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2期

封  面 




目  录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武装力量与建国大业

———首届全国政协中的军队代表及其政治影响

高民政(1)

以终为始: 续好“主义先于问题” 之大文章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中践诺初心

乔耀章(11)



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

作为复杂意识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初探

叶险明(24)

 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曹 为(41)



乡村建设研究

规划性变迁视角下的农民工走向与对策

徐 勇 张慧慧(53)

资源整合:我国乡镇建制的调整逻辑

陈军亚 肖 静(63)



基层治理研究

属地管理与基层自主性

——乡镇政府如何应对有责无权的治理困境

颜昌武 许丹敏(73)

农村基层治理:科层制抑或反科层化?

——基于桂南Q市“联镇包村”制度运作的调研分析

张国磊 张燕妮(87)

新时代传统农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组织形态选择

——基于黔北、鲁西农村的考察 

王向阳(100)


政治学研究

监督舆论与舆论监督:网络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的进退与平衡

张爱军 杨丹妮(113)

“非虚构写作”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的情感动员功能与表达逻辑

董向慧(125)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算法安全与治理

贾珍珍 刘杨钺(135)


英文摘要

(149)


文章摘要



1

武装力量与建国大业

——首届全国政协中的军队代表及其政治影响


高民政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引用格式

高民政:《武装力量与建国大业——首届全国政协中的军队代表及其政治影响》,《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2期。


【摘 要】“人民政协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人民军队也为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军是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者,也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由23个单位共134人组成,解放军是筹委会委员最多的单位之一。第一届政协代表中不仅有一批威名远扬的著名将帅,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解放军代表也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中的大明星。在首届政协代表中,还有一批引人注目的“特殊”代表,即来自国民党军队的起义或投诚人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中大量军人代表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展示和充分表明了武装力量在新中国政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关键词】建党100 周年;解放军;政协;新中国;武装力量;军事政治学 


2

以终为始: 续好“ 主义先于问题” 之大文章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中践诺初心

乔耀章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教授)


引用格式

乔耀章:《以终为始: 续好“ 主义先于问题” 之大文章——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中践诺初心》,《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2期。


【摘 要】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实践运动的成败得失,往往取决于对革命理论是否科学地取舍、坚守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是在“主义与问题”的历史性考问中诞生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起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立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家”。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主义”为先导,从“问题”出发,“主义联系问题”,理论联系实践、实际,实事求是,通过艰难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定向的伟大斗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长征中践诺初心,我们还要继续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处理好中国实际和世界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的关系。

【关键词】建党100周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终为始;主义;问题


3

作为复杂意识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初探 

叶险明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引用格式

叶险明:《作为复杂意识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初探》,《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2期。


【摘 要】作为复杂意识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由两大类别或层面构成:社会心理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形式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前者是作为复杂意识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心理基础,是直接连接这一复杂意识体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并为社会意识形式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输送“素材”和“原始动力”,以及决定其起积极作用的程度和其传播的速度和深度,影响其走向。后者是作为复杂意识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升华”部分,直接标示着这一复杂意识体的水准;它具有以理论化、系统化、定型化的形式自觉引导现实世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实现“人类以相互包容为基础的共生共存共赢共享共担当共发展的可持续性趋势”的功能,并推动社会心理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使其发挥持续和稳定的作用,规定其发展方向。这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显示了作为复杂意识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其内部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其存在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逻辑上看,如果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作为复杂意识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两大层面间的区别和联系,那么不仅会使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走入歧途,而且也会损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复杂意识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4

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曹 为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引用格式

曹 为:《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2期。


【摘 要】当代中华民族话语体系中,有两个关键词语: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对于创新完善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复兴的涵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统一于复兴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应,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开拓世界历史、国家、民族、国民四个维度以形成新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兼顾规模和效率,平行推进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共同体和国民共同体的建设;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中,作出相关战略布局和资源配置;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物质基础;作为国民共同体的建设,要从全体国民和国民个体两方面,增加扩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国民维度。

【关键词】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共同体


5

规划性变迁视角下的农民工走向与对策

徐 勇  张慧慧

(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徐 勇、张慧慧:《规划性变迁视角下的农民工走向与对策》,《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2期。


【摘 要】社会作为一切人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迁。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时期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变迁的特性。社会变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放任主义的自然变迁,一种是体现人的意志的规划性变迁。将农民工纳入规划性变迁中,有助于改善其生存状况,使之成为社会变迁的有机组成部分。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五年规划/计划,农民工在规划性社会变迁中由消极限制到积极保障,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要求通过国家规划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有的过渡性社会群体最终趋于消失。

【关键词】农民工;规划性变迁;自然变迁;规划;未来走向


6

资源整合:我国乡镇建制的调整逻辑

陈军亚 肖 静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陈军亚、肖 静:《资源整合:我国乡镇建制的调整逻辑》,《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2期。


【摘 要】建制是国家政权的组织体系及其行政机构的空间安排,其实质内容是一种资源集装器,内含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体制资源,包括公共权力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和经济发展资源。新中国成立初期,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我国确立了乡镇分制的设置模式。国家在乡镇建制中进行资源的分离型配置,以分离配置促进国家资源分类集中,提高工商业和农业生产效率。改革开放后,乡镇合并趋势打破切块设镇、乡镇分设的格局,在乡镇建制中对公共权力、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资源进行一体化配置,乡镇建制逐步功能趋同化。乡镇建制调整的不同阶段,国家运用不同的资源逻辑,实现国家整合工农城乡关系的战略目标,构建有利于现代化进程的建制体系。

【关键词】乡镇建制;国家建制;资源整合;逻辑


7

属地管理与基层自主性

——乡镇政府如何应对有责无权的治理困境

颜昌武 许丹敏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颜昌武、许丹敏:《属地管理与基层自主性——乡镇政府如何应对有责无权的治理困境》,《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2期。


【摘 要】属地管理作为一种行政管理体制,强调以地域来划分政府间责任,并赋予属地政府以一定的自主空间,以期实现守土有责的制度目标。对粤东Z镇的调查显示:基层治理中的属地管理更多地是一种责任落实与追究机制,并逐渐演变为上级职能部门甩锅推责的工具,乡镇政府由此陷入一种有责无权的治理困境。但属地高压下的乡镇政府能够充分发挥能动者的作用,发展出一套基于基层自主性的应对之策,其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乡镇能够依据属地管理任务的事件属性来自主选择应对策略。基层自主性既是一种现实图景,也构成一种审视基层政府角色的分析视角,从而有助于理解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张力,也有助于拓展“压力型体制”和“行政发包制”的理论解释力。

【关键词】基层治理;属地管理;乡镇政府;权责关系;基层自主性


8

农村基层治理:科层制抑或反科层化?

——基于桂南Q市“联镇包村”制度运作的调研分析

张国磊 张燕妮

(广东金融学院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副教授

(广州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引用格式

张国磊、张燕妮:《农村基层治理:科层制抑或反科层化?——基于桂南Q市“联镇包村”制度运作的调研分析》,《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2期。


【摘 要】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以“包发展、包党建、包稳定”为主导的联镇包村制度是地方政府回应国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一项制度安排,在制度运行中显现出如下特点:组织高层依赖权威治理,化解政策执行阻力;委派单位依赖代理治理,缓和基层社会矛盾;驻村干部依赖指标治理,提高主体责任意识的科层制路径依赖特性。在压力型体制下,不同行动者的行动逻辑显现出差异化:组织高层由“权威动员”向“参与互动”转变;委派单位由“分利失序”向“合作共治”转变;驻村干部由“被动回应”向“主动服务”转变。这种反科层化的运作方式推动联镇包村制度运行,以此提升基层自治组织的治理能力,进而推动农村基层走向“善治”。

【关键词】 农村基层治理;联镇包村;科层制;路径依赖;反科层化


9

新时代传统农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组织形态选择——基于黔北、鲁西农村的考察

王向阳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助理教授)


引用格式

王向阳:《新时代传统农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组织形态选择——基于黔北、鲁西农村的考察》,《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2期。


【摘 要】新时代面向未来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必须有合适的基层组织形态与之相匹配。既有基层治理现代化理论难以涵盖基层治理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基于黔北、鲁西两地农村的考察,发现:基层组织正规化组织成本高昂,与乡土社会治理事务不规整的治理基础不匹配,难以承载广大传统农区绝大多数普通村庄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未来;鲁西农村“正规社区制”+“简约村社制”这一创造性探索,在较好地承接了国家自上而下密集下沉的治理任务的同时,极大地节约了组织成本和对接成本,关键是与当前传统农区乡土社会简约灵活的社会基础和一线治理复杂灵活的实践要求高度匹配,创造性地解决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进村”和群众需求反馈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或可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组织形态的普遍选择。

【关键词】基层治理;基层治理现代化;基层组织形态;简约治理;正规治理;耦合治理


10

 监督舆论与舆论监督:网络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的进退与平衡  

张爱军 杨丹妮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张爱军、杨丹妮:《监督舆论与舆论监督:网络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的进退与平衡》,《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2期。


【摘 要】监督舆论与舆论监督是话语干涉的两种形式,存在主体性、结果性、立场性、技术性的权力差异。监督舆论形成公共权力的积极进制、消极进制、无效进制,引导舆论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但也易造成舆论的说教化与虚假化。舆论监督形成公共权力的强制化、主动化、圈层化、边缘化的退制,适应公意的变化,提倡公民权利约束公共权力,保证权力运行的合法化与公开化,存在舆论控制权力的风险,出现群体审判与群氓政治的现象。监督舆论与舆论监督应达到有限性平衡、动态性平衡、有效性平衡、竞争性平衡,保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相互制衡,达到善治的目的,进而实现公共权力与舆论机制的优化,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舆论监督;监督舆论;网络;公共权力;公民权利


11

“非虚构写作”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的情感动员功能与表达逻辑

董向慧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引用格式

董向慧:《“非虚构写作”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的情感动员功能与表达逻辑》,《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2期。


【摘 要】社交媒体时代,舆论生态的“后真相时代”特征日益鲜明,情感与信念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动力。“非虚构写作”作为将纪实报道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的写作手法,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发挥着强大的情感动员功能。通过将悲情叙事、身份标签、戏谑表达等传统的网络情感动员表达逻辑与“文史合一”、忧患意识等“非虚构写作”本土概念巧妙嫁接,“非虚构写作”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出社会学观察、原型叙事、文化冲突三种表达逻辑。“非虚构写作”在舆情表达、舆论监督、社会观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带有深刻情感色彩的“非虚构写作”也蕴含着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暴力、网络虚假信息等诸多风险因素。如何实现“非虚构写作”批判与建设、解构与建构、破与立等方面的平衡,这为互联网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问题。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非虚构写作;网络舆情;情感动员;舆论监督;网络话语


12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算法安全与治理

贾珍珍 刘杨钺

(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博士、讲师)

(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系副教授)


引用格式

贾珍珍、刘杨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算法安全与治理》,《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2期。


【摘 要】随着算法的不断演化及其在计算、通信、仿真、数据分析、信息管理、信号处理及指挥控制等领域的不断优化,有关算法所引发的一系列安全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算法安全源自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度嵌入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从国家安全视角来看,算法安全具有逻辑操纵的政治性、行为影响的颠覆性、场域渗透的隐蔽性等显著特点,并且会深度影响国家安全的各个维度。具体而言,算法安全对国家安全的挑战表现在深刻改变国家间权力结构对比、导致隐性算法依赖和逆向算法攻击等方面。近年来,随着算法安全风险逐渐显现,加强算法安全治理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结合算法安全的特点和世界各国有关算法安全的应对举措的基础上,我国可以通过提高算法风险意识、培养算法专业人才、完善算法监督体系等方式来进行有关算法安全的秩序重构,以强化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安全治理。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算法安全;国家安全;算法治理;人工智能


阅读链接

《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1期

《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6期

《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5期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