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风 | 我眼中的邓小平​

姚中秋 辛太学三一项目
2024-08-25


前言: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邓小平。因为我们就生活在邓小平时代,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其实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邓小平时代,所以邓小平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我们都是邓小平的仁政的受益者,本来这都是在乡下割草养羊的农村子弟,因为恢复高考了,就能够进入城市,进入大学学习,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说对邓小平都是有感激之情。邓小平确实也是我们中国追求富强,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者。我们简单的梳理一下他的贡献吧。

 ——秋风老师讲述






01

关键时期的掌舵者



我想邓小平的最大的贡献,是引领国家实现了一次转向。这里面非常重要的就是打破教条主义。我们前头讲到在中共内部,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在现代中国的各个思想政治的力量和团体中,都有一个两条路线的斗争的问题,所谓原教旨的西方思想,它就是教条主义。当年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他批判的主要的对象就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什么叫教条主义?就是死抱着外国人的经书一天到晚就知道念经,不看具体的问题,对解决中国问题也就提不出切实有效的办法,那干起来就胡干、蛮干,这就是教条主义。
那其实在毛泽东的后期,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教条主义。所以反对教条主义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可能变成教条主义者。我们在前头,一直在讲“时”的问题,尤其“文革”。“文革”其实就是教条主义病症的爆发,它试图根据巴黎公社这些原则,全面地改造中国社会。那怎么可能。巴黎公社只是小打小闹那点事,你拿那个原则来解决七八亿人口的中国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所以最后就很荒唐,造成巨大的灾难。
邓小平当然是灾难的受害者,所以他对这东西是深恶痛绝。他有实权之后,很快就掀起所谓解放思想运动,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大讨论的实质,其实就是反对教条主义。跟当年毛在延安搞整风,它的用意是一样的,都是要反对教条主义。什么叫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要去看具体的问题,去看中国的现实,认真地去分析现实,然后提出切实有效的办法,这就是所谓思想解放运动的实质。那么这样就引领整个国家,展开一次大规模的调整。

△八十年代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还是在心态上、知识上、精神上实现一次转向。所以思想解放运动确实非常重要,由此就有了我们后面看到的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是因时而动,因为国家已经实现了独立自主,强的问题已经初步解决了,也建立了一个比较强大的、有动员能力的党政领导体系,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强的,其实也是世界上比较强大的。
但是工业化始终没有完成。50年代苏联的援助,是为解决国家安全提供了工业上的保障。造出了原子弹,这样就没有人敢再来入侵中国了。但是这样一套单兵突进的重工业体系啊,在当时大概只维持了十几年,其实就面临困境。因为没有支撑,它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只能再去造武器。它没有办法去制造出庞大的市场,所以没利润,缺乏自我造血的能力。所以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就必须转向。这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把视野就拓宽了。不是仅仅盯着跟国家安全相关的那些领域,而是要瞄准普通人的生活。那么这样,整个国家就实现了一次转向,所以我们讲思想解放运动,还有结束阶级斗争,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整个国家从追求强,转向追求富,当然接下来就有了一系列的很明显的变化。

△八十年代家家户户交“公粮”(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前头讲到毛泽东时候,其实提到了毛搞“大跃进”,其实他是想推动大众型的工业化,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够参与到工业化中。邓小平实现国家转向之后,这样一个设想就在比较可行的轨道上展开了。当然它的展开,是以放权让利的方式,因为以前我们党政体系对社会控制得太紧了。因为它要实现重工业化,就要对社会的每一分钱都管起来、都控制起来,把每一粒米都能动员出来,把每一个人的劳动力都要动员出来,所以就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国家控制体系。
在控制体系上,像普通的农民只能种田,其他什么事都干不了,随着国家的转向,开始放松对普通民众的控制。当然放得最松的应该是农村,因为在原来计划经济体系下,政府对农民就只管、只要、不给,或者说给的很少,从农村把资源动员出来,用在城市推动工业化。
现在政府其实也不怎么给,但是我管得少一点,这样农民就有了自己从事生产,然后获得收益的积极性,所以就有了我们后面看到的乡村的工业化。这样一个乡村的工业化,应该说,是中国的工业化的一个更大规模的展开,原来的工业化只局限在城市,重工业的部门。现在工业化是在乡村也开始了,而农民能够生产的东西,主要是轻工业品。

△广东省南海县一服装纽扣加工厂(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我们从80年代开始,实际上从7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毛泽东到了他的晚年,其实就默许乡村搞社队企业。大概从70年代初就开始了,这些企业后来发展成乡镇企业,80年代增加的是家庭企业。这样就出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工业化。有大量的农户都去兴办工厂了。这是我们后来能够完成工业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可以说50年代的重工业化是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从七八十年代开始的这一轮轻工业化,让我们的身躯就更加成长了,躯干成长了。在这个基础上,后来就有了产业的不断地升级,总之,我想邓小平时代我们国家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工业化,或者叫我们想的追求富强、中富的部分就部分地完成了。当然后来要到在邓去世以后延续到我们今天,大概还有二三十年,我们才基本上比较完备地完成了工业化。但是那一轮社队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家庭企业的工业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管怎么样,我想邓小平时代,为我们完成工业化,打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或者完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02

提出建设小康社会



我想再强调一点,关于邓小平时代不自觉地在复兴中国文化。我说不自觉,因为邓小平还是比较务实,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所以他对文化问题,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考虑。但是他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无意中,可能就推动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复兴。
我想讲三点。一点是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我们前头讲到毛泽东,他的教条主义其实是想建设大同社会,他把康有为掘发出来的“大同”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空想共产主义的构想。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构想跟康有为版本的大同其实有相近之处,其结果造成了很多混乱。邓小平出山之后,当然就要拨乱反正。他在70年代末就提出了“小康”这个概念,很显然这个概念就是针对毛的做法提出来的。在邓小平的心目中,毛搞的那一套就是康有为版本的大同社会。那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不能走这条路,那所以要退回来,要退到小康来。
其实在《礼运》的论说中,两者可能未必是这种关系。因为《礼运》所讲的大同,就不是康有为那个版本的。大概《礼运》的原意是通过小康到达大同,以礼乐来建设一个美好社会。因为小康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礼”了。而在大同里面没有提到“礼”,但实际上在大同的状态中,礼是在发挥作用。但是不管怎么样,邓小平根据他自己的理解,觉得要从毛的那种空想共产主义的目标往后退一步,当然就退到了小康。
他用小康概念,我觉得还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他把儒家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引入到了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中,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以中国的政治理想或者儒家的政治理想,来描述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所以他的意义其实非常重大。以前我们用的很多政治的概念,都是从马克思、斯大林那个地方来的,现在邓小平说我们为什么不用中国话语。我们今天都在讲要用中国话语来讲述中国故事。其实邓小平就是一个先行者。而且他划定目标是我们过去四十年,都在为之奋斗的,我们今天也在说我们马上要实现小康,所以这非常重要的。

03

宪法中独特的表达



我再讲第二点。第二点就是我们《宪法》序言的第一段。因为邓小平复出的时候,“文革”结束了,而“文革”是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从“文革”中走出来的那一代精英,他们都在反思“文革”。而反思当然很容易就指向对于“文革”中破坏中国文化的做法的反思。这是我的理解,由此就有了我们宪法序言的第一段。
我认为这一段非常重要。我过去几年围绕这一段写了一本书,专门解释这一段话。我认为这一段话,其实体现了“文革”结束之后,我们那一代政治精英,对于我们国家的理解,对于我们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的理解。
这一段话是这样的,说: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大家注意一下这中间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历史,一个是文化。这句话它首先对中国下了个定义,中国是什么?我们《宪法》就告诉我,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历史很悠久。
由此,很自然的得出一个现实的政治命题,我们今天干的所有这些事情,都是为了让中国悠久的历史再继续延续下去。所以这就确定了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不是把历史切断,也不是把历史引到另一个方向上去,而是要沿着我们几千年的先人走过的路继续往前走,所以非常重要。
后面,第二句话又讲,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国家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是文化,是我们这个文化。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所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是继承和弘扬我们这个文化,当然还要创造和积累。但是创造和积累的前提是继承和弘扬,你不能把我们以前的文化都丢了。所以《宪法》序言,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我们国家政治和文化精神转向非常重要的标志。所以我把它视为我们邓小平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宣言。我相信,我们过去这几十年的中国文化复兴,它就是由这句话引申出来的。当然从事中国文化复兴的人,不一定都看过这句话,它确实是描述了、笼罩了我们这个时代。这句话,毕竟是《宪法》,可能无意中或者是冥冥之中,我们很多努力,最起码它和这句话是对应的。它作为《宪法》的话,其实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因为这句话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宪法》这么写,上来先写历史和文化,没有人这么去写《宪法》的。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我们《宪法》学界,其实对这句话很不感冒,觉得应当把它删了,因为这句话看上去完全是多余。可是,如果我们站在政治的角度、站在道统的角度来看《宪法》的话,《宪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这句话。因为它确定了我们国家要发展的方向,划定了国家的道。从悠久的历史,到我们今天的努力,然后到未来的前路,要一以贯之。
所以我认为《宪法》序言,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我们过去几十年,中国发展方向的一个概括,把它可以视为一个标志性的文献。这是第二点,邓小平时代,这句话能够写在《宪法》序言中,其实是他有自觉的复兴中国文化的一个决心。

04

家的回归



还有一点,我想是家庭再度成为我们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我们来看中国的改革措施。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是家庭承包制。农村改革是先行,而农村改革的核心就是家庭承包制。我们先不管它的经济意义,首先把家庭凸显出来了,这就跟毛时代完全不同了。我们前头讲到毛时代在政治上,为我们独立自主建立一个强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在社会政策、文化政策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我们中国文化是有破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家有破坏。而邓小平时代是一个转向,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向了肯定家。

△1980年7月,76岁的邓小平与孙子在三峡船上(图片来自网络)

家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土地所有单位、产权的持有单位,很自然的作为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的单位,由此我们家、族就复兴了。而这是一个社会组织的最基本的细胞,由家和族的复兴,就有了我们中国文化复兴的社会基础。
 所以我上面讲了三点,这三点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同时呢它又是中国文化更进一步复兴的基础。所以中国文化在七八十年代其实就开始复兴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大家可能不是特别自觉,没有人高喊口号,那是那个时代跟我们21世纪以后不同的地方,但是其实文化复兴,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了。我想邓小平时代和我们的时代其实是连续的两个时代,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些比较重大的变化,我们就自觉了,并且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里面展开了。但是其实那个时代,为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的复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完)

*秋风老师讲历史,“我眼中···”系列推荐阅读:(点击以下标题)

秋风 | 我眼中的梁漱溟(上)
秋风 | 我眼中的梁漱溟(下)
秋风 | 我眼中的林则徐与鸦片战争(上)
秋风 | 我眼中的林则徐与鸦片战争(下)

秋风 | 我眼中的曾国藩

秋风 | 我眼中的孙中山

秋风 | 我眼中的蒋介石

秋风 | 我眼中的毛泽东(上)


秋风 | 我眼中的毛泽东(下)


给两个链接了解更多 :

辛庄师范三年制《教育者养成课程》


学长,你认真讨论的样子真好看 ——共学班工作组讨论的小剪辑



——— / 想看更多好内容,请关注它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辛太学三一项目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