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洞察 | 如何开展“2020碳中和的未来”探究性学习项目

未爱 友伴成长
2024-08-24

摘要:未爱教育在自然之友的资助下,围绕“碳中和”主题,研发和实施碳中和普及性课程。课程内容以PBL及设计思维为核心方法论。课程在北京、上海、湖北恩施等多地7所学校展开,课程为期3小时。本次课程引入,激发了合作学校的老师们对PBL,设计思维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及理念兴趣,带动了合作老师们对PBL,课程教学创新的反思与推动;深化了学生对碳的认知,学生真切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辨析与讨论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次项目实施经验发现,学校对于碳中和议题的重要性已有基本认知且也需要更具创新的教学方式推动课程创新;本次碳中和探究性学习时间教学发现,课程设计需要有更切合议题的探究性工具,更优质的探究性学习路径设计以及更具包容性的内容议题。 

 

关键词:碳中和;探究性学习;环境素养 ;

 

01


项目概述


1.项目背景:

2020年,习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庄重表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减碳议题再次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在普通公众层面,节能减排,倡导绿色生活已推广多年,多数人知晓但却难于行动,为此,能源基金会资助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探究如何在公众层面更好地推广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了解公众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的行动模式。2020年-2021年,自然之友通过合作伙伴未爱教育分别面向北京团结湖分校初一学生,上海建平南校六年级及初一年级学生,苍溪中学初一-初二学生、湖北恩施大一学生,以及上海宝山3-7年级学生开展了3小时的“2020碳中和的未来”探究性学习课程,以进一步了解普及碳中和课程研发难点,授课老师的教学痛点,推广普及性碳中和课程的的挑战。

 

2.项目内容: 

一是碳中和探究性学习项目课程内容研发:围绕“碳中和”主题,以PBL及设计思维为核心方法论,研发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碳中和通识内容引入,引发关于碳中和概念的探究(探究的核心碳中和与我们的关系)、碳中和案例学习(即碳中和行动可能性,使得目标群体了解碳排放与低碳行动/行为辨识能力),面向未来碳中和的原型设计(即碳中和未来可能的行动方案,引导目标群体采取碳中和的行动方式);

 

二是碳中和探究性学习项目课程教学:本次课程教学实施,采取了无差别化内容框架,即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课程都采取了PBL教学,但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层综合考虑,在教学引导、教学素材、成果的要求会有不同。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探索碳中和和自己的关系,畅想碳中和未来的可能性,并在教学过程中沉淀出更加适合儿童及青少年关于碳中和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



三是通过课程实施经验总结形成一套碳中和探究性学习教学工具包。本次教学实施涵盖了线上和线下2种教学形式,学生人群覆盖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生群体,地域从上海、北京到湖北恩施,有着跨人群,地域和教学形式的实践经验,为此总结此次碳中和探究性学习项目课程实施经验,形成相对标准化的PBL教学这套工具包,支持在地老师开展3小时左右,围绕碳中和话题的探究性教学,推动碳中和议题的常态化和本地化。

 

 

02


项目实施


 

1.策略&路径:

第一,本项目定位为长期性的碳中和普及性教育,因此在实施策略首先选择了通过学校/校园开展碳中和普及性的课程;学生群体覆盖小学到大学,目标对象为小学生(中高年级段)、初中生(低年级段)和大学生(低年级段)。

 

第二,结合学校教学现实情况及需求,碳中和学习课程研发策略选择短时段(3h)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一方面回应中小学校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创新的现实需求,即能较好调动学校积极性,参与支持本课程的开展;另一方面强调课程教学的普及性(意识启蒙)及行动思考,即给学生们种下碳中和概念意识培养及价值观引导。

 

第三,基于碳中和从意识启蒙到行为产生的探究,期待目标群体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行动的转变,课程教学方式共同实施小组讨论及共创设计;围绕“碳与我们的关系—碳排放与减碳行动案例学习——面向未来碳峰值与碳中和的原型设计”为主线,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为抓手,探索碳中和与自己生活的关系(衣食住行)以及行动改变的可能。


2.项目干预对象特点

本项目实施覆盖的目标人群比较广,干预对象从小学生(中高年级段)、初中生(低年级段)到大学生(低年级段),并且基于大体相同的课程教案内容,均遵循从意识启蒙到行为产生的探究,期待目标群体从被动接受(意识概念普及)到主动行动(主动思考碳中和的行动可能)的转变。

 

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干预对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愿意去了解新事物(愿意参与);对新事物的了解缺乏辨别的能力,难以区分观点和事实(批判性思维),总体上发现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有所不足。

(2)对于较为复杂的环境问题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倾向更加关注和理解和自己生活经验有关联的新兴事物(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但环境议题本质上是复杂性问题,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其复杂性,平衡感性和理性的认知等。

(3)很多学生难以建立起“未来”(如2060年)和“现在”(当下的自己)的紧密联系,学生的时间感(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身份转变(时间流逝社会角色变化)以及空间感(现在看到的世界和2060年的世界)缺乏一定程度上认知、想象,需要进一步支持厘清。

 

03


项目干预效果


1.课程研发与教学目标


(1)课程目标1:真实环境问题的理解;主要包含:

碳的问题和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和人类命运之间的关系;

碳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也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碳的问题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的行为会影响未来的环境;

 

(2)课程目标2:环境素养的提升(包括环境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主要包含:

如何正确的辨别信息(以气候变暖和极寒气候为案例);

区分观点和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找依据(我们的设想和当下科技发展的成果和挑战之间的关系);

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不仅考虑工程学,也要考虑其他的如信息科技发展等。通过拓展视野来找到更具有创造性的方案);

 

(3)课程目标3:真实参与社会议题讨论,提升想象力和自信;主要包含:

通过找自己和碳中和相关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通过找各种可能性包括了解和分析已有的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观点的表达和讨论,有理有据的表达,制作具有个人独特视角的未来唱响作品提升未来参与相关公共议题讨论的意愿和信心。

 

2.课程实施反馈

 

(1)教师反馈: 

授课老师很专业,对个别问题学生能够进行很专业的引导,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在小组难以进入讨论时,老师能够进行团队协作的辅导,帮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相互协助。课程设计专业、有趣,能感受到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从问题导入、活动流程,到资料都做足了设计和准备。PBL教学与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更加创新、以学生为中心,对于协助的老师来说,也是一次深度的学习机会,老师们也希望能够进行教研反思,将这种教学方法迁移应用至他们的课堂中,为学生带来更有趣、更高效的课堂。

 

本次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引入,激发了合作学校的老师们对PBL,设计思维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及理念兴趣,带动了合作老师们对PBL,课程教学创新的反思与推动,为项目进一步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反馈:

对于碳的理解,学生的元认知更趋于化学方向的,例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煤炭等,学习碳中和的概念性知识后,学生反馈他们的认知有所改变,例如:意识到人类所有的生产行为都会带来碳排放,即产生碳足迹;碳与个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做碳排放的同时,也应该考虑碳消化问题等;

 

对于碳中和行为,学生能从“植物造林”延伸到使用新能源、减少碳排放行为,包括减少校园试卷纸张数量、利用校园废弃试卷、减少酸奶吸管、回收牛奶盒等,同时,也能够考虑到植物造林的可操作性,难以解决“去哪里种”、“谁来维护”等问题,学生对此也有新的思考,提出“每个班级在校分配一个花坛,在班级中种植蔬菜,由班级同学轮流照顾”方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认为为碳中和做的具体行动是:少开私家车,坐公交地铁骑自行车;少买装饰奢华的衣服;不食物浪费,吃多少盛/做多少;少吃肉多吃菜;减少一次性制品的使用,如,购物不用塑料袋用布袋;回收利用,矿泉水瓶做花盆;随手关灯,不过度用电器,如,衣服自然晾干不用烘干机等。

 

对于课堂的反馈,学生认为课堂形式有趣,探究的话题(碳中和话题)对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能力,也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本次碳中和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引入,深化了受益学生对碳的认知,包括知识性的丰富和行为上觉察,完整实现了课程目标1 :真实环境问题的理解。设计思维的引入,课堂形式有趣,小组讨论,共同展示成果,学生真实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辨析与讨论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扩展了学生们对碳中和议题视野与想象力,也在一定意义上是未来碳中和议题的行动者和生力军。

 

04


观察&发现

 

(一)课程内容的发现

 

1.课程流程设置需要有更丰富的,更切合议题(如碳中和)探究性工具/抓手。本次碳中和探究性学习课程中探究工具主要是碳中和议题“联播小视频”和碳排放计算器,2项工具的作用在于获得学生即时反馈,通过观看与计算,请孩子们即时反馈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以及知道到你还想做什么的设定,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与思考,但是仅这2个工具不太够,此2项工具主要是偏重在第一个阶段知识普及,意识觉知与启发方面,伴随课程设计主线“碳与我们的关系—碳排放与减碳行动案例学习——面向未来碳峰值与碳中和的原型设计”,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探究性工具还不太成熟有效。

 

2.课程内容设置需要更优质的探究性学习路径设计。本次碳中和探究性学习课程内容议题设置,安排了从现状出发对比理想的未来的创想,希望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去探索现在与未来的关系,现在的我与将来的我的关系。但实际发现,对于学生来说,2060年太过遥远,无法深切感知,很难与碳中和结合进行畅想,在设计碳中和方案中,要么太过天马行空,缺乏碳中和的理论依据,要么拘于常规的日常行动(例如少用一次性用品、多植树等),即解决方案要么虚无缥缈(大),要么琐碎日常(小),反映的是学生们思维及认知游走在日常生活所感知和文本阅读所想象的两个极端,如何在小处的日常生活感知往前一步,架接起想象的未来,需要更丰富的探究性学校路径设计来帮助实现,才能真正提升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内容议题需要与更多的其他课程相衔接。碳中和探究性学习课程只是启发学生们环境意识的起点,只是培养学生们环境素养的开端,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性,深远影响性,需要孩子们建立生态系统的整体观、激发保护环境的情感与价值观以及复杂性认知的能力,本次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具体建立碳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联,学生们的教学反馈也达到了这一目标,但是碳中和议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去真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仰赖课程设计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机衔接,真正推动学生感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二)实施过程的发现


1.项目实施从外来植入到纳入学校常态教学需要且重要;新冠疫情常态化,可持续生活方式日益引发关注,特别是2020年习主席代表中国向世界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围绕碳中和所代表的环境保护将备受关注,碳中和教育进学校,是重要也是需要的,本次项目合作学校反馈学校的教学工作有碳中和议题的教学任务,但是老师们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并不太清楚如何以新颖、有趣、有益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认知碳中和问题,所以本次项目成果研发产出的碳中和探究性学习教学工具包已占得先机,为推广普及碳中和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项目实施需要进一步结合触发学生/学校低碳行动;项目设计虽定位为意识普及性碳中和课程,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也在思考,如何在合作学校有碳中和教学任务需求之下触发学生的课后实践,倡议学校整体性碳中和行动?例如,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什么样的课后实践设计能触发他们日常的校园生活能去践行低碳生活,让其知道并做到?什么样的一个切入点既能够维持学生长期的行动,又能够助力学校整体的碳中和氛围构建?碳中和课程教学中长久低碳/碳中和行为的触发点(如条件、时间、资源),是后续项目实施可以探索行动的方面。


相关阅读:

合作学校招募 | “碳中和”主题Mini项目式学习

让更多的可能发生—CEGA第三期“零废弃学校建设”主题沙龙

不管疫情走没走,我都默默放下了点外卖的手……

科创冬令营 | 像科学家⼀样思考的酷⼥孩

“走进湿地,关爱自然” | 同济一附中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地理研学活动

未爱范例|零废弃挑战赛如何搭建展示平台,实现超赢格局?

从一个电话邀约,到《零废弃学校建设指南》,我们走过这八年

这个“零废弃达人挑战赛”是怎样让孩子成为ChangeMaker的?





关于我们


     未爱教育,致力于打造基于研究的教育创新实验室,通过孵化教育公益产品,推动儿童及青少年的“关心品质”的发展,创造有爱的未来。我们以促进教育公益系统性变革为愿景,致力于研究、支持和实践更多的“关心”特质的教育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联合一大批的非营利组织,基金会,学校,教育局,企业以及社会人士,打破行业、专业和文化界限,推动协同创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友伴成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