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汕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要加快了!深圳海洋经济特色示范区曝光

深圳梦 2021-10-08


 

4月27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王伟中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奋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报告。参会的深圳各区区委(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纷纷结合实际,围绕如何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奋力开创深圳发展新局面,畅谈心得体会和工作举措。深圳“10+1”区一把手集体宣布!深圳最全区域发展战略首次曝光
深圳梦将带你一一了解各区发展动态,今天了解一下深汕特别合作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王延奎说,合作区将从三方面认真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会议精神。


一是迅速掀起全区学好用好讲好党代会报告精神的热潮,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实施好《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纲要(2020—2035年)》,尽快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确保规划可操作、能落地、真见效。


二是聚焦重大项目、土地整备、乡村振兴“三大攻坚”行动,推动深汕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鹅埠先进制造聚集区、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海洋智慧港等一批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尽快达产、尽快见效,加速建设具有湾区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都市乡村”“田园城市”,打造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市民康养度假的后花园。


三是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素能提升、一线锤炼,不断建强干事创业队伍,夯实合作区发展根基。加快打造深圳产业体系拓展、城市功能延伸的新兴城区和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深汕50平方公里中心区要来了!


2020年3月18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举行中心区建设启动暨望鹏山公园开工仪式。根据深汕合作区总体规划,50平方公里的中心区是深汕合作区未来的高端政务区和商务区,是深汕合作区未来的核心区域和政治、文化、科技中心。中心区具备极佳交通优势,深汕高速、深汕大道、深东大道、望鹏大道等城市高快速路及主干道在片区内穿越,同时,时速350公里的广汕高铁和深汕高铁在片区内设置深汕站,在新城“一中心四组团”的整体空间结构中,中心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深汕合作区实践创新发展、彰显区域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地。

▲深汕合作区中心区规划设计图


▲深汕合作区中心区规划图


▲望鹏山公园效果图


▲中心区场馆效果图

▲深汕高铁站效果图

‍‍‍‍‍‍‍‍‍‍‍‍‍‍‍‍‍‍‍‍‍‍‍‍‍>>重磅!深圳宣布:又一个50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启动!未来新高速将直通前海!

 

深汕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设计竞赛中标方案:深汕之桥




摘   要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2021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完成深汕综合交通枢纽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加快推进深汕站TOD一体开发建设。


3月24日,深汕综合交通枢纽设计竞赛公布中标方案,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本设计、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计的“深汕之桥”方案中标,该方案结合车站、城市两轴心提出“东站西城”核心概念,以此组织整体空间布局及交通。

作为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巨人”肩膀上谋划的深圳第“10+1”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称“深汕合作区”)始终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将“规划引领”作为新城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在规划中统筹、在统筹中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高度重视城市设计,追求现代、高端、厚重,坚持对标国际一流,汇聚各方才智,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自全面由深圳负责建设管理以来,深汕合作区携手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先后开展了一系列规划工作,包括高水准的总体规划纲要专家咨询会和3场高水准的国际咨询活动,分别涉及50平方公里中心区、滨海地区以及赤石河“一河两岸”的全球引智。其中,《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纲要》获中国城市规划协会2019年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滨海地区城市设计优胜方案《新生共栖》获得2020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分析与总体规划类最高奖——杰出奖。2020年,全区共开展了50项规划编制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及结题的有33项,正积极推进总规向国土空间规划转化。

深汕综合交通枢纽位于深汕合作区中心组团北城区(赤石镇),地处规划商业金融产业聚集区,距离深圳中心区约120公里,是深汕合作区规划“一主一辅三站”枢纽体系中的主枢纽,也是深汕合作区打造“与深圳半小时、与广州一小时交通圈”的重要载体,汇集深汕高铁、深汕城际、广汕高铁等线路,将成为服务深汕、面向全国及珠三角,兼顾周边城市部分客流的主枢纽。


2020年9月4日,深汕综合交通枢纽方案设计公告发布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权威设计团队的参与。方案设计包含深汕站核心区80公顷建筑概念设计及协调区260公顷(含核心区)城市设计,期望通过借鉴国际最先进的发展、服务、建设理念,打造能展现中国气派与世界级城市魅力,功能完备、体验优质、绿色生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门户地标建筑,高标准建设站城一体化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同年10月,资格预审委员会从国内外16家投标设计机构(共计39家单位)的设计方案中,评选出5家入围单位进入第二阶段环节。在12月底开展的方案评审工作中,华东建筑/日本设计/深圳蕾奥联合体,铁四院/艾奕康/交通中心联合体,肃木丁/中建西南院联合体三家获得无排序优胜方案。


2021年1月4日,深汕高铁正式开工,设西丽、罗湖北、坪山、惠州南、惠东、深汕6座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2025年建成通车后,深汕合作区至深圳西丽的运行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以内、到坪山只需要十多分钟。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深汕交通枢纽、深汕高铁建设的稳步推进,使深汕合作区内畅外达的海陆空铁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全力提速与深圳的一体化发展。

视点广角

1

深汕合作区总体规划

2018年3月,《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纲要》编制工作正式进行设计研究。2018年底《纲要》完成初稿;2019年6月《纲要》通过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2020年3月《纲要》通过深圳市委常委会审议,并按会议要求深化,同年7月正式上报省政府。


《纲要》提出,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在此基础上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深汕合作区采用“组团—单元”空间组织模式,构建全域空间—组团—管理单元的多层级、全覆盖的传导体系,形成“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的城乡空间总体结构。


深汕合作区总体规划荣获了中国城市规划协会2019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2

深汕合作区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咨询

根据深汕合作区总体规划,50平方公里的中心区是深汕合作区未来的高端政务区和商务区,是深汕合作区未来的核心区域和政治、文化、科技中心。


2018年6月15日,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活动启动,从49家全球优秀设计机构中评选出优胜者,由加拿大USI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的《共生绿都》主题方案夺冠。按照《共生绿都》方案,作为深汕合作区核心资源区域的中心区将建设成为基于多元化城市建构理念的新城市。

3

滨海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

深汕合作区依山面海,自然环境优越,山水生态资源丰富,风光旖旎,拥有50.9公里的优质海岸线,115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公里优质、连续的沙滩,以及江牡岛、芒屿岛、鸡心石等岛屿。


2019年8月20日,深汕合作区滨海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活动启动。收到12个国家和地区的61个设计机构(124家设计单位)的报名,6家机构进入最终评审。


2019年12月16日,荷兰设计团队(MLA+B.V.国际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OKRA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事务所&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以《新生共栖》方案力拔头筹。


2020年,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正式颁发2020年IFLA AAPME(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非中东地区)国际大奖。深汕合作区滨海地区城市设计项目(《新生共栖》方案)从280个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分析与总体规划类最高奖项——杰出奖。

4

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国际咨询

36.8公里长的赤石河是深汕合作区第一大河流,赤石河一河两岸区域是新城未来发展的中心地带、战略走廊。


2020年3月18日,深汕合作区启动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国际咨询,累计收到来自全球12个国家、37个设计机构共90家设计单位组成的联合体的报名。


2020年9月10日,经过6个月的激烈角逐,专家评审委员会最终确定获胜方案,荷兰NL Urban Solutions B.V.等设计机构组成的联合体设计的《润泽之城》摘得桂冠。

(深汕特别合作区融媒体中心 孟子荷 张贵 综合报道)




致公党深圳市委会:

在深汕合作区建设“深圳海洋经济特色示范区”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大海承载着中国人的凌云志。经略海洋关系民族生存发展,关系国家兴盛安危。


在今年市两会上,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将目光聚焦到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上,带来了《关于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进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布局的提案》,建议将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打造为“深圳海洋经济特色示范区”,同时,在深汕合作区筹建海洋大学和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建设深远海综合保障及实验基地、筹建南方海洋渔业加工和交易中心、建设南方海洋旅游中心,形成“一区、一校、一院、一基地、两中心”的格局,做好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


《提案》提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核心引擎,发展海洋产业,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建设未来经济增长引擎的题中之意。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见》也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这充分彰显了中央对深圳打造海洋经济增长引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高瞻远瞩和殷殷期盼。


作为深圳第“10+1”区的深汕合作区,依山面海,区位优势凸出,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拥有50.9公里的优质海岸线,其中,13公里为连续、优质滨海沙滩,1152平方公里广阔海域面积(超过深圳市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以及江牡岛、芒屿岛、鸡心石等天然岛屿,正在建设10万吨级深水码头的港口。追溯历史,深汕合作区所在区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目前,作为深汕合作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重要项目——小漠国际物流港,已成为深圳港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港口资源外,深汕合作区广阔的陆域腹地、丰富的岛屿和渔业资源,可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挥重要作用。经过综合考量,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建议深汕合作区施展海洋特色和利用地域优势,积极承接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关任务,与深圳其他涉海区错位、补充发展,共同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出应有的新的贡献。

建议 1


将深汕合作区提升为“深圳海洋经济特色示范区”

海洋是深汕合作区的特色资源和发展名片,有广阔的未开发海域、岸线,以及与之匹配的陆域资源,深汕合作区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承接深圳的海洋产业发展。《提案》建议,将深汕合作区提升为“深圳海洋经济特色示范区”,争取中央和国家批准创新试点海洋经济政策,集聚海洋产业资源,培养海洋科研力量,发展海洋文化,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汕合作区本身也是中央和国家赋予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的先行区域,《意见》中提到“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深汕合作区可积极探索、试点海洋管理、海洋资源交易等相关海洋政策,为深圳乃至国家海洋事务管理提供示范。

建议 2


区内筹建海洋大学和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

目前,深圳在海洋技术领域尚有不足,海洋类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缺乏,《意见》提出“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深汕合作区可为海洋大学建设提供充裕的校区选址地块、可为科考船配套建设母港、可搭建临海实验室、可为教职员工集中配套安居型商品房。区内交通便捷,厦深高铁、广深高铁贯穿区内,十分便于与厦门、广州等地海洋科研人员建立紧密联系。历史上,广东海洋大学的前身“广东省立汕尾高级水产职业学校”便位于这一区域,可以说,深圳海洋大学建于深汕合作区,是历史与现实的再一次“久别重逢”。配合深圳海洋大学的成立,结合深圳现有资本优势,面向海洋资源开发与产业化方向,深汕合作区可筹建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提升海洋技术成果的转化能力。

建议 3


区内建设深远海综合保障及实验基地

《提案》建议充分利用深汕合作区的土地资源优势,为深圳建设国家深海科考中心配套建设综合保障基地,如科考船母港、海洋装备测试综合实验基地、海上风能或潮汐能实验基地、科研实验水池、水下机器人测试中心等。在科研实验基地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海军装备保障基地。

建议 4


区内筹建南方海洋渔业加工和交易中心

深汕合作区海域渔业资源发达,是广东沿海优质的渔场之一。建议依托深汕合作区小漠港片区规划,筹建南方海洋渔业加工和交易中心,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与贸易,特别是海洋生物遗传育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蛋白等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深汕合作区具有更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建议 5


区内建设南方海洋旅游中心

深汕合作区岸线资源优美,有13公里连续优质滨海沙滩,离岸不远处有江牡岛、芒屿岛、鸡心石等天然岛屿。建议依托天然岛屿,筹建大型海洋馆,开发海洋教育实践基地;依托优美岸线,建设休闲度假区,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产业。将海洋文化教育、宣传与滨海休闲相结合,打造特色旅游文化教育产业。

(深圳特区报 记者 石义胜 林捷兴、深汕视点)



 深汕合作区:从“洼地”到“高地”实现高质量跃升
近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在总结“十三五”时提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渐次成形,珠三角地区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飞地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创新范例。
面向“十四五”,广东积极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协同联动发展,推动珠三角地区通过产业协同化、交通网络化、服务高端化,辐射带动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发展。以广清一体化、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为示范,合理引导珠三角核心区产业重点向环珠三角地区延伸转移,推进环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融合发展。据深圳市统计局公报,2020年深圳四区(盐田区、光明区、南山区、深汕特别合作区)GDP增速达5%及以上,深汕特别合作区名列其中。事实上,从过去落后的粤东“经济洼地”,到历经体制机制调整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的一块“飞地”,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以下简称“深汕合作区”)正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助推深圳这个“引擎”在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迸发更大动能。高端产业集聚“一区一镇一港一网”厚植实体经济最美四月天,深汕合作区风景如画。在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多家高科技企业都是一片繁忙景象。威可特熔断器有限公司在2018年底开始试投产,主要生产熔断器及配件、汽车电子、连接器、电子产品等,广泛应用于通讯、新能源、轨道交通、电子电工等领域。“我们今年订单已经排到了八九月份。”该公司行政主管傅蓝柯说,自在深汕合作区投入生产以来,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生产经营状况,预计今年产值能够再增长20%至30%。深圳珑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AR(增强现实)光学技术研发和专业化生产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AR近眼显示光学模组,在国内率先实现阵列光波导量产和批量出货。“企业去年8月在深汕合作区实现投产,仅用了4个月时间,产值便达到近5000万元,今年产值有望再增长两倍,并将启动新一轮融资,以扩大生产。”珑璟光电副总经理康钢说。据统计,深汕合作区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已有78个供地产业项目落户,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先行示范平台集群效应明显。目光望向东边数十公里外的鲘门,一个规划约13.5平方公里的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正在加快建设中。这里是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和三大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之一,旨在打造集机器人研发设计、孵化加速、生产制造、系统集成、终端应用、展示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特色小镇,是深汕合作区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布局。去年10月,12家入园企业与2家战略合作企业集中签约入驻深汕湾机器人小镇首发项目——深汕湾科技城。最新数据显示,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已经引进25家实体机器人企业和3家战略性平台企业,已初步实现机器人、人工智能的产业集聚。而深汕湾科技城的产业部分已完工,正在进行消防验收,预计年中开园。深汕合作区拥有50.9公里长的海岸线和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发展海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2017年,深汕合作区就开始在深汕湾畔建设深汕海洋智慧港,谋划布局发展海洋产业。项目秉承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方针,以海洋科技与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水下机器人、无人船、水声通信、深海传感器、海洋大数据等关键装备和技术,打造深汕海洋智库、深汕海洋科研中心与成果转化基地。最新消息显示,项目实体施工基本完成,预计2021年下半年投入使用。深汕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是深汕合作区首个超大型体量的“产城融合”案例。深汕投控集团公司去年6月发布的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公告,吸引了来自全球9个国家的45家设计机构(联合体)积极参与。最终,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与瑛泊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体呈现的方案成功中标。日前,项目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坊活动举行,披露六大特色,包括多维界面、丰富有序的天际线,产业互联,生态森林,生态通廊、多维空间,高效交通,智慧城市,加快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产业森林”。正如《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2021年工作要点》所提,深汕合作区正全力发展重大产业,做实实体经济,瞄准龙头企业招大商优商,狠抓落地项目提质增效。尤其是发挥重点项目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一区一镇一港一网”,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集中做大做强鹅埠产业集聚区;全力推动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引入项目及入驻企业全面开工建设,初步建成全市人工智能集中承载区之一;促进海洋智慧港全面投入运营,建设具有湾区影响力的海洋产业集聚区;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建设步伐,培育行业标杆示范案例,为深汕合作区工业互联网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以机器人、大数据等重大项目牵引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市品质提升  从硬件到软件加快建设“智慧新城”平坦整洁的沥青混凝土道路、可实时监测抵达时间的智慧公交站台、拔地而起崭新的花园小区人才住房……一幅幅美丽画面映入眼帘,曾经的偏远小镇正在向深圳一体化的新城市蝶变。日前,笔者实地探访鹅埠片区21条市政道路,其中20条已交付使用,鹅埠路、产业路、创强路、创富路4条新道路均为今年建成。“水稳铺设、路基填筑、沥青摊铺再到最后的路牌安装,我们都坚持高品质高标准。”中建二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这些新建成的道路,一方面极大改善片区居民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也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数据显示,深汕合作区内116条道路同步规划、分步实施,总长约270公里,预计总投资535亿元。目前,已建成通车28条,正在建设38条。其中,科教大道、深汕大道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全面提速,首条智慧道路——创元路建成。一条条希望路、惠民路、致富路的畅通,连结成产业建设的“助推器”和城市蓬勃发展的“大动脉”,也见证着深汕合作区“飞地”经济的先行探索。外来务工人员熊春感受到了深汕合作区的城市蝶变。她发现赤河广场、管委会等处的公交站点更换了候车亭。“很漂亮,还能知道公交车多久到站,体验特别好。”近期,深汕合作区投用20座新型智能公交候车亭,集科技感和实用性于一身:中间有一个电子显示屏,有线路站点、日期、时间、天气和环境温度等信息;顶部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让“绿色生活”和“智慧创新”完美结合;两端还装了悬挂式摄像头,通过5G全网通网络实时获取站台人流、车流和治安状况,助力城市智能化治理。这成为深汕合作区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区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于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上,加速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经过几年的努力,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智”理水平逐步提升,群众办事越来越便捷,智慧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深汕合作区较早成立了区属国企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深汕智研院”),制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以“智慧共生”为核心理念,坚持实体城市与智慧城市同步建设的发展思路,构建了以“1+2+3+5”的逻辑架构为基础,涵盖32个建设主题、120个工程的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从基础、政务、民生、产业、治理、决策全方位绘制了智慧城市发展蓝图。在深化“平安深汕”建设中,深汕合作区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875路视频监控布设启用,目前已实现对核心区及重要道路、重要区域从0到1的安全网覆盖,在刑事案件调查、交通事故还原、交通流量监测、森林防火监控和园区安防保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围绕全区水利基础设施,深汕智研院构建“源—供—排—污—灾”全链条水务检测体系。目前已建设完成水务一张图样板工程,对区内水库、河道、山洪灾害等应用场景开展水雨情、工情、视频监测;开展管网水质指标监测;区内重点水厂、污水处理厂实现网络联通、数据共享。城市品质提升不仅要从硬件上夯实,更要从软件上提升。深汕合作区持续实施“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双优工程”,成效初现。2020年4月,深汕合作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启动运行。目前,全区各单位已累计上线16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其中近99%的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近52%的事项实现了“一网通办”。深汕合作区行政服务大厅正式启用,为群众提供预约取号、排队叫号、自助办理、自助填报、窗口受理等“一站式”受理服务。当前,深汕合作区正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为发展模式,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民生配套蝶变  对标深圳一体化教育医疗全面提升“现在大家的收入都提高了不少,建的新房子越发漂亮、大气,回家乡的村民越来越多,甚至一些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也回来发展。”39岁的水美村村民李润球说,早在2013年他就回家乡发展,而村里村外的变化,最近两三年尤为明显,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容村貌大为改善。而入区企业相继投产,可供挑选的工作机会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深汕合作区从深圳引进了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新的学校、医院等民生配套设施不断增加,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与深圳一样的民生福祉,幸福指数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李润球回忆,早年在深圳工作时,大儿子李鑫就跟在身边上学。后来回家乡发展,他只能让孩子上教学条件相对好一些的私立学校。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去年家门口引进了深圳名校。2020年9月,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正式开学。这是深汕合作区首个对标深圳标准、深圳质量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李润球的两个孩子成为这所学校的首批学生。根据规划,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高级中学将于2022年5月竣工交付,力争2022年秋季开学招生。这是深汕合作区第一所高中,填补了高中教育空白。与此同时,规划3所公办普通高中的深汕高中园也在加快推进。李润球难掩心中喜悦,“过两年大儿子中考,到时候南外高中刚好也建好了。”事实上,深汕合作区在教育等民生领域投入不遗余力,积极面向全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圳市百外教育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签约合作,依托科教走廊规划了10平方公里的教育小镇,构建从基础教育、特色教育、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3月26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留观区正式启用,主要用于收治需要留院观察的患者。这意味着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硬件设施、救治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将助推深汕合作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为深汕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保障,为新城建设保驾护航。据了解,从2020年8月正式运营至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科室配置逐步完善。目前,该门诊部在岗医务人员33名,其中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12名,已开设普通内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妇科、儿科、中医科、康复理疗科、口腔科、眼科、发热门诊,并提供体检服务。今年年初,新专家团队入驻深汕门诊部,定期坐诊,让深汕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的诊疗服务。为进一步完善民生配套,去年12月30日,深汕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将建设成为深圳第“10+1”区首个三级综合医院,实现深汕合作区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医院“零”的突破,切实满足深汕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深汕合作区山海交融、蓝绿辉映,为满足辖区居民休闲娱乐需求,该区打造了首个“城市生态休闲会客厅”——赤河广场。广场由商业街和滨水公园组成,2019年4月正式营业,集美食荟萃、休闲娱乐、生活配套于一体,吃喝玩乐应有尽有,滨水公园建设有天然氧吧绿道、浪漫草海自然休闲区,如今已成为本地居民休闲娱乐的热门打卡地。今年2月18日,赤河广场二期精品酒店项目动工,将打造服务深汕四镇及周边地区的高端民宿。与此同时,深汕合作区还布局了三家五星级酒店、三家四星级酒店,以及望鹏山公园、英达斯瑞公园、香山公园等一批不同特色的公园。“新城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的居民由衷赞叹。清晨的阳光照在这片既富有田园气息、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大地上,只见本地首个高层地标建筑特建发·东部新时代高高耸立,211米高的深汕绿地中心、248米高的深汕科技生态园创新中心都在抓紧施工,还有一大批产业项目、学校、医院都在热火朝天建设之中,一座幸福的美丽新城喷薄而出。  乡村振兴崛起  创新帮扶方式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位于赤石镇的大安路是一条长达22公里的乡村道路,是沿线12个村2000多名村民出行生产劳作的必经之路,过去这条路的宽度仅有3米,来往车辆频繁,经常拥堵,村民出行极不方便。去年深汕合作区对该道路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将道路全线拓宽至7米,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点、痛点。与此同时,2020年,深汕合作区实现了34个行政村、5个社区全覆盖的“村村通公交”。目前全区已开通公交线路11条、公交站点143个,公交路线运行里程长达156公里。大安路之变和“村村通公交”成为深汕合作区乡村振兴的一个写照。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也是深圳唯一拥有农村的区域,是乡村振兴的主阵地。不久前,深圳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正式印发《深圳市各区(新区)结对帮扶深汕特别合作区乡村振兴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明确任务书、施工图。在具体帮扶模式上,根据集中连片和产业匹配原则,采取深圳市10个区(新区)结对帮扶深汕合作区4镇30个村(剔除4个整村搬迁村)的模式,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方案》强调,结合深汕合作区“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总体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将以镇为单位,由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华区分别结对帮扶小漠镇、鹅埠镇、赤石镇、鲘门镇的产业发展,其他各区协助配合。接下来,深圳各区(新区)将根据各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协助各镇统筹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各镇特色优势,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带动作用;优选相关龙头企业,针对各镇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等进行多方位指导,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把脉;吸纳有意向的村民进行学习、培训,形成致富带动;引进有意向的企业通过“村企合作”的模式,以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村庄的土地等资源为合作基础,探索村企共赢新模式,不断拓宽村民收入渠道。这一创新帮扶模式,为深汕合作区打造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和创新典范增添新内涵,为建设“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田园城市、都市乡村注入了新动力。日前,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王延奎率队深入一线调研,强调要结合城市规划和乡村振兴工作,帮助村民发展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推进经济社会安全有序、高质量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深汕合作区,这座产城融合、民生幸福的希望之城乘风而起,加快落实深圳市“十四五”规划,高水平建设打造深圳产业体系拓展、城市功能延伸的新兴城区和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南方日报 陶清清)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