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锐度】“新概念”学术?!

plus君 学术plus 2019-03-28

最近PLUS君有点心浮气躁,不是因为北京一夕之间由冬入夏,而是缘于见证了一些新学术机构的诞生......

原本成立研究机构是件平常事,但眼下一些新成立的机构大都专为一些新名词新概念而生。比如前段时间流行“大数据”,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家家都是大数据研究专门机构;后来搞智库,大小智库一夜之间遍布神州,短短3年我们就从智库新人变成了智库大国、智库强国;最近又开始流行成立“人工X能研究院”,还有“X民融合研究院”;加上之前的物联网、纳米技术、智慧城市,之后的区X链......难道追逐热词已成一种学术时尚?

我不知道这些机构原来都叫啥名字,也不知道这帮人以前都是嘎哈玩意的,更不想知道其中有多少人是频繁马甲的“新概念玩家”。但我亲耳听到国内某超超超超一流大学(对、就是那所)的副校长说:

“现在舆论场上每出一个新概念,学校里就会有一两个教授弄个智库、研究院啥的,学校里各种研究机构多如牛毛......”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新概念”学术?

难道不追逐新概念就作不了学术?难道哈佛牛津斯坦福也在不断改名字玩概念?为什么别人家的“百年学府”在不断创造新知识,为什么我们要用别人的口水词定义自己的存在?

传统作学术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字空。现代商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生命。作学术要是胆敢踏踏实实搞研究,不到一年甲方就急了:“why没有成果啊?市场效益、社会效益呢?”不到两年同行就笑了:“paper几篇了?头衔多大了?”不到三年团队就散了:“老板你项目落实没?今年能发几个年终奖?”

所以搞学术必须快!我们不搞理论研究、不搞基础科学,要搞工程、要搞产品搞应用......还嫌不够快肿么办?

——朋友,名词创新了解一下!学术整容、换道超车会不会?比如你正在看的这篇帖子里,就有我精心创造的N个新概念哦......

——然鹅,我连名词都来不及创造啊!

——外文网站上一上,谷歌学术看一看......OK?

SO,学术研究突飞猛进的九字真言是“找概念、炒概念、吃概念”,如果你想在心理上甩锅,那就拿时代说事呗、拿体制说事呗、拿“深层次原因”说事呗。你觉得这锅甩得不够高级?那就整点全球科学分工,群体无意识,第N次范式革命之类的安慰一下唧几,再不行找两本《知识分子与社会》、《士与中国文化》当枕头睡。

反正学者是独立的,学术是圣洁的。

现在作学术的没头衔,充其量就是个路人丙(sorry,甲乙双方都跟你没啥关系)。什么独创、什么首发在资本大鳄、媒体大咖、学界大佬面前统统白扯。最近还有一个新的流行趋势,“公务员指导研究员”,搞学术的被高知官员分分钟碾压,什么教授研究员高工统统nobody but me ! 你要是不顶个“长江学者”“黄河学者”南帝北丐啥的名号,在人家面前根本就只有听讲的份。

每次被人用百度百科摁在地上摩擦摩擦的时候,我都想说,领导您下次用知乎好不......

所以你必须有一个“XX院长”、“XX之父”、“中国XX第一人”之类的头衔,这是确保对方能和你心平气和、好好说人话的基础要件。至于这个XX概念与你的实际研究是否相关不必较真,反正大家只是为了体现自己有知识有文化。

这其中又有三个秘诀,一是这个概念一定要够新,这样对方不会觉得你low。二是这个概念一定要够火,这样大家才会有的聊,毕竟现在是个人就几十个微信公号刷着,时尚名词张口就来。三是这个概念一定要够劲,促进学科发展格局太小,至少要颠覆思维颠覆产业颠覆未来,要是你能弄一个改变全球竞争格局,能令十亿人一朝失业的新概念,那简直......

大写的完美 

古人说学术是一种“志业”,知识是核心情怀是关键。但亲们,

谈情怀伤钱啊!

没钱怎么搞学术?

别跟我说希腊罗马人贫志坚的古圣先贤,那时候钱是卑贱的污秽的,知识是高贵的圣洁的。也别跟我提稷下学宫,那时候君王对学者以国士待之。也不用跟我扯什么学术到底是不是用来用的。你就说说现在:

没钱,怎、么、搞、学、术?

钱这个东西,现在和知识一样,都是学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很多时候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学术本身,“财务室指挥实验室”,要想获得经费,你要么找市场、要么找市长。过去别人没文化,把学者当个南北捧着,你自顾高冷也有人三顾茅庐请教一二,还主动解囊相助。现在不管你是去找市场还是市长,不会讲故事人家会掏钱么?

于是大家都开始讲故事,讲着讲着别人听腻了,咋办呢?讲新故事?!

谈、何、容、易!

哥帮你最后一次,一定记住三个秘诀:首先是语义,把原来故事里主人公的名字张三换成Peter, 一个血统神秘的少年,拥有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天赋异禀,终有一天会超越这个维度飞升而去,所以你最好先下手为强。其次是修辞:Peter一旦渡劫,宇宙将涅槃重生,所有不信仰Peter的人都会在沙滩上裸奔,然后灰飞烟灭,那过程比你经历过最痛苦的事还要痛苦亿万倍。最后是逻辑,Peter修炼的武功是属于这个宇宙的,带到另一个维度也没用,所以可以考虑转移到别人身上,那会令你一步登天、野鸡变野兽,当然这需要一种叫做“经费”的神奇物质。

作为一个学人,今天plus君为自己写下这些文字感到深深的酸楚。遥想未来,假如科学、哲学、社会学皆因“新概念学术”而归于文学......我们究竟是在繁荣学术还是在糟践学术?到时说:

当雪崩发生,哪一片雪花会是无辜的呢?

(全文完)


扩展阅读

CSIC《中国的科研经费

《自然》谈中国重组科技部

关于我国科研人员的15个事实和数据

《科学》印度反抄袭分类管理办法

文官不写稿、武官不练刀

美国已然灭霸,中国能否钢铁侠?

布鲁金斯学会《区域创新评估手册》(双语ppt)


【厚度】学术plus年终巨献:

2017年 你不可以错过的重磅报告们!(全文阅读链接)


【兼职】神秘岗位正在向你招手,敢来么?


【重要】学报投稿必看!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官方严正声明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投稿链接

     http://kjpl.cbpt.cnki.net

  • 学报电话:010-68893411

  • 学报邮箱:dkyxuebao@vip.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