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港版国安法,发生在联合国的这一幕其实更让人感慨
2020
07.03
星期五
01
—
7月1日,《港版国安法》正式实施,世界各国的媒体,反应各不相同。
中国媒体“最不正经”,兴趣主要集中在报道港独分子们的“跑路”上面。
美国媒体一边喊着老生常谈的口号,呼吁港人上街,一边困惑,为什么香港工商界都表态支持?为什么恒生指数在涨?
欧洲媒体忙着表达遗憾,同时不忘声明,不要因此影响中欧正常交往。
英国媒体最忙,因为刚承认抗疫失败的鲍里斯·中堂·约翰逊,一下子开了一张巨额空头支票,说准备接受300万港人来英。他前脚宣布,后脚一批英国记者就紧张起来,追着问:英国人民同意了吗?我们有那么多工作机会吗?我们负担得起那么多社会保险吗?
从国际博弈的角度看,显而易见,这一局是中国赢了。
这场胜利,让人长吐一口恶气,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另外一条相关消息的光芒:
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为主的27国想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炒作香港议题(没有美国,因为美国2018年退出人权理事会了),被另外53国否决。
算上去年年底的新疆议题,这是一年里中国第二次在联合国的舞台上挫败西方。
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
02
—
中国外交,曾有过屈辱的历史。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二十一年前,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北约轰炸,三名烈士殉职。
读当事人事后的回忆文章,是很辛酸的。
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绕开联合国,轰炸南联盟。当地时间5月7日深夜,北约军队的B-52隐形战斗机用五枚精确制导的战斧式巡航导弹“误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五枚导弹从不同角度击中大使馆大楼,两枚从两个角切入,一枚从上而下,直接击穿五层楼直抵被当做“临时防空洞”用的地下室,还有一枚直奔大使官邸。
事件刚发生时的新闻报道,当时一度误以为只有三枚导弹,对受破坏情况也还没有最终核查
幸好这时空袭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天,使馆工作人员觉得在地下室休息不好,都回宿舍了,大部分人员幸免于难。
但新华社的邵云环、《光明日报》的许杏虎及夫人朱颖,没有那么好运。
邵云环是第一批被从废墟里找到的,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遇难者。导弹直接穿过了她的房间。
凌晨三点,许杏虎的尸体被找到。他的手部呈扭曲的姿势,衣衫破碎,显示死前遭受了极大的痛苦。
又过了一个小时,朱颖的尸体被找到。她死的更惨,被从二楼炸到了地下室。
邵云环的丈夫曹荣飞伤势很重,目不能视。当他恢复神智之后,第一句话就是问妻子在哪儿。众人不敢告诉他真相,只说邵云环受了点轻伤。曹荣飞不信,追问道,她怎么会受一点轻伤就不来看我?
国际法上,轰炸别国大使馆,即使不是宣战,也是严重挑衅。
国内群情激奋。
但光是愤怒又有何用?
1999年,美国GDP9.63万亿,欧盟7.92万亿,中国只有1.09万亿,排在世界第七。
美国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综合国力举世无匹。而中国的工业水平、军事能力都还离今天差得远。
美国的F-22在天上飞的时候,我们的主力机还是歼-7、歼-8这样的老古董。
不要忘记了,那也是中国社会与经济痛苦转型的年代,下岗潮、就业难、高校不得已扩招、《证券法》出台……
彼时的中国,没有实力与美国叫板,受了欺负也只能忍着。
当时领导人在讲话中是这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最后还是要拼实力的,我们要卧薪尝胆,一定要争这口气!
03
—
秦华孙,时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读他回忆当年炸馆事件的文章,让人感慨。
纽约时间7号晚上7时,秦华孙从法国大使处得知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紧急召开使团工作会议,商量到10点,决定要求召开安理会紧急会议,时间定在两个小时后,凌晨12点开始。
各方在会场上激辩,一直到凌晨3点40,最后一致同意的新闻稿,只说“安理会成员还注意到北约已开始进行调查并期待有关调查结果”。
并没有提“轰炸”。
秦华孙坚持要点名“北约轰炸中国使馆”,奈何美方死活不同意,一定要用“调查”字样。
明明是事实,却写不进去。
10号,安理会再次在中方要求下召开会议,审议轰炸事件。中方宣读起草的主席声明要点,强调,安理会应该尽快对这一外交史上罕见的事件做回应,不然会是安理会的失职。
秦华孙的文章这样写道:
“中方的要求得到俄罗斯、纳米比亚的支持,并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同情和理解,而美、英明确表示'无法接受'中方所提的案文,法国及荷兰、加拿大表示理解并接受中方关于安理会应对事件作出正式表态的要求,但对我方案文也有许多不同看法。”
这句话写的隐晦,我们细看就会发现,支持的只有两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只能“同情和理解”。西方国家,好一点的,“理解”,无赖的,直接“无法接受”。
这段回忆文字是含着屈辱之意的。
这次会议持续了5天,最终达成妥协版的声明:对遇难者表示同情与哀悼,强调对北约轰炸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并等待结果。
当时美国副国务卿皮克林,在对轰炸事件做的“口头说明”中,反复强调这是“误炸”,原因是“从未发生错误的”数据出现了错误。他的语气充满了委屈,“请不要忘记,在这一行动中,谁也不会问及中国大使馆的位置……附近也没有损坏的建筑。”
言下之意,不是故意瞄准的中国大使馆。
皮克林还倒打一耙,说轰炸会进行,是因为使馆没有明显的国旗、国徽等标志。
而在废墟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中国国旗在飘扬。
右下角,五星旗。
克林顿总统当时开口“遗憾”,闭口“同情”,连“道歉”都不愿说。卸任后在回忆录里,才说自己想打电话给中方领导人致歉,但“对方不接”。
中美展开谈判,拉锯式的会谈举行了五轮,时长半年,最终,美国同意向三名烈士家属以及二十多名伤员支付总额450万美金的赔偿,给中国政府的赔偿数字,是2800万美金。
赔偿金到2001年才支付完。
时任驻华大使的尚慕杰事后接受美国之音的采访,采访中大半内容不是表达歉意,而是描述使馆被愤怒的中国群众包围时,他自己、他的妻儿是如何感到恐怖。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他将中国人当时的示威与文革相提并论。
可笑的是,尚慕杰自己也说,他半夜打电话向中方求助,中国立刻就派来了武警保护。试想当时站在美国使馆门口的年轻士兵们,心中作何想法。
04
—
卧薪尝胆二十年。
2000年,中国GDP超过意大利。
2005年到2007年,陆续超越法、英、德。
2010年,中国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国防上,995工程实施,由国防为经济让路,改为同步发展。二十年了,中国有了航母、东风、北斗、歼-20……
为什么叫995?因为北京时间99年5月8日,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国耻日。
我有阅读英美政策杂志的习惯,之前也陆续介绍过一些相关文章。这两年,像《外交事务》、《外交政策》、《国家利益》、《大西洋月刊》上的文章,提到中国,主要是两种声音。
一种是铁杆鹰派,主张和中国搞意识形态战争、科技战;另一种是相对而言不那么鹰但也绝对不鸽的,他们呼吁,美国必须重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诉求,部分退让,学会和中国共存。
不管是哪一种,都不会轻言热战,对贸易战也都持谨慎态度。
二十年前的五枚导弹,不会再落在中国头上。
这其中的变化,和每一个中国人都分不开关系。是千千万万国人勤勤恳恳地工作,认真生活,才积累起今日之国力。
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手上的事,国家才有机会变得富强。
所有人里,我想特别提一个群体,那就是外交官。
我有好几名朋友是外交官。我刚工作的时候,曾在朝阳门外借宿过,算是近距离观察过外交人员的工作生活。
外人以为他们是这样的。
其实,他们是这样的。
我曾经写过我的好朋友小新的故事,他在法律、政治口,他的生活,是所有外交官的一个缩影。
小新加班多,加班之余,喜欢打乒乓球。
有一天晚上,小新下班前准备打一会儿,被闻声而来的部门前辈堵在活动室门口。前辈笑眯眯的,对小同志认真工作和热爱运动赞不绝口,然后表示要来一局。
打了一会儿,有领抱着一叠材料进来,说文件好了,让前辈看。前辈一边叫着“我不看!我要打乒乓球!”一边乖乖地跟领导离开。临走,一脸抱歉地跟小新约定,隔日再战。
隔日没有战成,这个前辈因为长期加班,吃饭不规律,加上年纪大了,胃出血,住进了医院。小新作为几名陪护的工作人员之一,晚上睡医院,早上回家洗个澡,换身衣服,照常上班。
同样是这个小新,去年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工作。
今年回国,他说,西方炒作新疆议题的时候,是最难的时候,没日没夜加班,头发大把掉,好在挺过来了。
听着很让人难过。如果不是小新,我不会意识到原来那一条条语气平缓的新闻背后,藏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曾邀请外国使节参观新疆,实地考察人权问题,最后成行的只有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俄罗斯等邻近新疆且本国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国家。他们访问完之后,对西方在联合国的动议都保持了沉默。
“而有些国家,”小新说,“请他们来看,又不肯来。成天坐在办公室里,拿着卫星照片编故事。”
BBC拍摄过一部有关新疆的纪录片,在外网上点击量上百万。采访对象声泪俱下,泣血控诉。但她们身上穿的,却是吉里巴普,一种在西方媒体自己编织的语境中、经常和宗教极端势力、恐怖分子挂钩的服饰。
吉利巴普,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发明的“传统服饰”,以黑色长袍覆盖全身。这种长袍在法国、丹麦、比利时、荷兰、埃及等多国遭禁。
这种移花接木的纪录片,目的是骗那些不知道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长什么样的外国人。
从去年开始,中国陆续公布新疆街头恐怖袭击的纪录片,都是监控录像拍到的镜头,真实性比BBC的报道高多了。可是西方媒体有报道的吗?没有,一个都没有。
国际舆论战场上,中国并不占优。中国的外交官们,在这种条件下,在联合国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让人不能不尊敬。
05
—
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十年前那条流传甚广的段子,段子是这么说的:一遇外交争端,美国动辄出兵,中国动辄“严正声明”。
在卧薪尝胆的年代,有人拿这来讽刺中国外交的软弱,笑了很多年。
当时我也是其中一员,说实话,我们都欠外交官们一个道歉。
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外交官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直接回应西方政客和媒体的恶意抹黑。
这下子好了,他们又被冠上了“战狼”的名头。
蓬佩奥炒作武汉实验室的时候,赵立坚引用美国CDC专家的国会证词,反击说病毒“可能”和美国的大流感有关,要美国“给出一个解释”。立刻有大V跳出来,逻辑混乱地把“可能”解读成“实锤”,冷嘲热讽,被批评后,还要狡辩自己是看不惯逻辑漏洞。
赵立坚的成名战是和美国驻联合国代表赖斯在推特上的交锋。赵立坚以自己在美国的居住经历,说华盛顿高级社区里的白人,平时不愿意跨入黑人社区,这被赖斯怒斥为“种族主义”。
我没有在美国住过,但我在伦敦住过。当时,不止一个人(大部分是女生)跟我说过,到了晚上,觉得大街上危险,尤其是到了穷人多、黑人多的城南。英国的种族歧视比美国好得多,尚且如此,美国的情形,我相信跟赵先生说的相差不远。
更何况,美国自己的电影《辛普森:美国制造》里也持一样的论调,结果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看来,有些话是外人说不得的,自己人说,是政治正确,外人说了,就成了“种族主义者”。
值得玩味的是,赖斯的论调我在另一位大V的微博下也找到了,有人附和大V,留言“有理不在声高”,进而批评外交官们的强硬立场。
这种把正常声调当成雷霆万钧的论调,说实在的让人觉得有些费解。
更有趣的是,如果我记得没错,今天批评“战狼”的这个大V,跟十年前讽刺“严正声明”的,是同一个人。
06
—
历史并不新鲜,古往今来总是这样。
将士在阵前杀敌,有人在后面高谈阔论。专业人士忙着埋头干活,高谈阔论者装腔作势,以显示自己更为专业。
国际舞台上力量的此消彼长,不是这些人嘴巴说出来的。烈士的英灵,也不是他们的口水抚慰的。
是不是“战狼”,无关紧要。有能力不被欺负,才是重中之重。
我觉得驻意大利大使李军华先生讲的好:
我们不是“战狼”,我们是“功夫熊猫”。
向全体熊猫们致敬!
向外交战线上的熊猫们致敬!
你可能感兴趣:
1.为什么美国人不觉得自己“双标”:哈佛教授总结的五个美国神话
8.美国乱局延烧的今天,重看漫威《黑豹》,你真的看懂了这部电影吗?
11.中国人到底有没有钱?
·庆·祝·无·意·义·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