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背后,从来没有偷懒的父母
双减政策刚落地的时候,很多人笑了:
“减负这事儿少说干了有 10 年了吧,哪次真减了?再说了,一切不以中高考为目的的减负都是耍流氓。”
还别笑得太早,这次还真是不太一样。
这一次的减负,虽说拿作业开刀跟祥林嫂碎碎念一样毫无新意,在鸡娃界几乎连个水花都没溅起,但实锤校外培训,却是不留退路、锤锤见血。
多地甚至将校外培训列入扫黑除恶、扫黄打非专项整治,一波波操作看得人目瞪口呆。
对此,有人欢迎,有人不理解,有人惶恐,有人无所谓。
不管怎样,一个新的时代终将到来。
图片来源:电影《偷狗的完美方法》
被时代洪流挟裹着向前的家庭,若还想托举起自己的孩子,有两样东西必须自备:
一是自由的灵魂,二是独立的思考。
具备这两样东西意味着你拥有选择的自由,其中自然包括教育选择。
只有拥有坚定教育观的父母,才会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外部的政策根本不能限制他们的空间,因为政策规定的是下限,而他们自有更高的上限。
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虽然我们无法以个人意志去左右政策和大环境,但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家教育的小自由还是没问题的。
实现小自由前,有几个问题必须先想清楚。
图片来源:电影《爸妈不在家》
双减之后,内卷能停止吗?
中国教育的复杂性在于,造成家长焦虑的源头并不止于教育本身,教育里的很多问题也不是教育系统本身造成的,它像一张大网织进了太多的社会诉求和利益。
经常会有人说:
“焦虑就是中国家长自找的,自己非要鸡娃,也不管孩子是不是那块料。”
然而事实上,很多人的鸡娃不是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只是希望孩子不变成尾巴。
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优质学校,通过好的教育,让孩子拥有物质精神都相对富足的未来,这无可厚非。
但现实却是,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这个愿望,只有等我们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之后,才有可能实现。
或许到那时,不用任何政策,内卷自己就偃旗息鼓了。
优质资源的短缺,与广大家庭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间的矛盾,这,才是内卷的根源。
光凭某一方面,某一个政策,是很难有效解决教育问题的,需要多方面一起改善,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图片来源:电影《奇迹》
双减之后
校内真能满足需求吗?
当下,很多家长一方面希望打破一个旧世界,同时也忧心忡忡,培训辅导禁了固然容易,可是后续配套呢?
如果打碎之后,只不过是行走在旧世界的碎玻璃上呢?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先看看校内教材,历经多次减负之后的教材,家长自己去翻翻就知道,基本就是个大纲。
小学还无所谓,书内书外家长都还应付得过来。但要把中学教材啃透,只怕很多人都未必做得到。
只要把中学教材和考题对照一看,你就能充分理解什么叫——考查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灵活运用能力。
远的不说,就说前阵子小惠同学的妈妈给她报了新初三数学网课,每天两个小时,教学内容跟校内初三完全接轨,相当于预科班。
老师的课讲得不错,立足校内,把基础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小惠看起来学得还挺轻松。
于是我把五年中考三年模拟里的题拿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拿的是初三最重要的一章圆里面的题,最基础的一节,圆的概念和性质。
15 道题,小惠的正确率只有 55%。
题目并不难,但只按课本上写的只言片语和老师短时间的讲解,小惠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从而给出正确答案。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大部分像小惠一样资质还不错的孩子,如果仅凭现有的课内学习时间和强度,要想在选拔性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只怕很难。
图片来源:电影《奇迹》
更何况,校内的基调也还是一再强调减负减负再减负。
怎么减?减作业,减课辅,减学习时间,减学习强度,减考试难度?
然后呢?就象今年长沙中考一样,610 分的总分,582 分才能上四大。
中考的政策导向是减负和优质均衡,但中考的结果导向却不是,高考更不是。
目前所有的校内减负,课后托管,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大多数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大家看看教师圈的一片哀鸣就知道个中原由。
老师是人,不是超人。这一点,政策制定者不能太苛求,家长也不能太乐观。
与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减负政策上,还不如先减减对孩子、对学校的期望值。
图片来源:电影《青春派》
双减之后
家庭会更加轻松吗?
双减政策背后,教培将告别资本,回归教育本质。
关于公立学校和课外培训之间的新定位急需重新定义,在社会公共性与市场性之间的新平衡也亟待被重新建立。
通俗地说,补习机构消减并不等于补习这件事消减,更不等于校外辅导和家庭教育的消减。
在教育这件事上,不是一句把童年还给孩子就可以解决一切的。
好的教育,永远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它无关时代、无关贫富、无关政策。
相反,校内不断减负,校外教培逐步退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反而是更加凸显了。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学校没有顾及到的,老师没有覆盖到的,都需要家庭来做功课。
因为教育是没有上限的,不是说学校做得多了,家长就可以做得少了,不是说老师把事情做了,家长就没有什么可做了。
大家都喜欢说从前的学校怎样,从前的老师怎样,从前的父母怎样。
其实,即便是在从前,袁隆平母亲不也是自己教儿子学英语、背诗词,钟南山父亲在家用小白鼠做实验,让儿子掌握科学知识吗,还有很多例子就不说了。
要说从前,家教应该比现在占的份量更重。
老师,是负责学校的共性教育的,而家长,则是负责个性化的教育,两者相辅相成。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说:
“国际上和我们都做过学生分数的监测,影响它的因素第一个是学生本人和家庭,我们把它们统称为个体差异,占到 60% 到 65% 的份额,这是左右分数最大的因素;
第二个是区域生态和氛围以及区域给教育提供的支持,影响占 20% 到 25% 左右,区域氛围指比如上海的一个县跟贵州山区的一个县肯定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是学校,影响只占 10% 到 15% 。”
这还仅仅只是涉及分数上的差异,其他方面如性格、情商、品性、心理健康等等,无疑受家庭的影响更大。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价值,重点并不是减负,而是重新思考如何抓孩子的教育,适时调整教育途径和方法。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无论教育改革如何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对家长而言,始终只有一条路——选择眼前自己能够得到的最优化的路。
如果家长有能力成为孩子教育之路上的重要基石,又有何不可呢?又何乐不为呢?
不是天牛的命,不能单纯靠自己的普娃,有父母一路陪伴,一路鼓劲加油,扶一程,送上马,难道不香吗?
生为普娃,父母和孩子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生而躺平。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教育观。
事实上,每个家庭,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教育观,并没有对错之分。
我只是希望在教育改革的红利释放之前,家长们不要一味地等。
因为成功的教育背后,从来没有偷懒的父母。
往期推荐
90后女教师深夜练讲课被报道,传递怎样的新闻价值观?
成为真正有"高度"的优秀孩子
最新诺奖研究,颠覆认知:学区房和名校,是一场靠掐尖搏出位的谎言
央视数学大片—《被数学选中的人》全集
初中后什么样的孩子可以继续优秀?
妈妈的情绪,爸爸的格局,决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
数学优秀的孩子始终都走在学习的最前面——再谈超前自学
“双减”第一次月考后,两张试卷刷屏:不想耽误孩子,父母要狠抓这3个关键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惯的:教育路上,永远别指望孩子“自觉”!
7年前刷屏的90后北大寒门才女,如今身家上亿:这才是普通人改命的逻辑!
初一散, 初二懒, 初三惨! 成绩差原因究竟是什么?
(以下内容均可直接点击打开阅读或观看!)
专题专项专练 | ||
推荐|本公众号所有资源详细分类汇总 | ||
热门|中考压轴按知识点|省份-分类汇总 | ||
最新|实时热点/文章/热门推荐/分类汇总 |
图书推荐:《尖子生之路》培优系列共8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