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5期




目  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

——学习习近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

张雷声(1)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生态-生命一体化安全研究

方世南(12)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专题


党内法规配套立规的基本标准探析

——基于制度文本与制度实践的双重维度

王立峰  李洪川(23)

 政法领域中请示报告制度的理解与适用

段瑞群(37)



贫困治理专题



由面到点:教育扶贫政策的中国经验

余应鸿 赵伶俐(50)

从“投放-遵守”到“参与-反馈”:贫困治理模式转换的内生动力逻辑

韩喜平 王晓兵(61)



公共治理研究



地方政府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

——基于G区土地整备的实证研究

郑崇明 史永跃(72)

高风险社会的智慧社区建设与敏捷治理变革

葛天任 裴琳娜(85)

论预防式社会性监管

——以化工行业风险监管为例

王 浩 曾子为(97)



政治学研究



人心政治论

唐亚林(115)

中国国家制度型构与“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础

秦德君(130)

论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国家治理能力观

古洪能(14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五个发展取向

盛美真(156)


经济学研究



论基于共享经济“软基础”的信用监管

谢新水 檀 阳(165)

“流量社会”的崛起及其政治经济学探析

余伟如(177)






文章摘要



1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 ——学习习近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


张雷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张雷声.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 ——学习习近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J].理论与改革,2020,(5):1-11.


【摘 要】习近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习近平站在新时代和全局战略的高度,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作出准确判断;从新发展理念、“六稳”工作、“两个轮子”等方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点作出正确把握;客观分析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如何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问题;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取向即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民生服务作了科学定位。习近平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新常态;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生态-生命一体化安全研究

方世南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方世南.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生态-生命一体化安全研究[J].理论与改革,2020,(5):12-22.


【摘 要】生态-生命一体化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时代课题和主要任务。生态-生命一体化安全是由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密关联以及生态安全与生命安全的内在同构关系所决定的。人类社会普遍联系和命运与共以及生态安全与生命安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逻辑,决定着生态安全和生命安全必须紧密联结一体化地加以构建。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生态-生命一体化安全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生态-生命一体化安全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强化生态-生命一体化安全理念,从而在安全实践中自觉地将生态安全和生命安全有机联结起来,用生态安全和生命安全紧密结合的总体性安全之力夯实我国国家安全基石,在将美丽中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有机结合中走向安全中国,并为美丽世界、健康世界、安全世界建设作出我国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生命一体化安全;生态;生命


3

党内法规配套立规的基本标准探析——基于制度文本与制度实践的双重维度

王立峰 李洪川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王立峰,李洪川.党内法规配套立规的基本标准探析——基于制度文本与制度实践的双重维度[J].理论与改革,2020,(5):23-36.


【摘 要】党内法规配套立规是指具有党内法规制定权限的主体为保证上位党内法规的有效实施,制定旨在细化上位党内法规内容的下位党内法规等一系列立规活动。党内法规配套立规的制度文本分析表明,尽管配套立规已逐渐引起中央层面重视,且几乎各类中央党内法规均含有配套性条款,但要求“应当”配套立规的上位党内法规数量还是较少,并集中于党的建设法规与党的监督保障法规领域。从配套立规的实践探索来看,尽管中央部委和地方党委积极展开配套立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重复立规、滞后配套、越位配套甚至选择性配套等。法治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为增强上位党内法规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党内法规配套立规也应遵循法治思维及其要求,坚持合法合规、程序正当、因地制宜、科学规范的基本标准,这些立规标准也对上位党内法规制定主体与配套立规主体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保障立规的主体、内容与效力合法合规,保障党员参与监督权利,着重对基础主干法规和重点领域配套立规,满足配套立规技术要求。

【关键词】 党内法规;配套立规;法治思维;立规标准


4

政法领域中请示报告制度的理解与适用

段瑞群

(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引用格式


段瑞群.政法领域中请示报告制度的理解与适用[J].理论与改革,2020,(5):37-49.


【摘 要】请示报告制度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内法规规范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请示报告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法工作领域的适用,曾经衍生出“党委审批案件”制度与实践,导致民主法治建设遭受重创。虽然伴随着改革开放,“党委审批案件”制度被正式废止,但是实践中司法地方化、行政化的问题依然存在,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现象屡见不鲜。党的十八大后,一方面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深化政法领域改革,保障审判权独立运行;另一方面不断健全请示报告的党内法规,强化各级党委统筹领导作用。如何在政法领域,特别是司法审判中正确认识、科学适用请示报告制度已成为一个紧迫而又棘手的问题。或许将请示报告与“干预”司法,案件审批,党委领导干部批示、圈阅、督办公文,“公检法”关系协调等作出法治化界定,才是开启“中国之治”新篇章之关键所在。

【关键词】 请示报告;党内法规;党委政法委;政法工作


5

由面到点:教育扶贫政策的中国经验

余应鸿 赵伶俐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余应鸿,赵伶俐.由面到点:教育扶贫政策的中国经验[J].理论与改革,2020,(5):50-60.


【摘 要】教育扶贫是破解贫困问题的根本手段,在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扶贫政策历经以“面”为主的“普惠式”扶贫、“面线”结合的“多维式”扶贫、“线点”结合的“专项式”扶贫、以“点”为主的“精准式”扶贫四个阶段。扶贫方略由全国“面”上带动、区域的“面线、线点”协同推进,向以“点”为主的精准扶贫转变,并在扶贫理念、扶贫方略、扶贫方式等方面彰显了教育扶贫政策的成就,反映了教育扶贫政策的价值追求,是党和人民在教育扶贫方面的智慧结晶。新时期的教育扶贫政策要深度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理念,完善教育扶贫动态监测体系,搭建多维度立体式教育扶贫体系,提升解决新时代教育问题能力的精准性、高效性。

【关键词】教育扶贫;政策演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6

从“投放-遵守”到“参与-反馈”:贫困治理模式转换的内生动力逻辑

韩喜平 王晓兵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引用格式


韩喜平,王晓兵.从“投放-遵守”到“参与-反馈”:贫困治理模式转换的内生动力逻辑[J].理论与改革,2020,(5):61-71.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际,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时。为实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目标,如何激发内生动力以消除相对贫困形成长效机制,就成为当下理论探讨的重点。内生动力的激发有其深层的价值论基础,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对其形成机理做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从而找到激发内生动力的恰当方式。这首先需要通过对扶贫工作常见的“投放-遵守”工作模式之历史作用和现实困境的揭示,发现它通过价值评价体系释放影响的机理,进而分析这一模式在激发内生动力方面的劣势和不足,廓清它与激发内生动力的预期目标之间的矛盾。在对这一矛盾的阐释中展开价值评价体系在激发内生动力方面发挥作用的一般原理,从而提出一套激发内生动力的正反馈系统——基于“参与-反馈”模式的扶贫工作新思路,即牢固树立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的贫困治理价值体系,形成以构建多方共同参与,多维解决贫困,整体协同推进的系统有效的贫困治理保障机制。

【关键词】贫困;贫困治理;内生动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7

地方政府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基于G区土地整备的实证研究

郑崇明 史永跃

(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深圳市光明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副主任)


引用格式


郑崇明,史永跃.地方政府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基于G区土地整备的实证研究[J].理论与改革,2020,(5):72-84.


【摘 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突出特征。基于G区土地整备的实证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通过整合政治权威、实质权威、规则权威与传统权威,把政治、行政、市场与社会的力量汇聚于工作小组,创造性地将政策对象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的权威来源制定相应的谈判策略,从而实现了集中力量攻坚土地整备的目标。研究基于权威支配与策略选择建构的地方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般模式,揭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背景下“中国之治”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呈现了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运行逻辑。

【关键词】 地方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权威;谈判策略;土地整备


8

高风险社会的智慧社区建设与敏捷治理变革

葛天任 裴琳娜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葛天任,裴琳娜.高风险社会的智慧社区建设与敏捷治理变革[J].理论与改革,2020,(5):85-96.


【摘 要】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高风险阶段且面临多重叠加风险。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5G通信技术为标志的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走向新的发展阶段。高风险社会的智慧社区建设,既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新兴技术所带来的治理效能,又需要规避技术风险复杂性及其与传统风险的叠加效应。针对人工智能技术风险的敏捷治理完全可以应用到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建设中来,这需要考虑五个维度上的变革:适应性治理理念、风险响应的社区多元共治体系、风险预测与防控的城市与社区联动机制、助推式的风险治理政策工具、社区层面的首席信息官制度。在智慧社区的推进环节,需要城市与社区的顶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风险感知、决策分析、组织协同、合作治理、社区动员与科技赋能等多个关键环节及其衔接,以综合打造高风险社会的智慧社区敏捷治理体系。

【关键词】 高风险社会;新兴技术;风险治理;智慧社区;敏捷治理


9

论预防式社会性监管——以化工行业风险监管为例

王 浩 曾子为

(西南石油大学法治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讲师)

(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王 浩,曾子为.论预防式社会性监管——以化工行业风险监管为例[J].理论与改革,2020,(5):97-114.


【摘 要】科学技术引发的大量风险使传统社会性监管遭遇失灵。为完成风险规制任务,应在传统社会性监管中引入预防监管。内含风险预防、合作监管等理念的预防式社会性监管制度,既有助于政府履行风险监管义务,又回应了风险社会下安全、健康、环境监管的现实需求。考察具有风险特性的化工行业,其风险广泛分布于生产、贮存、运输等环节且难测难治,同时化工行业社会性监管预防性不足,存在风险识别不准、评估不科学、处置不及时、信息沟通不顺畅等问题。因此,构建预防式社会性监管制度,应在风险预防、合作与效能原则指引下,对化工行业法律法规进行“立改废”,增强规范中的预防条款,为预防式社会性监管提供依据;平衡预防式社会性监管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将监管范围限定在化工行业生产、贮存、运输等环节的安全、健康、环境风险领域;建立风险监管职能清晰、纵向权力差异化配置、机构独立设置的预防式社会性监管体制;以信息公开、专家参与、监管影响评价程序增强预防式社会性监管的民主性、科学性与责任性;建立复合的预防式监管责任体系,保障监管的实效。

【关键词】 技术风险;化工行业;社会性监管;政府监管;风险预防


10

   人心政治论    

唐亚林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唐亚林.人心政治论[J].理论与改革,2020,(5):115-129.


【摘 要】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政党和国家将全体人民的利益作为政治的最高原则来对待,从而形成了超越党派利益的使命型政党,以及由使命型政党统合并引领的人民群众高度信任与广泛认同的人心政治新形态。这种人心政治新形态,以政党组织的先进性为纽带,以人的组织性、组织的情感性和制度的生命力为核心,以持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美好生活政治观为指导,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型政党肩挑“人”与“制度”的主体理性力量的锻造,以及以“将心比心”的情感治理模式所激发的独特情感力量为特色,形成了超越委托代理制基础,融国家硬实力、软实力和信心力三者于一体的新型理论范式,这将为人类社会闯出一条基于委托信任制的集“良心+良制+良治”于一身的新型政治发展道路,进而开创超越时空、与子偕行的人心政治形态的新境界。

【关键词】人心政治;使命型政党;信心力;美好生活政治观;情感治理


11

中国国家制度型构与“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础

秦德君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政治学会副会长


引用格式


秦德君.中国国家制度型构与“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础[J].理论与改革,2020,(5):130-142.


【摘 要】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最为显性的地带是其形成的国家制度体系。1992年,邓小平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把“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间确定在2020年。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党成立100周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中国国家制度体系是一个有着四个层级结构的系统。经过岁月检验后的稳定、持续良好的制度效能、经过深化改革获得的广泛制度认同和制度比较中的“特质型构”,为推进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推进中国国家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展现更为蓬勃的制度生命力,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制度;制度型构;制度成熟与定型


12

论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国家治理能力观

古洪能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古洪能.论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国家治理能力观[J].理论与改革,2020,(5):143-155.


【摘 要】国家治理能力并非通常所说的国家能力概念,而是国家治理体系完成和实现国家治理之目标任务的能力。国家治理是基于公共利益而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集体行动,其目标任务具有规范性,即通过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使得国家的所有成员都可以相互满足需要、互惠互利、共同受益并最终实现幸福的生活。国家治理体系则是国家治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是根据国家治理的定义来判断的,可以说一切按制度渠道被组织起来参与国家治理的人都构成国家治理体系。根据这样的界定,国家治理能力其实是国家治理体系的能力,是它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功能表现,包括动议、决策和执行三种能力,其判断标准是动议是否全面及时、决策是否正确明智、执行是否有力高效。由于是国家治理体系在从事国家治理,所以国家治理能力就只可能源于国家治理体系。但国家治理体系并非无数个人的散乱集合,而是遵循集体行动的一般组织法则而构建起来的一套组织体系,所以更准确地说,国家治理能力取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即分工、协调和控制机制的设计和安排状况。这就是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国家治理能力观,它应当胜过强调治国人才作用的国家治理能力观,也优于强调外在环境条件作用的国家治理能力观。

【关键词】 国家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过程


1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五个发展取向

盛美真

(云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盛美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五个发展取向[J].理论与改革,2020,(5):156-164.


【摘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并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并部署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并规划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作出的全面部署和战略安排,使国家治理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坚强保证、以实现人民利益为根本立场、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推进重点、以坚定四个自信为战略定力、以独立探索为创新追求。这些方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发展取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取向


14

论基于共享经济“软基础”的信用监管

谢新水 檀 阳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谢新水,檀阳.论基于共享经济“软基础”的信用监管[J].理论与改革,2020,(5):165-176.


【摘 要】信誉、信任和信用构成了共享经济运行结构中的“软基础”,成为了消费者判断共享经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基本要素。共享经济的“软基础”关系到这一新经济业态的形成、运行和发展。在我国,“包容审慎”的监管策略促进了共享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共享经济的信用监管通过信用评估对其相关主体的未来行动能力进行判断,具有稳定、连续、可量化的特性,有助于巩固共享经济的“软基础”,稳定共享经济的信用水平,能有效消除共享经济的监管歧视,还是多元主体开展合作监管的抓手,因此信用监管与共享经济有很好的契合性。为了提升共享经济的监管效能,要加强对信用监管顶层制度的设计,推广信用监管工程,更为重要的是要消除信用信息的共享壁垒,净化信用信息数据。

【关键词】共享经济;信用监管;软基础


15

“流量社会”的崛起及其政治经济学探析

余伟如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余伟如.“流量社会”的崛起及其政治经济学探析[J].理论与改革,2020,(5):177-188.


【摘 要】基于移动数据流量,移动智能正在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流量社会”正在崛起!在和受众相结合之前,互联网平台有的只是“没有内容和形式”的“元数码”,它是“流量社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基质性生产资料,任何发生在互联网空间的数字行为都是对它的“塑形”,因而对它的私有者来说,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而是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数字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元数码”,进而占有普通受众生产的各种“数据商品”及其自然建构的“商品空间”得以获利的。“流量社会”数字生产占据并整合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时空,使生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日常生活本身也被当作“数据商品”来生产。“流量社会”生产资料的数字化使其不必被资本家排他地占有在自己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是资本借助社会日常完成的,生产劳动因而采取了不支付工资的普遍雇佣的形式,数字雇工和普通大众已无法区分。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数字化,而在于“元数码”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数字化。

【关键词】“流量社会”;数字资本主义;“元数码”;数字生产资料;“商品空间”





阅读链接




《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4期

《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3期

《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2期

《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1期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