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景跃进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传说中啥都敢讲的大学教材丨读中国计划(二)

林一五 林一五议时 2022-08-07





清华大学景跃进教授、复旦大学陈明明教授、中山大学肖滨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一书201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以来,这本书被许多人称为“尺度惊人的当代中国政治教科书”


作者中除了6位大学老师,其他13位都是来自中共中央编译局的学者,他们的这层特殊身份,无疑为“尺度惊人”这个词增添了一层官方色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写这篇读书报告时,和之前的不同,花在谋篇布局上面的时间反倒要少,更多的功夫是花在斟酌字词和举例的分寸,因为出版社和平台的标准不同,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我照搬原书的笔调行文,我这篇文章是不是活得下来。


所以,我要在正文开始之前提醒,这篇读书报告会是一篇“有详有略”的笔记,我会尽可能“详”地介绍本书的特色,阐述清楚我个人的观点,一些我觉得可能要“略”的部分,我会注明原书页码,方便各位朋友自行查阅。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体例,除了导论,整本书一共分为13章,分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中央人民政府”、“政法系统”、“宣传系统”、“军事系统”、“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治理”和“社会与公民”。书是按照常见教材的方式编的,但作者们的旨趣和期许明显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每一章在删繁就简、平铺直叙地介绍主题之外,都有不少关于前沿问题的议论,这些问题不仅包涵学术界当下热门的研究与争论,也涉及现实里引起广泛关注的实操和改革。很多例子是曾经的热点新闻,很多批评也直指我们身边的事物,总体上讲,书读起来不枯燥,还常常会给人“原来是你”的感觉。


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一开始就被主动交代出来:“认识中国政治不但要读宪法,也要看党章,不但要了解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也要了解党内法规和党委文件。”所以,整本书最重要的章节就是导论和第一章,其他章节讨论其他主题时,也都紧扣着党的机构是如何嵌套进现实政治的方方面面、如何运作、遇到哪些问题、如何改革这一思路。


我是从第4页开始觉得这本书有趣的,因为这一页页底有一条注释,说起来应该算作者们的牢骚。作者说他们想用一个言简意赅的词汇概括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他们一开始从“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个常见的特有术语里提炼出了“党国体制”这个词,并且也想到了这个词身上已有的负面色彩,本来他们想试一试,学马克思·韦伯给“官僚制”一词脱敏,也给“党国”一词脱脱敏,但无奈蒋委员长他们能力太强,以及其他“各种条件的制约”,作者们最后认怂,只能拿“党政体制”替代。



从这条注释,从这个词的选择,就能看出来作者们不避争议的态度,哪怕争议十分尖锐。这可能就是本书被人说尺度大的一个原因。


比如第8页上,作者们直接介绍了对立的两种观点,一种设定一个明确目标或结构(我们都知道那是啥),将其作为最终衡量标准,依此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没有进展,然后推论中国的成功是暂时的;另一种偏向于从历史出发,基于现实矛盾的分析预测未来,对未来的想象只框定大致方向,重点放在考察过程的内在原因和复杂性。作者说明本书采用的是第二种观点,然后借机问出贯穿本文始终的问题:过去30多年里,中国政治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否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又比如第17页上,作者直接尝试回答为什么中国不采用多党制。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模式,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建党组织反清力量,到孙中山组党凝聚中坚力量,到北洋时期多党制试验的破产,作者最后写道:“事实表明,多党体制和无党体制都不能改变中国的低组织化和非组织化的状态,都不能完成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使命。于是,组织化的话语便转化为社会革命的话语,政党政治的话语便转化为党建国家、党治国家的话语。”



我这里只举了开头的两个例子,事实上第65页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之前共产党试验多种代议制形式的内容、第72页中国人大金字塔型结构与西方议会扁平结构的对比、第87页统一战线伞状结构运行逻辑的分析、第143页个案监督法如何成为全国人大历史上著名废案的回顾、第169页对网络治理和举报的描述、第227页关于建国时教员考虑是不是要在少数民族地区采用苏联式联邦制但后来听取李维汉的建议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考据、第233页围绕北大马戎教授民族政策观点展开的大讨论、第249页关于社区自治人财权问题的梳理、第263页对NGO回应策略的描摹,以及其他分散在每一页里的文字,都可以看作是对各种各样敏感问题的直接回应。


最重要的是这些回应没有兜兜绕绕,没有偷换概念,没有顾左右而言他,没有媒体报道式的玩弄文字技巧,而是都在实实在在地辩论和讲道理。



因为毕竟是教材,我不敢说整本书都在讨论尖锐的问题,但我的感觉是至少百分之五十的内容都或多或少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觉得有点小兴奋,想,这种东西也是我能看的?我想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第6章政法系统,一个是第7章宣传系统。讲政法系统是因为我自己是法学院毕业的,讲起来顺手,而且它跟反腐、制度改革都有关系。讲宣传系统是因为这个现在网络讨论热度更高。基于上面说过的原因,介绍第6章的时候我会详细一点,介绍第7章的时候可能就简略一点。


第6章有很大的篇幅在讲公检法三个部门的关系,中间又有很多笔墨花在了“之前公安部门领导兼任政法委书记”这一点上。


理论上讲,公安负责侦查,检察院负责起诉与监督,法院负责审判,三个部门应该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然而由公安部门领导兼任政法委书记,实践中等于让公安高了半级,进一步的,让公安在原本为了方便三部门信息传递的党内联席会议制度上获得了过大的话语权,制约的力量被削减了,实际上形成了“大公安、小法院、可有可无检察院”的状态。


公安是负责侦查的,为了自己的绩效,也为了自己的面子,当然希望自己侦办的案子成为铁案,如果他们话语权又过大,一些冤假错案就此诞生。而因为公安部门的领导在公检法三角关系中权力扩张,又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前天开始播出的反腐纪录片《零容忍》里讲了公安系统几只“大老虎”的故事,他们的腐败就跟这个背景有关。


可以说这已经是政法领域改革的一个重点,这两年公安部门领导不再必然兼任政法委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不入常的现象向地方传递、2008年后检察院扩权、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试点司法机关人财物省内统管等等措施,都是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上的直接改革



第7章宣传系统的内容我很想多讲讲,可是我担心我讲细了这篇文章就没了,所以我只能说,强烈推荐各位去读这一章的原文,从52年率先改造,到马列毛关于新闻政治性的观点,到“成熟的报道技术”,到各个报纸的受众分析和分工,到流言和小道消息的产生原因分析,每一个都可以称得上是重量级的回应。


我简单举个例子,现在网上很多人骂《环球时报》,这一章直接拿着《环球时报》是干什么的来分析这些骂的理由。套用现在网上的流行语,许多人站在第一层骂,还有许多人站在第二层批判反思,这本书站在第五层给你解释来龙去脉。没有什么阴谋论,一切都是明牌。


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希望了解中国当代政治运行规律的人会非常喜欢这本书。与其说它是一本教材类的学术著作,不如说它是官方讲解自己探索治理模式与治理方法的自传,是执政党介绍自己行事逻辑的说明书


像第92页对之前中华全国总工会没有一线工人委员的批评、第102页对政协的性质中某些“尴尬”成分的思索、第106页对历史上党政不分的反思、第120页对国务院分工以及行政官僚独立性和党的领导之间关系的梳理、第133页对人民陪审员专业性的评价、第142页对最高法和最高检之间博弈的描写、第181页军队人大代表问题的思考、第196页地方官员行政中的“离心”动机、第220和259页关于精英联盟的担忧等等,都非常直白与坦诚。所谓的尺度惊人,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这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上。


围绕着如何解决问题,像第78页深圳立法助理制度的推广、第196页十八大后干部管理转向对地方干部的监督和规训、第198页改革动力来源于地方、第218页中央与地方“分散创新”、第252页基层治理各种模式等经验,也被有条不紊地介绍出来。有的放矢,不偏不倚。



这本书有280页,但是其实读起来可以很快,毕竟是大学教材,每一个主题都有很多对主题基本内容的介绍性文字,这些都可以一扫而过。我个人推荐书里有三块值得细看的部分:


第一是对每种制度历史源流的介绍,很多时候知道它们从哪里来的,就能知道为什么是它们;


第二是对每种制度和措施的评价与分析,这里面很多前沿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第三是书里面的脚注,尤其是脚注集中的地方,作者一本正经的吐槽往往出现在这块,热点问题和争议点往往也出现在这块,有时还能在这些地方找到一些小机关,比如157页。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缺点,我觉得首先可能还是尺度上的,它虽然尺度大,但是终究有边界。难得的是在本书里边界不是体现在回避问题,而是体现在详略上。比如关于精英联盟的反思,书里没有展开,这个话题其实可以结合温铁军教授《八次危机》的序言一起看。又比如关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书里的论述也不是特别详细,这个话题可以结合聂辉华教授的论文《从政企合谋到政企合作》一起看。再比如关于行政官僚的问题,这个话题,呃,我觉得可以结合《Yes, Minister》一起看。



还有一个缺点可能是编写体例上的,其实看完全书,我发现前后文有许多可以互相照应的地方,有些照应的地方还构成了逻辑链上的上下游关系、时间线上的先后关系,把它们放在一起考虑,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我想如果作者能加一些标注,将它们串联起来,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在这个公众号的#美国标签下,写过若干关于美国制度理论的文章(《请回答1988:民主的危机》等),也写过若干关于美国政治现实的文章(《拜登家有多少产业》、《在美国,谁算白人?》、《美国有哪些体制问题?听听拜登怎么说》等),有一点是很明显的,作为元叙事的美国制度和作为现实的美国制度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的,很多人误把美国元叙事的完美当成了美国政治现实的优越性


在我看来,景跃进教授等编著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另一种元叙事,中国特色的元叙事,它在本质上和美国元叙事并无高下优劣之别。如果不能抛去意识形态的偏见,就看不到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有点像愚公移山,一点一点地分析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在一点一点地试图完善另一种理想模型。


最后讲个故事。十年前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选了一门政治系的公选课,课选来就是刷学分用的,许多内容我以前在法学院都学过了,所以课上我一般看看闲书,写写东西。有一次来了一位代课老师,笑眯眯的,走下讲台,靠在一张课桌上,闲聊一样,从美国说到中国,从理论说到现实,我听得入了迷,放下了手里的事。这位老师好像很喜欢提问,有点像苏格拉底诘问法,连环提问中,就理清了概念,讲明了矛盾。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景跃进老师的名字,没想到十年后又读到他参与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读书的时候,就回想起当时听课的感觉,就是一股平实朴素,但那朴素之下,是认真与诚恳。


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强烈推荐这本书,没有人能对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给出真正的赞美,当然也没有人能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给出真正的批评,而这本《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就是帮助读者真正去深入、去了解的著作。它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好大一扇门。有些人喜欢站在门外絮絮叨叨,要我说他们错了,有时间雾里看花,不如去摸一摸门的钥匙。好大一扇门的后面,是好大一个世界。


— END —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