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市委书记全力支持!曾孵化奔驰、博世等世界500强的欧洲巨头来深圳了!

深圳梦 2019-10-07

王伟中会见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主席


6月6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会见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主席迈克尔·奥尔一行。




王伟中对迈克尔·奥尔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说,近年来,深圳和德国各领域交往日益密切,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双方坚持“政府引导、营造环境、市场运作、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务实坦诚的作风,深化在职业教育、技术转移等领域合作,将德国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引入到深圳,打造双方合作的典范,助力提升深圳质量、擦亮深圳品牌。深圳将坚持服务企业、企业至上,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全力支持史太白基金会在深发展,支持与深圳开展教育和创新方面的体系性合作。



迈克尔·奥尔表示,史太白基金会将继续深化与深圳务实合作,集聚国际一流人才、产业合作伙伴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在技术转移、职业教育等多领域体系性全面合作,努力在深圳建设新的产教融合体系和创新生态体系,共同探求双方互利共赢、可持续的合作模式


市领导高自民、王立新,史太白技术转移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执行董事乌韦·豪格参加会见。



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是欧洲最大的技术转移机构,在全球50多个国家设立了1200多家技术转移中心、咨询中心和研发中心,每年完成1万多项技术转移项目成功孵化了戴姆勒奔驰、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一大批隐形冠军企业。


史太白基金会的成立者史太白先生(费迪南德·冯·史太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的前身)是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的创始人,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下属的史太白大学是“双元制”教育的典型范例,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职培训等方面实力突出。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技术咨询、教育培训、投资管理等全产业链,在工业物联网、汽车、机械制造、材料科技等德国优势产业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吴坚 汤蕊嘉


延伸阅读

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介绍 

1868年,德国双轨制教育制度的创始人费迪南德·冯·史太白在巴符州成立史太白基金会,旨在按照双轨制理念加强对青少年的技术和商业能力培训。1923年,德国爆发通货膨胀后,基金会业务基本陷入停滞。1971年,在巴符州经济部倡议下,该州工商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共同出资6.8万马克(约合3.5万欧元),成立非营利公益组织——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基金会在巴符州的应用技术大学里设立了16个咨询处,提供技术咨询服务。1983年,约翰·勒恩(Johann Lhn)出任巴州政府技术转移事务专员兼史太白董事会主席后,对基金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高校咨询处调整为技术转移中心。

史太白大学图

1998年,史太白技术转移公司成立,负责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为培养更多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同年史太白大学在柏林创办。2005年起,史太白技术转移公司的业务由单纯的技术转移延伸至咨询、研发等领域,并为此设立了多家咨询中心和研究中心。

史太白自成立、特别是勒恩改革以来实现了飞速发展,其地域覆盖范围由巴符州扩大至德国各地和巴西、美国等,业务遍及研发、咨询、培训、转移等各环节,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和知识转移网络。

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

史太白体系由经济促进基金会、技术转移公司及众多技术转移中心、咨询中心、研发中心、史太白大学及其他参股企业组成。

经济促进基金会设有理事会和董事会。理事会相当于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由巴符州州长府、经济部、科技部、州议会各议会党团代表、巴州工业联合会、高校、科研机构、工商会的20名代表组成,政府代表占半数以上。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讨论通过重要决议,并为基金会的整体发展建言献策。董事会、史太白大学、巴符州政府、巴州工业联合会等5名代表为常务理事,负责与董事会的沟通。董事会主席兼任基金会主席,同时担任技术转移公司总经理,负责日常运转。技术转移公司为基金会的全资子公司,管理技术转移、咨询中心、研究中心及其他下属公司。

技术转移公司及众多技术转移中心是史太白体系的基石和主要收入来源,每个转移中心相对独立、实行市场化运作,最大的埃斯林根汽车电子技术转移中心员工超过300人,绝大多数则不超过5人,有的甚至只有1个人。咨询中心向企业、公共部门提供中短期咨询服务,覆盖技术领域和企业设立、市场开拓、运营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等环节,同时为企业、信贷机构及投资者提供项目及企业分析和评估,帮助客户抓住机遇,规避风险。通过咨询服务,史太白赢得了大量技术转移客户。研发中心利用大批优秀的技术专家和人才,深度开发已有技术,使其更好地与客户需求吻合,主要研发领域为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光电、工程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工业传感器等。史太白大学贯彻学以致用理念,致力于培养精通技术与经济的实用型人才。此外,史太白还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为企业或员工提供在职培训。

拥有技术或专利的高校教授或科研院所专家向史太白董事会提出申请,如董事会确认该技术有较大市场价值,双方签约成立转移中心,不愿成立转移中心的,可申请由现有的转移中心进行技术转移。该教授/专家担任新成立的转移中心的负责人,承担相应的启动资金,中心实行自主核算、自负盈亏。技术转移中心需将年度营业额的10%上交史太白技术转移公司(史太白大学里的技术转移研究所缴纳15%)。

成功经验

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的宗旨是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科学与经济的结合、创新潜力向实践的转化,每年完成5000多个技术转移项目,主要集中在汽车、机械制造、航空航天、能源和环境等德国优势产业。其成功经验如下:

一是创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转移模式,为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拥有者提供合作平台。该模式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未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术潜力,可有效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有利于提高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技术拥有者利用业余时间,兼职管理按市场规则和企业模式运作的技术转移中心,并与企业合作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政府支持与市场化运作完美结合,实现公共资源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德政府从税收优惠、拨款资助、采购服务等方面向非营利组织提供支持,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建立之初不仅享受税收优惠,而且直到1999年每年都从巴符州政府得到50万至200万马克资助,目前仍能从州政府得到大量项目。1983年至2006年间,勒恩担任技术转移专员与基金会主席双重职务,使州政府与基金会的资源相互利用,实现了双赢的局面。1999年以后,史太白开始完全市场化运作,自主性增强,竞争力不断提高,实现了快速发展。

三是推行扁平化管理,总部与技术转移中心之间建立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基金会制定服务准则,指导和督促下属技术转移中心按基金会章程提供服务。各技术转移中心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运营,在涉及经营、管理的具体事务中有独立决策权,无需请示董事会同意。这种外松内紧的管理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各技术转移中心的积极性,又能实现基金会的宗旨和目标,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技术拥有者、史太白以及企业之间的共赢合作。

四是依靠巴符州得天独厚的产业及研发优势,全力打造技术转移平台。一方面,巴符州科研力量雄厚,汇集了多所高校以及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亥姆霍兹联合会、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德国重量级科研机构,知识和技术来源充足。另一方面,该州汽车业、机械制造等行业发展水平高,大中小型企业同步发展,存在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史太白在上述供需之间搭建了桥梁,很多转移中心每年营业额仅数千欧元,当地中小企业买断其技术后,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按照转移中心年度总销售额10亿欧元测算,史太白每年至少创造或保障了1万个就业岗位。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9-04-04 第6版 转移转化)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深圳卫视深视新闻、中国科学报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