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点小事儿 | 美妙的数学模式,如何写下“难听”的音乐?


泥猴,又到了与您一起分享艺术里有趣点滴的“艺点小事儿”专栏。前几期我们分享了一些音乐家的奇闻异事,也顺带欣赏了一些美好的音乐作品。而这一期我们还是继续讲音乐,但很抱歉,这一次可能会让您的耳朵稍稍“受点折磨”。好奇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先来看看下面的TED讲座:



斯科特·里卡德:

难听音乐背后的美妙数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g0857s6hc6p




怎样的音乐是动听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历史上众多的音乐家、科学家们。

人类真的很神奇,我们创作过许多悦耳的音乐作品,却无人能解释得了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音乐动听与否。许多人都曾试图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动听的音乐背后的逻辑。但很显然,至今依然没有出现过一个能让所有人信服的解释。

而在众说纷纭当中,有一个理论似乎占了优势:


没错,这是其中一个比较多人认可的理论:重复性是关键。

人类的惯性思维会让我们下意识期待事物的重复,就像人走路,左脚迈一步再右脚迈一步,在自然状态下,动作和距离都是一致的,而不是随机地一步大一小,一步快一步慢,或者一步向左一步往前。

动听音乐就是建立在这种对重复的期待和期待落空之上。许多的音乐作品都有这样的模式:重复-打破重复-回归重复-再一次打破重复…… 那么听者在不断地期待-期待落空-又产生期待的过程中,注意力不知不觉就被音乐吸引,于是,就产生了音乐动听的感觉。

比如,贝多芬虽然并不知道这个理论,但他明显就是深谙此道的高手:


即使您看不懂乐谱,应该也能看到小蝌蚪一样的音符都有着某种整齐的规律,另外,看到里面让人傻眼的反复记号了吗?


也许您会演奏乐器,也曾经在自己的曲谱上也看过那个反复记号,如同令人傻眼的两个大眼睛,作曲家时不时的会要求你再重新一次刚刚辛苦的演奏过程,如果只是几个小节的反复,那倒也无所谓,但有的反复有时放在整页的最尾端,整页从来,是有些傻眼。


要写难听的音乐,可能更难?

或许这个理论并不是完美的,毕竟,只有重复,才能产生旋律以及模式,但并不是说只要一个劲地重复,就一定就能写出动听的音乐。

但有较真的数学家,则顺着这个逻辑往下走:如果重复不一定能制造出特别动听的音乐,那绝对的不重复,是否可以写出特别难听的音乐?


然后事情发展的方向开始变得奇怪了,当人试图刻意去寻找“绝对不重复”,这个问题就从艺术范畴的讨论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数学问题。

演讲者Scott Rickard所提到的“不重复”,可不仅仅是没有乐句的反复,而是整部音乐作品里面,没有任何重复的元素:没有任何一个音符重复出现,作品的结构,乃至节奏型,全都是没有任何规律。

很多人觉得,那还不容易,我随便乱写不就得了?


非也。其实“随机”也是会出现重复的。要实现真正的不重复,必须用上非常高级的离散数学模型。这件事听上去很科幻,但真的有科学家做出来了,本文开头的这个讲座最后,就为大家首次演示了世上第一部没有任何重复元素的音乐作品!

这个作品只有88个音符,刚好用上钢琴每一个键,而且其中也没有出现同样的节奏型,不管您听上多少次,都不可能在音和音之间发现任何规律。

如果您有耐心把这个折磨人耳朵的“音乐作品”听完,再去听一些您喜欢的乐曲,是否会发现,“重复”,并不是乏味的代名词,反而是让音乐变得如此有魔力的秘诀!



希望这一期的分享让您有所收获

“艺点小事儿”专栏,下次再与您相见!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2020境山古典音乐季手册

点击链接,阅读“艺点小事儿”往期文章:
单身汪脱单在线自修指南-戏剧篇
贝多芬:音乐界的比尔·盖茨?
来看神仙打架:托尔斯泰为何要diss贝多芬?
身患听障的打击乐大师,教会全世界如何聆听
4万人在线观看的古典音乐会
网络科技造就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合唱团
现代舞到底在干嘛?演艺界里的大哉问



闭馆期间,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与官方网站维持更新,继续为您带来新鲜有趣的表演艺术内容。境山剧场将持续关注政府各项通知,演出项目如有异动,将第一时间发布并作出妥善安排。也欢迎您在微信下方留言或私信,与我们联系。感谢您对境山剧场的关注与支持,祝您和亲友平安健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