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美智库分析:新时代的来临(组图)

2017-09-17 学术plus 学术plus



首次打击

—中国对美国在亚洲多个军事基地的导弹威胁




(二)


新时代的来临



根据美国国防部最近发布的呈交国会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中国目前部署了约:


  • 1,200枚常规武装短程弹道导弹(SRBM,射程为300-1,000 km),

  • 200至300枚常规中程弹道导弹(MRBM,射程为1,000-3,000 km),

  • 数量不详的远程弹道导弹(IRBM,射程为3,000-5,500 km)

  • 以及200至300枚地面发射巡航导弹(GLCM,射程为1,500 km以上)。


兰德公司在2015年的研究报告中对2017年库存导弹的估值数量与之相似,同时还考虑到中国弹道导弹精准度提高后,将能够在数分钟内以数米的精准度打击固定目标。兰德公司估计全日本的重要美国设施可能已经处于数千枚难以抵御的先进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射程范围内(参见图1)。


图1: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射程vs.美国在亚洲的基地


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似乎已经具备了实施上述先发制人的打击所需的能力。例如,兰德公司2009年对公开资料(开源文献)的研究显示,箭弹子母弹可能被用于攻击导弹发射器、停放的飞机、燃料罐、车辆、防空武器和在港舰船。侵彻武器可能用于攻击机场跑道、停机棚和半地下燃料罐。


关于作战序列,研究显示最初一轮弹道导弹袭击将压制防空设施和指挥中心,并打击军事航空基地的跑道,将飞机困在地面。这些造成瘫痪的最初的弹道导弹齐发后可能伴随数轮巡航导弹袭击和空袭,目标是加固飞机掩体、停放在户外的飞机以及燃料装卸和维护设施。


 图 2:中国西部的疑似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弹道导弹打击范围


图 3:左–疑似子母弹打击范围中的车辆目标,拍摄于2013年12月。右–日本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的美国爱国者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图中显示了子母弹打击范围的覆盖区域作为比较


图 4:疑似停放飞机目标,拍摄于2013年8月。左上–飞机形状的目标,拍摄于2012年5月。右下–日本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F-22战斗机停机坪



中国并不怯于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先进战力。


 

这些作战能力可能已经在位于中国西部戈壁边缘的一处弹道导弹打击效果测试阵地(参见图2)进行了测试。商业卫星图片看起来显示了一系列测试目标,恰好代表了上文讨论的作战原则中的多种目标,包括车辆群(可能代表多个可移动的防空或导弹防御连(建制单位),参见图3)、停放在户外的飞机目标(图4)、燃料库(图5)、跑道攻击子母弹测试(图6)、电力设施(图7)、侵彻武器投向的加固掩体和地堡(图8)和指挥中心(图9)。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提到的兰德公司2007年的研究中提到,子母弹一般无法穿透在许多空军基地使用的用于停放战斗机的加固掩体,而中国的弹道导弹精度差,使用单一弹头无法确保较高的直接命中率,因此“相对来讲,加固掩体内的战斗机在中国弹道导弹袭击下是比较安全的。”但现在,显然已经不是原来的老黄历了:图片显示出的数分钟内向指挥中心这样的设施精准投放多枚侵彻弹头的能力,足可以在最初几轮攻击中彻底摧毁这些设施,连同设施里面的指挥人员一起消灭——这是关键。


中国并不怯于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先进战力。在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北京公开展示了部分最新导弹(例如东风-26型“关岛杀手”导弹),并在导弹两侧用西方文字涂上了它们的编号,以免被人忽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还播放了征兵音乐片和其它镜头,多次显示导弹协同发射以及子母弹的使用。


图 5:疑似模拟地上燃料罐的测试目标,拍摄于2012年9月。与日本现实中类似大小的燃料罐比较。


图 6:疑似跑道打击武器测试,拍摄于2012年9月


图 7:疑似模拟电子子母弹目标,拍摄于2013年7月。注意在目标的远距离处没有输电线连入或连出。看不见弹坑,但可能计划使用其他方法使设施瘫痪,例如施放导电石墨丝。


图 8:疑似加固飞机掩体或地堡测试目标,拍摄于2016年10月。可以看到侵彻子母弹的效果。右下–规模相似的日本三泽空军基地。


图 9:疑似模拟指挥中心建筑的测试目标,拍摄于2012年5月(未损坏)和2016年5月(显示打击点)。右–位于日本横须贺的类似规模的美国驻日海军总部

 






文章来源:First Strike: China's Missile Treat to U.S. Bases in Asia.Thomas Shugart and Javier Gonzalez, Jun. 2017./ 图片来自于原报告或互联网


欢迎大家评论


《 召 集 令 

身怀学术绝技的你速速前来!


1,有学术水准:一定的专业学术水准是必须的!

2,有独到思想:具深度,广度,锐度者为最佳!

3,内容范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不设限!

4,资讯或翻译类文章:符合上述条件的均可以。


学术plus咨询/投稿邮箱

xueshuplus@163.com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投稿链接 http://kjpl.cbpt.cnki.net

  • 学报电话:010-68893411

  • 学报邮箱:dkyxuebao@vip.126.com

2017文章全收录(3月)一篇文章满足你

2017文章全收录(1-2月)

2016文章全收录 · 信息与电子前沿

DARPA的13个科研成果转化项目

DARPA2016年最受关注的10大项目

DARPA的关键研究领域:信息,生物,技术边界

只要内容过硬,其他都无所谓的,2016微信大调查

两院院士:评选2016年中国、世界10大科技进展

15张图看未来30年科技改变社会

未来30年,塑造社会变化的6个关键趋势

美国陆军报告:未来30年,影响世界的24个核心科技趋势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6年十大突破技术

新视点:漫谈面向未来之颠覆性技术

新视点: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进程概览

新视点:中美在网络空间如何达成共识:一种建构主义视角

新视点:特朗普大选获胜是颠覆式创新的胜利

新视点:透过数据看美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