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场社会学理论讲座回顾:从前沿学习到范例应用
文/高行云
* 如何学理论?
* 如何从学理论到用理论?
* 如何理论框架和经验故事,不再是“两层皮”?
* 如何从经验研究,发展到理论对话与贡献?
6月8日(周一):华东师范大学*沪江群学系列讲座第2讲
《多重的身份:场域理论与批判性新闻报道研究》
6月15日(周一):华东师范大学*沪江群学系列讲座第3讲
《吊诡的日常:结构化理论与生活方式移民研究》
6月19日(周五):华东理工大学线上讲座系列第4讲
《当代社会学理论前沿:追踪学习与经验应用》
最近有幸受邀的三场讲座,都是围绕这个主题。
感谢刘拥华老师和赵方杜老师邀请!
1 从理论教材到经验应用,
缺少哪个环节?经验范例
我们接受的基础教育,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一般分成三个部分:
原理介绍+教材例题+自主练习
对照到高等教育,如果我们把“自主练习”比喻“写论文”,“原理介绍”比喻为“学理论”,那我们在高等教育阶级只有两个环节:
原理介绍(学理论) + 自主练习(写论文)
因此,我们缺少了“教材例题”。这个东西要如何理解呢?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贡献在于:他认为即使是朴素的实验,也是带着理论/范式的“视网膜”。他在该书后记中对“范式”下了一个更狭的定义:范例(exemplar)。Kuhn的比喻正是物理学教学中的例题学习,便于让学生自己以“家族相似性”观念去自主开展自己的实验探索。
因此,如果我们学理论的时候,是【理论原理+经验范例】一起学习,那么将有利于我们做自己的、理论对话的、经验研究。
我们不妨想想,各位理论大家,常常是理论与范例同时被记住、诠释,也同时被批判。
韦伯:社会行动理论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涂尔干:社会事实理论 + 《自杀论》
布迪厄:场域/惯习/资本理论 + 《区分》、《国家精英》
埃利亚斯: 社会构型理论 + 《文明的进程》
Andrew Abbott:生态理论 + 《职业系统》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理论教材也同时会谈到他们的经验范例,却还是让我们难以理解怎么做自己的经验研究呢?为什么没有以前在高中学数学、做例题那样的generalization?有两个原因:
1. 解剖理论与范例间的关联,需要对范例的社会科学哲学、方法论与研究设计有专门研究与理解。
比如,韦伯的《新教伦理》是最早处理了“共线性”问题。这文本的方法论本来已经成为大量争议的领域。这导致的结果是:即使我们在学经验范例,但我们的学习方法,是按照理论学习,而非按方法学习来思考,得到的仍然是经验范例中的结论:比如为什么是加尔文教派而不是路德教派促成了资本主义精神?我们只得到天职观等概念,而非去理解“为什么是……而不是……”背后的对比性解释与推论研究设计与方法论。
以前推送过介绍《新教伦理》的方法论研究:
第二,经典作者的经典专著和当今的期刊论文写作,有很大的不同。埃利亚斯曾比喻自己做研究是“在实验室里”,不太考虑到对话与体例。尤其是韦伯、涂尔干等已经远去百年,更不用提是欧陆范。
而今后我们学生学习理论应用时,是以形成一篇论文为目的,体例更加期刊论文化。尤其是,我们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学习,也暗含着以期刊论文的体例在教学。
由此得到,我们要想解决理论学习与经验应用之间的中间环节,需要解决3个问题:
1. 经典理论家的经验范例学习
2. 研究设计取向的经验范例学习
3. 当前优秀期刊论文的经验范例学习
因此,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两场讲座中,我以雷雅雯对于布迪厄(及其后来者McAdam等人改造)的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的应用范例,解释为什么北京、上海和广州有不同程度的批判性新闻报道,发表在《美国社会学学报》(AJS),也以Rob Stones等人对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应用范例,解释为什么欧洲人迁往马来西亚和泰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的移民,反而会陷入边缘化的吊诡,发表在《英国社会学学报》(BJS)。
Lei, Ya-Wen. 2016. “Freeing the Press: How Field Environment Explains Critical News Reporting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22(1):1–48.
Stones, Rob, Kate Botterill, Maggy Lee, and Karen O’Reilly. 2019. “One World Is Not Enough: The Structured Phenomenology of Lifestyle Migrants in East Asia.”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70(1):44–69.
尤其是雷雅雯的文章,十分精彩的研究设计更能够展现场域理论对于“象征资本”的垄断与反垄断的斗争、展现了多重与交叉的场域如何促成了行动者的能动性的议题。
其实这个想法,最早萌芽于我在安徽大学社会学系读大学本科(2009—2013年)。导师陈俊峰老师曾教诲我在写论文时,不妨找一个自己认为在论证与表达(而非议题)上值得模仿学习的优秀论文,放在自己的“抽屉里”。自己写的时候,时不时地拿出来参考与思考,以改进自己的写作。
在华东理工大学的讲座上,我也以周雪光的《通往集体债务之路》和Erin McDonnell今年刚出版的加纳官僚制研究专著为例,分享指出要特别留意两种案例设计与论证:变异性与负面性案例,便于展开和中观化、命题化的理论间对话。
2 当代理论,何种面貌?何种学习?
一旦谈到当前顶刊的优秀论文中寻找与确定自己的经验范例,就不得不涉及到3个问题:
1. 期刊论文怎么找?哪些期刊更合适?
2. 当前的期刊论文都在讨论什么理论?
3. 为什么现在的期刊论文上的理论,和教材上的理论,不太一样?
在华东理工大学的讲座上,我从社会学学者都必定熟悉的特纳(Jonathan H.Turner)的教材《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出发,提出问题:
1. Jonathan H.Turner现在在做什么研究?
2. Jonathan H.Turner在2002年后不再更新该教材后,又做了哪些工具书/教材?
其实,这位大咖不是像Ritzer那样是典型的“教材匠”,而是一直走在社会学理论的前沿。他在2001年起开始编辑Handbook of Sociological Theory,现在也一直在做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学,演化生物学+社会学的研究。
如果翻开Handbook of Sociological Theory,就会发现和他的《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非常不一样了,基本是以分支社会学+经验研究作者(有理论兴趣)在撰写:
老爷子Jonathan H.Turner都这么接地气、走前沿,我们难道不可以也学习学习吗?在介绍当前美国社会学理论三代学者的基础,我分别拆开各个世代间的师承、辩论、分化与突破,展现一个有活力的学术社群是如何通过以generation为标志的对话的。
就实际找期刊、学期刊论文来看,我展现了社会学理论类期刊的不同风格、不同分类,方便定位与学习。毕竟,如果你想找个经典理论的经验范例研究,不太容易在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找到,可能更容易看看Theory and Society期刊。
同时,我也以如何反客为主,从阅读知名学者的简历入手,找期刊、找理论、找学术社群。
SOC大缸荐文
这是Soioclogical理论大缸第443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