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天舒:数字化推进营商环境的苏州经验和再创新

徐天舒 长江产经智库 2021-07-01




徐天舒 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



2021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这是在2018年《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2019年《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文件基础上的更高要求。苏州是全国最早实施行政审批中心的地级城市,苏州的“亲商服务”全国闻名,在全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环节的“放管服”改革过程中,苏州涌现了不少创新举措,值得总结和再提升。
 
一、在意识上大力宣传从被动行政审批到主动政务服务的转变

笔者作为专家多次参与政府的各类企业奖补评审,发现每年参与评审的企业重复度较高,一方面是由于评审标准较高所导致的,但另一方面也听到许多企业和个人反映,许多惠企和惠民政策他们并不太了解,也缺乏获取的渠道,因此也谈不上参与评审。其实,这反映了政府部门对待上级各类文件政策的贯彻是被动等待上门审批还是贴近服务对象主动提供政务服务的本质区别。

针对这样的问题,2018年5月起来,苏州相城区积极构建了一个“不见面审批标准体系”,“标准化实体大厅和网上大厅”两个大厅,“公民类事项的‘机器换人、服务不打烊’模式、法人类事项的‘创新机制、办事零距离’模式、跨部门类事项的‘代办服务、审批零见面’模式”三项服务模式,定制标准化的“事项目录、服务指南、业务手册、服务套餐”四本菜单,推行“‘红黄灯’考核、‘背靠背’评价、监督员考评、第三方暗访、持续性改进”五项机制的“一二三四五不见面审批”标准化模式,使得数字化后的政务服务对象依然可知、可见、易操作、可反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二、重点建设企业政务服务标准化

从行政服务中心的业务量来看,政务服务的重点是企业政务服务。而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实现全省域甚至全国“一平台、一张网、一个库”,则应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前提是政务服务标准化。从全世界来看,政务服务标准化始于上个世纪 80—90年代,至今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起步至今不到 10 年的时间,目前全国 90 多个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的承担单位都是各地各部门的政务服务中心或大厅,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全国政务大厅服务标准化工作组”,并发布了GB/T 32169《政务服务中心运行规范》、 GB/T 32170《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工作指南》等国家标准,其他省级标准包括有:《行政服务中心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行政审批服务术语和定义》《政府信息公开服务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服务标准体系》等。

企业政务服务的实现路径不仅在于形式标准化和内容的规范化,还在于服务流程的创新和标准化。苏州一定程度上参照了英国提出的政务服务6个指导原则:明确的服务标准、透明度、顾客选择、礼貌服务、完善的监督机制、资金的价值,不断优化和创新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例如,在招商方面,苏州市政府主动梳理相关的城市资源和能力,积极为国内外的投资洽谈者提供专业的“一揽图”式的投资简介。2020年1月召开的“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上首次推出了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实质上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的投资路线、公共服务平台、供地资源、投资机会等城市要素的分布密度图。它既是创新和招商的平台,又是实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提升苏州城市品质”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支撑性资源。
 


三、强化政务服务数字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020年3月30日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围。经过有目的加工的数据成为信息,信息能够产生效益,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苏州较早认识到大数据的作用,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大数据管理局,园区还设有大数据管理中心。为了加快苏州政务服务数字化进程,大数据管理局正协同政府各部门、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务服务中介机构,制定出台了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以十四五规划为信息需求导向,构建多领域数据开发应用场景,实施大数据的整合和企业政务服务数字化的深化作业,全面提升数据要素价值。

譬如,苏州拟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涉及发改、财政、工信、科技、金融监管、市场监督、商务、交通、人社、税务等多个管理部门。对该类企业数据的收集,不能再依照传统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进行统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而需要按照2019年第二版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表,从企业申报源头设计数据采集形式、内容等,在大数据管理平台下实现“一个数据库”,形成面板数据,实时动态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四、完善政务服务标准化、数字化的协调推进机制

政务服务标准化、数字化最大的阻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确定具有足够权威的部门或机构来统筹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数字化工作,影响政务服务标准化、数字化工作的整体规划部署;另一方面,没有形成多部门协同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数字化的工作格局和有效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机制,对于涉及多个部门不同利益的政务服务标准和数字化要求,难以促成达成共识,也就难以组织制定和付诸实施。

因此需要整合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将互联网、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政府治理新模式,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推动各级政府条块结合、联合试点,实现公共服务的多方数据共享、制度对接和协同配合。加快建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信息标准、数据标准和统计标准体系,推进共性关键标准(字段)的制定和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在培育政务服务市场、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从基层以往的实践来看,尽管许多政府职能部门也实现了单个行政领域的信息化,但是我们发现,基于各类管理职能开发的管理系统,跨部门数据共享和集成的能力较弱。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前各省自主开发了社保系统,但对跨省转移的系统解决方案就遇到障碍,当然,现在通过各省和人社部平台对接已能基本实现全国转移。企业集团为了实现数据、流程、表单、审批的系统化,会开发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同样地,为了建设数据政府,应力争多推进像“金税”、“金关”工程这样的全国集成平台系统,力争避免局部性建设或共享性、集成性弱的数字化工程。

在这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企业服务中心的做法值得借鉴。每年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均出台了许多针对企业或人才的支持政策,仅2019年通过该中心受理兑现的业务就近3万笔约30亿元。该中心汇集了园区科技、工信、组织人事、发改、商务、文体旅等多个部门的政务功能,主动展开企业服务,还承担了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各类资质证书的申报和发放工作。中心杜主任介绍说,“在2020年初资金兑现、证书发放等业务的高峰期,突遇新冠疫情,为实现收发业务的‘不见面’,中心与各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系统开发商等通力合作,成功实现了企业扫码‘收据线上递交’和企业在线登陆‘证书系统发放’等功能”。

在利用数字化创新服务方面,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也有很多措施。例如,疫情期间,面对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中心迅速上线“园易融”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型金融服务生态,引入金融活水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为园区企业提供金融助力。首先通过“园易融”平台连接资金需求侧与供给侧,提供实时在线的“债权+股权”融资云服务;其次平台集聚银行、基金、保险、担保、金融租赁等9大领域55家金融机构、548位金融顾问,上架129个金融产品;第三是平台创新推出“战疫贷”创新金融产品,为受疫情影响较大、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撑,帮助其渡过难关。目前平台共受理企业融资需求1900多笔,平台年度访问量达5万次,解决融资需求1400余笔,贷款总额93亿元。
 
苏州有高效行政服务的优良作风,有发达的行政服务“硬件”和“软件”,加上领导的重视、主管部门的科学管理、专业的政务服务标准、各部门的协作配合,有“开放再出发”的动力,苏州一定能成为全国政务服务标准化和数字化的标杆城市。

往期 推荐


长江产经智库学者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系列文章(三):缪锦春:促进商业银行在经济复苏增长中作用的九点建议

长江产经智库学者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系列文章(二):赖红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突破路径

长江产经智库学者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系列文章(一):闫浩:强化江苏企业在创新引领中的主体地位


版权声明:上海钧智律师事务所为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提供法律服务。需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或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江苏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以南京大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平台为核心,优化组合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和专家资源,以中国沿海地区高度开放、发达的实体经济为背景,深入研究探索中国实体经济的走势、趋向与政策,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结经验,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