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目 录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时代新征程向新目标进军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笔谈)
(主持人:齐卫平)(1)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秦 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陈金龙
从百年奋斗历程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时代演进
杨凤城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内涵解读
张士海
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王炳林
数字时代专题(主持人:刘京希)
元宇宙:范畴谱系、世界图像与未来昭示
安维复 杨广明(28)
元宇宙空间的社会整合与社会分工:来自涂尔干的启示
张宪丽 高奇琦(41)
元宇宙技术对未来文明的价值演绎
张敏娜(54)
公共治理研究
中国数字政府的核心议题与价值评析
张锐昕(68)
问责何以导致避责:技术治理中的责任运行机制研究
——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基层实践为分析对象
田先红(80)
总体性治理策略:面向复杂社会的城市安全实现逻辑
赵 吉(96)
SOR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应急预防协同失灵的生成解释——基于 X区“城镇燃气整治专项行动”的案例研究
丁 煌 张绍飞(106)
政治学研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大文明圈的愿景与可能
黄力之(119)
公共性与反公共性:网络空间公共参与的悖论与破解
阎国华 何 珍(133)
治理效能:一种制度话语的分析路径
杨彬彬(147)
英文摘要
(158)
《理论与改革》2022年总目录
(162)
文章摘要
1
新时代新征程向新目标进军的思想和行动指南(笔谈)
(主持人:齐卫平)
(秦宣 陈金龙 杨凤城 张士海 王炳林)
■引用格式
秦宣、陈金龙、杨凤城、张士海、王炳林:《新时代新征程向新目标进军的思想和行动指南笔谈》,《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主持人语: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更加深刻地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期专栏发表五位教授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秦宣的文章对精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作出深入阐述,对坚持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出具有学理性的见解。陈金龙的文章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三件大事”,从新时代标注的角度深入论述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加深认识党团结带领人民塑造里程碑的历史性胜利颇有启发。杨凤城的文章采取历史叙事的方式,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置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进程加以审视,对深刻认识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提供了启发。张士海的文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内涵解读,从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主要目标和战略规划、全球视野和世界贡献等方面,阐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王炳林的文章聚焦“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重大论断,从中外政党发展和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经验、以勇于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作出论述,有助于加深对党中央提出这个重大论断的认识。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秦宣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是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六个坚持”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渗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之中,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二十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六个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世界观;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陈金龙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一个时代之所以能载入史册,是因为其发生了一系列标志性事件,成为历史长河的重要节点和分水岭。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三件大事,为评价新时代的历史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的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十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提纲挈领的总结,相对于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新时代的总结,有一些变化和调整。“里程碑”标注了新时代的历史地位,诠释了评价新时代历史地位的维度和视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的定位,有利于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二十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定位
从百年奋斗历程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时代演进
杨凤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综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在不同时代,明确党的使命任务,是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法宝。而要正确确定不同时代的使命任务,党必须,一方面,放眼全球,科学研判时代潮流、世界大势;另一方面,立足中国,深刻研判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的主要期盼。党的百年奋斗昭示人们,要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走自己的路。不管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言说,还是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阐释,党带领人民之所以能够创造彪炳史册的发展成就,找到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
【关键词】二十大;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主要矛盾;使命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内涵解读
张士海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概括,深刻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性,明确设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战略规划,集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视野和世界性贡献,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最新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内涵;战略规划;世界性贡献
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王炳林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临的考验和挑战长期存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永恒的课题。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管党治党的战略自信、战略清醒、战略自觉。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积累了宝贵经验。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关键词】二十大;中国共产党;执政党;自我革命;先进性;纯洁性
2
元宇宙:范畴谱系、世界图像与未来昭示
安维复 杨广明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安维复、杨广明:《元宇宙:范畴谱系、世界图像与未来昭示》,《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摘 要】将元宇宙理解为虚拟世界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它的内涵是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视界融合”或称“虚实共同体”:第一,元宇宙试图将“5G”“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一系列分散的技术纳入一套有组织的范畴体系;第二,元宇宙正在跨越虚拟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数字鸿沟”走向“虚实连续统”的统一世界图像;第三,元宇宙向人类展示了一种世界的数字化与数字世界的生活化的双向同步演化过程。一言以蔽之,人类及其民族国家的数字化生存将成为政治家和哲学家必须反思的时代话题。
【关键词】元宇宙;人工智能;虚实共同体;虚拟世界;真实世界;范畴
3
元宇宙空间的社会整合与社会分工:来自涂尔干的启示
张宪丽 高奇琦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张宪丽、高奇琦:《元宇宙空间的社会整合与社会分工:来自涂尔干的启示》,《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摘 要】有研究表明,元宇宙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显著的社会团结失效和集体意识困难问题,并使传统社会分工体系面临挑战,以及给人带来精神层面问题。要深刻讨论这些问题,可以从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涂尔干的思想中寻找到一些答案。从涂尔干的观点来看,在元宇宙空间中更容易形成新的异质性团结;元宇宙空间的碎片化特征意味着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意识是极为困难的;在新的元宇宙空间中,社会分工是重要的效率提高机制和社会团结机制,同时更有可能以跨地区、跨行业、跨组织的方式来实现。涂尔干对自杀的讨论对我们理解元宇宙空间中的失范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关于精神生活问题的讨论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填充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也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元宇宙空间;社会整合;社会分工;涂尔干
4
元宇宙技术对未来文明的价值演绎
张敏娜
(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张敏娜:《元宇宙技术对未来文明的价值演绎》,《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摘 要】人类对未来文明的价值诉求驱动了元宇宙技术崛起,元宇宙技术成就表达了隐没于人类内心的对于未来文明的价值理想。元宇宙技术对于文明跨越的价值引领表现在从物理宇宙走向精神宇宙的宇宙观、从现实生活走向彼岸理想的人生观、从以劳动为手段走向以劳动为目的的劳动观、从资源竞争走向资源分享的生态观、从等级治理社会走向联合自治社会的社会观。元宇宙呈现出人类文明价值向度内化重返、价值内容多元重构、价值认同依据重塑的属性变迁。元宇宙隐喻着本体再造与本性发现的人本价值、多重虚拟化身赋能的自由价值、新型拓扑互联结构的共享价值、去中心化核心原则的平等价值、数字资源无限再生的生态价值。元宇宙价值理想光照现实世界价值观变革的同时,也照破多重“价值悖反”陷阱,即虚拟之于真实的断裂与偏离、少数人之于多数人的操纵与收割、退化之于进化的阻滞与沉沦、逆乱之于良治的自纵与荒蛮等。
【关键词】元宇宙技术;价值;文明
5
中国数字政府的核心议题与价值评析
张锐昕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公共管理系教授)
■引用格式
张锐昕:《中国数字政府的核心议题与价值评析》,《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摘 要】数字政府实践资源形式丰富,研究资源来源广泛,涉及计算机科学、公共事业、商业经济、公共管理、政府法学、工程学、信息科学等众多研究领域,其建设和发展立足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为之破除现实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文章通过检索中文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数据库收录的题名中包含有“电子政府”或“数字政府”的2017至2022年的文献获得214篇有效研究样本,围绕数字政府的概念框架、技术、法制化和政府改革等议题,初步展现数字政府的理论架构和知识图谱,并评析了核心议题的价值所在及缺憾之处,希望这一研究会对数字政府乃至数字中国良性生态系统建构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数字政府;电子政府;数字化转型;数字中国;数字生态系统;文献综述
6
问责何以导致避责:技术治理中的责任运行机制研究——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基层实践为分析对象
田先红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田先红:《问责何以导致避责:技术治理中的责任运行机制研究——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基层实践为分析对象》,《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摘 要】问责与避责之间关系是责任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12345市民服务热线是上级和民众对基层干部进行问责的一种技术治理方式。上级依托12345热线平台,通过责任分配、过程监控等来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使其更好、更高效地为民众服务。然而,12345热线的便利性、低门槛、低成本性,使得大量的投诉被吸附至该系统中。上级的强问责、技术治理的刚性压力与基层社会复杂现实之间难以兼容,倒逼基层干部采取各种避责措施应对上级问责压力。基层干部的避责行为带来社会矛盾积压、干部权威流失、形式主义加剧等困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基层赢得了自主空间。
【关键词】问责;避责;责任政治;技术治理;12345市民服务热线
7
总体性治理策略:面向复杂社会的城市安全实现逻辑
赵吉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员)
■引用格式
赵吉:《总体性治理策略:面向复杂社会的城市安全实现逻辑》,《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摘 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体系是维护现代城市安全的根本之策。现代城市面临着来自自然界、物理设施和社会领域的系统风险,风险之间的传导与转化加剧了城市安全的复杂性。实现城市安全愿景不仅需要防范系统性风险,也要增强人的安全感,塑造积极的城市安全文化。当前,城市政府部门业务分割造成了风险管理的碎片化,条块分立造成了城市安全实现的分散化,安全的维护与塑造分隔制约了城市安全的共识形成。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应当转向城市安全的总体性治理策略,更系统全面地进行城市风险管理,解决碎片化的治理逻辑;把城市安全的实现融入城市治理和发展进程,并最终服务于人民利益;培育和塑造城市安全文化,为城市安全共同体的形成奠基。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城市安全;城市治理;总体性治理;风险管理
8
SOR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应急预防协同失灵的生成解释——基于X区“城镇燃气整治专项行动”的案例研究
丁煌 张绍飞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引用格式
丁煌、张绍飞:《SOR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应急预防协同失灵的生成解释——基于X区“城镇燃气整治专项行动”的案例研究》,《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摘 要】地方政府应急预防协同失灵何以生成?文章在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基于SOR理论建立的组织分析框架,通过对X区“城镇燃气整治专项行动”的案例研究发现:多重环境因素复合而生的“负重”与“问责”压力,使“选择性纾压”的个体行为与“竞争性避责”的群体行动相继产生,进而引发地方政府应急预防协同失灵的生成。“风险感知”与“行动共识”同向开启的“机会之窗”,“角色—监督—测量”联合失序形成的“机会空间”,为地方政府应急预防协同失灵的生成创造可能并提供条件,两者的耦合是触发地方政府应急预防协同失灵的直接开关。文章构建的生成模型力图为理解中国情境下地方政府跨部门合作行动中协同失灵的生成机理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SOR理论;地方政府;应急预防;协同失灵;案例研究
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大文明圈的愿景与可能
黄力之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引用格式
黄力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大文明圈的愿景与可能》,《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的提出,揭示了当今世界文明圈扩展的大趋势及其规律,应该从文明史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文明是偏重于空间与社会的一个文化学概念。存在于不同时间空间的文明既有形态的差异,也有价值的差别。人类文明圈的大趋势是由分散、个别而逐渐走向统一,由多而少,由小而大,最终达其最大化时,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在于情势所迫:在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危机不再是单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危机,而是全球性的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伟大的构想。中国提出的构想绕开了国家间的现实对立因素,真正开放性地面对所有国家和地区,做到不强加于人,是一条现实路径——建设性而不是毁灭性的路径,是克服文明冲突的现实途径,也标志着人类文明走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圈;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冲突
10
公共性与反公共性:网络空间公共参与的悖论与破解
阎国华 何珍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阎国华、何珍:《公共性与反公共性:网络空间公共参与的悖论与破解》,《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摘 要】伴随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网络空间的交互性和参与性属性日益增强,正在由技术意义上的数字化信息流动空间演进为观念传递意义上的社会交往空间,逐渐具备了作为公共参与新型空间的基本要件。但以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思想交融与观念同化、信息多元与信息窄化、深度互联与浅层交往、海量议题与有限关注等多重悖论为特征的公共性与反公共性并存造就了网络空间公共参与的复杂局面。由此,网络空间公共参与既能够拓展公共空间的场域、孕育具有批判精神的公众以及强化公共议题的传播,但也可能遭遇公共空间被资本力量侵蚀、话语权力不均和议题设置被操控等困境。基于此,促进网络空间公共参与的良性运行,需重点从遵循公共参与达成逻辑优化网络空间、培育公共参与所需的主体精神品质、增强重要公共议题的深度破圈能力和强化网络空间公共参与的秩序治理等多个方面加以协同推进。
【关键词】网络空间;公共参与;公共性;反公共性;悖论
11
治理效能:一种制度话语的分析路径
杨彬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引用格式
杨彬彬:《治理效能:一种制度话语的分析路径》,《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摘 要】制度话语为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可行路径。政治话语化与话语政治化是政治社会运行的基本特征,政治话语化与话语政治化是历史统一的,话语政治是国家进行治理的基本方式,制度话语演变是制度体系演进的表征。纵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规范化、实现体系化、追求法治化的过程可以发现,制度话语是治理体系运行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本体论层面的价值;制度话语是认识国家治理的基本载体,体现了认识论层面的价值;制度话语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可行路径,体现了方法论层面的价值。提升治理效能要加强制度话语的概念史研究以考辨概念、追溯根源、厘清异同;要加强制度话语的制度史研究以辨明语义、分析逻辑、考察动因;要加强制度话语的理论史研究以总结经验、揭示规律、建构体系。
【关键词】治理效能;制度;话语;制度话语;制度优势;治理优势
阅读链接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