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 《外国文学》(2023年第1期)目录及其摘要
主 编: 金 莉
副主编:姜 红 马海良
邮发代号: 2-450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评论:俄罗斯文学
当代俄罗斯保守主义文化思潮与历史小说的价值转向
张建华
内容提要: 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思想文化界兴起了一个保守主义文化思潮。其基本特征是反对激进的变革和文化虚无主义,在回望并反思历史中重新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思潮的复兴激发了历史小说的繁荣和价值转向。这种价值转向表现为:作家对既有历史观念、传统文化认知失误和偏颇的反思和检讨;作家将目光辐射至以往未能或极少涉及的领域,以实现对历史文化填补空白、反抗“遮蔽”和重新审视的努力;历史叙事不再是对社会形态史和事件史的关注,而重在对民族文化传统及其现代性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张扬;作家摒弃追问“真相”的科学主义倾向,以“意义建构”为叙事路向,表达出对历史逻辑的新思考和历史文化启示的新发现。
关键词:俄罗斯 文化思潮 保守主义 历史小说 价值转向
对话卢梭:《卢塞恩》与“文明人”的困境
龙瑜宬
内容提要: 1857年正在瑞士旅行的托尔斯泰与卢梭展开了一场紧张对话。小说《卢塞恩》深受卢梭思想影响,以“英国游客”为“文明人”的代表,对现代文明展开了猛烈批判。同时,身为“文明人”的自传性主人公也进行了卢梭式的自我揭示。但托尔斯泰思想的特质同样在对话中得到凸显。相较于卢梭,他表现出了更为强烈的道德意识,强调真诚但拒绝将之视为最高的善;在反思理性与理性主体的限度方面也走得更远。严苛的自审加剧了托尔斯泰这一时期的精神危机,他不仅拒绝再写作卢梭批评的那种媚俗文学,更从根本上怀疑“文明人”的艺术可以通往自然。
关键词:托尔斯泰 卢梭 《卢塞恩》 “文明人”
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纪实戏剧的灾难意识书写与审美建构
王丽丹
内容提要:灾难意识是遭遇灾难时的生命体验,它关涉民族记忆和灾难反思,而具有即时性与真实性特质的当代俄罗斯“逐字逐句”(verbatim)纪实戏剧,正好适合呈现当代俄罗斯人无处可逃的灾难感和恐惧感。本文从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两个维度考察当代俄罗斯纪实戏剧的灾难意识书写,揭示剧作家对灾难叙事的积极伦理态度,显示剧作家的灾难反思和审美超越,说明剧作家在赋予情节以丰富诗意和内在深度的同时,实现了审美理想的诗意建构,凸显了创作者的伦理境界及人文关怀。
关键词:纪实戏剧 灾难意识 审美建构 人文关怀
21世纪初美国犹太文学中的俄罗斯文化书写
孔 伟
内容提要:21世纪初,一批来自苏联及俄罗斯的美籍犹太小说家集体书写犹太移民在祖籍国的生活经历,追溯犹太人与俄罗斯文学、社会、饮食、习俗等文化现象之间的历史纠缠。这种书写方式在美国犹太文学史上十分鲜见。本文通过解析俄裔美国犹太作家的创作,阐释俄罗斯文化对美国犹太文学体系的三重影响,即书写俄罗斯地域和文化拓展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叙事边界;将俄罗斯性与犹太性、美国性并置,消解了美国犹太文学中的二元主题结构;采用异质、临界的叙述方式推动了美国犹太文学叙事空间的生产。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 俄裔美国犹太文学 叙事边界 主题结构 阈限叙事空间
纳博科夫的密码:以俄罗斯文化语境解读《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颜 宽
内容提要: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纳博科夫从俄语转向英语写作的第一次尝试,“双语思维转换”正是解读该作品的关键。作品中潜藏的英—俄暗语以及指向俄罗斯经典作品的超文本,构成一系列“俄国文化密码”。通过破解它们,可以发现一种深层对应关系,即V与奈特写作风格的相似。这足以证实《真实生活》是V献给奈特最成功的传记,其忠实不在于对奈特形象的完整复原,而在于对其风格的精确模仿。纳博科夫借此宣告了其不受语言限制的独特风格,而另一方面,作品中呈现的“多语言”和“多符号体系”也预言了作家的后现代性:文本的去中心化与多元阐释的可能。
关键词:纳博科夫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双语写作 文学传记
块茎思维与诗性自由——论纳博科夫小说《斩首之邀》中的自由观念
石馥毓
内容提要:《斩首之邀》是纳博科夫自己最为看重的一部作品,它集中体现了作家对自由的理解。纳博科夫通过描写精神病患主人公眼中的碎片化世界图景,传达一种解辖域化的块茎自由观。主人公对自由的强烈欲望源自与生俱来的不透明基因和诗性智慧,他因病态意识下的块茎思维而拥有一具“无器官的身体”,在牢狱中借用身体的抗争表达对现实世界权力话语的不满与反抗。小说的开放式文本不仅符合主人公精神漫游的碎片化特征,也展现了作家去同一性、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的自由认知。
关键词:《斩首之邀》 精神漫游 诗性智慧 块茎 无器官的身体
启蒙的反思:论果戈理的“启蒙”思想
胡 颖
内容提要:“启蒙”观是果戈理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阐释模糊的领域。果戈理对于“просвещение”这一俄语多义概念的特殊理解强调“启蒙”与正教之“光”的紧密联系,他的“以信仰启蒙”的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的“以理性启蒙”不仅存在着根本上的区别,更是几乎背道而驰。果戈理立足于彼得改革后的俄国现实,反对唯科学理性至上、怀疑和否定宗教启示的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认为相较于绝对本体赐予的智慧而言,低层次的智力和理性不应为人所自满;相较于通过科学教育实现的世俗启蒙而言,通过宗教道德实现的精神启蒙才是一切之根本。果戈理的启蒙观实质上是具有反启蒙主义性质的。
关键词:果戈理 启蒙 反启蒙 《与友人书简选》
理论
论马克思的比较文学观
高旭东
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将比较看成是大民族的有生气的表现,而躲在“无比性”后面害怕比较则是胸襟狭隘的小市民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进而认为,多个比较学科由于比较和确定了被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别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马克思有意无意地论及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翻译等多个方面。马克思以其世界文学的渊博见识经常对各国文学与文化进行比较。他的关于欧洲几个不同国家比较的新颖独特的观点,及其对俄国与美国的前瞻性的预言,是非常精准的;他对于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的比较,使得文学创作更具生动性与丰富性而不是成为宣传教化的工具。他刚刚学习西班牙文,就能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发现歌德《浮士德》的西班牙文学的渊源,对后世的比较文学学者是莫大的启迪。
关键词:马克思 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观
西方文论关键词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
郝 琳
内容提要: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是英国20世纪上半叶声名最为显赫而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思想和文化团体。集团才俊云集,交游广泛,形成了以伍尔夫、福斯特、罗杰·弗莱、贝尔、凯恩斯等为代表的璀璨星座。从克拉彭教派、剑桥使徒社到后印象派画展、欧米伽艺术工场和霍加斯出版社,集团渊源深厚,历史绵长,守护和延续了英国的智识贵族传统和智识精英理想。以摩尔的伦理学以及友情伦理和形式美学为精神和思想内核,集团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的突破和革新,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和对种种新自由的践行,深刻塑造了20世纪的英国文化。
关键词:布鲁姆斯伯里集团 智识团体 友情伦理 形式美学
新物质主义
韩启群
内容提要:作为统摄众多理论概念的“涵盖性术语”,新物质主义以物质动能作为最基底的面向来审视存在的意义,进而在松解传统哲学观的同时构建出一种基于物的内在活力的,以生成、纠缠为核心要义的新物质主义本体论。本论文从梳理21世纪西方人文社科领域“新物质主义”思潮的起源与发展衍进入手,重点论述作为本体论转向的新物质主义的核心假设和理论基石,并在此基础上审视该思潮如何有效拓展和塑造了21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空间。文学批评领域的新物质主义研究借助“物质动能”“内在互动”等核心概念开辟出一种重新定义人类和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非人类中心”视角,如发动机引擎般深刻影响了生态批评、后人类批评、情感批评等众多理论场域的前沿趋势。
关键词:新物质主义 物质动能 内在互动 本体论
文化研究
《卖弄风情的女人》的秩序想象与文学表述
周郁蓓
内容提要:18世纪末,把自由纳入秩序,是新兴美国最为重要的政治工程和党争议题,也深刻影响着早期美国小说《卖弄风情的女人》的文学表述。该小说的诱惑和反诱惑叙事,再造了节制自由和诉求秩序的党争政治生态,也透视出建序话语的修辞本质及由其诱发而出的社会焦虑。但是,通过婚姻和择偶主旨,作者福斯特又把有节制的自由原则化为个人生存策略和小说美学形态。她在再建社会背景时所呈现出来的既声援又不完全信任政治建序话语的矛盾态度,或者说认同与自由的矛盾、介入与想象的矛盾,都化解在生存策略和美学形式中。这本小说的文学策略演绎了第一批美国本土小说适应共和肌体的生发机制。
关键词: H.W.福斯特 《卖弄风情的女人》 自由秩序
论《宠儿》与《无眼宝贝》中的幽灵叙事和民族身份构建
谭彦纬
内容提要:《宠儿》与《无眼宝贝》分别是探索美国黑人和新西兰毛利人去殖民历程的名作。两部小说皆有围绕血缘关系展开的幽灵叙事,在将种族性身体凸显为殖民主义压迫一度依赖的在场因素的同时,也暗示出后殖民普遍主义语境中表达关涉特殊经验的族群创伤的艰难。殖民主义创伤的疗愈,在两部小说中被融入不离身体维度又超越种族本质主义的民族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而超越身体的历史文化因素也使得美国黑人与新西兰毛利人的民族身份建构展现出通而不同的范式特征。
关键词:不在场 创伤经验 去殖民 幽灵叙事 民族身份
“它们看着我”:《绿松石矿脉》中的万物记忆
李 芳
内容提要:《绿松石矿脉》是一部聚焦于自然界万物而非叙事者的回忆录。西尔科在其书写中承继了美国土著口述故事传统,以充满想象的记忆构建了人类与万物之间的联系,使“它们看着我”的目光成为“我”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情动力量。由此,“我”存在于同自然万物彼此感触的内在作用中;万物的神话性成为“我”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在万物的日常性存在中感受着与非人类万物之间相互关照的亲情。西尔科的万物记忆消解了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界限,从自我的实践维度实现了人类与自然万物“亲密无间”的共存图景,为人类应对生态危机下日常生活的困境带来了希望。
关键词:《绿松石矿脉》 万物 神话性 日常生活 记忆
生命技术化、身体客体化与共情危机——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的医学人文隐喻
陈婷婷
内容提要:从医学人文学视角解读以人工智能为主角的《克拉拉与太阳》,可以发现石黑一雄在传达对后人类时代的先验构想之外的另一层主旨:当医学被技术全面裹挟,就会在技术主体论与工具理性主义的侵蚀下,与生命政治和资本力量共谋,催生出将身体客体化的生命治理术,由此产生的情感流失导致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小说中,智能机器人克拉拉通过叙事医学实践,召唤“共情”的回归,将身体与精神重新黏合,引导读者反思人工智能时代医学界面临的困境,给予读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互依共生的应然性的启示。
关键词:《克拉拉与太阳》 医学人文学 身体客体化 共情叙事医学
重思“恩迪科特问题”——霍桑对一种美国式历史主义的反思
梅笑寒
内容提要:约翰·恩迪科特是贯穿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生涯的重要角色之一。在霍桑的历史罗曼司与半虚构类作品中,恩迪科特这一形象获得了极大关注,呈现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特征,亦对理解霍桑的历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美国清教史学、民族史学、爱国主义史学三大历史叙事传统的烛照下,对恩迪科特这一人物进行再阐释,意图厘清这一人物所代表的霍桑的历史叙事模式与历史观念,以及他对美国式的历史主义的独特看法。霍桑通过书写恩迪科特这一清教领袖的形象,不仅质疑了美国史学传统中的英雄史学与乐观主义史学,并且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历史叙事体系。
关键词:霍桑 恩迪科特 历史主义 19世纪美国文学 历史罗曼司
书评
在“小”历史与“大”历史之间——《莎士比亚在分裂中的美国》述评
刘 岩
内容提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夏皮罗教授于2020年出版新著《莎士比亚在分裂中的美国》,围绕美国历史上八个标志性年份中莎士比亚剧作被阅读、改编和研究的大量史料,分析了包括阶级、种族、性别等在内的观念分歧如何成为美国国家身份建构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该书拓展了文学研究中有关历史材料的选材范畴,从莎剧在美国改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研究其背后不同价值观念的角力,从而在众多“小”历史叙事中体察有关国家命运的“大”历史的走向。
关键词:夏皮罗 莎士比亚 历史 价值 美国性
期
刊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在学术期刊官网,阅读本刊
https://www.bfsujournals.com/c/2019-07-18/486526.shtml
在知网查看本刊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GHJK/detail
2
订购链接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保存图片,打开淘宝“扫一扫”二维码)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跳转学术期刊官网查看本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