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色思考|不请自来-2019年上海自然教育论坛侧记

关心自然的 未爱教育 2021-01-17

1月5日早上9点,将近200名自然教育的同仁顶着毛毛细雨从上海的各个角落聚集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开始一天的第三届上海自然教育论坛。仅以此文来纪录和反思我在一天的论坛中的收获和反思,和对自然教育感兴趣的同仁分享。

不请自来

用这个题目来阐述以下几个现象:从自然教育论坛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看到的这个行业的“蓬勃发展”;整个自然教育在国内的发展是发端于民间,其中NGO的推动作用最强大,折射出的是NGO的能量;没有获得邀请就参加聚会往往是基于一些碎片信息,往往分为两种情况,来看个新鲜,看个热闹,找个投机……结果是?

写这个是自问,我属于哪一种?我在自然教育领域的探索为什么这么长了却行动寥寥。从13年要做自然教育创业未果;到14、15年做自然教育的浅度学习和实验未果;17年自费参加行业的培训、论坛、做志愿者以及做自然教育的案例研究,研究结束了行动就停止了;18年和自然教育打了个擦边球,开始逐渐聚焦专注在基于环境素养的综合实践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按理说,我属于过于深思熟虑型的,为什么还是不停回来看看呢?

参与论坛的过程中,从他人的发言中我逐渐清楚自己左顾右盼的原因。

连着根带着土的自然教育

据说,自然教育三大特质之一是:在自然中的教育。于是,作为自然教育的工作者,往往是会为自己的幼年的乡土生活中和自然的体验感到感恩、庆幸甚至作为从业的资历之一感到骄傲的。往往这样的经历也会被直接作为为什么要拯救现代小孩“自然缺失症”的理由。我以前也是这么做的,只是现在我开始自我怀疑这里的逻辑。

首先,放下乡村是非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环境不说,将自然教育的教育环境做人为设定的做法并不明智。我高度认同乡土经历中的和自然互动的经验对个人成长有很强的疗愈、启迪、陪伴等作用。但我也高度怀疑,对于我的孩子来说,没有这样的乡土经历,也一定可以有其他的和城市里的自然元素甚至是和非自然元素的互动经历来发挥同样甚至超出的作用。

我的同事冬梅从孩子出生后就一直坚持带孩子在城市的小区做自然观察,这是她育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她先生的缘故,一家人包括3岁多的儿子一起玩“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游戏。对冬梅来说,这款游戏里虚拟自然体验是很丰富的,她观察她的孩子如何玩这款游戏,如何体验风的声音,如何体验奔跑,这些经验如何被带到现实生活中……她现在在为一家由专业的教育人士组成的自然教育团队做理论建设。他们家几乎不出远门去做自然教育,事实上,今年他们的出上海旅行的计划是一次,地点还是去年的九溪。我家相反,折腾的要命,每年都超标完成爬10座山的目标,尝试“沉浸自然”。另外,我家做了IPAD隔离。

结果是,她的孩子期待每次外出,我家女儿倒是听到出门就皱眉头(真的拉出门了之后,就很享受其中)。说这个并不是说我们的自然教育是失败的,而是说,对于孩子自己来说,父母有引导的创造丰富的选择,然后静静地陪伴、等待、观察和支持这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带着价值观输出的教育中,自然教育也不例外。

自然教育的根和土,可以是乡间或城市的真正的根、土,是我们心中的根和土。在孩子那里,自然教育的根和土同属于教育的根和土,是培育、发展和支撑他们成长的根和土。确实,懂一点博物学甚至精通博物学是好事,可是没感觉或者搞不懂也没多大关系。跟着女儿上山下乡的过程中,作为父母的我们尝试的更多是,放弃为没有达成“目标”而感伤,为更多对女儿的发现感到欣喜。例如,女儿尽管过程中抱怨,过后得瑟比目标中的多些,但是体力确实不错,有个目标能坚持下来。女儿尽管极少有耐心做什么自然观察(可能跟我没耐心有很大关系),但是确实自觉做到各种自然友好的行为,尽量不给其他生物带来烦恼。

这个时候我终于可以坦然地说,因为我和老公小时候喜欢和自然互动的经历,我们期待我们能用我们的方式给我们的孩子陪伴孩子成长,传递对自然的理解,创造在自然中的经历。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来看,自然是很棒的学习场域、学习对象、学习资料……在自然中的教育相对于室内的教育是很好的在内容、情感补充,并且可能不仅是学习的拓展,对于一些不能适应课堂的孩子来说是创造了更合适的教育环境。关于自然的教育可以很好的将学校体制内的分门别类的学科学习和当下的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帮助孩子完成从抽象到具体,从部分到整体还原的学习。为了自然的教育是一种美好的且必要的愿景,说愿景不说目标在于,为了自然的教育是需要去不断激发,是透过情感联结才能发生的。当为了自然的教育成为目标的时候,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简单教条的考评系统运用在自然教育成功与否上往往会落入一种智识的陷阱,而这会违背我们的初衷。

作为家长在生活中实践自然教育的我是愿意探险,拥抱失败,不断前进的。作为想要走进自然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的我是左顾右盼、战战兢兢和害怕被拷问因此不发声的。我在想,这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基于专业的成长VS基于发展的结盟

主旨演讲的嘉宾之间观点的相互补充、碰撞、呼应很有意思。例如,这边说怎么打破专业桎梏,在自然教育中找到自己从而利益他人;那边说怎么建立专业门槛,在自然教育中找到更高纬度的同盟从而利益大众。这边说情怀很重要,基于情怀的战略投资(我觉得很多在做自然教育的人也在做个人人生价值实现和对这个行业的战略投资,只是相对通行的大资本投资角度不痛)是不可或缺的;那边说不要说情怀给自己听,要基于自己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找到和目标受众以及伙伴的沟通语言。这边说,小的,美的,产品化的才有可能活下去;那边说,更高的行业视角,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走在前面的机构中大多数精力应该更多的在引领而非执行产品上……

我想说的并不是哪种观点更正确,以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也实在不敢做这个判断。我乐意听这些,并且转化成对内的思考,和你分享。你也可以人为,我在换一种方式回应这些观点,因为回应的方式不只是站队一种,也不是站队就好。

我很佩服WWF的雍怡博士在推动高校成立环境教育专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尽管这个行动尚未成功。但我知道,越常被提及,越多被知道,越深被看见是促进这个事情发展的。这个环境教育专业的推动背后似乎有几个假设,一个是环境教育要更专业从高校的人才培养开启无论从最终人才培养的成效还是从广泛的教育、传播甚至找依据、立标杆角度来说都是捷径;另一个更深层的假设是,环境教育如果都不能成为一门专业,这个行业的发展往往不乐观,因为专业的价值重点还在于运用整个人类的力量为这个专业添砖加瓦;还有一个是纯属揣测,立这个专业就可以开启混序,从而建立新的生态,在这个新生态中,环境教育的重要价值可以更多的被彰显,被认可,被融合。

我很为这个行动心动,并且从这个行动的回应开始一并回应论坛中的其他观点。从自然教育的发展来看,我理解它是中国民间长出来的,是环境保护的机构的良策和良器。不过也只能是个良而已,谈不上优,一不小心就中甚至差。期间的差别决定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行业面临的挑战。同样从策、器角度看。

教育部门看同样用对策和器具的角度看自然教育的时候,看重的是教育更多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有的时候是新名词,立新标杆;有的时候是新方式,一举实现教育理想者的教育创新实验;有的时候是新角度,融合进已有的教育做改善……不同的可能性目标就会产生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做法带来不同的结果。在我的认识里,新名词最简单,推文写的好,话说的漂亮即可;新方式难在找到对的人,有些冒险,好在创造的热情会让大多数不理想的实验也理想化了;新方式中国的融合改善是当下最需要的,成果共享(往往和实际投入能分享的成果预期不匹配,或者称为费力不讨好),真正乐意去做和有能力去做的人最少的。这个少是和专业、情怀分不开的。专业容易理解,一方面是将自然教育搞清楚的专业,另一方面是和教育部门打交道的专业。情怀则有不同的类型和丰富的层次,为了个人乐趣,为了给孩子带去乐趣;为了个人成长从而利益周边人,为了行业整体发展从而选择个人方向;基于机会、经验和常识的职业探索,基于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集体追求……另外,我也在自问,我个人专业、情怀的类型和层次,是如何影响我眼中的行业挑战?你也可以问问自己。

其他的部门我几乎没有打过交道,但是听嘉宾的演讲的时候,我是乐意去相信:在自然教育上的广泛联盟是很有希望的,也可能是最近一段时间自然教育者门的机会窗口。这个背后是这么一个常识在支撑我,自然教育的价值即便不能在教育深度上达成共识,但是仅仅是浅层次上的非严格教育意义上的共识尤其是不言自明的共识当被看见就自带聚合能量。不言自明的被看见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关系着我们的安全、健康、发展。往往自然环境破坏越严重,大家也就会越关注。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不做花拳绣腿,只能装装门面;如何不做创口贴,只是表面上的修修补补;如何不只是做当下好用的工具,不能带来持续的有价值改变。

写到这里,我顿觉这条路如这篇文章一样超长。更多的话语留在心里思考,留给我们单独约谈吧!无论你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支持者,愿你我共勉、共进。

--曹蕾

微信:15618365760

邮箱:leona@weneti.com


背景:

全国自然教育论坛

伴随自然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全国自然教育论坛从零开始,迄今已经举办四届,非常有效地推动了自然教育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与发展。2018年的第五届自然教育论坛将在自然教育探索活跃的内陆地区——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第五届自然教育论坛主题:扎根本土、回归生活。希望推动行业从业者在具备国际视野的同时,也能俯首思考本土自然教育的根基——扎根本土,让自然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更详细的关于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的介绍:http://www.natureeducationchina.org/?p=2971

2019年的上海自然教育论坛安排

“为共建沪上自然教育的光明未来,上海自然教育论坛将于1月5日举办。本次论坛分为上午主旨发言和下午分论坛分享。上午的主旨嘉宾分别来自自然教育的各个领域,有世界自然基金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上海辰山植物园、小路自然教育中心等。下午的分论坛更是精彩纷呈,分成社区里的自然教育、农场中的自然教育、校园内的自然教育、旅途上的自然教育四个分会场。”这是上海自然教育论坛的第三届,本届论坛的主题为“自然教育的公众参与”

更详细的关于论坛的介绍:http://www.sohu.com/a/280606848_292503

青色思考系列


青色思考|PBL,带我们感知有温度的教育

青色思考|童书展后记:我的孩子需要读多少本书?

青色思考|个人领导力,如何学习?

青色思考 | 拥抱生命的意义

青色思考 | 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不可思议的故事

青色思考 | 去哪里安放“地方感”



未爱教育

未爱教育,致力于打造基于研究的教育创新实验室,通过孵化公益产品,推动儿童及青少年的“关心品质”的发展,创造有爱的未来。我们以促进教育公益系统性变革为愿景,致力于成为研究、支持和实践更多的“关心”特质的教育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联合一大批的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学校,教育局,企业以及社会人士,打破行业、专业和文化界限,推动协同创新。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