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常兴课题组首次报道TAM碱基编辑器高效治疗DMD疾病
目前,DMD的基因治疗药物主要为基因替代疗法,许多以重建正常的肌萎缩蛋白表达为目标的基因治疗处于临床前和临床试验阶段,虽然此疗法的潜力巨大,但由于诸多技术难题尚未解决,目前的效果不甚理想。基因治疗DMD的主要困难在于人类肌萎缩蛋白基因太大,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基因,其cDNA 长达14kb,多数病毒基因载体难以包装运载,尽管腺病毒等少数病毒基因载体及一些非病毒基因载体可以装载大片段基因,但多种因素导致其最终的运载效率低下,需进一步优化。早期对于临床症状轻微的贝式肌营养不良(BMD)研究发现患者肌萎缩蛋白基因缺失了第17~48号外显子,缺失占整个基因的46%。据此,研究人员克隆构建了缩短的dystrophin基因,即mini-肌萎缩蛋白。经转基因鼠模型验证,此基因编码产物基本可以满足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需求。此外,有研究人员通过敲除该基因编码中央杆状区部分片段,构建了进一步缩短的micro-肌萎缩蛋白。micro-肌萎缩蛋白功能上能够重建肌纤维的稳定性,但由于它缺失Mark2-结合位点(第26和23外显子),无法纠正患者肌卫星细胞的极性缺陷,而肌卫星细胞正常极性是其修复受损肌纤维的条件之一。因此,发展包含Mark2-结合位点的micro-肌萎缩蛋白基因用于基因治疗,有利于重建健康的肌卫星细胞,进而提高其临床疗效。另外,目前慢病毒介导的micro-肌萎缩蛋白基因的传递效率虽然较低,但它成功将micro-肌萎缩蛋白基因导入一部分肌卫星细胞,保持肌萎缩蛋白在成肌细胞持续表达数年之久。因此,鉴于肌卫星细胞的持续自我更新及分化特性,将它作为基因治疗的主要目标细胞有利于提高疗效的持久性。
除了上述的基因治疗策略外,另一种有潜力的较早提出的治疗策略是反义寡核苷酸技术介导的外显子跳跃剪接。主要原理是:反义寡核苷酸与肌萎缩蛋白基因pre-mRNA 突变外显子相应区域特异结合,干扰其剪接,导致跳过此突变外显子进行剪接,恢复了肌萎缩蛋白基因mRNA的正确读码框架,进而恢复了肌萎缩蛋白的部分功能。临床前动物试验及体外人细胞试验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导入细胞内的反义寡核苷酸稳定性较差,导致其疗效持续时间较短。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直接在基因组水平精确高效切除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外现显子成为可能,尽管当前的技术难题较多且潜在的治疗流程繁琐,需要针对每位患者不同的突变对其进行个性化治疗,但其临床应用潜力巨大,据估计此疗法可以切除近80% DMD患者的致病突变。西湖大学常兴教授团队采用的eTAM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碱基编辑器,可以通过在一段时间内,将肌肉细胞中突变的DMD基因进行原位修复而不需要AAV的长期表达。被修复的肌肉细胞自己表达有功能的蛋白,从而可以达到一次治疗终生治愈的目的。eTAM技术还有潜力通过外显子跳跃治疗更多的其它人类单基因遗传病。
参考资料:
Li J., Wang K.Y., Zhang Y.C., et al. Therapeutic Exon Skipping via a CRISPR-guided Cytidine Deaminase Rescues Dystrophic Cardiomyopathy In Vivo. Circulation (2021)
声明:本文旨在知识共享,所有内容仅学术交流研究,不构成任何建议,无商业用途,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