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中国现今各类学术头衔,青千若是永恒钻石,你想打到哪个段位?【中国科讯】
今年两会期间
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一篇题为
《关于统筹治理人才称号过多过滥问题的建议》
多位政协委员谈及高校管理的弊病
并呼吁给学者减"帽子"
详见科讯文章《人大代表:长江学者等称号使学术界变名利场,应取消》
看到提案的小编
真的很好奇
到底有多少“帽子”
悬挂在中国的学者头上呢
我们一起来做个粗略的盘点
(1)以河流命名的计有黄河学者、珠江学者、闽江学者,枝江学者、紫江学者、香江学者、湘江学者、赣江学者、钱江学者、皖江学者、三峡学者、龙江学者、松江学者、两江学者(重庆);
(2)以山命名的有泰山学者、黄山学者、华山学者、衡山学者、恒山学者、嵩山学者、天山学者、珠峰学者、昆仑学者、井冈山学者;
(3)没有名山大河的就只好以地域命名:绿洲学者、燕赵学者、楚天学者、天府学者、三秦学者、三晋学者、黔灵学者、八桂学者、北洋学者、齐鲁学者、中原学者、东方学者、琼州学者。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刘忠范认为:
“目前人才帽子太多
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帽子
国家层面有很多
不同部门有很多
省部级往下走还有很多
我们的山川大河用来命名几乎都用光了”
今天,小编对照王者荣耀的“排位”
聊一聊学术界中,你不知道的“学者段位”
话不多说,走起~
﹀
﹀
﹀
1
做为做学问的人所能梦想的最顶级终点,代表中国科研圈的最高水平
当然是——院士!!
院士是碾压一切的存在...
中国的院士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偏重于基础理论方向的中科院院士,属中国科学院评选;
二是偏重于应用方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来自中国工程院的评选;
以科学院为例,每两年大约60个新增,再加上每两年过世不少,基本是一个很稀缺很稀缺的资源...
院士不是一个人,院士是一个系统。
院士关键在于对科研经费与资源的分配权,有院士的头衔,以后相当多的资源会有意无意的向自己这边倾斜。
学术界有个说法:一个院士就可以把所在的专业排到全国前5名。两个院士基本上能把所在专业排到前3名。三个或三个以上,很少见,必然第1。
▲ 习近平向获奖的程开甲院士颁奖
到2017年为止,目前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49名,院士的平均年龄为74岁。近年来,院士增选有年轻化趋势,被推选的院士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
中国科学院当选院士年龄最小的是沈阳金属所的卢柯研究员,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时候只有38岁,这个记录至今也没有人打破。
2
院士代表国内学术界最高的荣誉,获得者都有很高的科学技术成就,当然是整个行业的最高段位。但是院士人数少,国内的科研进步还是要依靠后来者。
第二个档次当然要算:杰青,长江学者和千人了。这三类称号水平都是业界大牛,当之无愧荣登“至尊星耀”!!
01. 杰青
杰青基金资助取得突出成绩的45周岁以下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人们习惯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称为“杰青”,他们是比较有潜力和竞争力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代表着科研的希望。
每年资助优秀青年学者160名左右, 每人资助经费一般为80~100万元,研究期限为4年。
“杰青”项目设立30多年来,共有3800余人获批“杰青”。之前有人将各个高校近4年的杰青人数与“一流学科”数量做了相关性分析,得出“对大部分高校来说,杰青人数越多,能承担的“一流学科”数也就越多”的结论。
02. 长江
长江学者,最早是1988年李嘉诚基金会和教育部联合设立的面向高校的一种奖励计划,之后教育部从2011年起实施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该计划包括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两项内容。每年支持高校聘任150名特聘教授、50名讲座教授
特聘教授聘期为5年,聘期内享受每年20万元人民币奖金;讲座教授聘期为3年,聘期内享受每月3万元人民币奖金,自然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50万元。
每年颁发一次的"长江学者成就奖"。每次奖励一等奖1名,奖励人民币100万元,二等奖3名,每人奖励人民币50万元。
之前研究也将长江学者人数与“一流学科”数量做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其相关性稍高于杰青(R2=0.888),成为笔者分析的各因素中,对一流学科数效应力最大的变量。
03. 千人
千人是指评选进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科研者。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中央财政给予每年100万资助。
“千人计划”,从08年中组部牵头开始实施,其范围不局限于科研机构,还包括金融、创业等领域,由各省市区负责。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施一公、潘建伟、高家红等。
3
再接下来,就是现在招聘常常看到的“四青”,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优青),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青年长江),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青千),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拔尖)。
这4个勉强都算一档吧,毕竟杰青、长江、千人,就是他们的三个大老哥嘛,简单介绍一下:
1、优青,又被称为“小杰青”。年龄限制,男38女40,每年400人,全国全部自然学科;
2、青长,年龄限制,38岁,每年约200人,只针对高校教师;每年遴选200名左右,聘期3年。在聘期内,青年学者须全职在受聘高校工作,享受每人每年10万元奖金。
3、青千,年龄限制,40岁,每年约600人,由中央财政给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每人50万元的生活补助、3年100万~3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其他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参照“千人计划”现有政策执行。
4、青尖,年龄限制35岁,每年或者每两年全国约150人,全学科。
4
01 万人计划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也就是“万人计划”,从12年开始,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选拔支持1万名左右的科研教育领域人才,这就没有强调是否针对海外了,但有海外经历的也应该会占很大一部分。
因此,也有人说百人千人都是针对海外留学人才的,是为了安抚国内人才,才推出了万人。
客观来说,万人计划这三个层次相对于之前的几个头衔,统统是锦上添花。大院士会稀罕这多一个什么万人的帽子?
不过其中的杰出人才确实很厉害:首批“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入选者、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领衔的研究团队实验攻克量子世界制高点,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重大原创成果,被誉为“诺贝尔奖级”的重大发现。
02 百人计划
“百人计划”是199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的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百人计划属中国科学院人才,因此只能代表中科院研究水平。
朱日祥、曹健林、卢柯等14人成为1994年首批支持对象。
该项目原计划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以每人200万元的资助力度从国外吸引并培养百余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十几年来,“百人计划”为中国科学凝聚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从海外引进的杰出青年人才上千位。
但是自从青千出了之后,百人计划和之前的评选已经完全重叠,现在又做了新的改版,变成了新一轮的率先行动“百人计划”,分为学术帅才、技术英才和青年俊才,也就是百人A,百人B,百人C。
5
除了以上大牛的帽子外,在国家层面还有一些更年轻的几个帽子:
1、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是中国科学院2011年6月创立的,范围中科院,年龄35岁以下,职称要求副高及以下可以申请;成立了6年,规则变了三四次;之前还搞了个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搞了两年,就黄了...
2、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这个是中国科协搞的,今年是第三年,要求岁数32岁以下,全国全学科,其实挺难的,因为受面太小,也没啥人认,都是发个新闻就完了,没实惠...
3、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新计划),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搞的,要求是在国内要做博士后或者已经做博士后的可以申请的,年龄31岁以下,博士毕业3年以内,每年大概200个,两年给你60W,20W是经费,40W是工资;
当然国家层面的头衔还有比如:
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有政府层面上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国家科技功臣”、“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等。
还有行业内人才,如教育部的
“国家教学名师”
“全国优秀教师”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全国模范教师”
纺织行业的“中国纺织学术大奖”获得者
“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奖”获得者
铁路系统的“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妇联的“三八红旗手”
等等,不一而足。
6
讲完国家层面的,接着要说说省市层面的学者,那可算是多如牛毛。
省市级的学者,小编就不一一介绍了 :
接下来,一大波学者来袭……
省级学者类人才计划24个:
市级人才计划3个:
7
各级各类学校都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发展,设计不同的学者称号。
据统计目前,校级人才计划79个:
如有疏漏,还请见谅。请在文底留言处补充
一口气读下来
你会发现这些校级的头衔
气势款款不输长江、杰青老大哥们
根据时代学者统计的数据
学者类人才计划至少108个
其中与“山”有关的26个
与“水”有关的26个
占比近50%
基本铺满中国地图
小编想说
是我们的山川河流太多了
还是学者们都“飘了”?
多亏了中国地大物博
但如果山川河流被用完了
接下来是否要出现
名胜古迹“学者”
日月星辰“学者”
这种见怪不怪的“头衔崇拜”现象,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干系重大,因为它所反映的,是人才标准、学术标准和价值取向等基本问题。在选人用人上,是看真才实学还是看浮名资历?在学术评价中,是看水平还是看头衔?在实际工作中,是追求科学贡献还是追求当院士?
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头衔崇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颠倒了名与实的关系,加剧了论资排辈倾向,误导了青年人的目标追求。更令人担忧的是,受“头衔崇拜”的影响,30岁当“杰青”、40岁当“长江学者”、50岁当院士,已成为许多年轻科研人员心照不宣的奋斗目标。如果任“头衔崇拜”继续流行、泛滥,将会贻害无穷。
破除“头衔崇拜”,需要正确认识“头衔”与真才实学的关系。俗话说“名实相符”,但在许多时候“名”并不代表“实”,甚至与“实”相距甚远。就拿广受追捧的院士头衔来说,候选者大都六七十岁、已过创新的黄金期;评选院士所依据的,是候选者此前做出的科技贡献,而非其评选时的学术水平。
破除“头衔崇拜”,破除论资排辈,以真才实学论英雄,应当成为今后进行人才评选、成果评价等科技活动的自觉遵循。在这方面,已经成名成家、拥有众多头衔的学者专家,更应自珍自重、以身示范。
最后欢迎大家来留言告诉我,
你想在这场“科研排位”中,
打到什么段位呢?
参考资料:
1. 你的导师在科研中属于什么段位?聊一聊学术界中的“排位等级”!——答魔社区
2. 学者计划知多少,大美山河处处晓。——时代学者
3.【普陀•科研】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各级人才称号知多少?——普中心科研之窗
本文来源 :时代学者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 添加关注!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在本文留言!
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6. SpaceX“重型猎鹰”带着特斯拉跑车进入太空!还记得马斯克说过“学术论大多毫无价值”吗?
8. 5个方面20项重点任务!国务院部署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10. SCI论文多产学者的9点自我修养
中国科讯App
长按下载手机客户端
随时随地查阅文献,体验更多学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