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丰富的文学景观中,好比温习一遍生动的世界文学简史” :卢桢带你文学旅行
10月22日晚,《旅行中的文学课》作者卢桢以语音的形式,做了一场题为“旅行中的文学课——打造属于你的文学旅行”的线上分享会。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旅行故事,带领全国78家书店、110多个读书会社群的共3万名书友,开启了一段为期1小时的文学旅行。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卷有益,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行者无疆,旅行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现在我们把文学和旅行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又应该如何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呢?换句话说,文学和旅行是如何发生关联的?当书里的世界遇上现实的世界,两者之间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我们又应如何摆脱走马观花、打卡晒照的模式,去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文学旅行呢?在面对这个词语组合时,你脑子里是否也会冒出很多问号?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倾听资深文学旅行家卢桢的分享,在有趣的旅行故事中找到答案。
活动回顾
旅行中的文学课:打造属于你的文学旅行
分享嘉宾:卢桢
我是《旅行中的文学课》的作者卢桢,现在是在南开大学教书。文学院老师热爱文学,就关注与文学相关的话题,恰恰我自己又是一个热爱旅行的人,最近10年已经走过地球上80国,300城。在背包十年的旅途中,我比较注意去发现那些与文学有关的景点,风景,拍了一些照片,积累了一点文字。
真正想写一本书,机缘来自三年前,我在英国伦敦做访问学者,每日从居所到学院图书馆自习,需要步行五公里横贯伦敦东西,一路所经之处颇为有趣——开膛手杰克故事的发生地白教堂,《哈利·波特》中“对角巷”的拍摄地勒顿豪市场,艾略特工作过的银行大楼,弥尔顿的故居原址,济慈和华兹华斯曾描写过的大树,狄更斯的故居,罗素住过的老房子……穿越在丰富的文学景观之中,仿若温习了一遍生动的英国文学简史。于是我萌生出一个念头,想把在英国以及此前游历中涉及文学旅行的感悟记录下来。这是这本书的写作缘起。书中一共35篇文章,涉及将近30个国家的文学旅行圣地,把这些旅行线索串起来,就是我在书中提到的一个概念:文学旅行。
什么是文学旅行?
文学与旅行都强调对人文历史的审美,对景物和人文形象的关注,对代表性符号的解读,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内心的情绪,参与到文学行为或是旅行行为中。一个是阅读书中人生,一个是游览大千世界,旅行与文学,就构成了一个人开阔心胸、增长见识非常重要的两个向度。
阿兰·德波顿的代表作《旅行的艺术》中提到,“如果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够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旅行可以表达出紧张学习和辛苦工作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旅行所具有的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性,可以使很多人得到解脱与放松,甚至获得了精神转化生命张扬般宏大的意义。在这其中,文学旅行的意义更为独特。它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有之。
从公元4世纪开始,去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朝圣诗人维吉尔的墓地就成为意大利文化由来已久的传统。1375年,文艺复兴之父、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去世后,他位于阿克瓦的墓地也成为文学圣地,朝圣者络绎不绝。近现代的文学旅行主要发生在英国,起始于对作家墓地的观光,后来发展为作家故居游。1769年9月6日到8日,斯特拉福德福莎士比亚诞辰周年纪念活动成功举办,标志着近代文学旅游的诞生。直到今天,英国是世界上文学旅行开展的最丰富的国家,全球十大文学旅游目的地里,英国的伦敦、斯特拉福德、爱丁堡位列前三,独占鳌头的英国文学旅行热潮也影响了欧美其他国家。
可以说,文学旅行这种旅行方式在西方相对比较成熟完善,甚至有相对应的很多线路,但在中国还属于正在探索的阶段。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文学旅行就是以寻访与文学相关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或场所为动机的旅行形式,以文学为本位,围绕作家生活地或文学发生地进行的游览活动。
文人故居或文学博物馆、文人墓地、文学发生地,是文学旅行的三大标志物
在我看来,文学旅行具有三大核心景观,也就是标志物。
1.文人故居或文学博物馆。文人故居、博物馆旅行,无论国内国外都比较热门,一个文人的故居甚至可以成为当地旅行的文化支柱。比如鲁迅的百草园,徐志摩的故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旧居等等。在西方,去莎士比亚故居旅行也被视为近代文学旅行的开端。
2.文人墓地。墓地旅行的发源地也是欧洲,它是文学旅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参观托尔斯泰的墓地之后写下了著名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将托尔斯泰墓视为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中最宏伟和感人的。他认为这座墓地剧烈震撼了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保护作家得以安息的唯有人们的敬意,它应该成为人们瞻仰伟大灵魂的圣地。在英国,因为文人墓地旅行的兴盛,进而带动了故居游和博物馆游。世界上最集中的文人墓地应该是英国伦敦,像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的诗人角从1400年写《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家乔叟被安葬至今,已有120多位作家、诗人、艺术家安息在此,到英国的文学圣地朝圣,这块纪念墓地将会是必定驻足之地。
3.文学发生地。英国北部小镇哈沃斯是勃朗特姐妹的故居所在地,从艾米莉·勃朗特的住所向西走,连绵的山丘上长满了石楠,石楠的尽头是沼泽和旷野,附近有一所石头房,这就是激发艾米丽写《呼啸山庄》的那个山庄原型,也就是我说的文学发生地。对文学发生地的旅行,可以激发我们重新在现实中审视经典文学,甚至产生一种亲身经历经典文学制作过程的独特感受。为此,我特意在歌德写作《浮士德》的饭店吃了歌德当年吃的土豆汤,感受他写作名篇时的环境氛围。
莱比锡土豆汤
当旅行和文学碰撞,真实与虚构的共振会催生什么样的火花与新的体验?
旅行的意义有很多,但它应该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对自己现实生活、现有知识的一种审美性拓展。所以我并不会强调说文学旅行是最高大上,最有意义的旅行,但它对我来说,的确拓展了知识视野,也让我从对文学先贤的追慕和探访活动中,获得了旅行休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对话联系。追求未来经验的旅行可以反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高我们的文学感悟力和理解力,这是文学旅行之于我的意义。就文学旅行来说,它鼓励我们重新回到文学的现场,去发现文学的细节,并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和作家发生跨时空的对话。
从体验的角度来谈,我想说几个有意思的故事,以此证明旅行和文学碰撞带给我的新奇体验。上文说到文学旅行的三大标志物,首先是故居。观看作家以前住过的房子,就是观看他们发射生命强光所在。我举个例子,在英国中部小镇哈沃斯,这里保留了勃朗特三姐妹的故居。像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呼啸山庄》都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作品,她们姐妹的英年早逝,让我们这些粉丝唏嘘不已。看看勃朗特家的位置,座山朝墓地,开玩笑说阴气很重,风水不佳,似乎这也隐含了她们的悲情人生。带着对她们的朝圣之情,我们走入屋子的客厅,有个别家具是复制品,大部分都是原样保持了当年的状态,我一眼就看到了客厅右侧的一张沙发,因为写《呼啸山庄》的艾米丽·勃朗特就是在1848年12月19日下午2点钟,在这张沙发上病故,终年30岁。看到这张沙发,看到桌子上三姐妹曾经玩过的那些木头士兵小人,突然就有一种穿越感,童年三姐妹吵闹争执的画面,夏洛特在这里模仿大人跳舞的画面,艾米丽在沙发上痛苦的弥留的画面一股脑都涌入我的脑海中,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作家之间的心灵的距离。我们之前所有的阅读和现在看到的景色产生了对话,我们的记忆一下子被激活了。
勃朗特姐妹故居客厅内景
再用墓地举例。现在很多中国人访问巴黎时,也会特意去拜谒一些墓地。巴黎市内的公共墓地有两块,一是拉雪兹神父公墓,另一个是蒙帕纳斯公墓。前者埋葬着王尔德,以及文豪莫里哀、巴尔扎克、普鲁斯特等等,后者则埋葬了萨特、波伏娃、杜拉斯以及波德莱尔等文人。很贴心的是,巴黎这些墓园都为这些知名墓地做了旅行地图,给游客提供了很充足的信息。王尔德的墓地是其中最热门的文学地标,按照王尔德在诗集《斯芬克斯》中的意象,他的墓碑被雕刻成为一座小小的狮身人面像,碑身上充满了粉丝倾注的涂鸦——口红、爱心和各类留言。有两件事与此相关且颇为有趣,一为听闻:因为崇拜王尔德而亲吻他墓碑的女人过多,造成墓地管理员不得不定期清洗墓碑,如同擦黑板一样。二为亲见,一个胖胖的女孩拿手机屏幕当镜子认真地涂抹口红,然后深情地把“印章”盖在玻璃罩上,这一定是王尔德的忠实信徒。墓碑的碑石上堆满了地铁车票,这是巴黎人的习惯,他们喜欢将车票轻轻地放在先贤的墓碑之上,以此表达祝福,这已经成为欧洲非常流行的文学朝圣旅行线路。
还有一次让我感到惊奇的墓地旅行经历,大约是五年前,我去伊朗旅行,有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叫设拉子,那里最著名的景点就是伊朗大诗人哈菲兹的墓地。哈菲兹这位诗人国内的读者可能不是很熟悉,他生活在十四世纪的波斯(1320——1389),这个年代,正值中国的元末明初。他喜欢用诗歌的形式歌颂人世间的所有美好,赞美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其实从“五四”新文学开始,就有郭沫若等诗人翻译过哈菲兹的诗集《鲁拜集》,在中国诗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句往往触及美好的主题,因此当地人甚至用他的诗句来占卜算命。我就遇到一位老人,他在哈菲兹的墓地外面托着一堆卡片,卡片上面站着一只小黄鸟,老人招呼我过来,说是可以让小鸟替我占卜,我觉得很神秘也很有趣,便给了他一点钱。占卜的过程很简单,老者冲小鸟吹了声口哨,小鸟就迅速从卡片中叼出一张,老者捏着卡片,把它轻轻传递到我的手心上,我一看上面是几句波斯文,完全无法理解。老者显然知道我看不懂,便用简单的英语介绍给我听,他让鸟儿随机抽取的,竟然都是一张张写有哈菲兹诗句的卡片,每张卡片或者每行诗,都预示着你未来的人生运势。那么我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老者继续蹦着简单的单词:你将拥有天堂的美酒和美人,这就是诗句的意思。
墓园内自习的学生
每当夏天的时候,这里每天晚上都会用灯光音响作出特效,让人们在哈菲兹的唱诗旋律中进行聚会。我们看,虽然是陵墓,但诗人的坟茔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阴森而寂寥,相反地,如同哈菲兹鼓励人们去做的那样,后世的追随者们从伊朗的各地来到这里,他们在拜谒诗人陵寝的同时,更像是在参加一场盛大的聚会,享受着“现世”相聚带给他们的欢乐。大家会围坐在墓石周围,每个人都要亲自抚摸雕刻在上面的文字,那是哈菲兹的两首“伽扎尔”,这种抒情诗朗诵起来韵律优美,高亢明亮,婉转悠长,如同夜莺的鸣叫一样。一些女孩子干脆从包里拿出零食,分发给一起来的朋友。或者是有备而来的一家多口,母亲在陵墓旁边的小水池边摊开花布,把果干、开心果和糖果一一放上去,供玩耍之余的孩子们取用。在这里,墓地成为聚会的所在,成为欢乐的象征。
我在书中还谈到了纪伯伦的墓地,它建立在黎巴嫩北部小镇卜舍里的山洞里,以及简·奥斯汀的墓地,它坐落在一座教堂里,神圣的教堂竟然用《傲慢与偏见》的插图作为墙壁上的装饰,而智利诗人聂鲁达的墓地就在他家的院子里,正对着太平洋,因为诗人生前最喜爱大海……这些墓地、墓碑、墓志铭剧烈震撼着我们内心深藏的感情,墓地不再是简单的埋葬尸骨的悲情场所,他成为我们可以最近的与作家交流,与作家对话的一种契机。我们深深感到,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此外,如果我们想去探访文学发生地的话,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我想请大家关注一下乔伊斯笔下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乔伊斯在他的不朽名作《尤利西斯》中对都柏林的城市风貌进行了详尽描述,使这部作品被称为都柏林旅行指南书。乔伊斯曾说过:如果都柏林城毁灭,人们可以根据《尤利西斯》重建一座一模一样的城市,这话并非夸大。走进奥康内尔大街上的游客中心,可以领取各种免费的城市地图,其中竟有一张独一无二的“尤利西斯”地图。图上充满大量“JJ”的符号,应该是詹姆斯·乔伊斯姓名的缩写,它代表布鲁姆在那一天中走过的重点地点。比如,这趟旅程的起点位于地图北边的7 Eccles大街,而《尤利西斯》主人公布鲁姆的家就位于这条街上。从这里行起,你可以按照作品的描述,用正常的步速从贝雷斯福德广场出发,走到蒙乔伊广场西端,然后像作品人物一样“迈着悠闲的步子先后挨近了圣乔治教堂前的圆形广场”径直穿过去。很多时候,你与作品人物踏着一致的节奏,便觉得作品与生活、文学与现实的边界开始变得漫漶不清,你也真正进入了《尤利西斯》,深入了布鲁姆的大脑。
街道上的铜牌
继续按图索骥,会发现都柏林的街道地面上经常镶有一些印着文字的铜板,这些铜板如杂志般大小。俯身一看,上面写道:“他从托马斯经营的丝绸店前经过”。对照《尤利西斯》,才会发现原来都柏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这个“他”,也就是布鲁姆的足迹。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他串联起的都柏林,包括那家丝绸店,都是真实存在过的,难怪乔伊斯声言可以通过他的书复原一个都柏林。不经意间,我发现一家药店里陈列着乔伊斯的大幅画像,一看它的招牌才恍然大悟,这座看似有些破旧的石头建筑就是布鲁姆购买香皂的斯威尼药店。今天,你仍然可以在那位眼睛充满诗意的店员小姐那里付五欧元,买下一块“列奥波德·布卢姆”用过的长方形柠檬肥皂。所以在都柏林走的路程越远,就觉得自己离乔伊斯越近。乔伊斯用布鲁姆的脚步将都柏林铭刻在文学的纪念碑上,而我们则像布鲁姆一样,从清晨走到夜晚,穿行在自己为都柏林写下的字里行间。
如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一样,文字和现场是对应的,但有时,文学中的地理景物是虚构、杜撰的,而热切的文学旅游者常常会追根溯源,在现实中找到虚拟地点的蛛丝马迹。比如贝克街221B,福尔摩斯这个虚拟人物居住的地方,现在竟然成了博物馆,而实际上这个门牌号是不存在的。在塞浦路斯的时候,有一个岩石吸引我的注意,很多人都到这里来拍照,因为这就是传说的希腊神话中维纳斯诞生的地方,维纳斯诞生于爱琴海的波涛之中,从掀起的海浪泡沫中诞生了阿弗洛狄忒(Aphrodite),“阿弗洛狄忒”意为“由海水的泡沫中诞生”,人们煞有介事地到这里来拍照。还有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的里克咖啡馆,因为电影的原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电影文学追慕者来此体验,但实际上,电影是在影棚里拍摄的,咖啡馆也是杜撰的,然而精明的美国人在此设立了一个文学的对应物、标志物,一下子就吸引了众多粉丝。德国甚至把格林童话中出现的地点按照线路打造成一条“格林童话之路”。
总结起来就可以看到,我们通过对作品发生地的探访,可以参与到对作品的重温乃至再造的过程中,分享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和领悟。因为文字与现实不可能完全一一对应,而在现实中重新检视我们的阅读,可以获得更新的经验和感受,文学经典与现实景物的观看体验杂糅在一起,这就是一个文学体验空间重组的有趣的过程。
如何去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学旅行?
很多朋友都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的这种旅行方式,因为他们由衷感到文学旅行和单纯地那种景点打卡似的旅行抑或购物旅行的确风格迥异,文学旅行似乎能够串联起更多带有文化属性的风景,使我们的行旅看上去更为“文艺”。
济慈的古瓶
朋友们往往也会询问我如何开展属于他们的文学旅行,就我个人体验而言,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和文化信息,做好功课,抑或是“前阅读”。比如,你要是不知道英国诗人济慈写的那首《希腊古瓮咏》描述的是大英博物馆中的一个展品的话,那么你到了大英博物馆的希腊展厅,也意识不到你曾经和济慈拥有相同的观察视角,当然你也就无从去寻找济慈写的是哪一个古瓶。如果你没有读过勃朗特姐妹的传记资料,当你在她们的故居发现艾米莉逝世时躺的那张沙发时,你很可能会把它当作一件普通的家具,而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如果你没有读过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或者你根本不知道都柏林人对《尤利西斯》的热爱,那么当你在都柏林街头闲逛时,发现脚下一块块金光灿灿的写着《尤利西斯》文中词句的铜板时,便会一头雾水。
因此,要想把《旅行中的文学课》变成一场真正的文学旅行,最为重要便是这种前阅读,文学旅行是一场检验你阅读成果的测试,它也需要调动你的想象力。我经常会与朋友分享一张图片,图片拍摄于圣彼得堡的一家咖啡厅,焦点是一块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台阶。这就是普希金在决斗身亡之前喝下最后一杯咖啡,然后走下的最后一级台阶。今天这个台阶被保存起来来,咖啡馆也改名为诗人咖啡馆。在圣彼得堡,你看到这个台阶,如果有足够的阅读经验,便会自然想象到普希金当时的样子,体会他的心情,这时候作家一下子就从传记当中跳脱出来,与你眼前的文学发生地——这级台阶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对你来说,这是一种内心与先贤的相遇,而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普希金走过的最后一级台阶
当然,除了阅读与作家相关的传记和作品外,旅行必要的功课还包括从当地的博物馆名录中寻找文学展馆,从当地的文化活动预告中发现与文学节日相关的信息,比如作家的百年诞辰或是以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学节,都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访。
从上述的分享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每一次旅行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准备充分,无论是对相关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解读,还是对相关历史细节的关注,都下了一番功夫。恰恰这些准备,让他的旅行不再只是停留于表面的点到即止,而是成为一种丰富他对作家的认识,加深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这样的一种活动形式。而这些认识和理解,正是他创作《旅行中的文学课》这本书的源泉。
活动中,读者们对卢老师也进行了一场“文学旅行”的交流,明天我们会继续推出,欢迎各位书友们继续关注。
【本期图书】
《旅行中的文学课》
作者:卢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9
雨果先生的中国客厅、朱丽叶家的阳台、王尔德墓碑上的唇印、吸血鬼德古拉的城堡、开往勃朗特故乡的复古机车、普希金走过的最后一级台阶、略萨初吻胡利娅姨妈的舞台、聂鲁达攀登过的马丘比丘……
本书以文学旅行为主题,分为“欧陆光影”“亚非土地”“南美天空”三个板块,记录了作者游历世界时探访到的诸多文学景观,以及由文学之路导引出的当地风情。具体表现为对文人故居的探访,对作家墓地的拜谒,对文学博物馆的游览,对当地文学传说的追慕,对各国特色“文学之旅”的体验。
【更多阅读】
新书来了 | 文学旅行指南:一本书带你打卡世界30个文学胜地!
【今日福利】
听了本期分享
关于“文学旅行”
你有什么想说的
或者
如果给自己开启一场文学旅行
你会如何去规划
欢迎来留言区分享
我们将从中挑选5位书友
赠送一套雅致书签
— end —
整理 | 春卷
图 | 卢桢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带走一本文学圣地打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