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论学习医案的重要性——15个医案,手把手教你如何分析学习前人经验
▲南方农村报、潮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张仲林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林树源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作者/邓连朝
▲潮安张仲林 治痒疹胃病——诗词同题:致敬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崔柔然等
来源/中医书友会 ( zhongyishuyou )
作者/金寿山
↓滑动查看完整介绍↓
简介:金寿山(1921~1983),浙江绍兴人。中医内科专家。早年随父学医,17岁在私塾执教,课余深研医著。民国25年(1936年)移居上海,在慈善团体坐堂施诊。抗日战争期间,曾去桂林、昆明行医。抗日战争胜利后定居上海,应聘在中国医学院讲授《金匮》《伤寒论》等课程。1956年秋,入上海中医学院,历任伤寒温病教研组主任、中医学基础教研组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副院长兼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成员,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及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委员。
金氏善治伤寒热症和内科杂病,能博采诸家之长,不拘一格,运用益气升阳法治疗上气不足眩晕诸症有独到经验,1984年上海中医学院编成计算机诊疗程序。著有《温热论新编》《金匮诠释》《金寿山医论选集》等书,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二版教材《温病学讲义》。晚年犹抱病坚持参与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四版教材的编审工作。
学习前人的医案,不仅仅是为了写好医案。前人的医案在形式上五花八门,有的大发议论,有的三言两语,写起来以哪一个作为标准?所以只能作为借鉴,不能照样搬用。
而我们现在写医案,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既要吸取现代医学写病史之长,详尽记录病情,又要保持医案的特点,对处理每一个病,每一个诊次的理法方药进行概括。具体写法本文且不谈,本文只谈学习医案,既然不仅仅是为了写好医案,又是为了什么?我认为,前人医案,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内容甚为丰富,学习它,研究它,有下列几点重要意义。
01
加深对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理解徐孩,发热六天,汗泄不畅,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咬牙嚼齿,时时抽搐,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不扬,筋纹色紫,已达气关,前医叠进羚羊、石斛、钩藤等,病情加剧。
良由无形之风温,与有形之痰热,互阻肺胃,肃降之令不行,阳明之热内炽,太阴之温不解,有似痉厥,实非痉厥,即马脾风之重症,徒治厥阴无益也。当此危急之秋,非大将不能去大敌。拟麻杏石甘汤加减。冀挽回于什一。
——(《丁甘仁医案》)
理——风温痰热互阻肺胃。
法——外解风温,内清痰热。
方——麻杏石甘汤加味。
药——宣肺药+清热药+化痰药。
三诊案语说:“制小其剂,”小在哪里?小在麻黄不用而用蝉衣、桑叶,小在石膏不用而用银花、连翘。其中远志一药是治咳逆(见《本草经》)不是用作安神。
这种医案在《丁甘仁医案》《张聿青医案》中很多,浅显易懂,初学者读它,会加深对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理解,而且在临证时可以仿用。
青年男子张某,患冬温病,延某医诊治,初起用解表,继用养阴,因病势不退,再用荆防发表,一身大汗之后,发生歧视,即根据《内经》“精散则视歧”之说,投大剂滋阴补肾如熟地、首乌、枸杞等药,病仍无起色,改延夏应堂诊治。
经诊察后,就根据病情,提出下列看法:认为本病特征在于歧视,就歧视而论,前医用补法,虽根据《内经》经旨,但在原文之上,尚有“邪中于项”及“邪其睛”之句,说明本证有邪正两个方面,正虚的固当扶正,邪盛的还应驱邪。……今服补药不应,当从驱邪着手。
本证病系冬温,邪属温邪,温热文献虽未见有歧视之说,但《伤寒论》有“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之文,症情虽有不同,而病机却有相似之处,可资借镜。
今病已三候,身热不退,口渴能饮,大便不畅,苔黄质红,脉细弦数,是温邪郁而化热,流连于气分,熏蒸于阳明,引动肝火,火性上炎,清窍被蒙。……今表已离卫,发汗徒伤其津,里未及营,滋阴必滞其邪。邪热既无出路,积火自焚,势必劫津伤阴。
患者脉不沉实,急下存阴虽不可用,而清热保津之法,正堪一施。盖阳明腑证之实热,须下达而得出路。而阳明气分之邪热,亦须外达而得出路。因拟轻清泄热,肃肺制肝,俾邪得透达,则蕴热自清,金令下行,则肝火自息;热清火息,阴津自保,一举两得,有利无弊。
这个医案好在于说理透彻,《内经》明言“精散则视歧”,前医根据这一理论,用滋阴补肾药似乎不误,然而治之不效,这是什么道理?夏氏熟悉《内经》原文,在“精散则视歧”之上,尚有“邪中于项”及“邪其睛”之句,悟出视歧出现原有邪正两个方面的因素,此例病属冬温,理应驱邪,以补治实,药不对症,当然无效。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驱邪?温热文献未见有视歧之说,临床亦无先例可仿,夏氏乃从《伤寒论》急下证具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等表现,触类旁通,说明病机,很有说服力。
讲到治法,案中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确定清热保津之法。从理法到方药,紧密衔接,成竹在胸,故虽服药后咳呛鼻衄,不认为变证而认为邪有出路,果然得到治愈。这个医案说明夏氏对《内经》读得熟,对《伤寒论》用得活,提示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基本功要打得扎实,对理论要有全面的,深刻的理解。
02
启发辨证论治的思路,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但寒不热,便溏脉细,肢体面目俱浮,悉属阳虚见象;唯舌红无苔,此属阴伤之候,但口不干渴,乃君火之色外露,治当引火归元。
——(见《环溪草堂医案》)
按:辨证论治,实际上并不像教科书上说的那么容易,典型之证易辨,非典型之证难辨,单纯之证易辨,复杂之证难辨;脉证相符之证易辨,脉证不符之证难辨。
对难辨之证必须下一番功夫,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其伪,存其真;或者抓住主要的证候,而对次要的证候暂时放一下,治疗才可应手,上面一案,脉证与舌就不相符,王旭高辨证,抓住但寒不热,便溏,脉细等主象,断为阳虚。
案语中“悉”、“唯”、“但”三字,都应着眼,不可轻易读过。
一妇产后,经行不止,或红或白或淡。病逾八月,面色黄白。性躁,头眩脚软,医用参芪补药。病益加。用止涩药不效。汪石山诊之,右脉濡弱无力,左脉略洪而快。曰:“右脉弱者,非病也。左脉偏盛,遂觉右脉弱耳。宜主左脉。”治以凉血之剂。
——(见《古今医案按》)
按:这个医案的症情,粗看似属气不摄血,两手脉又各不同,右脉属虚,左脉属实,汪石山毅然投以凉血剂;不仅仅是因为已经用过补气药而病遂加,所以改换方法,而是在诊断上经过一番考虑的,因为出血一证,尽管其因属血热,若日久失血过多,也可出现面色萎黄或淡白(还可见舌淡)、全身虚弱等症,血热本质会被掩盖。
但经过仔细分辨,此案患者性躁,左脉略洪而快,又属血热之征。这此细微病情,在古人术语上称为“独处藏奸”(指细小的地方不能轻易放过)。“右脉弱者非病也,左脉偏盛,遂觉右脉弱耳”数语,是从临床实际出发,指出这是医生按脉时容易造成的错觉。这种知识是一般教科书上所学不到的。细心读这些医案,就可以提高辨证的水平。
吴永言于十年前,读《论语》“不撤姜食”之文,因日服之,虽以凉药治疗,而时时火升,迄今不愈。季冬就诊孟英,身不衣绵,头面之汗莲蓬也。且云:服芩连则烦渴益甚。以苦能化燥;用生地即闷滞,不饥,以甘能缓中也,蔗梨入口亦然。按其脉沉取滑数。
是从前之积热深伏于内,予白虎汤去草、米,加竹叶、竹茹、花粉、海蜇、荸荠、银花、绿豆恣服,渐吐胶痰而愈。(见《王孟英医案》)
按:这个医案好在选药之精。因热溢血,用凉药治疗,大法不错,错在用药不当。脉沉取滑数是辨证关键,沉主里,滑主痰,数主热,故选用透伏热,清痰热之药。其中绿豆一药,解久食姜之热毒。在临证时,两个医生辨证相同,而用药一效一不效,往往在于选药之得当与不得当。
03
学习各个医学的独特经验案六
张与之母久患痰嗽碍卧,素不投补药。孟英偶持其脉曰:“非补不可”!予大剂熟地药,一饮而睡。孟英因论曰:“脉细痰咸,阴虚水泛,非此不为功。从前服之增病者,想必杂以参术之助气。”(见《王孟英医案》)
从这一个案例可以学到王孟英在痰嗽等病用熟地的独特经验,用它有一个标准,是“脉细痰咸”。
但是要进一步学习研究各个医家的经验,必须把他们全部医案进行分析,才能学到。例如,叶天士喜用黄芪建中汤治虚劳,有它的独特经验,试举《临证指南医案》用黄芪建中汤五个案例:
任,56岁,劳力伤阳,自春至夏病加,烦倦,神羸,不食,岂是嗽药可医。《内经》有“劳者温之”之训,东垣有甘温益气之方,堪为定法。
归芪建中汤。
某,由阴损及乎阳,寒热互起,当调营卫。
参芪建中汤去姜糖。
某,内损虚证,经年不复,色消夺,畏风怯冷,营卫二气已乏,纳谷不肯充长肌肉,法当建立中宫,大忌清寒理肺,希冀治嗽,嗽不能止,必致胃败减食致剧。
黄芪建中汤去姜。
吕,脉左细,右空搏,久咳吸短如喘,肌热日瘦,为内损怯症。但食纳已少,大便溏,寒凉滋润,未能治嗽,徒令伤脾妨胃。昔越人谓上损过脾,下损及胃,皆属难治之例。自云背寒忽热,且理心,营、肺、卫。仲景所云:元气受损,甘药调二十日。宜建中法。
黄芪建中去姜。
钱,41岁,形神积劳,便泄失血,食减,喘促,由气分阳分之伤,非酒色成劳之比。
黄芪建中汤去姜桂。
这五个医案,如果把它联系起来看,可以看出叶天士应用建中汤根据下列几个指征:
04
发掘某些疾病的治疗方药李时珍自记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几废,六脉微洪,遍服柴胡、麦冬、荆沥诸药,月余益剧。其父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
乃按方用片芩一两,水煎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见《古今医案按》)
陈某患嗽,嗽则先吐稀痰,次则黄脓甜浊之痰,继之以深红带紫之血。仍能安谷,别无所苦,多药不愈。孟英切其脉缓大而右关较甚,乃劳倦伤阳而兼湿热蕴积也,予沙参、生薏苡、木瓜、茯苓、竹茹、桑叶、枇杷叶、生扁豆、苇茎、花粉为剂,吞松石猪肚丸而愈。(见《王孟英医案》)
案例十二只用一味黄芩,可见黄芩一药治肺热痰嗽有特效(但亦须辨证用之)。某医院用黄芩、百部、丹参治肺结核,也有较好疗效,可能受到此案之启发,但案中“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效果是否若此神速,还值得研究。
案例十三所描述的症状很像支气管扩张咯血,用方是苇茎汤加减,也很合理。特别是其中松石猪肚丸,原治遗精,此案用以治痰嗽,这个用法不同于寻常,值得进一步验证。
学习医案,一定要批判地继承。医案之中,有的不真实,夸大,打击别人,抬高自己;有的引经据典,玩弄词藻;有的见解陈旧迷信,这些都应该剔除。有的用药很偏,只能作为研究而不能盲目学它。还有案语写得太简略,只有一句话,几个字,不成其为医案,如《未刻本叶氏医案》大多是这样,虽然可以以方测证,但毕竟像猜谜一样,也不足为法。
至于治不好的或者在治疗过程中走了弯路的医案,却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或者进一步加以研究,跟治好病的验案同样有价值,可惜这种医案,流传下来的不多。如《张聿青医案》治沈右痢疾,共九诊,前七诊效果并不显著,直至第八诊用了白头翁汤才见显效。前面七诊实际走了弯路,从此案中就可吸取一个经验,白头翁汤是治痢之专方,湿热内陷厥阴而成痢疾者非用此不可。
初学者读医案,是比较难读难懂的,那么可以先看评注本医案,如《柳选四家医案》、《古今医案按》等,读了评注,就容易领会。如:
丹溪治一男子,患淋久,囊大如球,茎如槌,因服利药多,痛甚,脉微弱如线。以参、芪、归、术加肉桂、延胡各一钱,木通、山栀、赤芍、赤茯苓、甘草梢等药一服,痛稍减,二服,小溲利,四服愈。(见《古今医案按》)
这个医案原案没有什么说理,好在哪里?读者即使经过思考,也可能仍然不明其所以然。但《古今医案按》编者俞震在按语中点出:“服利药既多,脉微弱如线,法必宜补矣。犹兼延胡、赤芍、木通、赤苓、山栀等利血利水药者,以其证仍痛甚也。可见淋证宜利者”,就把丹溪辨证用药的意思阐发出来了,但是,评注者也有评错的地方,如:
阴虚于下,阳浮于上,咳呛火升甚于暮夜,治肺无益,法当补肾。熟地、杞子、天冬、白芍、茯苓、山药、丹皮、龟板。(见《静香楼医案》)
案语阴虚于下,阳浮于上,必尚有脉舌可凭。此案佳处在于选药得当。试观全方无一味治嗽之药,专力滋阴,稍佐降火,得治本之要。
但在《柳选四家医案》中柳宝诒评此案,以为胡桃、五味子均可加入。此二药纳气归肾好象可以加入,增加力量,其实不然。因为胡桃虽能纳肾气而性偏温,故此症不选胡桃而选龟板;五味子敛肺止嗽有余,滋阴降火有碍,于此证更非所宜。
方中滋腻药多,故加入一味茯苓以流动之。流动之品如陈皮,功能降气治嗽,似更可加入,而不用者,因此证阴虚阳浮,只宜于茯苓之甘淡而宜于陈皮之温燥也。
所以我们读医案,还是应该独立思考,评注者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如《临证指南医案》中徐灵胎的评语,就有很多地方是评错的,不可轻信。这也包括我这篇文章中对各个案例的分析,也一定有错的地方,也希望读者能够独立思考,看出错误,加以指正。
•本文摘自《金寿山医论选集》(2006年)丨编著/金寿山
▲原标题:一篇文章,15个医案,手把手教你如何分析学习前人经验
▲素材来源:中医书友会 2024-03-03 06:31 辽宁
▲温馨提示:张仲林( ID:e41121 ) 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不代表张仲林观点,不能作为处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非专业人员请勿盲目试用,应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一切请遵医嘱。对使用张仲林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张仲林( ID:e41121 ) 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外,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本期编辑:寒香医路(微信号:e53013 )
▲八大将军名家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题词勉励 编辑/寒香医路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作者/邓连朝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张氏中医三代传 痒疹胃病拿手活——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卢素英、程国梁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张仲林战友而作 作者/周学勤
▲张氏中医最可敬,痒疹胃病医术精——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范瑞彩
▲德行天下,杏林天使——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韩淑青
▲高阳台 · 张仲林医者人生(外十三首)——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薛艳玲
▲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刘静珠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张仲林,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薛艳玲
▲潮安张仲林 治痒疹胃病——诗词同题:致敬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崔柔然等
▲13位楹联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嵌名联 编辑/寒香医路
▲37位作者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撰写通讯、诗词、诗歌 编辑/寒香医路
▲八一诗同题 潮安张仲林——致敬潮安退伍军人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编辑/寒香医路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张仲林 编辑/寒香医路
▲【媒体报道】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作者: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来源: 南方村医 时间: 2016年3月16日
▲【媒体报道】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 林树源 来源: 潮州日报 时间: 1994年11月15日
▲【媒体报道】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事迹展播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林树源
▲走进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的故事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林树源等
▲人民心中好医生——喜迎元旦敬赠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伍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崔柔然
▲千恩万谢——庆元旦迎新年礼赞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伍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邢武军
▲医直美——庆元旦迎新年礼赞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伍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王福生
▲祝张医生龙年更上一层楼——喜迎元旦敬赠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伍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闫春迈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 作者/邓连朝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伍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医者人生 作者/刘堂平
▲【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一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二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 2024年祝福大家: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业骎骎!