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玩的体验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更是人性上的”:看不一样的古玩故事

广西师大出版社 雅书品iRead 2022-07-28

“收藏圈的人,女孩子不要嫁。”


12月23日晚8:00,在与全国60家书店&读书会社群联合发起的《古玩的江湖》线上新书分享会中,图书作者杨青说,这是书中主人公和她笑谈的一句话,“这也不是他的玩笑话,他那时很严肃地说过,自己的眼睛,是收藏家的眼睛,是深不见底的。他以此来告诉我,收藏家的人心,的确很复杂。”


玩古玩,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古玩江湖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收藏的背面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当晚,作者杨青与近120个微信群的2.7万名书友,以语言的形式,用一个个精彩的江湖故事,带领书友们走进古玩的江湖,了解古玩圈那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领略资深藏家独特的个人鉴宝经验,看古玩行里的那些造假内幕,以及如何提高艺术审美品位。通过本次分享,也让我们观看到了古玩江湖人的另一种人生。



 活 动 回 顾 


 古玩江湖:

 玩古玩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文 | 杨青


大家晚上好!我是杨青,是一名写作者,也是一位图书编辑。今天,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古玩的江湖》。


这本书,其实是三年前我对一位收藏家的采访录。整本书按这位藏家对古玩收藏的得失心情分为三个篇章——“好得不得了”“欢喜得不得了”,以及“后悔得不得了”。在三个篇章中,按照古玩的门类,比如黄花梨、宣德炉、印章石等等,又分为十二个章节。


但这本书其实并不是传统的古玩鉴赏指南。三年前,当开始采访这位藏家时,我对收藏圈并不是太了解。因为之前采访过一些艺术家,一开始就以为,采访这位藏家,也是请他来通过自己对收藏物件的鉴别,谈谈他对每个艺术门类的审美理解。


但采访进行得不太顺利,因为这位藏家不擅言辞。后来我们在用餐休息的时候闲谈,他和我开玩笑:“收藏圈的人,女孩子不要嫁。”他给我讲了许多古玩圈的内幕和故事,以此告诉我,收藏圈尔虞我诈,人心复杂。这也正是这本书的由来,他想要通过这本书,给后辈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所以在图书内容上,我们也调整了原来的方向,将重点放在他的收藏故事上——以他在每个门类中的收藏物件为引子,从自身的故事出发,深入浅出,来体现他对这门艺术的鉴别经验与审美理解。


今晚,我将用分享故事的方式,通过三个部分带大家一起进入古玩的江湖,领略古玩江湖人的人生日常。第一部分,是给大家讲古玩江湖一些不为人知的规则,带大家先了解这个世界。第二部分,给大家展现,在尔虞我诈的古玩江湖,这位藏家是如何打怪升级的;第三部分,则回归到艺术和审美本身,给大家分享这位藏家一些独特而有趣的鉴别方式。




 1 

 “骗来骗去”的江湖规则:古玩圈是没有菩萨心肠的 


对于古玩圈,稍微有一些了解的人都应该听说过“鬼市”,所谓的“鬼市”,其实指的就是一些早早就开门的古玩交易市场。对于玩古玩的人来说,每天起早摸黑进入“鬼市”淘好东西和老东西,是一个常态。各色各样的玩家,经常天未亮就在“鬼市”上来来往往了,他们也因此很形象地被称为“牛鬼蛇神”。


既然是“牛鬼蛇神”活动的世界,那就代表着,这个世界和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一定有着不一样的地方。


在采访中,我们书中这位主角藏家,最常跟我讲起一个江湖规则——如果因为自己眼力不够上当受骗,那就要心服口服。相反,如果因为自己眼力过人,骗得了别人,那也是自己的本事。这条定律也基本贯穿整本书的始终。


比如这本书中写到他关于紫砂的收藏故事。故事的开端,是一位同行的朋友请他帮忙去看一只陶刻大家邵云如的紫砂花盆。这只花盆看着非常干净,不太像老东西,看的人都不敢买。



这位藏家到了朋友家,他先看了看上面的山水画,只见线条刻得行云流水,可以看出书画功底非常好,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个好东西。这位藏家不止一次说过,书画,是鉴定一切古玩的准绳。接着,他装作漫不经心地把花盆翻过来,偷偷去看花盆底,因为如果是老东西的话,花盆底就会有很多白圈圈。为什么呢?因为长久使用的花盆要浇水、施肥,水带出的碱性物质会从花盆底的孔眼流出,干燥后吸附在孔眼周围,形成白霜。这个看似简单的经验,现代都市人却很少知道。


我们先不说结果,大家有没有发现,他提到的,是“装作漫不经心”、“偷偷”去看花盆底。一般情况下,同行其实不会随便帮别人看东西。一是东西不好说出来得罪人。古玩界靠眼力吃饭,相当于间接讽刺对方没有水平。二是如果东西好,那也一定不会摸着良心说东西有多好,因为东西好自己一定会想买,说出来了,对方自然而然会涨价。


其实看到花盆底,他已经断定这只花盆是一只真品,因为他瞄到底下有一溜的白圈圈。但他仍然把花盆搁在手里,掂量来掂量去,然后装模作样说:“真的假的还真不好说。”所以,即使这是个真花盆,对方可能也要等到听说他高价卖出才知道。通过这种方式,这位藏家就用低廉的价格把这只花盆买到了手。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大家肯定会觉得,这是在“欺骗”朋友。包括之前有很多人读了这个故事,就感叹这个人太坏了,非常气愤。但这其实是古玩圈的一个常态,大家也认同这个规则,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是各自凭手艺吃饭。被骗的人,即使很生气,但也要认,认自己眼力不够好,技不如人。


反过来,你既然可以以眼力来讨别人的便宜,同样,当你眼力不够时,别人同样可以来讨你的便宜。


这位藏家早年入门,是因为爱画画,但因为家境贫寒,身体状况又不好,入了古玩这一行。因为这一点文人之心,他就特别崇拜圈内一位画画的长者。有一次,他收到了一把紫砂界一代宗师顾景舟的光束壶,就毕恭毕敬拿给这位长者看。长者看了壶后告诉他,这把壶是仿制的,大概就值一百块钱,把壶贬得一文不值。



藏家听后很沮丧,就以九十块钱的价格把这把壶卖给了一位扬州的老藏家。而今天,在这位藏家的店里,这把壶的标价达到了八十万。不仅如此,这把壶卖出后,那位长者又找上门来,听说他以九十元的价格出售了这把壶,吓得跳起来。为什么?因为长者是想用这种方式,用最便宜的价格来买这把壶。


在古玩圈,鉴别的经验,在古玩界相当于利益的命脉之争,同行肯定不会告诉你。用这位藏家的话来说:古玩圈是没有菩萨心肠的。


一件古玩,一旦卖,即使价值一百万,你只卖了一块,你也得认。一旦买,你花了一万,即使只值一块钱,你同样也得认。你可以后悔,可以扔掉,可以送人,也可以继续蒙人,但不能回头去找别人的麻烦,也不能加价赎回来。如果你不遵守这个规则,下一次就没有任何人愿意和你产生交易。


即使很生气,但行有行规。唯一可以做到的是,这次亏了,那就回去认真学习相关的鉴别经验,下次有机会再从对方身上讨回来,大家也都无话可说。


 2 

 “人心隔肚皮”的心机boy:买卖是一场纯粹的心理战 

 

上文我们讲述了行走古玩的江湖中,一条重要的潜规则。而从这条潜规则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古玩圈尔虞我诈的这一面。出于利益的驱动,造假、障眼法、以及圈套等各种伎俩,也在古玩生态链上生机勃勃地存在着。


我们这位藏家,早年从“铲地皮”做起,所谓铲地皮,就是游走在最底层,挨家挨户搜罗好东西。同时,他当年迫于生计,所以和很多圈内人一样,亲手做过假铜钱,仿过假炉子和假书画。不仅如此,他还非常善于揣摩对方的心思。


大约在十六年前,这位藏家去江苏南通的古玩市集摆摊子。他在别人的摊子上看中了一只小小的梅花琴炉,这只炉子有两只梅花耳朵,还有一枝梅枝从炉子的耳朵一直向下蜿蜒,到琴炉的肚子上,还有两三朵盛开的梅花。炉子用的是宣德炉的三足形制,矮矮的,又灵动又敦厚。这位藏家看得爱不释手,但他拿起来后发现,这只琴炉的侧边肚子上有个蚕豆大的洞,这相当于是个破炉子。破炉子当然很便宜,最后他花了四百块钱就买下来了。



但接下来,他怎么把这只破炉子卖出去呢?他把炉子拿回家,用锡和铅去补,为什么不用炉子本身的铜去补,是因为新铜很亮,而且又很稳定,需要几百年,才能氧化成现在的样子。锡和铅容易打磨,而且很容易被氧化,上包浆。


用锡和铅补好后,他就拿一支强力胶、一块纱布、一支羊毛刷、一小碟香灰,将浇水和香灰混合在一起,在补洞的地方来回刷,使香灰的颜色和其他地方融合在一起。这是为了使它能骗过内行人的眼睛。


他又在补洞的旁边擦了点强力胶,然后从别的地方铲了一点老铜锈黏上去,干什么呢?他造了个假洞,用障眼法声东击西。他把这个炉子带到了淮安,炉子摆出来,有人过来看,果然就盯着有铜锈的地方,他就建议对方抠抠看,一抠,里面是完好无损的,对方兴高采烈买回了家。


又过了段时间,他在上海古玩市场溜达,又发现了这只炉子,只是它现在被烟熏得黑不溜秋的,因为对方发现了这个破洞,想补救,但手艺太差。这位藏家又用非常便宜的价格把这只炉子买回了家。


买回家后,他着手把烟熏清理干净,然后开始第二次修补。这一次,他用颜料从锡补的洞向四周过渡,补完后,他故技重施,又在破洞旁边敲了个小坑。有一位连云港的同行看到了,用手指抠了抠小坑,发现里头完好无损,又把梅花炉子买走了。


这位藏家就把这只小琴炉,称为自己的“发财炉”。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造假既有技艺的造假,同时还有对别人心思上的揣摩。



这位藏家刚进古玩行的时候,玩的是铜钱,一是因为铜钱成本低,二是铜钱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但是收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好像并没有什么利润空间,因为每家每户的铜钱数量并不多,基本两三个,四五个。而且在当时的集市上,买卖铜钱也非常常见,大家对价格都心知肚明。


有一天,他在集市上溜达,遇见了几个专门做假铜钱的河南人。刚开始他只是好奇,站在一边看看,但他忽然灵机一动。他想到了一个方法。什么方法?他从这几个河南人手里批发了一大批假铜钱,然后拿到集市上,以将近十分之一的价格进行售卖。


时间一长,老百姓就觉得,咦,怎么铜钱这么便宜了?通过这种方式,他慢慢把集市上的铜钱价格都压了下来。价格压下来后,他就以低廉的价格,对周边老百姓家里的铜钱进行大批量收购。但实际上,他的铜钱是假的,人家的真的。他以假乱真,混淆视听,压低了成本。


在古玩的江湖中,“人心隔肚皮”也是个定律。有时候,买卖甚至是个纯粹的心理战。


在这位藏家所在的小镇上,有户祖上家境殷实的人家,流传下来一只明代的桃花玉杯。大写意雕工,非常美。想要这个玉杯的人很多,但是主人很少让别人看。我们这位藏家,也是从18年前就开始惦记这只桃花杯,但因为没钱,一直等到积累了一些资本,才去找主人谈。


他知道一些同行找这位主人谈过,他猜测,其实桃花杯的主人根本也不知道这只桃花杯值多少钱,他想来想去,就想了个小计谋。


他跑到对方家里,只问对方他家还有没有其他老东西卖?


对方拿出了二十多张民国纸币,这位藏家明知道市面上这样的纸币是七八块钱一张,但是他故意说,那么你给我二十块钱一张吧!对方还不肯,涨价涨到三十。但这位藏家很爽快就答应下来了。用意在哪里?是要给对方树立一个形象——这个家伙比较傻,可以当作冤大头。接着,这个冤大头又故意以双倍的价格买了他们家一个铜香炉。买完后,他就问主人,他的桃花玉杯多少钱?对方果然不知道多少钱,但因为放松了警惕,就让他来开价。他知道以前有人最高开价到三万,他就说,四万吧!对方连连摆手,最后六万多成交。


实际上呢,这位藏家对这只桃花杯的估价是一百万。成交后,双方都觉得赚到了。但不可思议的是,后来这只桃花杯流经他手,市场价达到了六百八十万。


这几个关于心机和伎俩的故事,其实都是这位藏家讲的几个反面例子。他一直强调,分享这些故事,不是为了让大家去学,而是让大家尽可能去揣摩卖家的心理,这样才能避开令人意想不到的雷区。

 

 3 

 独家鉴别方式:回到古代的生活和历史中去,去想象一件古玩的生活 

 

其实,古玩最核心的还是依靠审美和认知水平的比拼,古玩也不能全靠赌。这位藏家说,一件古玩的鉴定,整个过程就是要完成一个重要的逻辑判断——为什么这个东西是真的。


那么如何完成这个逻辑判断?其实就是下苦功夫、笨功夫,去看,去体会。他说对于一个收藏爱好者,考验的始终是那一份真心。对于这一点,这位藏家也开诚布公地分享了很多他独特的鉴别经验。


就拿辨别瓷器来说,这位藏家一直强调,要去博物院看。为什么呢?因为博物馆的瓷器不但能保证是真的,工作人员还会帮你标注好准确的名称、年份、特点。



在瓷器中,很多人都知道成化瓷非常有名,但其实它有雍正窑和成化窑之分。因为雍正也是成化窑的超级粉丝,他就让当时的官窑仿制了一大批,从原料到工艺、落款,几乎完全一致。


为了搞清楚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位藏家去办了一张南京博物院的年卡,因为在南京博物院,成化官窑和雍正官窑刚好被被放在两个橱窗里,他就每天去,来回跑,对照着看。最后发现,唯一能分得清成化窑和雍正窑的,只有釉水。成化窑用的是开采自阿拉伯地区的苏麻离青料,随着产量降低,明朝政府后期开始开采回青料,并且一直延用到雍正时期。

 

看瓷器,还不能光看整件,还要看碎瓷片。但是,到哪里去找信得过的真的碎瓷片呢?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只有墓地才会有。这位藏家想了一圈,他想到了古井。在这位藏家的老家江苏盐城,从唐宋到明清时期,家家户户都有水井,只是到了今天,老井已经被淤泥填满。他就想,古代的人在井边打水用,难免像瓷器一类的生活用品,会冷不丁掉进井里。


这位藏家就选择大半夜去淘井,他把井砖都拆开,然后沿着井的一圈向底下挖,果然如他所料,当挖到七八米以下,总是能挖出几个唐宋明清时期碎了的盘盘罐罐。所以这位藏家就说,认识一件古玩,有时候是要回到古代的生活和历史中去,去想象他们的生活。甚至像他以古法仿制艺术品一样,回到古代的工艺和审美中去。


把这些瓷片捡回来后,这位藏家把它们洗干净,他一闲下来,就对着瓷片看。看也很讲究,要看釉面对光的折射,对着光是一种什么感受,直接看是什么感受。釉里面的气泡是一种什么感觉,胎体的细密度和釉在一起会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要反复看瓷片?他认为,在反复看的情况下,可以形成视觉记忆,当看得够多,记忆会瞬间替你作出判断。这也是为什么以前宫廷或大户人家出来的人眼光都特别毒,就是因为他们平常看到的都是好东西,不好的东西,一看就不对。


这对于看其他文玩,也同样是成立的。从反复看到建立认知,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首先要建立的是审美。无论是每个时代,还是每一件古玩的使用者,都会有它特定的审美法度。所以这位藏家说,有些鉴别其实很简单,看什么人用,看用的人喜欢什么。



大家都知道,黄花梨用具一直是文人最喜欢的。为什么?因为从审美角度来说,黄花梨从各个方面都非常契合文人的审美特点。


在气味上,它有一种历经千百年的醇香,这种味道,很尖锐,但是又很细致入微,它是慢的、深入的、难忘的,不是那种冲得一下子让人懵掉,而是让人精神打开,能透过你的鼻子,一直传到你的大脑,让你产生一种记忆感。


其实无论是黄花梨的香,还是它忽断忽显的水波纹路,呈现半透明温润感的琥珀光,都是若隐若现的。这很像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茫茫大江之上,只画一艘小渔船,船上一个小钓翁。小船的一半还隐在江边的芦苇丛中,这是中国文人崇尚的艺术审美。


所以这位藏家说,认识黄花梨,不仅仅要从它的纹路、色泽等外在特征去识别,而更应该去体会它的气质。

 

讲到这里,大家会发现。其实古玩的江湖玩的是很多重的东西,有规则、有人心,但更重要的,还是技艺、认知、审美等硬核的内容。就像我们今天的分享主题:玩古玩,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其实在序言中可以找到一个答案——体验是精神上的,也是物质上的,更是人性上的。


这位藏家大半辈子出入古玩圈,是为生意,也为兴趣。也许正是最初始的喜爱,才会使他本身绞尽脑汁去了解古玩本身,才有了这本书中丰富多彩的独家鉴别经验,帮助他在这个古玩的江湖里站稳脚跟。但也是这份初心,使他在过不惑之年以后有反思有悔悟,决定打破行业的规则,以书的方式,把古玩圈的这个侧面呈现给大家,给后辈提供经验和借鉴。


在我这个圈外人看来,整个采访过程其实更像是在观看另一种人生。这种人生和我们日常生活相去甚远,它所拥有的边界、道德,更宽泛,也更残酷。这种人生,也是美和恶的交替。作为采访者和写作者,更希望的是,能带大家到这个既生动同时又有点残酷的世界一起玩一趟。




作者杨青的精彩分享,让我们聆听了精彩的收藏故事,了解了古玩江湖的规则,最重要的是,学到了许多鉴别古玩的硬核知识。想了解更多精彩的内容,推荐大家阅读杨青老师的著作《古玩的江湖》。相信大家读后,对古玩本身及整个古玩行业和生态都有相当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活动图书】


《古玩的江湖》

作者:杨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0


本书是一位资深藏家由收藏圈最底层起家、行走古玩的江湖几十年的精彩故事。全书按照其收藏的得失心情,分为好得不得了、欢喜得不得了、后悔得不得了三辑,共涉及十二个古玩大类,包括字画、玉器、瓷器、紫砂、印章等,并以之为线索,讲述其在古玩的江湖行走多年的种种傍身绝技和心得体会,更揭露了圈中内幕及古玩作假技术,分享了鉴别古玩的硬核知识。其平实跳脱的语言风格、狡黠生动的叙述口吻,不仅拉近了读者与古玩的距离,更为大众上了一堂生动高雅的文化审美课,在提升大众文化修养的同时,亦传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近期新书:

1.城市的精神:从共生到共享,每个人都是城市的守望者

2.日本人竟然用这么美的办法,拯救了自己衰败的乡村!

3.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教授

4.新书 | 历史学,真正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灵

5.刘勰与《文心雕龙》是如何名扬于世间的?




— end —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活动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