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节课的推敲

2018-01-20 福州 唐羊 初中数学延伸课堂

       一节公开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初步》§4.3.3  《余角和补角》。开课前我与授课教师一起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交流,现将修改前后的教学设计呈现于此,希望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

    本节课的授课老师(福州黎明中学程小璐)的课后随想点击标题可直接打开)有兴趣的朋友可打开欣赏!


      

       原设计首先引入比萨斜塔图片,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将两个角平移动到一起,显示互为余角,直观感受下,给出余角定义。


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给出补角定义。

接着进行巩固训练,从已知角度到任意角。

然后学生练习 

      这样的设计循规蹈矩,学生跟着老师的程序可以获得余、补角的知识。同样是学习知识,有没有更好的方式?集备中我和授课老师一同思考交流着,尝试做如下修改:


看到这些数(度数)你最想干什么?——求和!

为什么想求和?——它们互为补数!

【利用表格中的一组角度值,让学生有将角度值相加的欲望,从而为余角和补角定义的引出做了铺垫。】

继续探究,你还想干什么?——求和!为什么?

定势思维——取整!

换一组数呢?——还是一样,求和!

此时学生已大致能猜出老师您想干什么了!

来一点出乎意料!——为什么隐去了这些度数?

——留下的是什么?

有什么特征?再回头想想,为什么隐去那些度数?!(学生的经验中直角和平角是特殊的“好角”!)

猜一下,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致)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角a?(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通过几何画板变换角度大小、位置,直观感受和为直角!


顺次显示定义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然后给出一个简单应用例1:一个角是70°32',它的余角是?

接着探究余角的性质:通过画板动态演示,将三个角分离、组合,

得出“同(等)角的余角相等”并进行推理证明演示。


依次呈现余角学习过程的小结



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模仿走向理解与有思考的学习!留白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重要!

【由于余角的学习体系和补角基本是类似的,因此在这堂课中,先将余角的整个知识体系探究完整,再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补角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重温探究的过程,有提醒、有启思。


明白了道理就可以勇往直前!



怎样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与启迪?老师的设问至关重要!


【引导学生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归纳知识点】


       表格是如何生成的?往往这一关键点容易被老师忽略而代劳了——为学生画了表格,学生只需往里填数字即可。即使填写正确,却并不知表格的作用以及如何制作表格进行知识的罗列。

这里,老师依次给出表格的生成过程,每一栏为什么有?有什么用?先后顺序如何确定?一 一告之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方法。


       三角板是学生必备的学具,然而有多少学生三年的学习中,并没有几次触摸它们,往往到了中考,遇到作图或几何综合题,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建议老师们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玩学具!




教与学,思与悟,少一些告知,多一点启发。

融教育于教学,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留给学生更多的良性影响!


近期发布的公众号原创文章目录(点击可链接到原文)



复习教学的思与悟【讲座】

失分背后的教学隐患——谈初中数学教学【讲座】

初中数学听说读写算画思(讲座)

一检来了,你准备好了吗?(给学生、家长的建议)

学科教学培训的专业成长【讲座】(之一)





关注思维的草根,

一同守望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