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第18次全体会议1月21日召开,会上指出了今年要重点做好10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迈好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一步;进一步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深港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提升深港市场一体化水平,并积极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大湾区建设提质增效。>>深圳市委书记报告、市长部署!2021年深圳划了10个重点!
《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别提出:要加强深港澳更紧密务实合作。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实行更加便利的通关模式,探索更多“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创新举措,促进人员、货物、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未来深圳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中”如何担当,发挥价值?2021年1月27日下午,深港产学研基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特邀深港产学研基地原副主任、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张克科在内部沙龙上分享了对全市域一体化、湾区通,以及在“三区驱动”和“双循环新格局”下深港合作特殊价值的再认识。
”
追寻初心,全球视野,深度研讨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构建双循环格局中的深圳担当和价值”
专家座谈会成功召开
2021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深圳将继续坚定扛起新时代历史使命,工作着力点和机遇何在?近几个月,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市委全会都做出了重要的工作部署。
面对双循环的战略部署,在“三区驱动”机遇下,为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1月27日下午,由深港产学研基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构建双循环格局中的深圳担当和价值 专家座谈会”在深圳南山高新园区深港产学研大楼召开。本期沙龙的主讲嘉宾张克科以亲历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视角,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对深港合作、科技创新和湾区发展等核心议题进行回顾、思考和展望,并与到场嘉宾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和交流。
张克科,深港产学研基地原副主任、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马洪基金会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曾任深圳市科协专职副主席、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深圳市高新办副主任、深港产学研基地深港发展研究执行院长。深圳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第五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先后参与和主持了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专项服务平台建设、深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深港跨境落马洲河套发展研究、深圳市及有关区的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科技、信息化、产城发展规划等课题。深圳40年先驱先锋的经验,就是一个探索双循环的历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任务艰巨,责任担当压力很大。十四五,再出发。首先要在双循环的体系下,提高对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战略的思考,提升对深港合作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中的特殊价值的认识,积极探索策略、路径和模式的创新。 ——张克科
张克科:
区域协同 要素流通
制度对接 专业服务
深圳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中的担当和价值
深圳发展历程回顾
沙龙开场,张克科首先回顾了深圳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发展历程和自主创新之路,并提出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思维下,对深圳“四带一核两走廊”规划的新图谱,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全局统筹共赢。
深圳新担当的思考与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的机遇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通过制定十四五规划,让深圳在高品质全面发展和对外开放中更高的站位、更多的试闯干。深圳40年先驱先锋的经验,就是一个探索双循环的历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任务艰巨,责任担当压力很大。
张克科提出“今天,我们要更多的分析和思考那些有积极意义但当时因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没有完成的闯关之路,反思一些教训,一些没有迈过去的坎,在实施十四五的过程中,再出发”。他建议,首先要在双循环的体系下,提高对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战略的思考,提升对深港合作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中的特殊价值的认识,积极探索策略、路径和模式的创新,并提出了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区域协同。大湾区建设目标之一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这个城市群的范畴就是区域合作,是 “一国两制”下国际视野的合作。其内涵有别于长三角的国际化、有别于京津冀的城市化,也有别于西部成渝的创新集聚。大湾区这里是三个不同关税区、三个法域体系、三种货币的交集区域。大湾区是践行双循环最前沿的试验区,深圳的核心引擎和先行示范更是践行双循环的开路先锋。大湾区五大任务中有两个最大的抓手,那就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一带一路支撑区的发力。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十四期间深圳布局双循环策略的核心价值就是: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和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进入全球格局伙伴关系的探索和突破,继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讲话中总结的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十大经验之九: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第二个关键词是要素流通。要围绕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和促进市场一体化的全流程,建立市场要素配置和有序流通的双循环生态。深圳应该更多关注跨境要素流通。信息、资金、人员、设备、服务等创新生态的基本要素是大家谈论的焦点。怎么可以在一个双循环业态下的共同体中获得资源要素便捷畅通,满足最大化的交互获取。除了操作层面的硬畅通外,更有观念、制度和模式上的软畅通。目前一些政策设计有突破、想突破,但难落地、难见效,关键在于缺乏对真实需求的针对性施策,缺乏实事求是的差异化专业思维。以最常见的便利通关来说,从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呼吁倡导在深港之间建立跨境工作证,开辟双城机制下的过境工作通道。通过提供有别于国家口岸功能的差异化服务,将双城日常交往需要有序分流。挖掘CEPA系列协议,特别是第7-10轮及广东协议中提供的香港与内地交往中优先向广东省开放各项内容,在扩大双循环的模式下细化和对接落地。通过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区以及位于坪山的国家进出口加工区内做一些突破和尝试,获得双城跨境协同互惠的经验,培育高品质的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大胆尝试为双循环服务中的新模式。第三个关键词是制度对接。 融合发展要有共同的舞台和平台。水火不相容但让火可以烧开水,居间要有水壶这样的载体。深圳要做驶向彼岸的冲锋舟,要有试水码头和下水的船坞;开辟新路让千军万马过河还有搭桥筑路。新规则的协商机制、制度对接的原则,都要于摸石头,勇于趟深水、闯险滩、破激流,站在岸边观看是到不了对岸的。现在出台了不少政策,但一厢情愿多、恩许特例多、临时动议多,还仅满足和停留在一事一议的非规范和会议纪要上,缺乏法治框架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可以尝试借鉴欧盟、上合组织和APEC等国际组织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协商机制,研究以深港双城关系为顶层设计的一揽子制度建设。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求异寻同,化异为利。两地可以以互换谅解备忘录的准规则模式,实实在在从要素流通开始,共商共享互惠的双城双向一体化政策包。香港的法治优势是在法理之下,根据案例和共识规则,拟定出可以共同遵循的法规和准则。深圳和香港可以在深港双都市的态势下,用国际大循环的视野,在大湾区框架下,率先开放内外两个市场,为千军万马通达彼岸铺路,建立双循环转换桥,当好桥头堡、配置提升动能,筑建大湾区、泛珠和一带一路、国际市场连结的跨越之桥,构建贯通的桥头堡和畅通上桥的引桥支桥体系。第四个关键词是专业服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是“湾区通”的基础,也是湾区协同发展的价值共识。要打通专业人员内外市场的执业渠道,建立与国际化接轨的资质互认和培训的生态,在特定区域、指定领域开展培育湾区统一认证的服务业规范。深港联手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开放国内市场,开辟国际市场,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消费经济、都市经济、绿色实体,夯实实体经济,引领城市高品质发展,构建高水平惠及民生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湾区优质生活都市圈;拓展国际市场,在不同地区、国家或新兴市场领域,建立深圳海外产业集聚的锚地,组织深港现代产业集群支撑圈,让国内企业组团搭载深圳-香港联合专列,进入国际大市场。倡导设立“湾区驿站”,引入专业服务业集聚执业的管理模式,破除行政体制障碍,搭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市场一体化的专业服务载体,营造CEPA系列协议的落实和开放空间,在比较成熟的领域实现更大的开放,为两个循环的互相助力和走出去策略,谋划新格局,实现大湾区的国际化价值,展现深圳的桥头堡作为,在国际大舞台演绎深港双城记。
深港合作是有关深圳地缘、人缘、机缘,有关改革开放和融合发展永恒话题。2019年大湾区规划纲要颁布的时候,张克科曾在给深圳市委决咨委的建议中提出了五个主题:一是深圳沿河经济带,二是海洋经济带,三是可持续发展一国两制样板融合区,四是创新路线要素配置图,五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2035和三个五年计划的配套。在十四五的框架下若能深化细化,特别是在“全市域一体化”和“湾区通”的视野下,将深圳河沿河经济带、深港口岸经济带、深港海洋经济圈、深港可持续发展2030国际典范、深港国际消费及服务业示范区、深港双城社会服务便利化指标、深港2035跨境合作新模式研究深入深化,放眼2035的愿景,通过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个五年的衔接,递进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十四五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实实在在的建树。
最后关于深圳从“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法域/三种货币,四个中心城市,五个建设目标”新格局下的再出发路径选择,张克科提出了以下五个要点:
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的品质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动力轴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最大公约数、取得共识最强烈的就是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基于这一点,树立大目标,共创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形成湾区发展的共同点、支柱和动力轴;这是一个重要的支撑点,也是融合协调发展的动能,是湾区面向未来的大方向。一个国内市场、一个国际市场。香港可以吸引很多国际市场资源进入中国,香港也是国内的资源进入国际市场的桥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互通的,通过信息、资源、物流、资金、人才,达成优势资源配置。就像一个大机器的传动轴那样,通过不同的力量分享、传送和放大,通过设计的传动体系,将一个一个多元的咬合面带动起来,形成巨大的能量,迎接各种挑战,带动面向全球化新格局新体系的运转。要有现代制度的衔接和保证。要优先建立三个协调协同和同享机制,重视差异性,求异存同,通过协商、接轨、创新、融合,形成适合湾区一二三环境下的新机制新模式:着力通过人才机制,构筑所有的人能在一起共事的团队、梯队和核心价值链,将士相马车炮卒各行其路,各就各位,各得其所;着力搭建合作机制,官产学研资介商,推动区域重大项目合作,建立跨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和安全保障等法规的衔接,为深度产学研合作和面向未来进行了超前布局;着力会商利益机制,在不同的税收。各地政府的资助模式,投入支撑渠道和资金链来源匹配上,包容不同的概念,探索切实可行的新路径。坚持以科技为主干,形成科技+产业、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技+社会四个叠加,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深圳可以先行先试,也是国家给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试点,深圳一定把过去四十年做的东西再做四十年:科技+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环环相扣的创新驱动的产业链,有技术支撑的产业链和有市场导向的技术需求,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科技+人才有效匹配。很多单一的人,没有团队,不能形成交互共享,人才匹配就会架空,有的时候都用博士,博士可能不一定做到技术这块,技术掌握不了未来的发展。制造中没有工业设计、没有IP、没有创意,做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没有市场,做完以后结果没有物流的供应、成本的管理,这一系列的流程是需要产业人才有效的匹配。科技+金融有力支撑。通过科技金融有力支撑保障投入的方式,这里的科技金融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方式,各种不同的金融投资方式,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两块,金融科技是通过技术的方式给金融提供保障平台。科技金融是通过资本的方式鼓励科技在不同环节、不同需求,有时投在专利上、有的投在人身上、有人投在结构上。科技+社会有序保障。优质生活圈,可持续发展,全面高品质发展。包括智慧、生态和数字经济应用及消费经济,城市信息化。五、坚持几个五年规划的衔接,首先精心安排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争取2025,2030,2035实现阶段性突破和达成目标。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2035 年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结语
深圳要肩负好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到二〇三五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远景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城市版图中的璀璨明珠,最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最能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最能引领世界城市发展潮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到场的其他专家也就各领域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思考进行了深度交流和热烈讨论。
是由深港产学研基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主办的公益性质系列讲座沙龙活动,主要关注创新领域的前沿动态,旨在为关心创新话题的各界学习爱好者提供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
深港产学研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于1999年8月在深圳高新区成立的新型的合作机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北京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合作创建的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与深港产学研基地合署办公,由同一团队管理运营。更多信息请点击>>总书记点名!深圳向全国发出邀请函!定制教育,读懂深圳!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