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湾区第一!深圳人口一年新增49.83万人,人才就占了近6成!

深圳梦 2019-10-07
圳梦 按

日前,记者从广东省统计局获悉,2018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增加177万,连续第四年达到百万级,超苏、鲁、浙之和。其中,珠三角九市常住人口增长合计150.45万,约占全省的85%。深圳更是以新增49.83万人的数量,高居珠三角九市、粤港澳大湾区首位。远远高于广州新增40.6万人、香港新增6.94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全市新增常住人口中,应届大学生和各类人才达28.5 万,占比近六成。

图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城市的繁荣、区域的发展," 人气 " 是基础,也是优势。那么,作为2018年常住人口增量“领跑”珠三角的深圳,其人口质量和结构如何?靠什么支撑?又正在释放哪些新动向?

新增常住人口中应届生和各类人才占比近60%

公开数据显示,近几年,北大毕业生很多选择了去深圳和杭州,深圳更是成为吸纳北京大学毕业生第二多城市,2018年数据达472人,接近留京人数一半。

来自广东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49.83万人,高居珠三角九市首位

在其背后,记者梳理近几年数据发现,人口持续净流入,可谓深圳近年来的一个显著特征。

往前回溯,2011年以来,深圳的年度常住人口增量大约在9万人左右,2014年达到了15万,随后4年,常住人口增量都逼近或超过50万人。

人口增长背后,更是深圳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

最新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全市新增常住人口中,应届大学生和各类人才达28.5 万,占比近六成。

而来自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接收应届毕业生10.8万人,同比增长7%,连续5年创新高。

北京大学2018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8年广东是北大毕业生除北京外就业分布最多的地区。

毕业离开北京的学生,很多人选择去了深圳和杭州。和过去几年一样,深圳仍然是吸纳北京大学毕业生第二多的城市

归国留学生也出现井喷式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新引进留学人员2.1万人,累计超12万人,其中,2016年首次突破1万人,2017年同比增长74.2%,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

平均27岁,加速向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在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看来,深圳城市人口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年轻,一个是学理工科的大学生比例比较高。“这对深圳城市发展、创新城市建设都非常有利。”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5岁,属于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而2015-2017年三年间,深圳引进的人才的平均年龄约为27岁,呈现出强大人口活力。

与此同时,得益于深圳的产业吸引力,一大批来自于计算机、会计、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金融等专业领域创新人才也开始加速集聚。

梳理近三年深圳引进人才火爆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等行业。

而华为、腾讯、富士康、比亚迪、中兴通讯等总部型企业及大型企业更成为引才主力军。上述背景下,也使得深圳创新出现一个常被津津乐道的四个“90%”现象: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源于企业,90%以上专利发明出自企业。

今年深圳各类人才专项资金达76.7亿元,加码人才引进

人才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创新人才数量不断增长,创新人才聚集愈发鲜明的背后,离不开近年来深圳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上的不遗余力。近年来,深圳始终大力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提升引才聚才质量,增强人才推动发展“源动力”。

为人才喝彩、向人才致敬。每年的11月1日是《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法定的“人才日”,通过地方立法为人才设立专门的“节日”,是深圳着力在营造尊才爱才重才的人才环境上下苦功的折射和缩影。

人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环境的竞争。2016年以来,深圳陆续出台实施“81条”人才新政、“十大人才工程”和人才工作条例等,构成了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同时制定实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资助、博士后科研资助、“人才安居”、鹏城杰出人才奖、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奖等一系列人才配套措施。这些政策与措施,与深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而眼下,伴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出台,深圳正进一步加码人才引进力度,不仅实现“人才引进业务秒批”办理全覆盖,2019年还将安排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人才安居工程等各类人才专项资金76.7亿元,同比增长43.6%,并进一步加大人才住房投入力度,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来源: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杜艳




广东人口新的趋势正在出现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流向哪里,哪里就产业兴旺,城市繁荣。


  日前,广东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177万,连续第四年达到百万级。


  新的趋势正在出现:优质人才正在加速向粤港澳大湾区集聚。数据显示,广州、深圳这两座大湾区中心城市,2015年以来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均超过40万。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表示,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吸引力很强,未来的发展前景受到广泛认可。人才的大量涌入,将有力助推大湾区加速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实习生 潘培期


  人口集聚

  现代产业每年吸纳百万级新增就业


  上个月,54岁的四川人吴仁明乘坐全国首趟跨省返岗免费专列K4147号抵达广州火车东站,开始了第12年南下打拼的生活。


  近年来,每年都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才投身广东,扎根落户。


  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分别增长约80万、125万、150万、170万和177万。扣除自然增长人数,净流入人口数量分别约为14.82万、51.65万、68.72万、68.47万和84.24万,总体呈持续上升的势头。


  “广东人气旺,风气正,我全家人都来广东发展了。”吴仁明两夫妻先到广东,从事服装行业。他的两个儿子毕业后也来到深圳,成为大数据软件工程师,收入不错。


  一家两代人,同样的区域,不同的职业,折射的是广东产业的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63.9%,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至56.4%、31.5%。


  现代产业加速发展,每年吸纳数量达百万级的新增就业。2018年,广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7.6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8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41%,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专家表示,人口的增长也反映出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正是广东的现代产业特别是新兴战略产业快速发展,催生出强烈的就业需求,才支撑起每年吸纳百万人口增量的经济体量。


  迈向湾区

  湾区内外人才流动更便捷快速


  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口正在向广东这样的沿海经济大省聚集;从广东内部来看,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目的地。


  2018年,珠三角九市常住人口增长合计150.45万,约占全省新增的85%。其中,广州、深圳这两座大湾区的中心城市,2015年以来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均超过40万,每年新增人口相当于一个小城市的人口规模。


  放眼世界,向超级大都市、向湾区城市圈集聚,已经成为人口流动的长期趋势。

  以日本为例,东京湾区对人口的吸引仍在持续。东京圈(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同比净流入近14万人。


  在美国,纽约都会区的劳动力数量自2018年8月到2019年1月逐月上升,增长了约7万人,旧金山湾区劳动力数量自2018年8月到2019年1月逐月上升,增长了超过12万人。


  从城镇化进程看,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7%,和发达国家普遍80%城市化率相比,仍有增长空间。


  增量之外,人口“流量”同样重要,反映出经济的活力。


增量之外,人口“流量”同样重要。

  在广州、佛山两座城市之间,地铁来回穿梭。2018年12月,广佛线全线开通试运营,预计到2019年客流量将达到2亿人次,而未来广佛两地的“牵手线”将多达11条。

  在深圳,居住了近10万户香港家庭,每天有2.6万名跨境学童从深圳到香港上学,其中近万人从罗湖口岸过境。

  在加速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每年仍在不断增长的数千万人口在大湾区内外更快速流动。

  这样的未来,正在到来。

  年新增百万人口带来什么?

  流动的、年轻的人口集聚,带来了什么?

  杰弗里•韦斯特在《规模》一书中写道:一座城市中,能源资源流和信息流的整合、相互作用,带来了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效应,也带来了创新和经济产出的极大增长。

  从一年新增177万常住人口的广东,我们来看看这四组数据,它们既是上一轮人口集聚的结果,也是下一轮人口流入的原因。

  第一组数据,电影票房。

  今年“春节档”,据省电影局数据,初一至初六,广东电影票房6.18亿元,占全国57.9亿元的10.67%。2018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501.12亿元,位居全国各省首位。

  人口的集聚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组数据,人均GDP。

伴随着“消费蛋糕”不断做大的,还有生产效率的提升。

  数据显示,珠三角九市的人均GDP从2014年的102173元,上升到2018年的130182元,提升接近30%。

  这也说明,到广东,有钱赚。

  第三组数据,市场主体。

  截至2018年底,广东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146.1万户,其中企业492.1万户,均稳居全国第一。全省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达到44户,已超越世界中等发达经济体最高水平。

  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等政策红利,叠加人才流入,吸引着更多人来这里创业打拼。

  第四组数据,创新成果。

  2014年到2018年,广东全省的专利授权量从179953件增长到478082件,其中发明专利从22276件增长到53259件,不止翻番。2018年,广东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2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

  更多的人才集聚,更多的创新创意火花,让大湾区的夜晚灯光璀璨。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话在上世纪80年代流行全国。

  现在, “创新创业到广东” 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选择。

  快来吧!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王彪 潘培期【统筹】郑佳欣 黄应来 叶洁纯 【制图】谭唯 吴颖岚 【校对】蓝淑茹

延伸阅读

 广东统计局:2018年增加了177万人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1346.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021.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0.70%,比上年末提高0.8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43.98万人,出生率12.79‰;死亡人口51.22万人,死亡率4.55‰;自然增长人口92.76万人,自然增长率8.24‰。  


2018年广州市人口增加了40.6万人


来源:广州市统计局


  2018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490.44万人,城镇化率为86.38%。年末户籍人口927.69万人,城镇化率为79.78%;全年户籍出生人口17.10万人,出生率18.7‰;死亡人口5.23万人,死亡率5.7‰;自然增长人口11.87万人,自然增长率13.0‰。户籍迁入人口22.81万人,迁出人口4.88万人,机械增长人口17.93万人。具体情况见下表




对比数据发现,近四年,广州常住人口数量保持稳增长,分别达到42.06万人、54.24万人、45.49万人和40.6万人。人们“用脚投票”愿意在此创业、工作和生活,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香港人口超过748万 增长0.9%,增加了6.94万人


新华社香港2月19日电(记者郜婕)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9日公布,截至2018年底,香港人口的临时数字为748.25万人,比2017年底增加6.94万人,增长率为0.9%。

 

  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即出生减死亡)及香港居民净迁移(即移入减移出)组成。统计处发布的数字显示,2017年底至2018年底,香港人口自然增长6700人,其中出生人数为5.37万人,死亡人数为4.7万人。同期内,净迁移人数为6.27万人。

 

  统计处介绍,香港人口根据“居住人口”的定义而编制,包括“常住居民”和“流动居民”。2018年底的总人口中,常住居民有724.94万人,流动居民有23.31万人。

 

根据惯例,统计处每次发布的最新人口数字为“临时数字”,而经修订的数字将在6个月后公布。本次人口临时数字公布后,其修订数字将于2019年8月公布。





为了吸引人才,深圳2018总结了8个关键词

来源:深圳商报记者 崔霞 陈小慧


2019年1月8日——9日召开的

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

全面总结了深圳2018年工作、

部署了2019年工作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在作全会报告时

对深圳的2018年给出了“年终评语”

——


以走在最前列标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以营商环境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建设稳步推进:创新创意之都建设加速推进;三大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文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这份深圳2018

“年终总结”

亮点纷呈


8个关键词

带您看完深圳2018“年终总结”


1
经济关键词高质量


经济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2018年全口径财政收入9102.4亿元

增长5.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38.4亿元

增长6.2%

每平方公里财税4.6亿元全国居首

持续展现出深圳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

和强劲的内生动力


实体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计划、

工商业用电降成本等措施

为企业减负超过1500亿元

签约引进福特汽车亚太智能出行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

空中客车中国创新中心等项目正式运营


2
改革关键词营商环境


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

推出40余项“秒批”、

300项“不见面审批”等举措

商事主体增至311万户

其中企业197万户,增长11.6%

创业密度保持全国第一



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

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发展活力

去年全市新增常住人口50万

其中应届大学生和各类人才28.5万


在全国率先改革

并实施城市多层次住房供应保障制度

按照普通商品房40%

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

公共租赁住房各20%的比例

构建面向2035年的多主体供给、

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给保障体系

新建筹集人才和保障性住房8.9万套、

供应4.6万套


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关键词核心引擎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

“核心引擎”的规划、布局和建设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

11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

港企新增3669家

深化深港澳合作

港澳人士特别是青年在深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提速

深港协同创新中心建成运营

深港国际中心开工建设

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

莲塘/香园围口岸联检楼基本完工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新设106家企业和机构

新开通伦敦等15个国际客运航点、总数增至46个


4
创新关键词一面旗帜


获批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在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布局10个基础研究机构

高标准规划建设光明科学城

合成生物研究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工建设

获批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施两批“卡脖子”重点技术攻关项目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00多家

累计达1.44万家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实现全国城市“十五连冠”

全国首个50亿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投入运营



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

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挂牌运行

新增全职院士12名

总数达41名,占全省50%以上


5
三大攻坚战关键词成效显著


建立灵鲲金融安全大数据平台

和“深融系统”

提升涉众型金融风险预警防控能力

全国首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

百行征信公司落户运营

精准脱贫提质提效

抓好6省34县对口帮扶工作

投入财政资金48.45亿元


污染防治攻坚突破

一级水源保护区1069栋违建全部拆除处置

实现河长制、湖长制全覆盖

146个黑臭水体得到治理

完成正本清源小区改造5520个

新增污水管网2855公里

“十三五”规划的污水管网建设任务提前两年完成

开展“深圳蓝”行动,出租车基本实现电动化

PM2.5浓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

获批“国家森林城市”


6
民生保障关键词显著增强


九类民生支出2772亿元

占财政支出64.7%

教育事业加速推进

新增新型公办幼儿园150所

新改扩建中小学42所,新增学位6.29万个




深圳技术大学、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获批设立

与中国科学院签约共建深圳理工大学

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深圳医院落户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深圳大学总医院开业运营

新增三甲医院2家

市第三人民医院获批国家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基本民生保障不断加强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900元提高至1070元

实施民生微实事1.5万件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7



城市建设管理关键词三大工程


优化前海城市新中心、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空港新城等重点区域规划

17个重点区域投资超2000亿元、

增速预计40%左右



启动三大重点工程

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改造工程开工

香蜜湖片区改造完成国际咨询

沿江高速(前海段)改造工程启动招标

获批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轨道四期5条线路全部开工

在建轨道总里程275公里

深中通道、赣深高铁等对外通道加快建设


拆除消化违法建筑2000万平方米

整备土地13平方公里

基本完成600个城中村综合治理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8
文化建设关键词新十大文化设施


开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

“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

“广东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

“改革开放再出发”大型演出

“辉煌新时代”灯光夜景等广受好评



“新十大文化设施”“十大特色文化街区”

规划建设全面启动

深圳足球队晋级中超

深圳歌剧舞剧院、市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成立

三大国有文化集团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南方+、南方网、南方日报、广东统计局、新华网、深圳商报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