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曼青院士倾情作序:科技预见未来,描绘我们看得见的未来
未来,可以预见吗?
未来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我们能否超越时间的羁绊,预览未来的世界?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科学美国人》1991年秋季特刊,这是一期关于未来通信、计算机和网络的专刊,探讨了未来人类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工作、娱乐及发展,今天的你一定会惊奇的发现,当年的预想在今天几乎全部实现!在被25年前科学家们预测的惊人准确所折服的同时,我们也会感叹,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科技的发展不断加速,人类依靠科技改造世界的能力正在增强。虚拟现实、量子、机器人、基因编辑、新能源、3D打印、空气捕捉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那么,我们能否找出未来科技的发展脉络,进而描绘未来的世界?
硅谷技术咨询服务公司恩德勒集团创始人罗布·恩德勒曾断言:“我们可能即将迎来一场可与30年前的个人电脑革命相媲美的机器人革命。将来,在我们家中、在我们的汽车里、在工厂车间,更多的机器取代了我们人类。我认为,我们将看到另一起个人电脑革命式事件,从而淘汰我们现在的人机交互模式。我还认为,在意识到这些系统能让多少工作岗位变得过时后,人们将感到震惊。”
未来的技术,必将不断从前沿基础研究向宏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条件方向交叉融合发展。人类对宇宙起源和演化、人脑与意识、暗物质与暗能量、微观物质结构、极端条件下的奇异物理现象、复杂系统等的认知将越来越深入,把人类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基本认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这些认识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便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未来的信息技术,将呈现出“网络极大化、节点极小化”的基本特征:即无所不在的网络,将实体空间、虚拟空间融为一体,人、机、环境甚至人的意识皆被网络联接,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将因此统一于信息,它们是“空间”概念的一体两面,是不可分割的,“空间”被感知、控制的基础则是“空间”被人的意识“信息化”。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演进,作为网络节点的各类客观实在,将呈现出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纳米将成为技术实现的基本尺度,微系统将成为功能实现的基本单元。
1、网“罗”一切
未来,网络将更加深入蓬勃发展,全方位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实现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服务互联向“网罗一切”发展,提供丰富高效的工具与平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环境,对人们的交流、生活和工作需求做出全方位、智能化的响应,推动人类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学习和思维方式等发生深刻变革。
2、时空压缩
未来世界的基本规律,在以光速传播的数据和信息作用下,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之间,以及两个空间之间内部的沟通将会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迅速,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的概念因感知、联结、数据和计算的大大发展等被不断“压缩”。也许那时候,过去、未来和现在都将成统一到“实时”的概念,这里、那里的区别都将不再重要。工业社会的很多既有概念都将因此发生质的变化。
3、虚实融合
未来世界关于“人”的基本定义将更加丰富,存在即有痕迹、联系即有信息,实体空间可观察痕迹;虚拟空间可搜索信息。未来世界的人类的活动、人类的财富、甚至社会关系,不仅仅在实体空间,更在虚拟空间得到极大扩充,实是“存在”,虚是“联系”,虚实融合是“关系”。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虚实融合”的人类定义,必然生发出虚实融合的未来世界。
4、协同共享
未来世界人的活动形式将更加深入的融入社会,信息时代已经使得人类进入了利益多元化和权力分散化的阶段,未来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将形成是多元利益主体密切协同的新型合作机制。这一方面有赖于各主体共享共通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各主体通过合作关系实现各自的利益追求,而其根本实现手段将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
5、深入智能
未来世界的繁荣将体现在更加深入的智能,这种智能,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生物智能的逻辑化和符号化,也不仅仅是人工智能的精确化和拟人化,而是人、机器、社会同在回路的群体性智能、体系性智能,我们将不再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站在全人类的智慧深处。”
细读本书,很多景象令人振奋,想必也会有人对此心怀忐忑。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人惶恐,通过技术预见未来更令人着迷。但最重要的,是用科技的进步创造未来。“如果现在你不创造未来,那么未来你将生活在过去。”让我们拥抱科学、创造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一日于北京
本书主编:李睿深,解红雨,郝英好
本书副主编:严晓芳,赵楠,计宏亮,曾倬颖,商志刚,缐珊珊,白蒙,陈茜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投稿链接
电话:010-68893411
邮箱:dkyxuebao@vip.126.com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系列合集:精品原创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