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评收了多少钱,有必要告诉人专家嘛?

汤贤乱 环评互联网 2020-09-29


环评收了多少钱,有必要告诉人专家嘛?

作者 | 汤贤乱

08

随意记录某一日或几日所见、所想,信马由缰,言辞浮夸,不必较真,阅后即焚。


参加某一报告表的专家评审会。

专家嫌布的点及监测的项目偏少。连符合导则要求方面都是差强人意,更别说切切实实搞清楚大气环境质量实际状况,而且还少了特征因子。

环评单位负责人解释说,项目进度要求紧,加上经费有限,所以欠考虑。

另一专家追问,你们这个带专题的报告表评价经费收了人家多少钱?

答曰:这个不方便透露,商业机密。

专家:呵呵,(省略一万字怼环评单位……)。

(一)

我们的文化中有明码标价的传统,无论是物品买卖还是服务。

商场里的衣服,挂着吊牌的上面,写明了销售价格:原价1299元。菜市场待沽的白萝卜,用纸壳写明了1.8元/斤。

修脚刮痧按摩各类服务,必定强调60或88元/次。连那些宾馆门外派发的卡片,都在显眼的位置写明了500四小时,800包夜。

干多少活,拿多少钱,这是天经地义的。有多少活要干,准备拿多少钱,也是合乎情理的。在工程咨询行业,无论是报价文件还是投标文件,都要求列出明细,均是出于此番考量。

人们厌恶价格欺诈,更讨厌隐性收费项目。对于那种低价中标,签订合作协议后再来加项收费的,深恶痛绝!

这卑劣程度,好比以卡片上标的价格拉客,等上了床才说,安全套一个500,额外收取。

(二)

在不遥远的纯洁年代,一个环评项目收多少钱,那是有据可依的。

稍微上了年纪的环评人,大概都知道“计价格[2002]125号”的存在。那时,环评费用要根据项目投资、行业系统及敏感性来分档计算。一个项目的环评费用不会出格,更不会离谱。

因此,那时的审批登记表,是要求填写环评评价经费的。也就是说,专家或主管部门会知道你给人做这个环评,收到多少钱。

(环评审批登记表,部分截图)

只是有一点,按此计算出来的费用是比较低的。

一开始,广大环评从业者勉强能凑合,然后有了环评工程师考试,慢慢发现有点不妥,偏低,但也忍了。

直到后来大气、噪声、生态导则更新,地下水导则横空出世,风险防范要求趋紧,被各种要素弄得头皮发麻的环评人终于醒悟,按125号文计算的费用,买买气象资料或搞个地质调查就花完了,连专家咨询费都发不出,更别说编制人员赚钱养妻活儿了。

环评人也是要面子的,收入这么低,怎么好意思写进登记表,收多了又不敢写,怕别人嫉妒。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忽略了“评价经费”这一空格,再没人(如实)填写环评收了多少钱。

2015年,国家提倡提高科研人员(勉强包括环评人吧)的收入,终于放开了建设项目专业服务收费(发改价格[2015]299号),再也没有约束环评人收费的依据了。

于是,环评收费基本靠业务人员的忽悠能力。有点专业水平,加钱会有依据,按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或评价等级定价,而没有专业能力的,干脆就打包,报告书多少钱一个,报告表多少钱一个。

环评资质脱勾改革,环评市场化以后,价格就更乱了。一个化工或油品码头新建项目的报告表,五六万就敢接。

胃口比这只鲶鱼还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13360tsquu&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来源于网络)

(三)

时过境迁,审批登记表改成基础信息表了,已没有“评价经费”这一格了。环评服务费俨然成了甲方双方的商业秘密。

那么,外人就没权利及必要知道你收了多少钱么?

记得之前有些地方为打击挂证,会要求提供业主和环评单位直接签订的合同,但服务价格作为商业秘密可以隐去。

其实,作为咨询服务业,自愿委托的环评服务,还是应该公开其收取的费用。且不说这并不涉及什么核心商业机密,单从规范环评市场,打击恶意低价竞争方面,也是有益处的。

一个普通的建设项目,专业人士前期基本可以判断环评的工作量,在签订合同前初步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要求。这些要素明确了,加上编制人员的劳务费用,这个环评的服务费用就可以确定了。

不同的公司,服务价格有差异,主要体现在他投入的人力和沟通调研成本上,但这个不会相去云泥,而在专业技术的支出方面理论上应旗鼓相当。因此一个项目的环评价格会有一个合理的区间,超出这个区间的,要么是垄断资源,要么是恶意低价。

是以,很多正规的招投标项目,除了要求投标单位报价不得高于多少万元,还额外要求不得低于多少万元。

就像旅游市场的乱象一样,低价团必定是要强迫你购物的。

(四)

在行业里滥竽充数的不提。

如果你不是因为业务不熟,专业知识欠缺,而是抛出“经费有限”的理由来解释监测点位及项目不足,专家有合理的理由质问你收了多少钱。

标准要求测哪些因子,你知道。项目特征因子你也分析了,测几个点可根据导则要求来……这些你都知晓,市场上监测公司的报价八九不离十。

既然如此,你为何还漏项,为何还缺点?

专家质问时说经费不足,还拒绝透露环评收费情况,准是恶意低价竞争得来的。至少有猫腻。

这样的公司,能编制出高质量的环评文件么?

环评人报的价格里,包含了他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不对,这说的是气质。包含了他公司的水平、诚信和业务能力。

对于建设单位来讲,无论招标抑或委托,不要价低者得,而是应该选择那些,把收费项目罗列明明白白,解释清清楚楚的服务机构,贵一点都是甘心的。

那么,在市场自由化,天下环评熙熙攘攘皆逐利的时代,这样的评价机构还有么?

应该是不多了!


本期编辑:刘小楠•


推荐阅读

这是一个有态度  不忽悠的公众号

环评互联网EiaNet


扫描二维码,下载最实用的【环评云助手】APP

每日更新!一手掌握4200+最关注标准导则

戳原文,看新版【环评云助手】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