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城记”大棋局:深圳与上海将是什么关系?

深圳梦 2021-10-08

香港那边有点闹心,内地这头风景甚好!


深圳与上海上演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双城记”


中新社北京2019年8月20日电 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就在两天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三天内两大动作,不仅为沪深两座城市勾勒出未来发展蓝图,更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定下方向。


筑起改革开放高地


一个是近代以来外界接触中国的重要窗口,一个是新中国主动拥抱世界的试验田,改革开放基因深埋在沪深两地骨子里,更是其未来发展着力点。


从早年浦东开发开放,到如今设立自贸试验区、举办首届进博会、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等,上海一直走在开放前沿。刚揭牌的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亦将继续承担为扩大开放探路的使命,它将选择部分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


曾一肩挑起经济特区“发展急先锋”重担的深圳,过去数十年里则依靠一批极具引领性、突破性的先行先试政策,催生出高度竞争和富有活力的市场化机制,从一座小渔村拔地而起为大都市。此番成为先行示范区后,深圳将继续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领域率先行动。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图为深圳市民中心和福田中心区。深圳梦 李琛 摄


从“敢闯敢干”的先行先试,到为全国“打样”的示范引领,上海与深圳正筑起辐射中国、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高地。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看来,这意味着相关发展政策既要符合当地实际,又要将其经验制度化、法制化,使之具有普遍价值,适合全国学习推广。


引领区域发展大潮


在当前中国区域发展大潮中,上海和深圳不落人后。


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李峙屹认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设立将充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带动新一轮区域一体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城市,上海在进一步改革开放和一体化建设下,将与长三角各地区实现有效分工、产业协同,引领和带动整体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8月20日上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将正式揭牌。图为航拍特斯拉中国超级工厂。中新社记者 张亨伟 摄


深圳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被认为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上的又一闪亮增长极。中国官方表示,将进一步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对港澳开放水平等。外界认为,体制与创新红利叠加将令深港两地要素流通更加顺畅,区域协同性亦有望随之提升。


从沪深两地发展路径不难看出,如今的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在经历多年地方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后,正朝着市场主导型的区域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可以预见,区域经济整合、区域协调发展,将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支柱力量。


求解发展突出难题


一个是老牌重镇,一个是后起新锐,面对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机遇,上海和深圳也面临不同挑战。


今年上半年,上海GDP规模约1.6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5.9%,较去年全年回落0.7个百分点;深圳GDP规模为1.21万亿元,同比增7.4%。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杨畅分析说,上海GDP总量较深圳似有优势,但二者增长势头已出现分化。上半年上海GDP增速回落主要受第二产业拖累,反映出其对汽车等成熟产业过分依赖。经济能否真正转型升级,是关系其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


而对深圳来说,经济增长似乎从不用为“速度”二字担忧。据统计,从1979年到2017年,深圳GDP年均增速高达22.4%。但如何让经济社会各领域齐头并进,是深圳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高等教育方面的短板,就日益对其创新发展和人才培育形成掣肘。


从转型升级到协调发展,事实上沪深双城如今面临的挑战,也正是中国发展现状的缩影。发展中的问题终将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人们期待上海和深圳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智慧为此找到答案。(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上海、深圳“大动作”背后的大棋局


短短半月之内,先是8月6号上海“自贸新片区”横空出世,再有8月17日深圳“先行示范区”方案重磅出台!

 

从上海到深圳,一东、一南,我们看到的是大国大城,渐次崛起。国家的竞争,也是核心城市的竞争。环顾全球城市的发展史,一些城市快速崛起,也有一些城市黯然衰落。

 

未来中国将由哪些城市引领?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问题。我们细细来看。


高度

 

上海和深圳两大方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气魄宏大,定位高远。

 

针对上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是这么说的:“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新片区参照经济特区管理”。针对深圳,《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是这么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全球标杆城市”。

 

大家可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既然参照“经济特区”,上海会是下一个深圳吗?既然定位“全球标杆城市”,深圳会取代上海吗?

 

沪深两地自然会在人才、科技、金融方面有竞争,但关键不在于互相取代。通读方案,我们应观察到整篇贯穿着“国际化”“自由化”“高标准”的字眼,中央是把沪深两地放在全球视野下,对标国际最先进的标准来规划,甚至从引进标准还要输出标准,成为全球标杆。

 

那么,搞这么大动作,不可能突发奇想,必有其深谋远虑。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欺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防止“恐怖主义”和“颜色革命”任重道远。种种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不可否认的是,深圳定位从区域中心城市一跃成为“全球标杆城市”,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也有形势倒逼的因素。  

 

改革开放进程中,沪深两地都被赋予过重任,有过成功的经验。1979年深圳特区成立,1990年开发浦东新区,2013年自贸区在上海落地。“深圳经验”和自贸区模式在内地其他城市得到推广和复制。

 

这次有哪些不一样呢?

 

以深圳为例,改革之初是“先行先试”,强调“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学习先进、因地制宜、积极赶超,打破计划体制的禁锢,重在“破”。现在呢,强调“先行示范”,意味着标准更高,要可复制、可推广,重在“立”。


意图

 

中国是一个大国,“双强”不代表全貌。打个比方,在全国这盘大棋中,上海、深圳的作用是“一着活棋”,但是要赢下整盘棋,需要“满盘皆活”。

 

这背后的意图是什么?我们从时间、空间、制度三个维度来观察。

 

先从时间上来看。中央为沪深分别制定了“两步走”和“三步走”发展目标,时间节点分别是2025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

 

到2025年,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非常明显,这一路线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是紧密耦合的——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用“几步走”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再通过定量、定性来分解目标,逐个实现,被多次证明是一个成功的“法宝”。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过去,“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就是以此为标杆。未来5年、15年、30年,看谁呢?上海、深圳具有再次领跑的底子和潜力。


 

从空间来看。

 

放眼全球大势,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纽约为核心、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英伦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纽约、东京、伦敦无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吸引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流动。

 

中国也必然需要这样的中心城市。我们知道,中央定下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在地图上看,分别位于中国的北、中、南,形成拉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

 

过去北、上、深这样的中心集聚效应强,但辐射效应还远远不够,受地理半径和制度约束。无论是自贸区,还是示范区,更具有可复制性,具有更大的空间可能。

 

再看制度维度。

 

两地方案中,国际化、自由化贯穿于版面,透露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方向——放松管制。

 

现在的方案,对上海这么要求——“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自由便利的人员管理”。对深圳这么要求——“加大赋权力度”“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推动注册制改革”。

 

某种程度上,制度变革比技术创新显得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经济学家周其仁有个比喻叫做“水大鱼大”。水是指制度环境,鱼是企业。好的制度,让企业如鱼得水,也是是技术创新的土壤。

 

从自由便利,到审慎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感受到的是改革所展示出的诚意。

 

携手

 

单飞压力巨大,携手未来可期。

 

40年前,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起步,GDP不到香港的1%。2018年,深圳在经济总量上逆袭香港。

 

早期的深圳,离不开毗邻香港的优势,通过吸引外资和产业转移,发展“三来一补”产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对内地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反观内地,在“香港金融保卫战”和历次危机中,都坚定地“撑”香港。

 

上海占长江之地利,拥江浙之富庶,离不开大半个中国源源不断的资源输送。去年11月以来,中央又给了更大的政策:进博会、科创板和注册制、自贸新片区均在上海落地,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上海被明确更重要的作用。

 

“先富带动后富”,仍然是现实需要。因为不平衡、不充分是我们的基本矛盾。

 

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如今世界的竞争,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异常激烈。深圳面临产业外迁问题,高水平院校、人才储备方面也有短板;上海的大型企业实力虽强,但在互联网科技领域落后于北京、深圳乃至杭州。再比如,国家给予了沪深两地科创板、创业板和注册制的政策红利,但目前与纳斯达克,以及港交所仍有差距。

 

所以,如何全面提升“硬核”实力和“软实力”,也是摆在沪深面前的问题。

 

道路虽然崎岖,精神可以传承。从“杀出一条血路”再到“走出一条新路”,我们比过去拥有更好的基础条件、更多的斗争经验和更大的自信,去实现我们的“城市梦”“中国梦”。(央视网 雪言)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中国新闻网、央视网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