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明明睡得很沉,醒来却感觉没睡一样?答案其实很简单…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201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的失眠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换句话说,大约每5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有睡眠障碍。
为了探索失眠背后的秘密,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疑问:
为什么有时能感觉到自己睡得香,有时却感觉“没睡多久就醒了”?
为什么有的人嘴上说“睡不着”,实际做完睡眠测试的结果却是“睡够了、也睡得很沉”?
这些问题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因为大多数人能凭直觉,大概知道自己是醒着还是睡着了,以及“睡得熟不熟、香不香”。
但多年来,医学界一直认为,睡眠的深浅是看不见、摸不着,也感觉不到的,只有观测睡眠期间的脑电波才能判断。
通常我们说的进入“深度睡眠”,体现在脑电波中就是慢波睡眠。这是睡眠各周期中最深、最有恢复力的阶段,典型特征是高振幅、低频率的脑电波。
图片来源:123RF
然而,睡眠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测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最近,一项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表明:
传统多导睡眠仪测出的所谓“标准睡眠记录”(以脑电波检测为主要依据的睡眠记录),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主观认为的睡眠情况。
这向之前的理论发起了挑战——处于低频慢波睡眠的人,不一定能感觉到自己是熟睡的。
科学家让 10 位失眠的人、 20 位睡眠正常的人在实验室里睡觉,同时记录他们的脑电图情况。
他们在睡觉期间被唤醒了787次,每个人会报告自己的睡眠质量,让试验人员记录下他们在各个睡眠阶段当下即时的反馈。
在看结论前,先给大家科普几个概念:
首先是人类的睡眠周期,它包括两个类型: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
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又叫快波睡眠,属于梦境期。
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N1和 N2是浅睡眠期;N3是慢波睡眠(之前一直被认为是深度睡眠)。
NREM与REM交替出现,交替1次就是1个睡眠周期。大致来看,一般由浅入深,再到梦境期就是1个周期。
图片来源:123RF
而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有些“失眠的人”以为自己“没睡着”,实际往往却是睡着了的,这就是主观感受和客观测量之间完全不匹配的现象。之前,这被认为是一种睡眠感知的偏差。体现在脑电波中,则是出现了一定程度慢波和快波交叠的情况。
2)除了“失眠的人”出现偏差,睡眠良好的人主观感受和客观测量也出现了偏差。比如:本应该进入了所谓的“深度睡眠期”,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睡得比较浅”;在快速眼动期(梦境期)的时候,他们却感觉自己“睡得很深”。
所以,谜底终于被揭开,真相就是:
过去,被认为有睡眠感知偏差的“失眠人群”,很可能不是真的有睡眠问题,而是可以更精确地感知到从睡眠期到觉醒期的微妙变化。
试验结论挑战了“慢波必然代表深度睡眠、而且会有睡得很沉的感觉”这个观点,还认为“快速眼动睡眠(REM,梦境期)其实更能代表主观上的深度睡眠”。
图片来源:123RF
那么,如何才能改善睡眠质量呢?
如果你总感觉自己睡眠质量不够好,以下几个建议可供参考:
1) 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每天要保证睡够7~9小时。
2) 一定程度的运动:如果无法保证7~9小时睡眠,睡眠质量也确实不好,那多运动也能“抵消”它带来的死亡和疾病风险。根据世卫组织(WHO)推荐的运动水平,建议成年人每天中等强度运动至少30分钟(比如快步走、扫地、拖地、瑜伽等)。
3) 良好的睡前环境:比如睡前2小时就把房间光线调暗;避免睡前剧烈的运动;睡前别喝酒抽烟;容易起夜的人晚上少喝水等等。
如果试过种种方法,睡眠问题还是很严重,建议去医院精神心理科或神经内科看看。现在不少医院还有专门的睡眠心理门诊,大家可以根据需要挂号。
最后,祝愿手机屏幕前的你能够天天好梦,夜夜安眠。
推荐阅读
它们是大脑健康的“两大杀手”,生活中常喝两种饮料,可能起到预防作用
作为淋巴瘤、乳腺癌生存者和白血病患者家属:癌症让我明白了4件事
参考资料:
[1] Study results challenge theory thatslow-wave sleep best accounts for feeling deeply asleep. Retrieved Nov 9, 2021,from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11-results-theory-slow-wave-accounts-deeply.html
[2] Aurelie M. Stephan, et al., (2021). Consciousexperiences and high-density EEG patterns predicting subjective sleep depth. CurrentBiology, DOI: 10.1016/j.cub.2021.10.012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e药环球」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About us
e药环球 | 药明康德团队打造
点“在看”,分享健康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