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目 录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中的大历史观
孙力(1)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数字资本主义”重勘
孙亮(11)
党的建设研究
新时代党的建设基本方法探析
韩强(21)
基层治理研究
治理中的计算与计算式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技术和艺术
阙天舒 方彪(31)
破解基层治理的协同难题:数字化平台的条块统合路径
彭勃 刘旭(42)
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价值、困境与发展路径——基于“主体—过程—制度—文化”的系统分析
王可园(57)
乡村振兴研究
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
金华宝 伍科(69)
数字技术驱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基于农村的实践与优化策略
张鹏 高小平(82)
技术如何更智慧:农村发展中的数字乡村性与智慧乡村建设
吴越菲(94)
社会学研究
“家庭责任依附”降低了城市妇女的社区参与水平吗?——基于西部某城市的实证研究
黄进 裴书盈(109)
“变”与“不变”: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一村一幼”政策的生成逻辑——以四川凉山彝区为例
何真(122)
理念、程序与实践的统一——以普惠托育政策为例
刘中一(134)
英文摘要
(145)
文章摘要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中的大历史观
孙力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聘教授)
■引用格式
孙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中的大历史观》,《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摘 要】唯物史观的中国成长深深得益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育。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的“经以载道,史以翼经”的宝贵传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体现了时代的升华。三大历史决议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尤其是把握住历史的大势以及思想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适时地进行大总结,从而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历史进程与思想进程的融合、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贯通,马恩确立的唯物史观的历史方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唯物史观的忠实传人和时代弘扬者,大历史观的基因源于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产物,是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百年历程证明,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成长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三次飞跃;党史
2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数字资本主义”重勘
孙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孙亮:《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数字资本主义”重勘》,《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摘 要】严格地说,数字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自身“数学化”的一种呈现方式。依照数字资本主义的看法,数字不仅能够重塑资本主义、摆脱危机,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结束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方向。实质上,数字生产或劳动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并非是价值创造的来源。因而,我们应当认识到以计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没有改变,数字只是生产力的要素,这是我们判定数字资本主义质性的基本入口。为此,将政治经济学批判带入到当下的资本主义新进展的分析中,需要持守一些基本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我们把握其中生产力的关键视角;资本主义的治理方式强化了“同一性”,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有助于“非同一性的回归”;立足解放而非控制依然是审视当代资本主义全新变化的基本出发点。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数字资本主义;数字;算法
3
新时代党的建设基本方法探析
韩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党建研究会党建智库特聘专家)
■引用格式
韩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基本方法探析》,《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摘 要】方法问题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一个基础性领域,目前全党对这一领域的重视与其应有地位不太相称,重视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运用至关重要。新时代党的建设方法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指导,也有一系列基本方法的正确运用,更有各种具体方法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正是这些方法的相互配合、有机统一,共同促进了党的建设的顺利开展。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创新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尤其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建设的基本方法,创新党的建设的具体方法。在以科学方法促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总结以科学方法促进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把方法创新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党的建设;方法论体系
4
治理中的计算与计算式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技术和艺术
阙天舒 方彪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阙天舒 、方彪:《治理中的计算与计算式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技术和艺术》,《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摘 要】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海量社会数据的生产,使得人们对治理中的计算和计算式治理的认知也达到了更深的层次,进而促使我们思考技术如何塑造国家治理生态,计算又如何构建新的治理范式。计算作为一种装置,通过“绘图—渗透—洞察”,将知识与权力、国家与社会以及当下与未来链接起来,逐步构建出一整套跨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治理术。这套治理术以数据和算法为驱动,将国家之手延伸到政治社会生活当中,并以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价值追求,以避免传统治理术对个体生命和国家治理的悬置。
【关键词】计算社会科学;计算式治理;治理技术;治理艺术
5
破解基层治理的协同难题:
数字化平台的条块统合路径
彭勃 刘旭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彭勃、刘旭:《破解基层治理的协同难题:数字化平台的条块统合路径》,《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摘 要】在纵向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的背景下,基层政府的兜底压力日趋加大,条块协同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基层亟待构建一种既能调适自上而下的科层压力,又能提高自下而上属地统合能力的条块协同新机制。文章以实例为基础,讨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层条块统合的工作路径。数字化治理平台通过提高“块”对“条”的影响能力,开拓出“向上协同”的治理空间,形成“块块”主导的组织结构再造、权责匹配和压力调适的统合治理图景。数字化治理平台重塑条块关系的实质是改善基层政府在条块关系中的“弱位”角色,自下而上地拓展基层自主治理的空间,增强基层属地管理的能动性。
【关键词】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条块协同;数字化转型
6
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价值、困境与发展路径——基于“主体—过程—制度—文化”的系统分析
王可园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研究人员)
■引用格式
王可园:《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价值、困境与发展路径——基于“主体—过程—制度—文化”的系统分析》,《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摘 要】群众活动团队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群众活动团队的参与,有助于优化社区治理的力量、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和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和共同体精神。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在于:主体方面,群众活动团队的结构还不太合理;过程方面,部分群众活动团队的利益诉求和社区的整体利益存在偏离;制度方面,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保障不力;文化方面,群众活动团队的参与精神难以为继。这就要求优化队伍结构,增强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力量;突出党建引领,把稳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向;完善制度体系,增强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外在保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群众活动团队成员的志愿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群众活动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效,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贡献力量。
【关键词】城市社区;群众活动团队;社区参与;党建引领
7
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
金华宝 伍科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探索》编辑部编审)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生)
■引用格式
金华宝 、伍科:《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摘 要】共同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和必然路径,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系统阐释了农业农村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不断证明乡村振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JP2]理论、历史、现实的三重逻辑都表明,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求、前提保障和重要举措,对共同富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
8
数字技术驱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基于农村的实践与优化策略
张鹏 高小平
(张鹏,温州大学法学院讲师)
(温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
■引用格式
张鹏、高小平:《数字技术驱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基于农村的实践与优化策略》,《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摘 要】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既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文章引入数字治理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构建“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的分析框架,试图为数字技术驱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话语解释。当前,数字技术驱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遵循着数字驱动、多元主体共建的实践逻辑,在试点推广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经验,但数字技术嵌入农村公共服务仍面临着公平可及程度、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现实挑战。为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有必要构建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优化策略,即从“数智”走向“数治”,健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适配机制;从“数量”迈向“质量”,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数字乡村;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数字治理
9
技术如何更智慧:农村发展中的数字乡村性与智慧乡村建设
吴越菲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研究员)
■引用格式
吴越菲:《技术如何更智慧:农村发展中的数字乡村性与智慧乡村建设》,《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摘 要】乡村与数字技术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交织,当代农村正在出现全新的数字乡村性。技术连接性的研究视角强调了数字技术对于农村发展的解放潜能,但却忽略了对技术干预多维后果的考察,容易带来技术目标论的观点。“技术”与“智慧”之间不能简单等同,数字技术为农村发展带来数字资本的同时,也使得农村陷入“技术不智慧”和“技术升级、智慧降级”的发展困境。乡村数字化发展有待于全面实现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迈进,进一步突出“人”的独特性、内生性、能动性和可及能力。如何实现技术增强型的“智慧乡村”,可以从社会、道德、自觉、抗逆力以及技术5个维度来综合考虑“智慧”概念及其在乡村数字化建设中的引入和衔接。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发展;智慧乡村;数字乡村性;技术化困境
10
“家庭责任依附”降低了城市妇女的社区参与水平吗?——基于西部某城市的实证研究
黄进 裴书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引用格式
黄进、裴书盈:《“家庭责任依附”降低了城市妇女的社区参与水平吗?——基于西部某城市的实证研究》,《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摘 要】一般认为家庭责任依附因素会降低城市妇女的社区参与水平,但利用西部某城市2020年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照顾小孩促进了城市妇女的社区参与水平;照顾老人在社区社会资本的作用下也提升了城市妇女的社区参与水平,这说明家庭责任依附因素不一定会降低城市妇女的社区参与水平。原因在于新时代国家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社区积极提供服务,部分家庭责任被社区分担。未来家庭责任依附很可能部分社区化,呈现家庭与社区的共依附性,这将有利于促进城市妇女的社区参与。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妇女;社区参与;家庭责任依附;社区社会资本
11
“变”与“不变”: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一村一幼”政策的生成逻辑——以四川凉山彝区为例
何真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何真:《“变”与“不变”: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一村一幼”政策的生成逻辑——以四川凉山彝区为例》,《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摘 要】精准扶贫战略下形成的民族地区“一村一幼”政策,具有权利保障体系、资源配置体系和宏观政策规则体系三个相互嵌套的结构层次,并以免费教育、村办教育、政府购买服务三项制度为支撑。后扶贫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一村一幼”政策的生成逻辑,宜在保持原有的农村学前教育三项制度不变的同时,力求在农村学前教育人文关怀中心化、承办主体多元化和公私合作模式多样化等方面获得突破,从而在“变”与“不变”的生成逻辑中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精准扶贫;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一村一幼”;民族地区;学前教育
12
理念、程序与实践的统一
——以普惠托育政策为例
刘中一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引用格式
刘中一:《理念、程序与实践的统一——以普惠托育政策为例》,《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摘 要】普惠托育服务政策作为一项新推社会政策,从政策合理性视角看,应该是程序合理性、理念合理性、实践合理性的统一。倘若政策合理性不足,可能会影响政策效力,导致政府或政策公信力降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政策失败。若要提高普惠托育服务政策合理性,就要巩固政策内容中的儿童和性别福利认知,提高政策制定的理念合理性;推进政策过程中的多方参与和协同,提高政策制定的程序合理性;加强政策执行中的政策研究和政策工具创新,提高政策制定的实践合理性。
【关键词】托育服务;普惠托育;社会政策;合理性
阅读链接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