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他们这样说……(二)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牢牢把握超大城市教育现代化内在规律,统筹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之力厚植城市发展之基。


4月17日,在全市教育工作暨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上,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都高新区教育文体局、金牛区教育局、青白江区教育局、邛崃市教育局、成都第二中学交流了经验做法。



青白江区教育局

用好“三个三”工作法

一体化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青白江区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引领,探索实施“三个三”工作法,一体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推动青白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2023年,青白江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评估验收。


深化三项改革,一体化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

(一)教师岗位全员竞聘促合理流动。制定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方案、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方案,建立“双向选择、竞争择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先后有143名教师跨校竞聘上岗,36名校级和中层干部参与城乡交流轮岗,241名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实现干部教师“跨城乡”动态流转,有效缓解教师队伍“南弱北强”问题。目前,全区70%以上农村学校校长为来自城区学校的优秀干部。


(二)职称岗位三年一聘促内生动力。制定中小学教师职称岗位聘用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区级统筹的岗位“蓄水池”模式,打破岗位资源校际壁垒,优化各类公办中小学岗位资源配置,采取教师职称岗位“三年一聘”竞聘上岗模式,构建起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动态管理机制。截至目前,全区共进行三轮职称岗位竞聘,岗位等级晋升人员1907人次,岗位等级降低人员157人次。


(三)多渠道引才促结构优化。制定青白江区“智汇陆港”人力资源协同创新行动计划,通过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优秀骨干教师遴选、“蓉漂人才荟”等渠道引进不同类型优秀人才,优化教师结构。近五年,引进省特级和正高级教师17人、在职优秀骨干教师91人、硕士研究生127人。


实施三大工程,一体化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一)实施师德筑基工程,健全师德风险防范机制。制定全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意见,实行“师德负面清单”“红黑名单”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清白从教、美丽人生”“清风校园”等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和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树牢教师师德意识。健全师德师风舆情应急处理和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建立从区教育局到学校的五级师德师风建设“专属网格”运行机制,定期搜集、分析、研判师德师风风险隐患,筑牢师德风险防范体系。


(二)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完善教师基础培养体系。实施教师学历提升、新教师入门、青年教师成长、骨干教师成名四大行动计划,构建以校本教研为基础,区级培训为主线,市培、省培、国培为示范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新入职教师—成熟型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特级教师”六级递进成长引领通道,全面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推动中小学教师培训全覆盖、多层面、多渠道向纵深发展。近五年,412名教师实现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提升,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人数增长124%,教学成果和科研课题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6项,200余名教师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


(三)实施名师增效工程,打通教育家型教师成长通道。设立专项资金,遴选领航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181名,组建15个教师发展共同体,实施三年一周期的“领航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帮助一批已攀升至塔颈层级的优秀骨干教师、校长突破发展瓶颈,构建结构合理的干部教师成长梯队。近五年,累计培育省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5人,建成省、市、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43个。


落实三维保障,一体化打造教师成长优质环境

(一)晋升通道保障,增强职业归属感。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教师。近三年解决365名农村教师聘用岗位,有效激发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


(二)薪资待遇保障,增强职业获得感。全面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高于本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建设,新增供给教师周转房120余套,让乡村教师“安居乐教”;近五年安排资金443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让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三)关怀制度保障,增强职业幸福感。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教育人才工作制度,“一对一”关爱教育人才。实行严格的“进校园”事先报备制度和目录清单制度,认真落实教师减负政策。完善新教师入职宣誓、教师师德承诺和教师荣退制度,定期开展“师德标兵”“蓉欧工匠”等优秀典型评选,隆重举行教师节庆祝及表彰活动,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邛崃市教育局

加快培育教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邛崃市紧紧抓住成都大力推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辐射郊区新城契机,加快培育以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为代表的教育新质生产力,全市60所中小学校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到校率100%、到班率90%,覆盖全市86%的学生群体。


强化要素保障,打造智慧教育“新场景”

(一)加大投入升级硬件设备。近年来共投入约4200万元资金,为全市中小学校班级更换智慧黑板,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搭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在线教育模式常态化。


(二)积极对接成都市智慧教育平台。创设真实问题场景、游戏化场景、体验式场景、人机互动场景等,激活不同的学习内驱力,促进师生全方位的真实成长。


(三)加强网络服务保障。定期评估教育专网网络服务质量及安全状况,及时调整、优化教育专网配置,确保学校教育专网安全畅通。


强化培养激励,释放减负提质“新动能”

(一)建强数字化教师队伍。开展全市学科教师全覆盖应用能力培训等达7400人次,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素养,全市中小学教师基本实现根据校情学情选择适切的模式,把优质网络资源分层次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全环节。


(二)高位赋能学生学习进化。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借大数据支撑教学,延展中小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把更多的优质资源提供给学生,同步感受优质学校高品质课堂不同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崭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思维链。


(三)落实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对积极使用网络资源的教师,在评优选先中实行单列申报评审,在绩效工资总量内适当倾斜。对优质网络资源应用情况开展监测评估,每周进行通报并纳入学校考评。教师通过“蓉易学”教育资源平台观看及下载优质网络资源约12万次,直播、录播、观摩、植入等多种模式在课堂上广泛应用,教学水平有效提升,教学效益不断提高,减负提质得到有效落实。


强化体系建设,构建绿色发展“新生态”

(一)用好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成立教育数字化中心,借力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一中心(集团校数据云平台中心)五平台(教、学、研、评、训)”数字校园体系,创新教学手段,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教研。积极参加前端学校组织的“教学共同体”活动,提高教师对前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思路、方法的认同度,提升课堂同步效率。同时定期组织现场推进会,通过观摩学习、经验交流,提升区域优质网络资源应用整体水平。


(三)区域联动提升教育教学品质。拓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渠道,提升“天邛”“锦邛”“武邛”“青邛”等教育合作机制的效能。鼓励学校结合校情学情,开展网络资源应用背景下的课题研究。


成都市第二中学

行稳致远  坚定前行

构建科技中学的创新之路

成都市第二中学传承名校百年科学基因,积极探索创新性人才的早期培养模式,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创新打造新时代高品质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新样态科技中学,荣获共青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学校,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建立科学机制,优化课程体系

(一)在科学教育的对象上,坚持“点”“面”结合。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适性科学教育,使其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时时处处。另一方面,创设条件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有特殊科学禀赋的学生提供科学专业课程支持,并同步开展人文教育。


(二)在科学教育的资源建设上,强调内外联动、资源整合。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建立广泛、稳定联系,并持续更新教育教学软硬件设施,为科学教育提供技术支撑。


(三)在科学教育的生态营造上,彰显教育的人本属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包容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关心学生发展需求,主动寻求让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克服现实困难,突破创新重点

(一)组建智囊团。聘请并组建包含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教授为主体的导师团队。


(二)开放功能室。全面开放理化生标准实验室,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图书馆,书法、美术、音乐等艺术教室,让学生预约实验成为常态。


(三)增加特色课时。提高常规课堂教学效益,腾出更多时间保障科学教育特色课时,保证平均每周4节课,每学期80个课时。系列化、常态化开展科学及人文讲座、高校实验室课程、博物馆及科技馆课程、研学旅行课程。


(四)丰富科创课程。对标教育部科创白名单赛事,开设科创竞赛类课程18门,拓宽学生升学通道,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


(五)加强校地共建。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华西医院等40余家企业单位携手共同联合培养学生,探索“双导师”培养方式改革。


成果初步彰显,激发内生动力

(一)学校课程进一步丰富。已创新开设42门选修课程,8门博物馆课程,2门游学课程,18门科学特色课程。共邀请院士和科学家进校园讲座23次,邀请成都市优质名师进行主题报告30余次。


(二)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近年来特聘14名学科指导专家,全校共有7位教师荣获省、市名优教师称号,在研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6个。在教育教学技能大赛、说课赛课中,获国家级奖项2个、省级奖项9个、市级奖项182个。


(三)学生成绩进一步提升。全校学生在各级各类赛事获国家级奖项5个、省级奖项10个、市级奖项45个。2名学生入选四川省教育厅“天府中学生英才计划”。


(四)学校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校近年共承办各类市级教研活动12场,面向全社会公益开放“618科技节”、科创冬令营,吸引超3000名学生家长广泛参与。


信息来源,请认准官方渠道

成都市教育局官方微信【成都教育发布】

编辑|小邹   校对|木子、石头

推荐阅读

成都市召开2024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

10位成都校长(书记)的青春成长锦囊,请查收

打开新时代教育优质均衡新模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