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梦想1987:越过长城,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短史记

谌旭彬 短史记 2018-08-27

文 | 谌旭彬


1987年冬的一个雪天,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于北京前门正式开张。


时人回忆当天的情形:


“虽然下着雪,但门口排队的人群快要挤爆了,工作人员不得不打电话求助公安来维持秩序。最后公安出了主意,在外面排队,一次放几个人进去,当时队伍在外面绕了一圈,一排就两个小时。”①


对习惯了国营饮食店服务员臭脸的中国人而言,这家“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


时为《读书》杂志编辑的扬之水,在日记中留下了自己当年的用餐感受:


“……新近开张的‘肯德基家乡鸡’,……这里倒真是‘微笑服务’(但未知能否保持下去),楼下买好,端到楼上就餐,厅堂布置得颇有村舍风,朴质而雅洁。没想到的便宜:我们六个人(三位东道并李陀、王焱、吴彬)一人一份‘两块鸡’,只花了四十二块钱,不过这是最低规格的‘份’,除两块鸡外,另有一坨土豆泥,一格生菜,一个小圆面包,虽则简单,但确能饱人,而且味道不错,炸鸡是极鲜嫩的。”②


图: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前门开张


今人可能已经很难想象,在80年代的中国推行“微笑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号称“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的深圳竹园宾馆,在80年代初,就曾因为推行“微笑服务”,发生过一场风波。


当时,香港投资方要求宾馆实行规范化管理,客房须每天清理,洗手间保洁后须喷香水,女服务员须化妆上班,所有工作人员对待旅客须笑脸相迎。但在宾馆的“深方经理”等人眼里,“女服务员涂口红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小姐作风,服务员挂胸牌对顾客微笑弯腰被称为低级趣味”,他们带领服务员坚决与香港投资方作斗争:“规定女服务员不能抹口红,不能化妆,不能开展‘微笑服务’。”


事情最后发展至深圳市委派出工作组,进驻竹园宾馆,才勉强得以解决。


肯德基所要求的“微笑服务”,也同样一度得不到他们招募的中国雇员的认同。据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第一任中方董事长夏觉回忆:


“美方人员三令五申强调,不但要保证食品质量和本店纪律,还要求每一个服务人员必须和颜悦色,面带笑容,否则便不予任用。就说微笑服务,这一点坚持下去也不容易,常有服务员来找我,说:‘董事长,这么要求谁受得了呢?一天连续微笑8个小时,到晚间脸上肌肉都疼。’


被国人遗忘了的,不仅仅是“微笑服务”,还有权利与责任的对等。


据夏觉回忆:


“还有个女员工小张,挺精干的,但老迟到。肯德基有规定,迟到一次口头警告,第二次就书面警告,第三次除名。这事由外方总经理沈启顺管理。当时北京还是铁饭碗盛行的时候,哪有开除一说。她爸爸是屠宰厂的,听说女儿要被开除,嗬,拿杀猪刀就来了,非得见到外方总经理不可,说:‘你们美国人凭什么跑到这儿来,说把我们孩子开除了就开除了,有这个规矩吗?’我就跟他解释,拿合同条例给他看……”④


类似的情节,也发生在竹园宾馆风波之中。在那里,拒绝微笑服务、拒绝上班的员工,仍固执地认为:


“工作是国家给我的,小小竹园宾馆不能改变这些待遇。”


“社会主义还开除人,天大笑话”。


除了“微笑服务”带来的冲击,“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开在北京前门,也伤害到了部分国人的民族情感:


“开业那天记者招待会就有人提出来了:这个地方为什么让外国人来经营,而且是经营炸鸡?中国有的是吃鸡的办法,什么道口烧鸡,德州扒鸡,好多呢,肯德基还跑到前门,……合适吗? 当时有一位负责当地市场管理的主任, 看到快餐厅门口立着山德士上校的像真人一样高,他就出来反对,说:‘你们赶快撤了,毛主席像你不立,你挂山德士一个外国人像, 还跟毛主席像立对面,是反对毛主席! ’给我们啪地扣了一个大帽子。我耐心解释说,这山德士像只是一个商业招牌。你如果把毛主席像弄这来站岗,合适吗? 经过反复解释,他也就同意了。”


图:1980年代,北京前门的肯德基餐厅


1987年,是一个真正的开放之年。欢迎肯德基走进来的同时,中国人也在尝试着想要走出去。


这年的9月14日晚,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维尔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的帮助下,一批中、德科学家,聚集于北京车道沟10号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的一栋小楼里,尝试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向世界发出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邮件没有能够在当天发出去。


失败的原因并不复杂,据参与其事的阮任成解释:


“我们的大型计算机要呼叫意大利的打包分包器,告诉它‘我有事儿找你’,但是我们呼叫得太频繁了,对方反应不过来,回过来就是一串问号。只要在两次呼叫中间停一会儿就好了。”


图:1987年9月14日,中德科学家在北京车道沟等待来自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反馈


9月20日的20:55,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终于成功发送给了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以及美国的的兰维伯(Lawrence Landweber)、法伯尔(David Farber)和爱尔兰的詹宁斯(Dennis Jennings)等计算机科学家。


这是中国与国际计算机网络的首次成功连结。


不过,这个连结是临时性的。缺少CSNET(美国计算机科学网)的正式批准,连结没有任何保证,随时可能中断。


维尔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再次向中国提供了帮助。他联系了美国特拉华大学的代夫·法伯尔(Dave Farber)教授、威斯康星大学的拉里·兰维伯(Larry Landweber)教授,他们是CSNET的执行委员。二人再与美国科学基金会(NSF)联系,帮助中国获得了NFS的批准。


1987年11月8日,NSF的主任斯特芬·沃尔夫(Stephen Wolff),在一封写给 CSNET 和 BITNET(美国大学网“Because It’s Time Network”)执行委员会的信中,公开表达了对中国接入国际计算机网络的欢迎。⑥


这一天,成为中国正式与他国建立 CSNET 电子邮件连结的日期。


据拉里·兰维伯教授披露,在1987年,白宫曾介入其事,要求沃尔夫撤销欢迎中国接入国际计算机网络的“政治性认可”,但被沃尔夫拒绝了。沃尔夫有自己的处事哲学:


“事先不会去征求政府的同意,事后才会去寻求当局的谅解”,“他们是白宫,而我们是学者。我们可以忽略白宫,所以我们忽略了要求关闭同中国的网络连结的命令。我们认为这种连结非常重要。”⑦


参与其事的中方人员,如王运丰教授、李澄炯博士,并不了解上述波折。李澄炯博士甚至已记不清诸多回信者的姓名和信件内容。但他对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内容,却记得很清楚:


“我们大家都聚拢在‘7760’周围,……开始进行电子邮件的试验发送,并在邮件上方标明‘testing’字样。邮件传输的调试完成后,就剩下写邮件内容了。写点什么呢?措恩当时坐在电脑前问我们。我问技术顾问王运丰教授,国内正在改革开放,我们应该传达中国人要走出去,向世界问好,你觉得如何?王运丰赞同了我的观点。” ⑧


邮件的具体措辞是: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987年的中国,有一颗淳朴的自由之心。


图: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具体内容截图


注释

①《舌头的回忆:雪中排队两小时只为尝尝洋快餐》,《北京晚报》2008年10月21日。

②扬之水,《<读书>十年·1987》。

③董建中/主编,《深圳经济变革大事》,海天出版社,2008,第44~46页。

④刘慧娟,《落户北京的第一家肯德基——访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第一任董事长夏觉》,《北京党史》2010年第1期。

⑤也有意见认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吴为民教授于1986年在北京710研究所,发送给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斯坦伯格教授。见:《追踪中国第一封E-mail》,收录于《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同心出版社,2014,第217~220。

⑥杰伊·豪本(Jay Hauben),《1987 年中国首次国际电子邮件连接的实现及其历史订正》,《科学文化评论》2013年第1期。

⑦http://www.ais.org/~jrh/acn/ACn16-2.pdf 

⑧《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回望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30年》,《科技日报》2017年9月19日。




相关阅读


1978:这一年,万千沉默心流,拉开了自由表达的序幕


1979:“青年人爱美是正当的”,这句话来之不易


1980:上亿人为何轻易成了“气功大师”的俘虏? 


1981:口红在中国,是如何解禁的? 


1982:安全套历尽了波折,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1983:感谢港剧,让大陆文艺界体验了一番“观众用脚投票” 


1984:中国民众首次被允许合法拥有私家轿车


1985:为了一本《一千零一夜》,排队一天零一夜


1986:中国的公共体育设施,与日本相比差太多太多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