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校招募 | “碳中和”主题Mini项目式学习
如果可以乘坐一趟时光机,穿越去到2060,我们会看到怎样的世界?儿童眼中的“2060碳中和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他们会如何思考以及行动去创造这样的未来呢?
01
一、请未来的主人畅想“碳中和”
2020年9⽉22⽇,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会发⾔中明确提出:“中国将提⾼国家⾃主贡献⼒度,采取更加有⼒的政策和措施,⼆氧化碳排放⼒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自然之友联合上海未爱教育面向全国地区的中学(初中及高中),开展“碳中和”主题Mini项目式学习的合作招募。项目还得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业支持。
未爱教育将为上海地区的学校提供线下的3小时“碳中和”主题工作坊,其余地区的学校提供线上3小时“碳中和”主题工作坊。工作坊时间由学校与项目组沟通确定。工作坊的人数在25人左右。工作坊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展开。
2021年3月-4月,未爱教育拟招募5所学校并开展线上、线下主题工作坊,未爱伙伴负责带领整个工作坊。欢迎学校前来申请,共同推进“碳中和”的未来!没有入选的伙伴,未爱将在5月和大家分享线上工具包,伙伴们可以利用工具包,自行操作工作坊。
02
“碳中和”与学校的关系
1.响应教育部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的精神,为“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做贡献;
2.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学校开展节能教育不仅可以真正落实节能环保,更能提升儿童的环境素养;
3.通过使用“项目式学习”的创新教育形式激发儿童关心生活的探索力和行动力。
03
“碳中和”主题Mini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模块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由学生设计、计划、执行一个完整项目,并最终产出一个面向公众的结果。PBL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内对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模块一:认识“碳中和”目标,寻找“2060碳中和”的可能性
认识2060“碳中和”目标
一则视频带你认识“碳”
碳和我--碳排放个人计算器体验
模块二:提出“如果……就能实现碳中和”的问题
辨识生活中的“高碳”时刻
设定让“碳中和”成为可能的如果问题
学习正在发生的黑科技案例,作为方案的基础
模块三:设计碳中和的未来模型
选择一种原型工具来表达对碳中和的未来的想法
梳理想法形成三幕剧故事:定义“问题”,阐述解决方案,畅想未来。
为你的畅想命名
模块四:成果公开展示及反馈
小组展示原型和想法
相互反馈&导师反馈
颁发证书&鼓励后续参与
04
可以预期的收获
学校:
紧跟政策,借助社会力量,推动绿色校园;
提升学校公众形象和影响力;
获得利用创新形式开展环保教育的灵感和支持。
学生:
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提升对现有真实环境的理解;
提升环保意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升自信心和想象力,并真实的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
05
往期情况
面对碳中和,学生们发现:
“今年的寒冬并不是气候变暖被控制了,相反,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是极端气候在敲打我们,提醒我们气候问题日益严峻。”
对于调研,学生们的新想法:
“在调研时,要⽤⼼倾听别⼈在说什么,有问题及时提出,但不要贸然地反对别⼈的说法,因为我们是在做调研,重点是了解别⼈的看法。”
面对问题,学生们的感受:
“问题改成这样以后,好像我的想法变得更多了!”、“好像这个问题更好哎!”、“相对于回答问题来说,提出⼀个好的问题更重要”
实践案例
上海建平南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6
报名详情
参与对象:以学校为单位,初中或高中都可以
参与名额:20-25人
参与时长:3小时(需要连续开展至少3小时)
报名截止时间:2021年3月31日
费用:该项目由自然之友资助展开,学校不用付费
联系人:朱老师 18585420414(微信号同手机号)
报名方式:扫描二维码,填写报名表
更多阅读:
冬令营|这个春节,关心食物,吃出不一样
让更多的可能发生—CEGA第三期“零废弃学校建设”主题沙龙
“零废弃学校建设”,你也可以来行动!
从一个电话邀约,到《零废弃学校建设指南》,我们走过这八年
校园零废弃行动,我们可以做什么?“零废弃校园建设指南”解读来了
未爱范例|零废弃挑战赛如何搭建展示平台,实现超赢格局?
这个“零废弃达人挑战赛”是怎样让孩子成为ChangeMaker的?
看,2019首届儿童“零废弃达人”挑战赛启动了!
跨越千山万水,只为遇见投身零废弃实践的那个你
#周刊#作为理想和目标的零废弃学校
#案例#学校X传统文化X零废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绿学校
未爱教育,致力于打造基于研究的教育创新实验室,通过孵化教育公益产品,推动儿童及青少年的“关心品质”的发展,创造有爱的未来。我们以促进教育公益系统性变革为愿景,致力于研究、支持和实践更多的“关心”特质的教育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联合一大批的非营利组织,基金会,学校,教育局,企业以及社会人士,打破行业、专业和文化界限,推动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