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目 录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移植与嫁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概念

齐卫平(1)

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黄蓉生 耿 靖(1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笔谈)

(主持人:杜玉华)(24)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刘 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价值及其未来发展 

赵 勇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杜玉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赵庆寺



数字时代专题


数字人权保护的再嵌与联结:理论阐释与制度建构

汪 波 牛朝文(48)

元宇宙的社会潜能和变革性影响——从网络权力的维度

宋辰婷(64)



公共治理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行政区划调整的空间治理机制

马雪松 程 凯(77)

风险社会中政策共识构建的路径:验证还是论证?

向玉琼(90)

突发公共事件演化中“异常值”的性状识别与治理之方

高小平(103)

多重场域下街道办的角色冲突与行为调适

庞明礼 邓 翔(119)



乡村振兴研究


乡村振兴中规模性返贫风险的发生机理与阻断机制

姜晓萍 郑时彦(130)

数字经济赋能城乡多维融合的理论机制与实践方略

孙 涛 王 硕(143)

乡村“微自治”:实践检视与路径建构——基于“治理有效”的分析视角

叶    巨   马    华(157)




英文摘要                                                                

(167)



文章摘要


1

移植与嫁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概念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齐卫平:《移植与嫁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概念》,《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和实践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历史实践之中,移植和嫁接的不同样式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与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机械地搬运到中国的物理位置意义上的移植,而是进行化学反应意义上的嫁接,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矢”射准中国具体实际之“的”。作为新时代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出的党的理论创新标志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两个结合”形成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上实现新的飞跃。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必须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关键词】二十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移植;嫁接


2

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黄蓉生 耿 靖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助理)


引用格式

黄蓉生、耿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笔谈》,《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与实践性,在统筹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坚持破解本国现代化难题与世界现代化悖论相统一,意义重大,终将成为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一颗璀璨明珠。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四力”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深刻诠释内涵、特征、路向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引领力;通过广泛动员各民族、全体人民、华夏儿女弘扬主动精神,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推动力;通过系统强化指导思想、价值立场、基本遵循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力;通过深入开展政党塑造、人才锻造、环境营造等,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关键保障力。

【关键词】二十大;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引领力;精神推动力;理论指导力;关键保障力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笔谈)

(主持人:杜玉华)

(刘 勇 赵 勇 杜玉华 赵庆寺


引用格式

刘勇、赵勇、杜玉华、赵庆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笔谈》,《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主持人语: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根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安排,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条重大原则。这些重大原则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具体运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了更加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本期专栏发表四位教授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刘勇的文章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阐释了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JP2]赵勇的文章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价值和未来发展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杜玉华的文章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活力之源、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和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任务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赵庆寺的文章从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行动逻辑和实践要求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刘 勇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基地研究员)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最大优势。百年来,党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了艰辛探索,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功突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前提。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理论创新不断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以自我革命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党的中心任务。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体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的突破。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价值及其未来发展 

赵 勇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从原则高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成与发展,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中把握其理论根基、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价值在于以独特道路形态彰显现代化道路多样性、以独特理论形态发展现代化理论、以独特制度形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以独特文化形态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前瞻思考中国道路的未来走向,体现主体性意识、历史主动和国际视野三大视角,更好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二十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价值;未来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杜玉华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摘 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取得伟大成就的活力之源。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作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途径,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对内改革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国家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对外开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关键词】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必然要求;目标任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赵庆寺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 要】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特质,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精神底色,更是党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维护国家利益、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总体把握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行动逻辑和实践要求,夯实思想根基,磨炼意志品格,坚持原则立场,提高策略方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二十大;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自我革命;新时代



4

数字人权保护的再嵌与联结:

理论阐释与制度建构

汪 波 牛朝文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汪波、牛朝文:《数字人权保护的再嵌与联结:理论阐释与制度建构》,《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摘 要】随着数字社会的到来,数字技术所建构的物物互联、虚拟仿真以及虚实共生的新业态和新形式,逐渐成为公民满足基本权利与追求全面发展的表达式,甚至作为捍卫权利不可或缺的方式和途径。这使得原本深嵌于既有人权保护的结构与过程被数字技术脱嵌出来,带来“数字人权例外”。不过,社会群体竞争作为“一般规则”的选择机制,加速数字人权保护纳入数字社会的统筹建构之中,有效改变数字人权保护的滞后状态。数字社会中人权保护的理性制度建构,能有效促进数字人权保护的关系再嵌和实践联结,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数字人权保护的规范精进,最终有助于为数字社会的演化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数字人权;再嵌;互联网权利;数字社会;人权保护



5

元宇宙的社会潜能和变革性影响

——从网络权力的维度

宋辰婷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宋辰婷:《元宇宙的社会潜能和变革性影响——从网络权力的维度》,《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全面铺开,元宇宙正由科幻走向现实,开始被定位为网络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并被赋予了一系列社会意义和未来想象。从网络权力的维度“窥一斑而见全豹”,能够看出元宇宙社会层面的潜能和由此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在元宇宙社会中,Web2.0时代网络权力的现实困境将被化解,卡斯特式的网络权力将有机会成为现实。赋权和去中心化技术,将成为网络权力实现的技术驱动力;感性共创的普通网民共同体,将化身为网络权力主体;分布式决策的自治组织,将成为网络权力的组织支撑。普通网民将在自主自发的互动中,重新定义和建构权力,进而集聚产生出我们无法想象的巨大力量,创造出元宇宙社会崭新的权力格局。

【关键词】元宇宙;社会潜能;网络权力



6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

行政区划调整的空间治理机制 

马雪松 程 凯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马雪松、程凯:《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行政区划调整的空间治理机制》,《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摘 要】行政区划作为权力结构和行政体制的空间投影,调整行政区划是塑造空间治理格局、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制度供给、治理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发挥的支撑关系,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在现代化背景中的治理意义,要求持续优化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调整蕴含空间生产和尺度重构的价值功能,有利于规范国家治理中的权力运作,保障社会主体的权利行使,并通过均衡资源配置来增进空间正义。根据行政区划的实质内容及空间治理的价值目标,推进新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需要集中处理好政府改革与社会治理、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地理区域与制度场域、本土实践与域外经验这四组关系。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行政区划;空间治理;空间正义;空间政治学;现代化



7

风险社会中政策共识构建的路径:

验证还是论证?

向玉琼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向玉琼:《风险社会中政策共识构建的路径:验证还是论证?》,《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摘 要】政策共识构建的具体路径有多种,但从思维方式出发可以划归为验证与论证两个类别。验证发生于封闭的组织体系之中与理性设计框架之下,运用实证主义方法和技术对政策诉求进行管理,对先验假设做出验证,最终聚合得出政策共识。验证采用了敛聚式的方式,能够保证政策共识构建的高效率和规范性,但却无法应对高度异质化与不确定性的政策问题,风险社会中政策共识构建需要做出论证转向。与验证不同,论证式的政策共识构建不囿于固有的结构与先验的目标,而是承认政策诉求在覆盖范围、内容走势、承载形式等方面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并基于开放和探索的路径寻求政策共识。论证式政策过程体现在政策学习、政策试验与政策调适等多种形式上。不过,尽管验证与论证之间存在张力,但二者并不完全排斥,相反,二者的整合才是政策共识构建的科学化道路。

【关键词】政策共识构建;政策分析;验证;论证



8

突发公共事件演化中“异常值”的 

性状识别与治理之方

高小平

(温州大学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心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


引用格式

高小平:《突发公共事件演化中“异常值”的性状识别与治理之方》,《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摘 要】风险和突发事件在演化过程中常伴有诡谲现象。运用异常值理论,可以解释这种诡谲现象发生的机理,及时发现异常值,防止被误导。依据异常值在形态学意义上呈现的性状,研究发现突发公共事件演化中的异常值具有易感性、适应性及比较显示性等特点,并提出了基于异常值识别与治理的评估框架。对突发公共事件演化中异常值的治理,不同于一般的管控型应急管理之方,要将服务作为一切治理手段的“先手棋”,实施引导和疏导的治理方式,并发挥异常值的生态系统治理功能,统筹考量发展和安全、统筹考量正常值和异常值治理。

【关键词】异常值;突发事件演化;性状识别;应急管理;政府治理



9

多重场域下街道办的角色冲突与行为调适

庞明礼 邓 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庞明礼、邓翔:《多重场域下街道办的角色冲突与行为调适》,《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摘 要】长期以来处于科层与社会交界面的街道办,由于复杂场域产生的组织派出性、职能边界模糊性等问题,引发基于功能论的组织存续与未来面向的讨论,重新凸显出街道办现实的多重场域特性、内生的生存能力和组织环境适应机制。研究认为,街道办处于科层、组织与社区三重行为场域之中并有着相应的角色与行为模式,通过具有情境化与动态性、复合化与综合性、排序化与选择性等特征的调适方式缓解场域角色与行为冲突,凸显其长期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治理场域;治理角色;行为调适;街道办



10

乡村振兴中规模性返贫风险的

发生机理与阻断机制

姜晓萍 郑时彦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姜晓萍、郑时彦:《乡村振兴中规模性返贫风险的发生机理与阻断机制》,《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摘 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乡村振兴阶段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提炼自然灾害频发、生命健康隐患、市场风险增多、政策执行偏差等乡村振兴中的主要风险点,总结可能引致规模性返贫风险的关键事件;基于“传统—现代”视野,从传统的持续影响与现代性的自反性两方面进一步解析乡村振兴中规模性返贫风险点的深层次诱因;归纳乡村振兴阶段结构与制度的变迁、风险环境、风险抵御机制与规模性返贫四大关键要素,通过分析其互动过程,揭示乡村振兴中规模性返贫风险的演化逻辑与发生机理;最后基于上述分析,从实现源头识别、转向合作治理、推进主体性重塑三个方面构建乡村振兴中规模性返贫风险的阻断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规模性返贫风险;发生机理;阻断机制



11

数字经济赋能城乡多维融合的理论机制与实践方略

孙 涛 王 硕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孙涛、王硕:《数字经济赋能城乡多维融合的理论机制与实践方略》,《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摘 要】重塑城乡关系、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经济数字化转型作为驱动经济新动能集聚的核心要素能够为乡村建设提供内生动力,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经济通过数字要素促进要素配置效率提升、数字产业驱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数字技术带动公共资源共享,为实现以城乡经济融合、社会融合以及空间融合为主的多维融合提供动力。现阶段,数据要素共享、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数字治理水平提高以及数字政策保障等有助于数字经济赋能城乡多维融合。为此,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方略引导,夯实数字经济在城乡发展之间的联结作用,探索赋能效力充分发挥的途径。

【关键词】数字经济;城乡融合;乡村振兴;要素配置效率;产业结构优化;公共资源共享



12

乡村“微自治”:实践检视与路径建构

——基于“治理有效”的分析视角

叶 巨  马 华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叶巨、马华:《乡村“微自治”:实践检视与路径建构——基于“治理有效”的分析视角》,《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摘 要】“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也是对乡村治理提出的新的改革要求。将“微自治”置于“治理有效”的视域下进行检视,发现乡村“微自治”模式虽然在凝聚自治主体共识度、保障自治过程有序性、提升自治功能有效性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但其实践机制也存在不利于多元主体有效参与、阻碍多元主体合作互动关系的建立、难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等实践限度。基于实现“治理有效”的目标导向,乡村“微自治”需要立足其实践优势,从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推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机结合、推动自治实践向更高层次发展等方面实施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治理有效;“微自治”;自然村;村民自治;乡村治理


阅读链接

《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4期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