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IMO再打败中国!中国科大之子为美夺四金
(许兴华数学/选编)
7月13日,2018年第5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在罗马尼亚落幕,美国队六人获五金一银,总分第一,再击败中国队夺得二连冠。据悉,美国队金牌小将Michael Ren父亲是中国科大872任宝瑞。
右二为Michael,2018年美国国家队队员,IMO金牌得主。
“龙生龙,凤生凤!”中国科大二代在IMO夺金绝非偶然———这是2014年以来,中国科大派“阿凡达”在美国队夺得第四枚金牌。2014-2016年,刘书亮(Allen Liu)代表美国出战IMO,蝉联三金。2016年更以满分42分、全球第一的总分登顶。刘书亮父亲(822)与任宝瑞一样同样来自中国科大物理系(2系)。
今年在罗马尼亚举办的第5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聚集了来自116个国家,615名学生参赛。金牌线与银牌线为30和25分。 本届比赛中,美国队总分212分摘得总分第一;俄罗斯总分201(五金一银)居第二;而中国队总分199分(四金二银)屈居第三。有趣的是:2015年美国队在21年之后爆冷首胜中国。所有美国队击败中国队的年份(2015,2016,2018),中国科大之子都贡献了金牌(2017年美国队输给中国队,则无科大“阿凡达”参赛)。或许,中国科大人百感交集的是:中国科大孩子等亚裔代表美国击败了中国。
据Michael中学母校官网报道。Michael对中国科大老爹激励他走上数学之路充满感激。他说我第一次参加数学竞赛是六年级。我父亲(编辑注:872任宝瑞)鼓励我登记报名AMC8(编辑注:一种美国中学数学竞赛)。之后,我真的享受着各种数学竞赛的乐趣。无论这些竞赛在中学、大学还是暑期项目进行。学习有趣的数学知识,与喜欢数学的小伙伴们在一起非常开心。从六年级到美国国家队是一段漫长而令人激动的旅程。
Michael近照(来自其中学网站)。
Michael近照(来自其中学网站)。
幸福老爹———2018年6月,中国科大872任宝瑞与公子Michale在华盛顿DC参加USAMO颁奖时合影。
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祝贺任宝瑞校友教子有方。任宝瑞表示:Allen是美国队的传奇人物,Michael只是今年的一匹黑马,水平相差很多,觉得没什么可以介绍的。 他介绍,2018年美国集训队中还有Kevin Ren和Brandon Wang是纯中国科大出品(父母全为中国科大80年代毕业生)。前者父母来自878;后者父母来自844与862。中国科大物理学院是中国王牌学院。其校友(2系和4系)的公子们占美国IMO夺金的压倒多数。
Michael已被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经考虑,他拒绝了哈佛将前往MIT开启大学生涯。而另一位美国奥赛集训队的科二代Kevin也选择到MIT深造。2018年美国队的三位中国科大之子都曾获得美国数学奥林匹克(USAMO)优胜(全国前12名),曾前往首都华盛顿DC领奖。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并非以娱乐心态报道此类新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渊源深厚———鲜为人知的是:当年美国人遇到中国科大五虎上将率领的中国科大输到脱裤,狂败51分!开创了冠亚军无法打破的记录。中国科大教练号称“五虎上将,威震京城”。中国科大已多年未参与作为教练组队集训。2018年大年初一,新创基金会负责人在中国科大数学学院春节团拜会建言:近年来,中国IMO连败美国的危机;科二代却代表美国连夺金牌的现象值得重视。新创基金会向数学学院提议,中国科大应当再次请缨组建教练团队,在三年内击败科二代领军等华裔领军的美国队。
将门无犬子!中国科大校友在子女教育方面成果丰硕。据悉2018年,中国科大83级少年班就有3位儿女被耶鲁大学录取。8212,831和84少等也有不少子女前往耶鲁深造。2015年3月,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英特尔科学奖(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在首都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揭晓当年最终获奖者名单。来自加州圣何塞的金程(Andrew Jin)获全球福祉领域(Global Good)第一名。报道称“金程出生在湾区,父亲来自杭州,母亲来自合肥,都是工程师。”据证实:其父母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校友。金程的母亲与刘书亮是八二二同班同学。另一小例子为2014年北京理科高考状元为刘倩莹,其父母是刘宁(876)、戴咏梅(886),均来自中国科大无线电系。
编者按:中国科技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系独立、民间校友机构。欧美大学校友会不仅报道大学建设成就,也关注普通校友生活。校友婚礼乃至子女养育都可成为校友网站新闻。基于类似理由,校友夫妇子女的成就也是科大校友家庭的喜事。报道获奖子女姓名与照片均引用互联网公开信息。基于对校友本人个人隐私的尊重,新创基金会未获明确同意则不透露校友姓名,
右二为Michale,2018年美国国家队队员,IMO金牌得主。
2016年美国IMO队在CMU合影,三金小将刘书亮(满分42分夺全球第一)为左二。其父亲来自中国科大物理系。
2015年3月,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英特尔科学奖(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揭晓。金程(Andrew Jin)获全球福祉领域(Global Good)第一名。据证实:其父母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校友。
2014年北京理科高考状元为刘倩莹,其父母是刘宁(876)、戴咏梅(886),均来自中国科大无线电系。图为刘宁、戴咏梅一家2014年暑期摄于山东蓬莱。
(来源: 中国科大校友会)
带美国队三次拿到国际奥赛冠军,他怎样培养出世界顶尖数学人才?
作者: 张楠
看点 在刚刚结束的第5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美国队以6名队员五金一银、总分212分的成绩斩获冠军,俄罗斯队与中国队分列二、三名。作为传统奥数强队,美国队一直表现不俗,近几年更加势不可挡。自2014年罗博深担任美国奥数队总教练后,今年已是美国队第三次拿下团体第一。而这位年轻的华裔教练的教育理念在与外滩教育合作课程中早有体现,学好数学最重要的是掌握数学思维。
文丨张楠 编辑丨李臻
去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赛场上,韩国队爆冷夺冠,2015、2016年挫败中国队夺得两连冠的美国队遗憾排名跌至第四。
今年,罗马尼亚举办的第59届IMO决赛,美国队一扫去年失利的阴霾,战胜传统奥数强队俄罗斯、中国,斩获团体冠军。此外,今年只有两名参赛者获得个人满分,其中一位便来自于冠军队伍美国队。
(图片来自于IMO官网)
事实上,美国队在参加IMO的几十年历程中一直表现抢眼,总分排名位居前列。然而,在2015年之前,这支传统强队也已有21年的时间没有拿到团体金牌。紧接着,便连续两年蝉联冠军。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这支强大队伍的总教头,美国奥数队总教练、卡内基梅隆大学数学教授罗博深。
这位年轻的华裔数学教授2014年刚刚接手美国奥数队时,还告诉美国数学协会(AMA)说千万别对他抱太大的期望,因为他想的是让同学们好好去享受数学的乐趣,而不是刷题备战。结果第二年就改写了美国队在国际奥赛中21年无团体金牌的历史,又在任职的第五个年头拿下五年内的第三个团体冠军。
(图片来自于IMO官网)
今年IMO结果一出,外滩教育第一时间联系到罗博深教授,并得知了一些美国队夺冠背后的小细节。成绩公布后,罗博深教授带着队员们去了麦当劳庆祝。据罗教授助理介绍,现在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传统。
今年的参赛选手在麦当劳
罗教授告诉外滩君,这届IMO的题目非常有创造力和有趣。难度最高的第三题和第六题是很难通过训练做好的。“我非常高兴可以见到这类题目,因为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有创造力的思考并且解决新的问题,而不是用已经知道的知识反复去解很多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我和队员们感到这是一个让人愉快的意外之喜,在集训的时候,我一直很坚定地对教练员灌输这个思想: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赢IMO。实际上,相反地我们的目标是激发学生极高的抱负。”
在罗教授看来,赢得IMO是志存高远表现的一种,但远大的抱负是一个更广泛的目标,可以通过很多不同形式实现。他会为队员们用健康的方法尽全力挑战自己的极限感到骄傲,这次他们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但是也有许多非常非常棒的队伍也值得被赞扬!
这也反应在他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拥有美国国家奥数队主教练的身份,罗博深对数学教育的热情却并不局限于此,而更希望致力于数学推广,让更多普通的学生也喜欢数学、研究数学。
罗博深教授
“要学好数学,
首先需要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罗博深看来,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解决有意思的数学题目可能是兴趣开始的第一步。
“当你有一道特别想要解决的数学题目并且解出答案时,兴趣很自然地就发生了。因为所有的人类创新都是从试图解决问题开始的。”
我们制造出汽车,是想快点到达某个地方;我们制造干净的水,因为我们需要喝水并且生存下去。如果你想感受数学是何等有趣,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终产生兴趣,从解决问题入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据卡耐基梅隆大学2020级学生Jason介绍,在罗博深教授开设的离散数学课(Discrete Mathematic)中,所有的课一般都从很简单很生活化的问题开始,然后慢慢进入难度很大的证明。这样的过程让Jason觉得有趣,也让他渐渐的真正意义上喜欢上了数学,喜欢上了这门学科带来的不一样的乐趣。
在与外滩教育合作的数学思维系列课程中,罗教授往往以一个生活场景为起点,然后慢慢展开他的数学教学。比如,“将北京、上海、西安三个城市连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注意,是球面三角形)?”
说起这堂令印象深刻的课,外滩教育联合创始人Bill说,与一般的数学课不同,他一下子把你从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带进了数学探索的场景,兴趣一下子被提了上来。与同学们的设想不同,这个地球球面三角形的算法不需要用高等的微积分,用的是一百年前航海的水手采用的方法,算球面三角的内角和。然后一步步地把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极简单、极优美的公式。
不止如此,一整个披萨的切块问题,自动扶梯的运行时间,每次满月发生的周期,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题都会成为罗博深课堂上的素材。
这就是罗博深一直所推崇的教学法,数学一定要贴近现实生活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知识点和公式出发。
当然,也不是说数学理论不重要。罗博深补充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就喜欢创造出各种美丽有趣的数学理论。我们是尝试了很多以后,才慢慢发现即使只是推导数学理论也非常有意思。”
其实,这种“有意思”,不光是推导的人本身,即使是听众也会深切感受到。听过罗博深教授的课的牛妈Lilian说,“我真正被罗博深教授深深折服的地方就是他的构造和抽象能力。“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他示范出了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表述,同样的斐波那契数列,可以用铺砖,也可以用蜂巢,同样的蜂巢,可以用六边形、也可以用中心点。选择用什么形式去刻画问题,由解决问题的人自己决定,然后需要运用自己摸索出的系统性方法去构造、验证和解决问题。
“课外补习并不见得全是坏事”
去年三月,罗博深曾来到中国给一群不到10岁的中国小朋友上数学课。和这些孩子接触了几天,他的直观感受是,他们掌握的数学解题技巧太多了,远超于他们的实际年龄,而这些技巧大多并非来自课堂,相反却在数学竞赛中更为常见。
据其中一个听课的孩子说,他的班上有超过3/4的同学都在课外学习数学,而这一比例远高于美国本土的情况。
但在罗博深看来,课外补习数学并不全然是件坏事,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看孩子的心态。“孩子擅长数学是好事,绝不是问题。但如果他们对学习额外的数学,感到无比焦虑,那就是问题了。在我看来,如果理解一件事能够让人感到兴奋,这种兴奋本身就是最好的事。”他说。
对于数学题目的解答,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既知道解题方法,又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解题方法是对的。但这些孩子是希望学习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法,并且学得尽可能快。
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是了解每一种解题方法,这样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尽管可能不完全理解,但是依然能解出很多题目。虽然孩子们可能不知道是怎么得出答案的,但是他们还是能非常高效地获得答案。
“另一条路,如果你多花些时间去弄明白,为什么你的解题方法能够解决问题,你的大脑中也许没有储存那么多解题套路,但是你对所有已知的解题方法为何奏效,显然有更深的理解了。”
事实上,在人生的初期,如果你只是面临考试的话,也许前一条路会让你解题速度更快,但是到了后期,如果你需要学习更多的数学内容,知道为什么可能会使你学到的更多,因为你可以层层积累,层层跃升。
罗博深强调,同时拥有两者绝对是可能的,当他看到这些中国学生已经掌握了那么多解题方法时,他感到很惊叹,而他想做的是,即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现在教你为什么也还来得及,而且也许你会进步得更快。中国孩子有如此强大的数学基础,其实使我的教学变得更加容易了。”
“并不反对刷题,问题是如何去刷”
在外滩君之前的采访中,罗博深就曾表达过对于“刷题”的看法,他并不反对刷题,但他有一套独特的刷题“技巧”。他说学数学不应只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他最欣赏美国教育的一点,就是鼓励学生找出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而这正是强调打基础的中国式数学教育所欠缺的。
根据罗博深的观察,“中国式刷题”,其实只是在大量地重复已有的逻辑和思维模式,巩固的只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而逻辑能力和抽象能力,在这种“刷题”方式下,并没有办法得到培养和锻炼。
罗博深的父母是新加坡华人,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也曾接受过来自作为数学教师的母亲“很典型的亚洲教学法“,刷题,大量的重复的题。但进入高中后,参加了大量的数学竞赛,他逐渐意识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关于如何学好数学,罗博深同样认为做题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正确地刷题,他却有一套自己的“刷题经“。“刷题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做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才能解出的题,而非一味地重复做那些做对几率达到90%以上的题目。”做那些只有25%~75%的可能性做对的“难题”,并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这样即使最后没有做出那道题,也比重复做简单的题有收获得多。
就像健身,每天都练习举20斤的铁,会练成自己满意的体魄吗?答案当然是不会。即使你每天做1000遍也毫无意义。相反,你应该循序渐进,先从20斤开始,然后25斤、30斤、35斤,逐渐增加。数学也是如此。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不断遇到“做不出“的题。但相比于外滩君对于打击孩子自信心的担忧,罗博深有着不同的看法。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思考从这些“没做出来的题”中,他们能学到什么。
当然,这里的“难“指的不是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定理多么高深、晦涩,而是只包含基础知识,却需要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不断挑战自己,并且享受每天进步的感觉,那你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罗博深说。无论你是否是世界顶尖的数学天才,这都是至关重要的一课。
“数学不需要你去记忆任何东西”
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数学难学呢?在罗博深看来,就是因为学习方法出了问题。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解题方法和套路,数学就成了最难的学科。方法太多,根本无法穷尽,而且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方法,相互之间又好像没有联系。这就跟一个人想要记住自己根本不认识的外文字一样难。
况且,总是纯粹地死记硬背数学事实,也不利于一个人在数学方面的长远发展。“如果你不喜欢想,喜欢记,那数学对你来说就会有些困难。“罗博深说。相反的,如果有好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可能学好数学。而且事实上,只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数学反而是最容易学的学科,因为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数学不需要你去记忆任何东西。
罗博深极其反对死记硬背公式,在他的课上,所有的大考小考都是开卷的,学生可以带上所有的笔记本。“我从来不鼓励学生背乘法表、背公式。因为一旦你理解了为什么之后,就会发现需要记忆的东西是很少的。”他对学生说,对一个公式的理解才能让你完全解决和这个公式相关的所有问题。
罗博深说,数学的思维模式,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使用很长的逻辑链去解决问题。比如数独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长逻辑链——即思考一个数字填入九宫格之后的情况。
选择怎样的题目来锻炼数学思维,开放性还是封闭性的?罗博深认为,题目的类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必须认真思考为什么某个解题方法是对的。
在罗博深的课上,他不仅仅会告诉学生做一道题的正确方法,更喜欢告诉学生为什么用一种方法做是不可行的。
如果把解决一道数学题比作成功地走出一个迷宫,很多老师喜欢直接把学生从进口带到出口,并让学生记住在第几个路口如何转弯。不同的是,罗教授会让学生独自走一走这个迷宫,如果学生走到死路,再告诉他为什么这样是不正确的,下次怎样更快速地找到正确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通过题目记住大量的算法,但仍然会有比较tricky的问题,即使知道算法也难以解决,数学竞赛题目往往是这样的。
所以,罗博深建议,尽早去接触这样的题目,当你看到一个难题,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你必须‘发明’一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创造力,这就是数学思维。有了这些,才能够发展出更为高级的解题方法。
(来源:外滩教育)
中国奥数天才的“坠落”,美国奥数总教练怎么看?
作者:罗博深
*以下内容转载知乎问题如何评价《人物》杂志的《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一文,以及付云皓本人对此作出的回应?罗博深的回答,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可点击原文链接查看知乎原问题的讨论。
今年一月份的时候曾受邀到武汉给中国奥数国家集训队做过一场演讲,也因此与付云皓有过一面之缘。演讲结束后与几位集训队的教练一起进餐,交流的过程中,并不知道付曾是IMO两届满分得主,只知道更够带中国奥数国家集训队的教练肯定都不是等闲之辈,没有想到,再次听闻其人竟然是网络上铺天盖地对天才坠落的感慨。
自从《人物》杂志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热烈的讨论之后,有好几位中国学生先后问我对付云皓有什么评价。因为与付并无私交,所以对他的个人进行评价实在无从下手,但作为一个曾经的IMO的亲历者,现在又带队美国奥数队,并且也在高校继续从事数学研究,看到与奥数有关的事件成了如此广泛的热点话题,一方面十分高兴付的发声为基础教育正名——培养基础教育人才、让无数家庭受益,这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当然不亚于高等数学研究!但《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一文中的一些描述和观点在我看来并非没有根据,《自白书》发表后网民们180°的态度转变,甚至痛斥中国社会价值观扭曲,我认为也有些矫枉过正之嫌,而这可能是大众对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和真正的数学学术研究不甚了解所致。
天才是否坠落
这可能要从IMO满分到底有多难得开始说起。
每一年,全世界所有参赛国家(2002-2003年的参赛国家是80多个,现在数量已经上升到了100多个)选拔出最优秀的6名中学生,代表各自国家的最高初等数学水平征战IMO赛场,而这几百个已经非常优秀的参赛者里能够获得满分的寥寥无几,有的年份甚至根本没有满分出现。2002年的参赛选手一共479名,其中39位金牌得主,3位满分得主,其中就包括付云皓;IMO的6道题包含了数论、几何、代数和组合数学这四门学科广阔得令人发指的知识点,每道题7分,一共42分,这一年,排除3名满分得主,排名第四的选手得分仅仅36分,相当于几乎做错了一整道题,而”只要“得到29分,也就是做对四道题以上,就可以得到金牌。
能够两次拿到IMO冠军的人,在我看来,与奥运会上摘金、打德扑打到世界第一,或者十分钟内吃下72根热狗的人一样,一定都是极具天赋与能力,并且有勇气突破自身体力或脑力极限的非凡之人。
”再来说说社会期待。哪怕是在美国这个好像大多数人并不重视数学的国家,能够征战IMO的选手都会受到来自周围人的超高期待,所以对于一个两次获得IMO满分的人,他的光环有多大、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那就可想而知了。这种压力和期待在任何地方都是会有的,哪怕不期待他最后成为数学大师或者在学界做出贡献,也万不会想到他这样一个曾获得极高成就的人无法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所以说旁人的失望当然会有,不能一竿子打倒为记者的或者社会的价值观有问题。但我想对这个落差感受最深切的,还是付云皓自己,从冠军光环到北大肄业是坠落,走出低谷到现在的脚踏实地亦是上升。况且付仅仅30岁出头,如果愿意,在未来这么长的人生里,一定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学术之路已断?
付云皓关于学术研究的一番阐释和对《奥》文看低教书匠的责问十分精彩和慷慨激昂——“学术,就是学术本身。是因为有热情,所以才去钻研,是因为有碰撞才有火花,是因为有执着所以才耐得住寂寞”——这句话的确没错。但我想提醒还在求学的学生们,虽然学术不分高低贵贱、庙堂江湖,如果有心学术,挂科和肄业一定是会影响学术研究的道路的。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把IMO比作2000米跑,那么学术研究可以说是马拉松,难度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需要的技能点也不一样,除了天赋之外,还需要异于常人的耐力和对研究方向的敏锐判断。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虽然本科和研究生一路都是学的数学专业,但我在博士之前都并不完全明白纯数学的学术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其实是非常需要导师引路和与同行们碰撞交流的,没有这样的环境,想要做出成果异常艰难。像张益唐这样的例子不是不可能,却及其稀有,就像从大学退学的人那么多,世界上却只有一个比尔盖茨和一个乔布斯一样。
一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如果有选择的话,当然是把自己放在对目标最有利的环境里是更好的。
”前几天跟一个中国学生聊天时他问我:“假设付云皓决定潜心做研究,但无法进入国内高校的学术圈,你觉得他申请国外高校有希望吗?”,我当时就笑了:”别的学校很难说,但我每年在给CMU数学系筛选博士申请人的时候,几乎不看托福成绩和大学成绩,所以如果付云皓能够证明他在某一数学领域出众的能力和思考(这些不一定是要在学校里获得的),再结合他的IMO成绩,我可能会向招生的同事推荐他的!”
但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两个IMO满分的过去和可以让肄业忽略不计的研究成果,所以还是稳妥一点,好好每门课拿A,好好毕业吧。
说了这么多,也想指出一些两篇文章里没有探讨太多,但我认为其实学生和家长们都很应该了解的话题。
沉迷游戏——并不少见
很多人可能认为学习不好的”坏孩子“才会沉迷电子游戏,好学生就算喜欢打也不会到沉迷的地步。但事实上是,作为故意被设计为让人上瘾的产品,电子游戏对人的杀伤力并不会因为成绩或者个人能力而变化。我在加州理工读本科的时候,身边因为沉迷游戏挂科的同学也不少。其中最让人难过的一个事件,是一位曾经的国际物理奥赛冠军,经历了跟付几乎一模一样人生转折,但不幸的是他最后没有能走出来,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对于年少就有极大成就的人来说,他们其实是比较难接受别人的建议的,因此也可能比常人跌落得更严重。所以尽早的引导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训练国家队的时候,会告诉队员们,数学不是生活的唯一,也会告诉他们现在学习的技能够帮助他们做成哪些数学研究以外的事情,有哪些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应用,尽量给他们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知道除了沉迷于一件事情以外,生活还会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生命也还会有更深刻的意义。
IMO杰出选手都做学术了吗?
答案是当然没有,跟付的情况类似,当年有幸一同征战IMO的我的5位队友,现在3位仍在学术圈,1位在教书,1位进入了高科技行业,而我则是学术之余搞起了创业。再举两个有意思的例子:跟我同岁的一位曾经两次获得美国数学奥赛(USAMO) 全国的人,现在成为了一名职业德扑选手;一位曾在USAMO全国排名前30的选手,虽然没有机会参加IMO,但在25岁进入华尔街,赚着大多数同龄人无法企及的高薪,却将自己收入的一半以上捐给了他认为最有效的慈善机构。我想这两位,虽然表现形式迥异,但一定都是过着自己选择的现阶段最满意的生活,而且从社会贡献的角度来讲,后者选择的方式可能比把其一生都投入科研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给竞赛学生的建议
虽然这个建议可能有些老套,但我真心的希望学习竞赛的学生们都可以以一种挑战自我的心态来对待奥赛这件事。奥赛训练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锻炼能力、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机会,但是它的竞争本质又是残酷的——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超过别人上,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总是有比你更强的人;把竞争转变为一场自我修行,实现最好的自己,我想就是能从奥数中受益的最佳方式。
最后,我想再次表达对付云皓发声的敬意和欣喜,希望有更多人在温饱之余,能够利用自己的才能,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做出一些积极的,哪怕是非常微小的贡献!
(来源: )
转 发 是 一 种 美 德
【来源】深圳师者情怀。往期热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