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口语诗歌的访谈法:呈现女性受访者的声音韵律,而非死板文本

高行云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2-06-16

文/高行云

首发时间:2021年3月11日

文献来源

Tamboukou,Maria. 2021. “Narrative Rhythmanalysis: The Art and Politics of Listening to Women’s Narratives of Forced Displac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4(2):149–6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的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领域的跨学科学科,除了量化研究技术探讨,也有很多定性方法研究。

 

比如,2021年第2期发表了来自英国东伦敦大学女权主义研究教授Maria Tamboukou的文章。她指出,在做访谈研究中,我们在聆听,但心里希望的却是文字书面表达(为了发表)。因为我们要把受访者的话,转录和编辑成我们的学术文字。

 


 一般访谈过程失去的是什么呢?是声音!

 

如果我们想要呈现和还原受访者的“声音”,那我们要怎样书写呢?

 

她的策略借鉴了“Narrative Rhythmanalysis”——借鉴Lefebvre的《节奏分析》(这是列斐伏尔的非常薄的一本晚期作品),以及阿伦特对声音的研究、Young关于女性主义的理论,指出在访谈过程中,可以通过散文与诗歌的方式,尽量通过情节结构的方式,再现“叙事节奏”“情感力量”

 

 


 2 一位刚果女性的诗般声音!


通过对22名在希腊的移民和难民妇女采访,了解她们在跨国流动中的经历:从哪里来?怎么来的?想象十年后生活会怎么样?这些难民女性多是来自非洲、东欧等地,可能是偷渡或流浪,当护工等方式过来生活。

 

例如,一位受访者安娜,是一位二十岁出头的刚果妇女。她在2018年不得不离开祖国,是因为她在当家政工人的时候,被雇主强奸了。但女主人为了掩盖了丈夫的罪行,给了她一些钱打发了事。安娜逃到土耳其过境时,才意识到自己怀孕了。终于,通过一个难民关怀的民间组织,安娜又来到希腊定居下来,也有了自己的小女儿。(下图与此故事无关)

 


对于这个案例,作者遵循了故事情节,呈现访谈过程受访者的犹豫、重复、停顿、曲折等口语迹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振动”,感动到故事情节和文字的情感纠缠。 


通过诗歌的方式,安娜的故事以两节展开。第一节主要围绕着她在孤独和宁静中当下生活感。这种叙事没有提供她的创伤性经历。而第二节,则不仅叙述了强奸的故事,而且还叙述了她流离失所的恐惧和绝望。

 

下面是Tamboukou教授为安娜的口述故事,希望呈现出声音、情感与境遇交叉的访谈文本——两节的诗歌。左边翻译是Google机译,右边是英文。




    * 这是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的第533期推送 * 



超越历史研究的定性与定量之争:剑桥人口与社会结构学派的启发

近十年国际质性研究终身成就奖学者一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