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国史家吕思勉,为何在教科书中痛贬岳飞? | 短史记

谌旭彬 短史记 2019-04-03

文 | 谌旭彬


在今天,如果有一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如此这般描述岳飞和秦桧:


“岳飞只郾城打了一个胜战,郾城以外的(抗金)战绩,都是莫须有的,最可笑的,宗弼渡江的时候,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受金人的追逐”、“我说秦桧一定要跑回来,正是他爱国之处;始终坚持和议,是他有识力,肯负责任之处;能看得出挞赖这个人,可用手段对付,是他眼力过人之处;能解除韩、岳的兵柄,是他手段过人之处。后世的人,却把他唾骂到如此,中国的学术界,真堪浩叹了。”


会引发怎样的舆论争议呢?


1923年,商务印书馆真出版了这样一本中学历史教科书(自修选用)。书名叫做《白话本国史》,作者是史学家吕思勉。前引两段对岳飞、秦桧的评述,正是来自该书。


图: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内页


书中,吕思勉就岳飞与秦桧,提出了5点看法:


(1)南宋初年,军事实力没有办法跟金国抗衡。大将如岳飞、韩世忠等人,其部队都是群盗纠合,“既未训练,又无纪律,全靠不住”,平定盗寇尚可,遇到金兵,则非败即遁。偶有小胜,也无补大局。


(2)大将们把持军区内的财政大权和人事大权,是架空中央的军阀。金宋如果交战,中央只能继续容忍大将割据;金宋如果议和,中央腾出手来,必会谋求收回兵权。


(3)依据史料对照分析,岳飞战功被夸大,最著名的“郾城大捷”也严重注水。


(4)秦桧不是金人奸细,主持议和也不是卖国贼,“和议在当时,本是件不能避免的事。然而主持的秦桧,却因此而大负恶名,真冤枉极了。”


(5)岳飞被杀,其他大将的兵权被收归中央后,“宋朝才可以勉强立国了”。②


吕思勉这本书,是作为中学历史选修教材出版的,在当时评价很高。书中关于岳飞和秦桧的描述,引发的争议也很大。


图:民国时期的吕思勉


在吕思勉看来,要想抵御金人的攻击、保住南宋政权,将岳飞等大将的兵权收归中央,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岳飞之死则是这一收回兵权行动的附属产物;他认为岳飞、韩世忠、刘光世这些人掌控的军队,一方面缺乏战斗力,一方面有保全实力不愿积极向前的私心,“这种兵,好靠着他谋恢复否?”


这种意见,显然与民间的流行看法——宋高宗与秦桧杀害岳飞,是投降派在迫害抗金派,是在自毁长城,破坏削弱南宋的军事力量——大相径庭。


吕思勉不是唯一持这种意见之人。日本学者寺地遵,在其名著《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中,也将岳飞等人的兵权被收,视作南宋政权有底气、有能力迫使金人重回谈判桌的前提条件:


“(秦桧)一方面抑制岳飞、刘锜等冒险主义主战派将领的进击行动,一面靠组织、联络家军军团阻止金军侵寇江南,更解散家军,将之重整为皇帝的军队以收兵权,这些充分表现了秦桧强势的政治力与指挥能力。而此全部过程在开战以后一年间即告完成,更显示出秦桧卓越的政治力。宋军一元化后,中央指挥权确立,作战的有机性提高。……秦桧的防御战既有效果,宋军的战力也因军队一元化而加强,结果,金方面不得不放弃战争政策,提出和议。……笔者以为,从前述的关系来看,收兵权可以说是和议——金改变其战争政策——的前提或是契机。”


图:绍兴五年南宋各军团实力对比,受南宋中央直接控制的部队只有最后一栏,转引自《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与寺地遵的看法主要基于“历史意见”不同,吕思勉的论述当中,还掺杂有浓烈的“时代意见”。吕写作此书时,中国正处在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强敌环伺的困境,他对岳飞与秦桧的论述,也颇受了现实环境的刺激。他在《白话本国史》中坦承:


“古人滥得美名,或者枉受恶名,原不同咱们相干,不必要咱们替他平反;然而研究历史,有一件最紧要的事情,便是根据着现代的事情,去推想古代事实的真相(根据着历史上较为明白,近情的事情,去推想糊涂、荒诞的事情的真相)。这么一来,自然见得社会上古今的现象,其中都有一个共通之点。得了这种原则公例,就好拿来应用,拿来应付现在的事情了。所谓“臧往以知来”。历史的用处,就在这里。倘使承认了历史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人物,譬如后世只有操、莽,在古代,却有禅让的尧、舜;现在满眼是骄横的军阀,从前偏有公忠体国的韩、岳、张、刘。那就人的性质,无从捉摸;历史上的事实,再无公例可求;历史可以不必研究了。


现实中“满眼是骄横的军阀”,丝毫无助于抵抗外敌,是吕思勉深感痛心的事情。他在教科书中痛贬岳飞,重点突出岳飞作为军阀的另一面,其实是受了爱国心的驱动。


但时局的变迁淹没了吕思勉的“时代意见”。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舆论开始指责吕,说他贬低岳飞、为秦桧喊冤,是在替主张对日和谈的“民族败类”辩解。批评的声音出来后,商务印书馆考虑到商业方面的因素,邀请吕思勉对内容做了一些删改,在1933年出了修订本。③


1935年,该书终于酿成了一个大事件。


这年3月5日,南京市市长石瑛签发训令说:岳飞忠,秦桧奸,是“千秋定论”,不容置疑;该书诋毁岳飞,推崇秦桧,可谓居心叵测。故严禁在南京销售,严禁学生阅读。④


训令引起南京《朝报》的不满,刊文为吕思勉喊冤。《朝报》的竞争对手《救国日报》则用最大号字体,在自家报纸上大骂吕思勉是汉奸,攻击《朝报》替汉奸讲话。


整个3月份,两份报纸天天对骂,将此事炒成了全国热点,民间舆论也被炒得怒气腾腾。


4月份,国民党党部介入。吕思勉只得遵照训令,对书再次进行删改。龚德柏尝到了被民意狂热拥戴的甜头,一意要将事情闹大,于5月份一纸诉状将吕思勉和商务印书馆告上法庭,指控他们犯了“外患罪”——贬低岳飞,是削弱国人的抗日意志,是向日本侵略者献媚;为秦桧喊冤,是替“主和”的汉奸们开脱。


所幸的是,虽然舆论汹汹,但法院的判决出人意料地冷静。法院认为:吕这本书,写于东北沦陷之前,不可能有向侵略者献媚、为汉奸开脱的用意,只是“个人研究历史之评论与见解”,不构成犯罪。⑤


图:晚年吕思勉(1884~1957)


这是一场意味相当深长的风波。吕思勉评述岳飞与秦桧,是出于爱国之心;舆论攻击吕思勉,也是出于爱国之心。吕有一种学者的自觉,致力于让自己的论述,能够兼顾“爱国”这一时代意见与“求真”这一历史意见;但在舆论看来,时代意见是可以碾压一切历史意见的。


而且,一本1923年出版的畅销教科书,卖了12年才酿成全国性事件,“愤怒的民意”滞后这么久,自然也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需要的“岳飞”是不一样的。


吕思勉曾公开表态,如果“激发学生爱国精神”与“讲述历史真相”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他将选择后者。但到了1935年,他还是选择修改了自己的著作。


其实,当时的学术界,有颇多与吕意见相近者。


比如,清华历史系教授、宋史专家张荫麟,他“对岳飞评价不高,同意吕思勉在《白话本国史》中说岳飞是‘军阀’的观点”,考试时还曾出题“论岳飞”,引导学生参考各种不同史料来评价岳飞其人。⑥1925年,胡适也在《现代评论》上刊文,分析认为,岳飞等大将割据一方,朝廷无力供养,地方财源被断,“宋高宗与秦桧主张和议,确有不得已的苦衷。”⑦


只不过,吕将自己的意见写入了中学历史教科书,引起了最大的关注与非议。


图:《中兴四将图》,左二为岳飞


1952年,吕思勉在一份“思想汇报”中,回顾了当年这场因评价岳飞而引起的风波,仍坚持历史贵在求真,“不当禁遏考证”


“此书系将予在中学时之讲义及所参考之材料,加以增补而成,印行于1921或1922年,今已不省记矣。此书在当时,有一部分有参考之价值,今则予说亦多改变矣。此书曾为龚德柏君所讼,谓予诋毁岳飞,乃系危害民国。其实书中仅引《文献通考.兵考》耳。龚君之意,亦以与商务印书馆不快,借此与商务为难耳。然至今,尚有以此事诋余者。其实欲言民族主义,欲言反抗侵略,不当重在崇拜战将,即欲表扬战将,亦当详考史实,求其真相,不当禁遏考证也。”⑧


(完)


①②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第三册,P76-81。

③李永圻、张耕华/编撰:《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上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P458-465。

④石瑛,禁止吕思勉著白话本国史于未删正以前在本市销售案,1935年3月5日。《南京市政府公报》1935年第151期,P50-72。

⑤胡喜云、胡喜瑞,《谁言良辰轻唤回——民国出版史诉讼案中的吕思勉》,《书屋》2015年第6期。

⑥赵捷民,《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文史精华》总第18期。

⑦胡适,《南宋初年的军费》,1925年1月3日,《现代评论》第1卷第4期。

⑧吕思勉,《自述——三反及思想改造总结》,《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4期。


海子自杀30周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非常绝望


区分你我他:北宋严禁民众穿契丹风格的衣服


值五个亿的“王羲之《兰亭序》真迹”,让我笑出了猪叫


中国的汉字简化,有两点需要检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