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征之路——史诗般的长征完结篇

通吃岛岛主 疾风倁劲草 2019-08-14

来源:通吃岛

从两河口到芦花:毛泽东与张国焘的初次正面交锋


上一篇讲到,中央红军翻越过夹金山,与四方面军在维镇顺利会师并召开联欢会,两军开始讨论红军下一步的战略。(长征之路——奇迹般的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翻雪山和四方面军胜利会和


在中央红军进入四川、渡过金沙江之前,所拟定的战略一直是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建立川西根据地。比如奇袭昆明之后的《关于野战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

 

我野战军应利用目前有利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起苏区根据地。

 

但是随着红军深入四川,发现川西地区土壤贫瘠人烟稀少,而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语言文化也不通,不利于红军建立根据地以图长远发展。

(分析原文:

以懋功为中心之地区纵横千余里,均深山穷谷,人口稀少,给养困难。大渡河西岸,直至峨眉山附近情形略同。至于西康,情形更差。)




图为当年的懋功,下图为如今的懋功。“深山穷谷,人口稀少,给养困难”,此言着实不虚。


于是中央逐渐改变思路,希望可以建立川陕甘三省根据地,甚至考虑派远征军占领新疆。

 

这些内容在行军过程中就不断发电报与红四方面军进行商讨。张国焘等人的回电对进入陕甘一直不置可否,反复强调北上的困难,认为西进青海新疆和南下成都平原是两种可行的选择。

 

随着会师的临近,这一分歧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于是,受中央红军之邀,张国焘一行于6月25日来到两河口,第二天,两河口会议召开。

 

会上首先是周恩来发言(算是代表中央红军的意思),讲了两点想法,一是认为红军需要迅速打击胡宗南部,占领松潘,以求北进向甘肃南部建立根据地;二是,一四方面军会合后要统一指挥,由军委集中领导。

 

张国焘发言。

 

从之前的往来电报中看,他本来是同意占领松潘的,但此时占领松潘就意味着要北上,而张国焘的观点是红军需要南下,占领茂县、邛崃、名山等地,最终占领成都,赤化全四川。



 

所以在会上他并没有表态同意进攻松潘,而开始强调甘南不适合建立根据地,原因是沿途敌军力量较强,且红军对甘南地区不熟悉,难以建立长久的根据地。同时他表示,南下成都是完全可行的,以红军的兵力可以占领成都,并且成都平原物产丰富气候适宜,适合红军长久发展。

 

毛主席当时也作了发言,向张国焘解释为什么要向北而不是向南,为什么川陕甘根据地可以建立而且是个好的选择等等。


会议开了三天,向南向北没有达成最终共识(虽然投票通过了文件),但最紧要的打松潘没什么异议,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各种战术细节,形成了《松潘战役计划》。

 

现在很多书籍或媒体评论张国焘南下一般是两点原因,一个是逃跑主义保存实力,不愿意和胡宗南部队交锋,一个是为了争权。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是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

 

张国焘争权这是事实,而且非常严重,但南下确实是他自己作出的战略判断,是他自己的观点,并不是为了争权才提出的,也不能说是逃跑主义(张国焘后来分裂后,说中央红军北上是逃跑主义,都是政治宣传的需要)。不仅仅是他,党内(尤其是四方面军内部)很多人也持有这种观点,说到底还是城市中心主义的延续,并不真正认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四方面军之前就喊过“打到成都吃大米”“打到成都过大年”这一类的口号。

 

张国焘真正应该被批评的地方,在于其极度薄弱的组织观念和严重的军阀作风。简单来说,组织观念就是有什么事有什么意见在正规场合摆到明面上讨论,一经组织决定个人就要执行,若还有异议那也应该走正规程序公开讨论。张国焘则不然,组织决定的事他只要自己不同意就想办法不执行,而且为了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常搞非组织活动。

 

比如就在这两河口会议期间,他私下去找彭德怀聂荣臻。大家应该记得会理会议上中央出现过一些矛盾(不记得了可以翻往期的文章长征之路——奇迹般的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翻雪山和四方面军胜利会和,主要是彭德怀与朱毛之间),张国焘也有所耳闻,以此为切入点挑拨他们与中央的关系,并赠给衣食进行拉拢。

 

没想到这可正撞到枪眼上了。会理会议上就是这样,林彪私下找彭德怀希望他和自己联名上书反对毛泽东的领导,彭德怀虽然拒绝了但没上报中央,因此后来引起了毛和其他领导对他的误会。身经百战的彭老总怎么会在同一个地方翻两次船,所以这一次张国焘刚走凳子还没凉,彭就立刻把情况上报中央。


毕竟是刚刚会师,中央也不好明说什么,但对他增加了一些警惕。

 

另一方面,本来松潘战役的计划是分兵三路并进拿下松潘,但会后回到驻地,张国焘并没有传达相关指令反而按兵不动,原因是认为“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没有解决。

 

有关军委统一领导问题,两河口会议上已经通过决议,增加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军委委员。很明显张国焘对此不满,四方面军人数是中央红军的接近3倍,这里又是他们建立的根据地,可军委中四方面军人员却不占优势。

 

会上不好反对,所以回到驻地后他一方面拖延一方面提出,要徐向前、陈昌浩参加总司令部工作,徐向前为副总司令(总司令一直是朱德),陈昌浩为总政委(当时总政委是周恩来)。

 

中央当然不同意,同时再次询问按兵原因并催促。这时陈昌浩出面,说需要让张国焘任军委主席(当时的军委主席是朱德)并给军委独断的权力,朱德转任前敌总指挥,并强调“坚决主张集中军事领导,不然无法顺利灭敌”,还督促中央“速决速行”。

 

我们换个表述方式:

 

张国焘:不答应我条件我就不听军委指挥。

军委:条件是什么?

张国焘:以后军委听我指挥。

军委:.............



 

中央紧急召开会议,这可咋办?要知道,张国焘嗜杀是出名的,早在鄂豫皖苏区就杀过中央派去的鄂豫皖特委委员兼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许继慎。到了川陕苏区他杀过的干部和群众超过2万人,甚至包括红四军军长兼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旷继勋、四方面军参谋主任舒玉章。可以说,只要与他意见相左,无论官职大小党龄长短威望高低,都是一概格杀。

 

当然,更重要的是革命前途问题,第五次反围剿已经让红军损失惨重,如今好不容易会师,如果内部出现矛盾再次分裂,那对革命将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

 

张闻天对权力一直并不热衷,说要不把自己的总书记让给他来做。

 

毛主席说这肯定不行,张国焘想要的是军权,总书记虽然党内地位最高但他不会满意。而且党内重要的会议都是由总书记主持,很多决议必须总书记签字,他要真当上这个还比较麻烦。

 

讨论了半天,周恩来提出让出自己的位置,让张国焘来担任红军总政委,大家基本认同这是当前能做出的做合理的选择了。(毛当时名义上的位置并不高,张国焘对他的位置根本看不上)



 毛泽东与张国焘在陕北的合影


于是通知张国焘赶到芦花,7月18日,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这就是“黑水芦花会议”。会上作出了这么几个决定。

 

首先是张国焘代替周恩来担任红军总政委职务,包括“中央军委总负责者”。但鉴于其新任职务不熟悉,周恩来暂时留下帮助。

 

陈昌浩增补进入军委常委。

 

一四方面军部分混编后,重新设立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博古任总政治部主任。

 

可以看出,四方面军干部大量进入最高军事领导层。

 

第二天,又根据张国焘建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红四方面军这些年来的发展。其实这个会议一方面是为了增强两军之间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四方面军的一个表功会,张国焘希望通过这个增加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四方面军在我的手里一步一步发展得这么壮大,再看看你们中央红军……

 

所以张国焘虽然也说了一些决策上的失误和发展中的问题,但主要一直在谈四方面军一直以来的成果。

 

四方面军同志发言结束后,由中央红军的主要领导发言评论。

 

他没想到中央红军内部风气,“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日常工作,平常在会议上的批评很多都是不留情面,这时面对其他军的同志虽有所收敛但也有一说一。


尤其是那个毛润之,简直过于耿直。其他人也都是主要谈功绩(四方面军功绩确实大,值得大书特书),然后再说些缺点和不足(比如周恩来批评的是张国焘虚假宣传方面的问题,为提高士气,一直向普通战士宣称中央红军有10万人,如今真正会师见到真相对士气和指挥员的威信都有影响),毛倒好,笼统地说一下“总的路线是没有问题的”,然后就开始讲问题。从鄂豫皖时期一直讲到现在,从政治军事一直讲到经济问题,还附带分析,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一大堆,最后赠送正确解决方法——当时你们本应该怎么做。

 

要不要这么耿直……

 

其实这一方面是毛一直以来的性格,另一方面从政治上考虑,中央需要指出红四方面军的问题(会议开了两天,如果都在说张国焘和四方面军的功绩,那么以后他提出的各种要求,四方面军干部大量进入中央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而毛泽东是最合适的人选:此时的他在中央红军内实际地位高,实际负责着最高军事决策,既对这个方面有深入研究说出来的话有有分量,但名义上他的党内地位却不到朱德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的位置,名义上并能不代表中央的观点,所以可以随便讲。

 

会议结束。虽然最后一天毛让张国焘不爽了一把,但他的诸班要求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中央本以为张国焘会开始配合,没想到一回到驻地他再次拒不执行决议命令,要求博古退出书记处与政治局、周恩来退出军委工作,否则不会进军。




麻烦来了,本来拟定先打毛尔盖然后进军松潘,但现在一方面由于张国焘的不断拖延进军,一方面是行军途中恶劣的环境和守城军队的顽强,毛儿盖战役打了整整八天。

 

蒋介石已经亲临成都指挥,胡宗南的主力在松潘地区集结完毕,战机失去。

 

没办法,必须重新调整战略,8月4日,沙窝会议召开,张国焘与中央的第二次交锋开始了。


“尖峰时刻”


左路军北上踏入茫茫草地,张国焘所在的右路军却开始按兵不动。草地是长征中最险恶的一段自然环境,而这一时期红军内部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

 

我们还是先说草地。


关于红军过草地,有太多的文学和史学著作。大家应该还记得小学时候的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一个小红军为了不让其他战士担心,往本来干瘪的干粮袋里装上牛膝骨,拒绝了陈赓大将的帮助,最终倒在草地上。

 

其实饥饿只是困难的一部分。这所谓的“草地”并不是北方的草原,而是高原上一片巨大的湿地。这里处处是沼泽,必须结伴一起沿着草甸行进,稍不留神踏入泥沼就会越陷越深,直至被吞没。


过草地时的珍贵照片,大家看地下



5-9月为草地的雨季,当时正值8月末9月初,红军晚上露营根本找不到干的地方,就铺个东西往这湿漉漉的地面上躺下或相互靠着休息,有时候天气恶劣风雨交加,也只能这么干淋着。

 

过草地需要一周时间,战士们饿死、冻死、累死、病死、淹死、(吃毒草)毒死,几路红军非战斗减员超过一万人。

 

8月27日-29日,右路军陆续到达班佑,大家再次看到熟悉的田地、炊烟——终于走出草地了。

 

然而并没有时间休息和庆祝。红军要想到达甘南,就必须通过前方的包座。包座地势险要守备严密,且胡宗南已然得到消息,派兵向包座增援。

 

我们之前讲到过,右路军以中央红军为主导,毛周张等人为领导,但四方面军的第四军(许世友)和三十军(程世才)也属于右路军,且前敌指挥部的负责人是徐向前陈昌浩。

 

前敌指挥部率先到达班佑后就着手研究进攻包座的问题,徐向前认为中央红军人困马乏,且装备也不及四方面军,因此建议由四方面军部分负责进攻包座。

 

最终,包座战斗从29日打到9月1日,共击毙敌军两千余人,俘获近一千人,并得到大量物资,成为长征过程中最大的一场胜利。

 

可惜并非所有人都是徐向前这样的真-共产主义战士。

 

包座战斗结束后,中央联名徐向前陈昌浩,电报张国焘督促其迅速通过草地实现两军会合。

 

当时左路军已经进入草地两天,陆续来到葛曲河畔。张国焘回电说,草地环境太恶劣,没带够粮食,不想过了。

 

中央回电,早想到这一点了,已经派一个团带着粮食出发接应。

 

回电,葛曲河水太深了,过不去,准备退回阿坝。

 

朱德也在军中,他觉得不对了,和警卫员赶到河边试水。虽然当天暴雨河水上涨,但此处为黄河上游支流,涨得快落得也快,只需稍作等待就完全可以渡过。而且此时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渡过了葛曲河,并没有任何问题。

 

张国焘不听劝告,依然下令三天之内左路军全部撤回阿坝,包括已经渡过葛曲河的部队。

 

这个……不是说河水太深过不去么?怎么可以回来?

 

无可奉告。

 

徐向前陈昌浩心想这个不成,我二人已经在中央表过态支持北上,红军本来就力量弱小,这一分开很容易被分别消灭。急忙给张国焘电报,说明目前紧张的局势万万不可分兵。

 

但毕竟二人是张的老部下,尤其陈昌浩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对军事了解不够,北上并不完全坚定。所以发给张国焘的回电里加了一句,北上上策南下下策,只有万不得已才用下策,希望你明天和中央(老毛他们)好好商量。

 

好,要的就是这个万不得已。

 

张国焘立刻回电了,很好,你们准备准备,带着右路军南下,草地冷,皮衣准备好了没有哇?(右路军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问题,右路皮衣已备否,即复)

 

陈昌浩于是给中央电报(虽然都是右路军,但徐陈二人在潘州的前委指挥部,毛张等人则在巴西),说,咱准备南下呗。

 

毛、张(闻天)等人看到后——WTF?!!我们啥时候同意南下了?!!

 

急忙给前委回电询问情况。徐陈二人表示,我们也不知情啊,以为你们商量过。

 

当晚,右路军七位主要领导(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陈昌浩、徐向前)赶到周恩来休养的牙弄召开紧急会议。

 

中央红军的五位当然强调要北上,问徐陈二人意见。

 

陈昌浩打了个太极:

南下有南下的困难,北上也有北上的障碍。一个要再过一次环境恶劣的草地,一个是前方围追堵截的敌军。我建议是尽量两军一道北上,毕竟敌军还未完全到位;但是如果张国焘一定要我回去,那我也听他的南下。

(真-官场老油子)

 

徐向前表示,同意中央的分析,应当两军一道北上。但如果张国焘一定要求南下,他没考虑好,因为可能会造成红军的分裂。

 

于是,七人联名给张国焘发出电报,从军事、经济角度陈述厉害,劝说他立即北上。

 

可张国焘去意已决,连发两封电报。

 

第一封

 

上文说到过,左路军有一部分军队渡过了葛曲河,张命令其南下退回阿坝。可有一支人马,原中央红军蔡树藩率领的军委纵队并未听令(没有电报,也有可能是未联系上),反而继续北上。

 

这就麻烦了,一旦他们和右路军汇合,“葛曲河涨水”这一拒绝北上的理由就无法成立,将来假如真的分裂,若与毛周等人争论正统性,道理上就落了下风。

 

张国焘电令驻扎于阿坝的部队,马上派人追上军委纵队,命令他们南下到阿坝卓克基汇合,如果蔡树藩等听令回来,则立刻将其扣留,到时候告你们如何处置。

(飞令军委纵队政委蔡树藩将所率人员移到马尔康待命。如其听则将其扣留,电复处置。)

 

第二封

 

这第二封电报直接发给了陈昌浩。

 

电报原件如今已然不知去向,具体内容究竟如何一向争议颇多,比如究竟有没有提可以“武力解决”等。不过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要求陈昌浩和徐向前带领四方面军人马立即南下(而不是上一封的“准备南下”);二是,电报措辞十分严厉,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历史的天平偏向了中央红军。

 

当译电员急匆匆地拿着电报找陈昌浩时,前敌指挥部正在开会,而陈则在情绪激动地发言。

 

译电员看了看,现在给他不合适,就把电报交给了旁边的叶剑英——虽然电报写着给陈昌浩,但叶是前敌指挥部的参谋长,按规定可以阅读。

 

叶帅眼睛一扫,惊出一身冷汗。

 

但他面不改色,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继续听陈昌浩激昂的讲话,过了一会儿,借故(应该是上厕所)悄悄退了出去。


叶帅找到自己的马,飞奔向3里之外的中央驻地。

 

中央当晚没有会议,叶帅于是直接找到老毛住所拿出电报。

 

毛看到后也吃了一惊,张国焘坚持南下是早就想到的,可没想到他这样坚决,动作这样快。

 

来不及找纸笔,老毛随手拿起铅笔头和卷烟纸匆匆记下电报内容,嘱咐叶剑英赶紧回去,莫要让陈昌浩起疑心。

 

当叶帅赶回前委会议处,陈昌浩竟然还在讲话,叶帅顺势说刚接到电报,交给陈。这封只希望陈昌浩一个人看到的电报,其实已经被叶、毛、张(闻天)、博(古)四个人看过了。

 

毛主席后来在延安写过一篇《反对党八股》,讽刺党内许多干部,写文章、作报告空话连篇又空又长,不知那时的陈昌浩看后作何感想,是否会想起七年前的一个寒冷秋夜,自己在喇嘛庙里那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

 

送走叶剑英的老毛立刻找到张闻天和博古,三人赶到七里多外的红三军团驻地,周恩来和王稼祥在这里养病。

 

五人短暂商议后,认为情况万分紧急,必须立即脱离四方面军北上。

 

红三军团的司令一直是彭德怀。战争年代,党每每陷入险境,彭大将军总能立下汗马功劳,这次也不例外。

 

张国焘做总政委后,即收缴了各军团直接联络用的密码本,规定所有电报必须通过前敌委员会电台转发,而前委是由陈昌浩徐向前领导的。这意味着,只要张国焘需要,他可以控制各部队之间所有通讯。

 

近几日张国焘与中央反复争论南下北上问题,彭总虽未参与讨论却也早有耳闻,又发现陈徐的四方面军部队到处筹粮备衣,似乎在准备南下过草地。

 

中央驻地与前敌指挥部近而与红三军团远,林彪聂荣臻的红一军团作为先头部队更是已经到了前方的俄界,中央没有任何保护。

 

彭总一生多打恶仗,凡事往最坏考虑。他一直派十一团在中央驻地附近秘密警戒,又派人携带电台和新密码找到红一军团方便直接联系。

 

没想到这密码刚一送到,事情就出了。

 

毛周等通过彭德怀这里告知林聂,停止前进在俄界等待接应,中央及红三军团马上出发与其汇合。

 

趁着夜色,红三军团悄悄开拔,由周恩来带人殿后并设置警戒。

 

我们把视角回到叶帅那边,他将持续之前的演技爆发,闪耀今晚的夜空。


长征中的徐向前(左)与叶剑英(右)

 

叶帅自己走容易,但他还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将原属中央红军军委直属队的同志们带走。会议开完已经深夜,这么一批人突然离开,不可能不惊动其他人,怎么办呢?

 

叶帅打算拿电报内容做文章。

 

他找到徐陈二人说,总政委要求咱们迅速南下,可过草地的粮食还远没有准备好,所以直属队希望可以打粮食,今夜两点出发。二人同意。

 

而后,叶帅召集直属队几位主要领导开会(李维汉、杨尚昆、李克农等),告诉他们情况,绝对保密,互相对表,务必在两点整集合。

 

叶帅又以打粮为名,借走了全军唯一一份军用地图藏在床下——他和徐向前、陈昌浩三个人睡在一间房里。

 

回到房中,叶帅一直不敢入睡,直到一点四十五,悄悄起来穿上衣服,拿出地图装好,走出房门找到隔壁的肖向荣准备一起出发。

 

突然,叶帅发现贴身手枪没带。肖向荣建议赶紧离开,万一回去惊醒陈昌浩就不好办了。叶帅想了想,自己出来是巡视打粮队伍,没毛病,即使碰到他二人醒来也没事;可如果他二人半夜醒来发现叶人走了枪没带,可能立刻就会起疑心。所以还是悄声回去拿上枪,这才和其他人一道离开前委驻扎的潘州村,北上追赶毛泽东和红三军团。

 

第二天一早,徐陈等人就发现,叶剑英不见了,而且绝不像是去打粮,军中唯一一份军用地图也没了。

 

接着,外围的部队打来电话,中央红军的人已经不见了,往北而去,还对这边放了警戒哨,我们打不打?

 

陈昌浩接的电话,他转头看着徐向前问他怎么办。

 

徐赶紧说,哪里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

 

就这样,毛周等率领的中央红军于9月11日到达俄界,与林聂的红一军团汇合。

 

毛周等深知,红军的分裂已经是难以挽回的了,而除了这几位最核心领导人外,其他将士们大都还不知发生了什么。


此时最紧要的就是对内稳定军心,对四方面军那边,声明自身的合法性。

 

于是,9月12日,俄界会议召开,陈述了自两军会合以来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行为与造成的不良后果,将其定性为“军阀作风”“机会主义”;整编目前带来的部队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副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毛泽东,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五人团进行军事领导。

 

9月16日,红军来到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至今仍存有大量碉堡和W.G时期的标语


腊子口地势险要,大概有一个营的敌人,无法携带重武器进攻(也没有),红军就投以海量的手榴弹。

 

没想到敌军投以双倍海量的手榴弹,再加上碉堡的防守加成,轻轻松松抵挡了整个白天。

 

入夜,红军发挥一贯特长,不断骚扰,守备敌军根本睡不好觉。

 

黎明时分,敌军已然又困又累,一队红军成功从山路迂回到后方,前后夹击,这才拿下腊子口,长征路上最后一个难关被攻克了。

 

第二天,先头部队到达哈达铺并带回许多报纸。


早在四川的时候,毛周等人就从报纸上得知陕甘地区还有一只红军队伍,但具体情况并不明了。靠近陕西后老毛一直指示队伍尽可能地搜寻当地报纸,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这支队伍现在还在不在?具体位置在哪里?

 

终于,侦察连从哈达铺找到大量《大公报》,有一则消息是这么写道:

 

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则说:“盘踞陕北省为红军二十六军,其确实人数究有若干,现无从统计,但知其枪有万余。匪军军长刘志丹辖三师,为匪主力部队,其下尚有十四个游击队。此外各种小组及赤卫队等则甚多。匪军现完全占领者有五县城,为延川、延长、保安、安塞、安定等。靖边一度陷落,顷已收复……现在陕北状况,正与民国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

 

长征的终点终于确定,红军再次踏上征程。

 

10月7日早上,老毛亲自指挥红军在青石嘴打了一场胜仗,歼灭敌军两个骑兵连,缴获大量物资和上百匹战马。


下午,翻越六盘山。

 

抬头只见天高云淡飞雁南翔,俯瞰红旗猎猎队伍规整,群山万壑皆在脚下,老毛回首走过的关隘山川——血染湘江四渡赤水,大渡桥横腊子口险,从江西出发至今不知不觉已然过去整整一年。

 

他感慨颇多,不由得吟出一首《长征谣》,后来改写成《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手迹


1935年10月19日,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一方面军长征至此结束。

 

就这短短的半个月内,毛还有其他不少名作传世。比如在吴起镇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讲话,毛提到:


当前世界革命进到新的阶段,帝国主义到处冲突。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华北,反帝运动高涨,反帝革命在全国酝酿,陕北群众急需革命,这是粉碎敌人“围剿”的有利条件。

 

还有一首著名的《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大家回想他在江西时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分析思路一样,无论在哪里,毛的眼界始终着眼在世界革命,始终在分析世界上不同势力、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运动联系互动。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州风雨,笔下有雷声。

 

毛主席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长征的磨砺让他更加强大。每一位经受长征洗礼锤炼的红军都是这样的巨人。

 

巨人们即将缓缓站起,显露出伟岸的身躯。




(全文完)


相关文章链接:


五次反围剿——如果红军由毛泽东一直领导, 在江西的最后两次围剿能不能粉碎?


第五次反围剿—长征前夜


长征之路——血战湘江的前因后果,遵义会议的前后


长征之路——四渡赤水


长征之路——奇迹般的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翻雪山和四方面军胜利会






“推荐一个不错的公众号”请关注 观察的眼(ID:guancdy)




“推荐一个不错的公众号”请关注:大国竞争



微信公众号疾风倁劲草 (ID:lss-wb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