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基层干部的视角看“基层环保工作的种种乱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云海水母 Author 谢淘
前些天观看了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很有触动。这个警示片可以说是这几年来一年一度的对于长江生态环境的影像体检,以一个环境人的视角,在看到过程中依旧心情非常沉重。但一边看我也一直在想,对于片中揭露的基层环保工作的种种乱象,如果站在一名基层干部的角度来看,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现象
警示片中指出的很多现象和问题,在基层是客观存在的。
比如,片子里非法电鱼的现象。电鱼是一种“断子绝孙”的捕捞方式,但在一些基层农村却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还是基层没能形成工作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我在乡镇工作的时候,没有直接碰到过电鱼的,但是碰到过气枪打鸟的。那次是下乡去推进工作的时候,听到林子里有枪声,跑过去把打鸟的喝止了。回到镇里思前想后觉得,如果这种行为要彻底解决,还是得多采取点儿办法。所以我又专门跟派出所说了一下,要多留意,那阵子年底村里偷鸡的也多,一并去抓,最好抓一两个反面典型。
但我现在想,如果要从根子上解决,还是要靠老百姓的思想也慢慢跟上来。如果有一天,非法电鱼、打鸟这些行为能真正变成“过街老鼠”被“人人喊打”,那基层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
再比如,片子里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数据造假的现象。几年减排下来,实际调查的农药化肥使用量不减反增,但报表里年年在降。客观分析,一方面,基层各种各样的报表太多,容易造成工作不实;另一方面,部门间缺乏联动,专业部门也缺乏指导。其实类似的工作可以参考烟花爆竹禁燃,从源头管控,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还是慢慢可以取得一些成效的。
片中涉及的问题还有很多,有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面源污染甚至包括渗滤液污染等等,造成的生态破坏有水域的也有陆域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依然任重而道远。
去年两会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提出,虽然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三个“没有根本改变”,我们还需要持续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升级版。
这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包括: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仍需久久为功。
人性
当看到片子里这种种乱乱象之时,也许有很多人开始质疑,在面临这种种状况之时,基层干部是如何作为的?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也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去年是我本科毕业十周年,我当时把自己这十年做了一个划分,前五年在读博,做学术研究;后五年在基层,做人的工作。或者换言之,前五年在“求术”,探求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后五年在“问道”,探索问题背后的规律,而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人性。
去年刚回到乡镇工作的时候,有人提醒我:基层工作不好做,因为基层都是在做人的工作,且不说跟老百姓的工作不好做,单是怎么把这些乡镇干部调动起来,就不容易。慢慢观察你会发现,这个单位里可能有三拨人,也可以说是三个1/3,有1/3是愿意做事的,有1/3是插着手在旁边看到,还有1/3可能是时不时给你唱唱反调的,怎么把这几拨人调动起来,就看本事了。
年底各个部门的党建述职会上,在点评的时候,我重新提了我自己所认为的三个1/3:
我们镇里的这些干部,有1/3是六七十年代的,有长年在乡镇工作的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干部,也有一些是村支部书记转编过来的。这些干部长年在基层工作,这么多年下来确实非常不容易,也吃了很多苦,我希望这些老干部能充分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把一些好的基层工作经验教给年轻人,给年轻人树一个好的榜样,也是对我们这个单位负责了。
有1/3是八十年代左右的,以军转干部为主。对这些干部,我始终内心是怀有敬意的,我丝毫不怀疑你们对于保家卫国的满腔热情,但我更希望的是你们可以把部队里好的纪律、好的作风带到单位上来,在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中体现你们的责任和担当。
还有1/3是九十年代左右的,包括这些年新招录的一些公务员、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村官以及一些特殊岗位聘用的一些人员。对这些年轻干部,我是希望尽全力去维护去助力你们的成长。对你们我想多说几句。
你们基本都是上过大学的,有很多是很不错的学校毕业的,你们愿意选择来到乡镇基层工作,很多也确实通过层层笔试面试才过来的,首先我对你们的这份选择表示发自内心的尊重。
我不知道你们当时做出这个选择是出于什么考虑,可能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是父母要求的,有的是想要一份体制内安稳些的工作,有的可能就是满腔热血,当时也不知道乡镇这么辛苦要受这么多委屈。但有一点我觉得你们是一样的,你们总归是愿意在基层奉献自己的青春的,哪怕做出一点儿付出或改变也都是值得的,这应该也算是作为基层干部的一份初心吧。
而我要做的,其实就是尽力保护好你们这份初心,我希望你们能真正找到内心所热爱所坚持的,并为之付出努力。你们中有一些可能也会慢慢离开乡镇的岗位,去到更大的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我都是鼓励的,但我希望的是,当你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你们会认为在乡镇的这几年是值得的。
当时讲这些,可能是有感而发,但也确实是我自己的真实想法。基层工作的繁杂,若非亲身经历,很多人是无法真正理解的。所以在基层繁杂的工作中,若没有一些奉献的精神,没有一些执着的信仰,是很难真正把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落到实处去的。
就像前文提到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数据造假的问题,如果没有一股子较真碰硬的劲头,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的。
我想起来去年年底镇里做的一个事情。
在周二夜话的时候,讨论到知乎上的热榜话题:“子女就地过年,农村留守老人春节怎么过?”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方案,一方面靠在外地的子女在线上上报,另一方面靠村委摸清空巢老人的情况,几天时间就统计了500多户。后来,在商会的赞助下,镇里开展了双向走访。一方面,给在外地过年的农民工等寄去了一份春节年货大礼包,里面有家乡特色的米粉、挂面、烤烤圆子,还有口罩;另一方面,干部分片去走访慰问了空巢老人。
在打电话核查礼包邮寄地址的时候,有的干部说鼻子都是酸酸的。因为在基层工作这些年,以往打电话去核查各种信息的时候,对方多半都是不耐烦的语气;但这一次,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收获的是满满的温暖。
回到基层的环保工作这个话题,有时候我们质疑基层的效率不高,成效不显著,可能同时也要反思一些工作的推进方法是否得力,是否给予了基层干部一定的理解和包容。
当然,理解也是相互的。同样地,基层干部也应该尽量去理解广大的环保战线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并积极去配合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警示片中,工作人员深入到排污一线,调查,取证,研究分析,有的甚至半夜去抓非法电鱼的违法者,这些都不容易。我想起工作之初,陪同一位环科院的老师做流域污染源调查时,就是真的沿着河岸一个一个污染源去跑,去取样做分析,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当我们在埋怨人性复杂之时,我还是愿意相信,其实大多数时候,人心向好,人性本善。
格局
前段时间,看了何夕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天年》。在中国的科幻界,何夕一直以来都是和刘慈欣并称的人物。这部小说可能在叙事结构、人物刻画以及理论堆砌上有些不足,但整体我觉得还是够硬核的,充斥了气候、地质、天文、物理、数学、哲学甚至宗教相关的理论知识,是下了大功夫的。
而最令我受启发的,是站在更宏大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天年》的尺度从时间上来说,跨越上百亿年,伴随着文明的兴衰演替,给人以“寄蜉蝣于天地”之感;从空间上来说,以整个银河系为主体,借助“目镜”来感知描摹,给人以“渺沧海之一粟”之叹。
如果我们站在宇宙的角度,来考虑我们所处的地球这个固态球体,有45亿年的历史;而我们所认知的生态的地球,大概只有6亿年的历史,这其中,人类只占据了3百万年的历史。
站在地球和人类发展的整体格局再来思考生态文明的话题,跳出环境保护的一项一项具体工作,或许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在人类发展短短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文明轮番登场,这其中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略。
位于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的古埃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5000年,消亡于公元641年。由于尼罗河上游地区的森林不断地遭到砍伐,以及过度放牧、垦荒等,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尼罗河中的泥沙逐年增加,加之雨水逐渐减少,干旱频繁发生,昔日的地中海粮仓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沙漠干旱最终葬送了古埃及文明。
2018年5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着文明兴衰演替。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到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种自然观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上是一以贯之的。2013年5月24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今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其实有过很多坚定的身影。最近重温了两个影片,一个是《焦裕禄》,一个是《杨善洲》;两个人物,一个是县委书记,一个是地委书记。之前第一次看到时候,看到的是他们作为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作为领导干部的为民情怀。
但换一个角度,其实也能看到他们共同为了建设绿色家园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治风沙,固水土,无论是在戈壁滩上,还是荒山野岭,为的是当地老百姓以及子孙后代能长长久久地有水喝,有粮吃,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1963年,焦裕禄在风沙弥漫的戈壁滩上亲手栽下的那棵泡桐树,如今已经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兰考人民为了缅怀焦裕禄,亲切地将这棵树称为“焦桐”。现在,“焦桐”已然成为了“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我曾问自己,这个时代“焦裕禄精神”还有吗?还有这样纯粹的共产党员吗?我想是有的,每个时代的党员干部都在用实际行动给出自己的答案。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这条道路上,在基层的岗位上,我相信,我们也会渐渐给出自己的答案。
下载[环评云助手]app
扫描上方二维码
和30W+环评人一起进入云时代
10000+法律法规库、免费环评公开课、全国机构人员库
| 声明:本号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已申明原创之作品,转载需申请并获本号授权!
| 投稿、授权、商务及其他请加微信号:eianet2016
联系邮箱:zmlsnh@eia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