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目 录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现代化之问”的提出与回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模式特征及逻辑展开

肖 克 王 寒(1)

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探索与价值旨归

董 慧 向金存(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

博弈与重构:学术争辩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1919—1949)

王海军(26)

和合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方盛举 杨睿哲(39)


数字时代专题(主持人:蓝江)

从幽灵对象到幽灵智能——浅论智能时代的物与劳动的历史演进

蓝 江(52)

“数字孪生”拓展实践技术逻辑的哲学叙事

涂良川(64)



党的建设研究

大党独有难题:释义与析理

于安龙(75)



基层治理研究

支撑数字中国的基层干部数字素养——底线、底数和底气

于君博(90)

演绎与反思:“一刀切”政策下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应对——以野生动物禁养政策为例

程同顺 杨 明(101)


社会学研究

GPT技术下的自由悖论与公民教育——基于卢梭公民自由观点的分析

高奇琦(117)

制度变迁中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整合逻辑与路径选择

王 辉 刘惠敏(131)

中外智能社会治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刘 毅(147)



英文摘要                                                                

(162)



文章摘要


1

“现代化之问”的提出与回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模式特征及逻辑展开

肖克 王寒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肖克、王寒:《“现代化之问”的提出与回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模式特征及逻辑展开》,《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摘 要】在2023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正式提出并亲自回应“现代化之问”。“现代化之问”实质是人类应该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现代化之问”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在现代性视野下,西方现代化道路解决不了其自身固有的二元对立矛盾,进而导致四大危机:个体层面“自我”与“他者”的对立;群体层面阶层对立及阶级对立;国家层面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立;生态层面人与自然的对立。从宏观价值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很好回应“现代化之问”,破解当下世界现代化的危机,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具有的模式特征:以人的解放与发展为根本方向;实现国家性与世界性有机联接;使命型政党领导下以国家建设为中心。就具体实现方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切实可行,对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普遍示范意义,是因为其回应“现代化之问”的三维逻辑的合理性:以民族复兴与文明新形态作为目标逻辑,以发展和稳定作为进程逻辑,以多步走和分阶段作为路径逻辑。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现代化之问;中国式现代化;现代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探索与价值旨归

董慧 向金存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董慧、向金存:《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探索与价值旨归》,《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摘 要】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成为习近平准确理解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方法论。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看,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哲学方法论一直蕴含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一以贯之坚持的方法原则。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历程,也是坚持系统观念擘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程。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人类文明高度来说,就是一种文明形态的系统构建。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逐渐系统生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植根于优秀中华文明的丰厚滋养,生成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实践推进中,发展于世界文明交融互动、共存共进的前景之中。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新形态;系统观念



3

博弈与重构:学术争辩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1919-1949)

王海军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延安大学特聘教授)


引用格式

王海军:《博弈与重构:学术争辩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1919-1949)》,《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构始终伴随着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的话语交锋与话语较量,思想上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成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的最重要方式。学术争辩是革命时期话语生成和话语传播的重要途径,体现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都试图通过借助马克思主义话语阐释中国革命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以争取话语权。该时期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由弱变强的重要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同各种社会思潮之间展开了长时间学术争辩。经过长达三十年的争辩,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优势地位。当前国内学界对该时期学术争辩的研究不够,未将这些争辩放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争夺的视角下进行梳理研究。而在该时期争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争辩此起彼伏,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研究其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总结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的规律。

【关键词】学术争辩;话语权;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意识形态主导权;学术话语权



4

和合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方盛举 杨睿哲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方盛举、杨睿哲:《和合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和合文化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性传承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度契合,对推动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共同体、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共同体建设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在强国建设背景下,通过重塑和合文化、弘扬和合文化、践行和合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和合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共同体;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共同体;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共同体;强国建设



5

从幽灵对象到幽灵智能

——浅论智能时代的物与劳动的历史演进

蓝江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蓝江:《从幽灵对象到幽灵智能——浅论智能时代的物与劳动的历史演进》,《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摘 要】随着大数据和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智能时代的物与劳动。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来审视从工业生产的物化劳动到当代智能时代的智能化劳动的历史关联。马克思和卢卡奇笔下的物化,实际上是指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工人身体中的劳动力被物化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加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中,在这个意义上物化就是幽灵对象。在鲍德里亚分析的消费社会时代,物变成象征化的符号—物,而人们之所以追求消费商品,实际上追求是物的符号价值背后所象征的社会地位。在智能时代,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实现了人类的智能与自身的活动的再次分离,这一次,人类的智能被数据化和算法化,汇聚成一种类似于幽灵智能的东西,而幽灵智能的本质在于算法平台对人类普遍智能的分离和掌控。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时代;ChatGPT;人工智能;劳动;算法;幽灵对象;幽灵智能



6

“数字孪生”拓展实践技术逻辑的哲学叙事

涂良川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涂良川:《“数字孪生”拓展实践技术逻辑的哲学叙事》,《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摘 要】数字孪生集成了多种技术和多门学科,实现了虚拟实在与原子实在的深度交互,正在从根本上建塑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实践的逻辑。因此,深入数字孪生拓展人类实践的技术机理与发生逻辑,把握其提出的根本性哲学问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理解人类实践变革的重要工作。数字孪生以数字迁移事实的方式追问真实之本质,以算法驱动生成场景拷问人与对象关系的发生逻辑,以虚拟实在的反事实干预表征观念的力量。今天,数字孪生改变人类的实践逻辑,数字孪生体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人实践的真实对象,是不争的事实。真实面对数字孪生实现认知知识向执行知识转化如何推进人类智能和实践能力发展的问题,既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真实理解自我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又是规制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的前提性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实在;原子实在;数字迁移;算法;实践;信息技术



7

大党独有难题:释义与析理

于安龙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于安龙:《大党独有难题:释义与析理》,《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摘 要】大党独有难题,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党执政、大国执政、长期执政、一党执政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于矢志民族复兴、胸怀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其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其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应有之义,也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所需。“大党独有难题”这一重要政治话语和论断的提出,表明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日益深化。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要紧紧围绕“六个如何”,不断推进科学理论创新发展,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坚定不移进行自我革命,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为中国共产党维护自身执政安全,进而跳出历史周期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大党独有难题;全面从严治党;自我革命;历史周期率;初心使命



8

支撑数字中国的基层干部数字素养

——底线、底数和底气

于君博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于君博:《支撑数字中国的基层干部数字素养——底线、底数和底气》,《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摘 要】基层干部数字素养的提升是以国家意志引领、形塑全社会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微观基础。伴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基层治理的任务模式和数字赋能需求也发生了融入更多决策行为,支持更多分析、判断的变化。基层干部的数字素养培育及提升要适应以上外部与内部环境改变,必须筑牢政治底线,摸清行政底数,充实创新底气,才能切实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同时,明确基层干部数字素养培育及提升的底线、底数和底气,有利于在治理实践中突出问题意识、过程思维和应用场景转化,有效提升基层干部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基层干部;数字素养;数字中国;国家治理;基层治理;数字治理;公共服务



9

演绎与反思:“一刀切”政策下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应对——以野生动物禁养政策为例

程同顺 杨明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程同顺、杨明:《演绎与反思:“一刀切”政策下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应对——以野生动物禁养政策为例》,《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摘 要】政策“一刀切”和社会情境多样性之间的张力容易引起基层政府与农民在执行环节的政策博弈,这种显性特征造成了双方互动模式的刻板认知并且掩盖了政策互动的积极方面。从“过程—事件”视角考察“一刀切”式的禁养政策可以发现,基层政府与农民的政策互动并不止于相互博弈,同时还包括合作、协调、保护等积极面向。基层政府与农民的互动模式经历了从政策博弈到共同应对的动态变化,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交互影响构成了双方互动行为变迁的演化机理,其实质是基层政府在体制压力和民意压力的双重作用下顺应时势变迁进行政策调适的结果。基层政府与农民共同应对政策“一刀切”既完成了政策的显性目标,又反作用于最终的政策成效。基层政府与农民的政策博弈和非正式合作不利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型,双方良性互动仰赖于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一刀切”政策;基层政府;政策博弈;乡村振兴



10

GPT技术下的自由悖论与公民教育

——基于卢梭公民自由观点的分析

高奇琦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高奇琦:《GPT技术下的自由悖论与公民教育——基于卢梭公民自由观点的分析》,《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摘 要】从卢梭的观点出发来理解GPT技术的发展,会得到一些更加深刻的认识。GPT所导致的知识幻象使人们看起来增加了知识的自由,然而实际情况是人们并不能真正自由地使用这些知识。此外,GPT还会加速原子化世界的诞生。GPT似乎可以胜任“一对一”的人生导师的工作。当然,我们需要对GPT背后的知识架构及其可能表达出的道德模范的内涵进行深究。当人们面对GPT进行提示时似乎是一种请求,但实际上人们会要求GPT提供某些知识。人类希望对GPT建立一种基于依赖的统治,或是以依赖为外衣的统治。GPT最终会挑战人类的劳动观念,这就意味着人们在GPT的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保持某种劳动的属性和特征。如果GPT仍然是一种能够提高人类生产力的生产工具,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人类发展出劳动的新模式,同时使人类仍然可以强劲地保持自身的主体性,这似乎恰恰是卢梭意义上的自由人的开始。在GPT的辅助之下,人类要通过第二次降生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理性,并在个体的实践理性中寻找共同体的共通感,这样才能够打开自由的枷锁,并获得人类的真正自由,最终走向自由人联合体。

【关键词】数字化;GPT;ChatGPT;教育;劳动;卢梭;自由悖论;自由人联合体



11

制度变迁中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整合逻辑与路径选择

王辉 刘惠敏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王辉、刘惠敏:《制度变迁中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整合逻辑与路径选择》,《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摘 要】政策整合是破解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各类不平衡和碎片化问题的有效路径。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系统梳理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初步探索时期、老农保、新农保、城乡居保的变迁历程中,政策框架、子系统参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四个维度的整合状况,提炼整合逻辑。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取得整合成效的同时也面临整体治理框架不健全、部门间联动效应难以凸显、目标共享和细化不到位、信息传导类工具短缺等明显短板。今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设计调整应继续沿着整合思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整体治理框架;坚持多主体联动治理机制;提升政策目标的细化和共享程度;强化养老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老龄化;制度变迁;政策整合;整合逻辑;整合路径



12

中外智能社会治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刘毅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刘毅:《中外智能社会治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4期。


【摘 要】智能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分析阐释中外智能社会治理研究的特征、差异以及趋势,有着重要价值。文章运用文本挖掘方法提炼了中国智能社会治理的核心政策主题,界定了这一政策领域的研究边界,发现智能社会治理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与国际关联领域研究契合度较高。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展示了中外智能社会治理近20年研究的整体图景、阶段性特征以及异同点:国内对智能社会治理的研究更加关注产业扶持和技术产出,而对社会治理智能化和公共安全智能化关注相对不足;在国外论文出版中国内智能社会治理研究热度高但国际合作较少;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主题近20年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信息技术导向的数字治理时期、技术—制度双向调试的智能治理时期和公共价值导向的智慧治理时期,我国正处于向智能社会治理研究第三阶段迈进的关键期。未来该主题的研究需强化这一概念框架的包容性,进一步形成人工智能治理嵌入的共识框架,增强学科共振,推进治理导向下的社会系统整合。

【关键词】智能社会治理;智慧治理;智能治理;人工智能;大数据;文本挖掘;文献计量学



阅读链接

《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3期

《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理论与改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