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创新访谈 | 专访袈蓝建筑邹迎晞:跑通“乡村振兴+农文旅”的袈蓝方案
EDITOR'S COMMENT
为汇聚文旅行业创新成果,展现文旅创新企业、创新人物的风采,新旅界推出《文旅创新访谈》栏目,将邀请来自文旅各个细分领域的创新企业、创新项目代表,通过分享他们创新历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弘扬“创”精神,汇聚 “新”智慧,为大众旅游迈向高质量发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袈蓝建筑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
北京袈蓝文化产业集团创始人邹迎晞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本应只赚取设计费的建筑师,用了9年时间,做了大量“多余”的事,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乡村振兴+农文旅”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邹迎晞的初心非常简单:想把这个事儿做成,只靠建筑设计做不成,那怎样能做成就怎样做。
和盛书院夜景
于是,袈蓝建筑从单纯的做建筑设计,延伸出袈蓝文化产业集团,以城乡融合综合服务商为新的定位。近日,邹迎晞接受新旅界(LvJieMedia)的专访,畅谈这一转变背后的思考和创新。
设计要真正解决问题
2013年,邹迎晞以建筑师的身份进入乡村建筑设计领域,驱使他进入这一领域的不是商业利益,而是对工作意义的重新寻回。过往多年的商业建筑设计使他陷入迷茫:一名建筑师除了设计各种看起来很牛的商业建筑以满足自我标榜外,还能做什么?
这时,城乡融合吸引了邹迎晞的注意。建筑归根结底是为人的需求服务的,城乡融合内在的社会公平、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更从容和诗意的生活,这都是人的需求,而且是更迫切、更根本的需求。能否通过建筑,以及建筑上承载的丰富的社会功能和对社会交互空间的引导,解决城乡融合中的一些问题?沿着这个问题的一路追寻,使邹迎晞重新发现了工作的价值感。
也是由于这一初心的不同,使袈蓝建筑有别于其他建筑设计公司,真正奔着把问题解决了的心态,一路追根溯源,延展出策规划、设计、运营、培训、资源导入、资金管理运作等一整套服务能力。
泰安九女峰故乡的月
“乡村振兴+农文旅”不缺好的建筑设计师,缺的是成熟的模式。许多乡村农文旅项目打造了漂亮的场景,如精品民宿、农业观光、特色文化街区等,但后续往往运营乏力,无法形成良性的滚动投资,项目陷入缺乏客流、投资热情下降、客流进一步下降的双向负面循环,于是乡村农文旅项目成了“三分钟热度”。
要把漂亮的场景激活,以场景为依托形成活跃的产业生态圈,需要通盘考虑运营和规划。邹迎晞在几年的摸索中发现,乡村农文旅的规划和运营有独特的特点,不能照搬传统的文旅发展模式,必须针对性地打造出适合乡村的发展模式。
乡村的核心资源“山水田林湖草”是开放且不可分割的,乡村是属于村民的生活空间,因此乡村农文旅开发不可能搞传统圈地建设或对核心资源排他性承包。发展乡村的目的是为了城乡融合、提升乡村活力、实现共同富裕。村民和乡村的建设者是乡村的主人翁,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力,如果外部企业的入驻不是激活而是打消了乡村主体的内生力,那一定是得不偿失。
高槐知行村·旌阳区青少年创客教育基地
新模式的高槐实践
想通了这些问题,邹迎晞确定了“乡村振兴+农文旅”模式的主角是“新农人”,新乡贤和返乡创业者是新农人的主角,乡村振兴的实现必须激活和赋能这批主角;农事体验群体、农业创客、乡创人士、大学生创客、家庭农场场主、新匠人、田园生活爱好者、田园康养人士、农业商贸电商等群体是新农人中的群演,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大舞台;而乡村开发企业、现代农业企业是新农人中的明星,起到放大和提升光环的作用。
在四川德阳旌阳区高槐村,由邹迎晞规划的整体方案和建筑场景,就是围绕着如何聚集、激活和服务这批新农人。为此,邹迎晞设计了高槐知行村青少年创客教育基地、高槐故事咖啡馆等场景,为新农人的落地和聚集提供平台,并对乡村的整体风貌和旅游设施进行提升,通过产业规划引导新农人回流高槐,开办乡村咖啡馆、乡村音乐、青溯植染、非遗潮扇等众多农文旅业态。
高槐儿童创新实验室
除了打造场景、做好规划,袈蓝还亲自参与项目运营,经营高槐故事咖啡馆,引入旗下IP袈蓝咖啡、新农人产品交易平台三尺集、不鸟书店等;举办袈蓝大讲堂、精品农业高级研修班、乡村民宿高级研修班、乡村美食高级研修班、乡村咖啡高级研修班、高槐创新实验室等一系列活动,带动新农人的能力提升;面向游客,袈蓝策划了一系列活动,蒸汽音乐节、山谷蓝晒节、乡创艺术节、田野音乐节等让各项主题活动融入一年四季,并设计了儿童创新实验室等一系列业态和产品。
高槐山谷音乐节
2020年,袈蓝正式接手高槐村旅游项目的运营,一年内将年接待游客量从几万人次提升至60万人次,吸引众多返乡创业者和村民主动参与旅游众创。
事实上,袈蓝参与运营更多是为了树立一个样板,起到对新农人的激活和带动作用。旅游需求是时刻变化的,旅游业态也要与时俱进,只有动员各类群体的广泛参与,为有头脑、有能力的新乡贤、创业者、爱好者提供舞台和支持,才能保持乡村业态的活力和吸引力。
非遗潮扇(左);蓝夹缬非遗(右)
乡村的核心资源“山水田林湖草”不可分割且属于村民和村集体,要理顺乡村振兴中的管理结构和利益分配,才能更好地调配这些资源,减少发展中的摩擦阻力。邹迎晞大力协助高槐乃至整个旌阳区推进“三变改革”和“五社实践”,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成立集体资产、土地、劳务、旅游、置业等五大股份合作社,以集体和合作社整合集体资产,进行对外合作,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既保障了村民和村集体的利益,又充分调动了乡村的各项资源,实现了资源向资产的转化。
艺术家驻留项目
以长期主义心态做好土壤
邹迎晞将这一套模式,总结为“做好土壤”,以做好土壤为价值观,帮扶与激活为原则去推进城乡融合。产业配方、新农人、内生力和解决问题都属于土壤的范畴,做好产业和业态的顶层设计,带动一批新农人,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力,理顺了土地、产业、资金和人员的解决方案,土壤就有了旺盛的肥力,农文旅、商业、农业和社区就自然而然能在这片土壤上开花结果。
在邹迎晞看来,“乡村振兴+农文旅”是个长期培育的过程,不能走入急功近利的误区。邹迎晞将袈蓝在乡村的工作步骤总结为“破冰、松土、播种、浇水”。前期通过组织活动、征询调研,赢得村民信任,实现破冰;通过规划策划、建筑改造、形象提升和构建集体决策机制,完成松土;引爆业态率先植入,在地IP孵化,员工在地招募,实现产业的播种;最后通过持续运营,引进资源,培育新农人,实现整个业态的持续健康运营。
这是一套可复制的方法论。邹迎晞透露,目前“做好土壤”这套价值观和方法论也在越来越多地方的落地,例如保定易县田岗村、德阳旌阳红光村、杭州桐庐、常州溧阳等地,袈蓝已经参与或正在参与当地的乡村农文旅和城乡融合项目。
田岗艺术中心
并且,袈蓝的模式和方法论也在随着实践和发展需求不断升级,从最初的1.0高槐模式迭代到2.0田岗红光模式再到3.0乡村产业园模式,从最初的策划设计陆续增加运营、乡村治理、资源治理、项目孵化等新的环节,实现乡村资源到资产到资本的完整闭环。
无锡阳山田园大讲堂
“我们做的是设计,设计就是要解决问题”,邹迎晞不断强调。正是基于真正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袈蓝一步步搭建出这套切中问题要害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乡村农文旅缺的不是好看的建筑,也不是缺少投资意愿,缺的是打通关键环节的解决方案,缺的是把资源、资金、新农人、政府和企业整合到一起的模式。
整体来看,9年的探索实践,袈蓝已经跑通了一条“乡村振兴+农文旅”的创新模式:以新农人为主角,激活乡村的内生力,企业提供场景和助力,理顺治理结构和利益共享机制,并且把乡村振兴和乡村农文旅放置到城乡融合的大框架下,努力提升乡村这块“土壤”的肥力,肥沃的土壤总能养出繁荣的生态,结出丰硕的果实。
(文中图片均来自北京袈蓝文化产业集团)
栏目往期精彩推荐
▼
全新升级 重磅发布
《2021-2022年中国文旅产业投融资报告》
将在第六届中国文旅产业年会上正式发布
8月31日前下单
即享预售优惠
速戳“阅读原文”抢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