一场场风暴,温暖一个个晴朗的日子



5


一道被请入百姓家的官肴,成为缩影

满足于自身的高贵

与普通,不再神秘与难求的慷慨

魅惑于大街小巷

显贵和卑微合为一体

褪去历史的光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从来不是一种堕落,而是一种无形的升华

几十元的亲民价格走下神坛

水清日月

“郑大厨”、“杜道台”和“瓦西里”

赋予锅包肉的Q版形象

以现代的气息,征服天下来者不拒的食客


2020.1.28





锅包肉(英文名:Double Cooked Pork Slices),原名锅爆肉,是一道东北菜,光绪年间始创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厨师郑兴文之手。成菜后,色泽金黄,口味酸甜。 锅包肉是为适应外宾口味,把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一道酸甜口味的菜肴。通常将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再下锅拌炒勾芡即成。清朝,旗人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渐渐对厨艺产生了兴趣,后拜淮阳菜传人陈才保(音)门下。1907年,郑兴文到哈尔滨滨江道衙门,当上官厨,给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成为锅包肉的起源地。这道菜让俄罗斯客人非常喜欢,每次吃饭都要点这道菜。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锅爆肉”。俄罗斯人发“爆”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演变成为“锅包肉”。(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



古剑

男,本名麻建军,1968年10月生于黑龙江省857农场,现居哈尔滨。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北方文学》、《关雎爱情诗》、《诗林》、《岁月》、《诗潮》、《诗刊》、《绿风》、《上海诗人》、《中国新诗》、《中国诗歌》以及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国内外报刊。著有诗集《季节从容走过》、《蒙尘的音符》等。


古剑全集:

【2020贺岁档•年度主题创作成果展】古剑(百科之友)


同一主题:

【百科之友】古剑 ▍哈尔滨红肠:里道斯熏烟的芳香 ▍“中华美食文化”【总第2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